“感皇恩·出京門有感”譯文及注釋
譯文
忍淚離別京門,漫天楊花飛舞,如同飛雪一樣。感傷自己離別后又要浪跡天涯。舉目望去碧云西畔,紛亂的山峰重重疊疊,獨自騎馬離去,愁情悲悲切切。
不見友人啊一日如隔三秋,一寸愁腸啊有千百個愁結。我要問問那高空的明月,本應無恨為何剛剛團圓馬上就殘缺,但愿人們像月圓時節常常相聚!
注釋
感皇恩:詞牌名,雙調六十七字,上下片各七句,四仄韻。
楊花如雪:形容柳絮飄舞,如同飛雪一樣。楊花,即指柳絮。韓愈《晚春》:“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惆悵:感傷失意的樣子。
據鞍:騎在馬上。
凄切:凄涼悲切。
一日三秋:化用《詩經·王風·采葛》:“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形容相思之苦。
“敢向青天問明月”五句:化用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感皇恩·出京門有感”鑒賞
賞析
該詞上片寫傷別之情,開門見山,寫離別之狀,寫離別之時。 下片述別后之思,思后之愿,形容離愁之痛,思念之苦。 全詞情景相生而又互相交融。這種寫法使句句都能扣緊主題,把離情別恨渲染得十分濃厚,收到感人的效果。
上片寫傷別之情。“忍淚出門來,楊花如雪”,開門見山,寫離別之狀,寫離別之時。“忍淚”表明作者對離別的傷心煩亂。“楊花”既指離別在楊花紛飛的三月,又借楊花紛亂喻作者離別心亂如麻的心緒。“惆悵天涯又離別。”一句“又離別”表現“忍淚”、“惆悵”的原因。“碧云西畔,舉目亂山重疊。”遠遠望去,要去的碧云西畔,群山層疊,行路艱險。“據鞍歸去也,情凄切!”雖離別之心傷,雖路程之艱險,而君命難違,只能“據鞍歸去”,凄然而走。
下片述別后之思,思后之愿。“一日三秋,寸腸千結”既是一種夸張,又形象表現出作者與京友難舍難分的情誼。“敢向青天問明月。算應無恨,安用暫圓還缺?”此情此景,作者不禁鼓起勇氣責問青天明月:算起來天上應沒有可以怨恨的,要不然月亮怎會暫圓而復缺呢?蘇東坡有“月有陰睛圓缺”之句,而這里作者用圓、缺對比,以月的圓缺比喻人生聚散。“愿人長似,月圓時節。”月亮無寸艮,暫圓還缺,人生世事更是愁苦。因此作者又對月許愿:愿人生如那月亮長圓的時候,不要再受那離散之苦。一問一愿,把離別時的傷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首詞最大的特點是用前人詩詞較多,然而并不令人感覺到是有蹈襲之弊,所借之筆順手拈來,又別出新意,為我所用,如同己出。
創作背景
貞佑二年(公元1214年),金宣宗自中都(今北京城西南隅)南遷汴京(今開封市)。因為戰亂,李俊民于貞佑三年(1215)離開京都,為告別親友而寫下這首詞。
李俊民簡介
金朝·李俊民的簡介

李俊民(1176~1260)或(1175~1260)字用章,自號鶴鳴老人,澤州晉城(今屬山西晉城)人。唐高祖李淵第二十二子韓王元嘉之后。年幼時 ,勤于經史百家,尤精通二程理學。承安間以經義舉進士第一,棄官教授鄉里,隱居嵩山,元政府澤州長官段直從河南嵩山迎回李俊民任澤州教授,長期在澤州大陽生活教學。金亡后,忽必烈召之不出,卒謚莊靖。能詩文,其詩感傷時世動亂,頗多幽憤之音。有《莊靖集》。
...〔? 李俊民的詩(10篇)〕猜你喜歡
滿江紅·代北燕南
代北燕南,應不隔、月明千里。誰相念、胭脂山下,悲哉秋氣。小立乍驚清露濕,孤眠最惜濃香膩。況夜鳥、啼絕四更頭,邊聲起。
銷不盡,悲歌意。勻不盡,相思淚。想故園今夜,玉闌誰倚。青海不來如意夢,紅箋暫寫違心字。道別來、渾是不關心,東堂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