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惠寺橫翠閣”譯文及注釋
譯文
清晨,我見到吳山,像展開的一條綠帶;傍晚,我見到吳山,它又仿佛聚合在一塊。
吳山是那么地多姿多態,似乎把自己美麗的身形呈現,供人賞玩抒懷。
是誰建造了這座高閣,空空曠曠,什么也沒有,
只有這綿亙的吳山,從東到西,像是一道簾旌,在我面前展開。
春色滿眼,我卻滯留他鄉,不知何時回歸;人們說秋天使人悲傷,誰知道春天給人的傷感更加難遣難排。
我已游覽過波平水靜的西湖,卻更令我想念家鄉的濯錦江水;再看見這橫翠閣前的山色,不由得又思念起秀麗的峨眉。
哎,這雕欄又能經幾番風雨?不單是我這憑欄登眺的人兒,倏忽便會龍鐘老態。
百年興廢,轉眼即過,更使我無限傷悲。我知道,這華美的樓臺,也很快會成為荒草污萊。
可是,那時定然有游人尋覓我的游蹤,在這吳山橫翠之處,留連忘返,觀望徘徊。
注釋
法惠寺:故址在杭州清波門外,舊名興慶寺,五代時吳越王錢氏所建。
吳山:一名胥山,以舊時山上有伍子胥祠而得名,又叫城隍山,在今杭州市西南。從,通“縱”。
故態:本來的姿態。
轉側為君容:打扮好以后,轉換不同的角度,讓你欣賞。這是把吳山比作美女,用了《戰國策·趙策》中“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典故。蘇軾還在《和何長官六言》中寫過“青山自是絕色,無人誰與為容”;在《次韻答馬中玉》中寫過“只有西湖似西子,故應宛轉為君容”的句子,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
千步岡:指吳山。
簾額:門窗上掛的簾子,懸在上端,有如人的額頭。這是把吳山比作法惠寺的簾額。
人言秋悲:宋玉曾在《九辯》中寫道:“悲哉,秋之為氣也!草木搖落而變衰。”
平湖:指西湖。濯錦:四川成都有江名錦江,據說在江中濯錦顏色更加鮮明。由于蘇軾是四川人,所以他從西湖和吳山聯想到錦江和峨嵋山。
懸知:預先知道。草莽化池臺:即池臺化為草莽。
“法惠寺橫翠閣”鑒賞
賞析
這是首典型的登臨詩,與歷來登臨詩一樣,分為二層,即登臨所見、由登臨而產生的感慨。詩無論是寫景還是抒情,都波折多變,筆法靈活,用語清麗。同時,詩以五言寫景,七言抒情,起首四句又雜以民歌體,活潑跳蕩,用韻平仄交合,寓以變化。
開頭四句,“起得峭拔”(紀昀語),直接點出登寺之所見,而省略了登寺的過程。更主要的,是暗示了并非登一次,所以才有“朝”“暮”之說。白天看吳山,但見蜿蜒起伏,所以說是“橫”;晚上看吳山,只能在夜空中見出輪廓,所以說是“從”(縱)。這一表達方式,與著名的《題西林壁》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相似,可見作者觀察的細致。如此寫山,看似不具體,實則正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賦》中對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施朱則太紅,傅粉則太白的“東家之子”的描寫一樣,可以充分調動讀者的想象,表現出吳山之美。至此,寫山題面已足,于是進而寫閣。寫閣不說其外部之壯麗和內部之清雅,而說“空洞無一物”,這就和題中的“寺”聯系起來了。閣中當然不可能空無一物,但佛家宣稱“四大皆空”,蘇軾本人也曾在《送參寥師》中說過:“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這實際上是對“幽人”即佛徒的贊美。
以下分別續足前面的意思,“春來”四句承接首四句,寫由吳山之美惹動思歸之心,因而覺得“秋悲春更悲”。“雕欄”四句承接次四句,寫由朱閣之美聯想雕欄易朽,致慨于光陰易逝,人生無常。這就由樂生悲,感情也顯得低沉。但末二句又復振起,說人雖然與亭臺池閣最終都將化為異物,但吳山長存,則詩人的精神亦長存,見出樂觀和曠達,而這種樂觀和曠達又暗與“幽人”數句相承,反映了佛家無生無滅的思想。這種思想可以和作者的《前赤壁賦》相對照。在那篇著名的賦里,作者借“客”之口寫道:“方其(曹操)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又由曹操寫到普遍的人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人們追求永恒不得,是一種永恒的、無法解脫的悲哀,對此,蘇軾說:“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以不變的眼光看待物與我,就能超越具體的悲和喜,與大自然一樣,達到永恒。《法惠寺橫翠閣》的結尾所表達的,也就是這個意思。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一月。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憤怒,讓御史謝景在皇帝跟前說蘇軾的過失。蘇軾于是請求出京任職:熙寧四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寧七年(1077年)秋調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豐二年(1079年)四月調往湖州任知州。
蘇軾簡介
宋代·蘇軾的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蘇軾的詩(156篇)〕猜你喜歡
養魚記
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對非非堂。修竹環繞蔭映,未嘗植物。因洿以為池,不方不圓,任其地形;不甃不筑,全其自然。縱鍤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風而波,無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潛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斯足以舒憂隘而娛窮獨也。
乃求漁者之罟,市數十魚,童子養之乎其中。童子以為斗斛之水不能廣其容,蓋活其小者而棄其大者。怪而問之,且以是對。嗟乎,其童子無乃嚚昏而無識矣乎!予觀巨魚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魚游戲乎淺狹之間,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養魚記。
喜達行在所三首
西憶岐陽信,無人遂卻回。
眼穿當落日,心死著寒灰。
霧樹行相引,蓮峰望忽開。
所親驚老瘦,辛苦賊中來。
愁思胡笳夕,凄涼漢苑春。
生還今日事,間道暫時人。
司隸章初睹,南陽氣已新。
喜心翻倒極,嗚咽淚沾巾。
死去憑誰報,歸來始自憐。
猶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影靜千官里,心蘇七校前。
今朝漢社稷,新數中興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