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文 > 司馬遷的詩 > 信陵君竊符救趙

      信陵君竊符救趙

      [兩漢]:司馬遷

      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

      公子為人,仁而下士 ,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士以此方數千里爭往歸之,致食客三千。當是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

      魏有隱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貧,為大梁夷門監者。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潔行數十年,終不以監門困故而受公子財。”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侯生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欲以觀公子。公子執轡愈恭。侯生又謂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原枉車騎過之。”公子引車入市,侯生下,見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與其客語,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當是時,魏將相宗室賓客滿堂,待公子舉酒;市人皆觀公子執轡。從騎皆竊罵侯生。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贊賓客,賓客皆驚。酒酣,公子起,為壽侯生前。侯生因謂公子曰:“今日嬴之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門報關者也,而公子親枉車騎自迎嬴,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車騎市中,過客,以觀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為小人,而以公子為長者,能下士也。

      于是罷酒,侯生遂為上客。

      侯生謂公子曰:“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公子往,數請之,朱亥故不復謝。公子怪之。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趙長平軍,又進兵圍邯鄲)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數遺魏王及公子書,請救語魏。魏王使將軍晉鄙將十萬眾救趙。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趙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魏王恐,使人止晉鄙,留軍壁鄴,名為救趙,實持兩端以觀望。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于魏,讓魏公子曰:“勝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今邯鄲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數請魏王,及賓客辨士說王萬端。魏王畏秦。終不聽公子。

      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于王,計不獨生而令趙亡,乃請賓客,約車騎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行過夷門,見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軍狀。辭決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公子行數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我豈有所失哉?”復引車還,問侯生。侯生笑曰:“臣故知公子之還也。”曰:“公子喜士,名聞天下。今有難,無他端,而欲赴秦軍,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公子再拜,因問。侯生乃屏人間語曰:“嬴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而如姬最幸,出入王臥內,力能竊之。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如姬資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報其父仇,莫能得。如姬為公子泣,公子使客斬其仇頭,敬進如姬。如姬之欲為公子死,無所辭,顧未有路耳。公子誠一開口請如姬,如姬必許諾,則得虎符奪晉鄙軍,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從其計,請如姬。如姬果盜兵符與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公子即合符,而晉鄙不授公子兵,而復請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與俱,此人力士。晉鄙聽,大善;不聽,可使擊之。于是公子泣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晉鄙嚄唶宿將,往恐不聽,必當殺之,是以泣耳,豈畏死哉?”于是公子請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存之,所以不報謝者,以為小禮無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與公子俱。公子過謝侯生。侯生曰:“臣宜從,老不能,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以送公子。”公子遂行。

      至鄴,矯魏王令代晉鄙。晉鄙合符,疑之,舉手視公子曰:“今吾擁十萬之眾,屯于境上,國之重任。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欲無聽。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公子遂將晉鄙軍。勒兵,下令軍中曰:“父子俱在軍中,父歸。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子無兄弟,歸養。”得選兵八萬人,進兵擊秦軍。秦軍解去,遂救邯鄲,存趙。趙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負欄矢為公子先引。趙王再拜曰:“自古賢人,未有及公子者也!”當此之時,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公子與侯生決,至軍,侯生果北鄉自剄。

      魏王怒公子之盜其兵符,矯殺晉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卻秦存趙,使將將其軍歸魏,而公子獨與客留趙。


      “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及注釋

      譯文

      魏國公子無忌,是魏昭王的小兒子,魏安釐王同父異母的弟弟。昭王死后,安釐王登上王位,封公子為信陵君。

      公子為人,待人仁愛,又能謙遜地對待士人。凡是士人,不論德才高低,公子都謙遜地有禮貌地同他們結交,不敢憑仗自己的富貴對士人驕傲。因此,方圓幾千里以內的士人都爭著去歸附他,他招來了食客三千人。在這個時候,各國諸侯因為公子賢能,又有很多門客,有十多年不敢施加武力打魏國的主意。

      魏國有位隱士,名叫侯贏,七十歲了,家里貧窮,做大梁夷門的守門人。公子聽說這么個人,就去拜訪他,想送他一份厚禮,侯贏不肯受,說:“我修養品德,保持操行的純潔,已經幾十年了,終竟不能因為看守城門窮困的緣故接受公子的財物。”公子于是辦了酒席,大會賓客。(賓客)坐好以后,公子帶著車馬,空出車上左邊的座位,親自去迎接夷門的侯生。侯生撩起破舊的衣服,徑直走上車子,坐在公子的上座,毫不謙讓,想借此觀察公子的態度。公子握著韁繩,(態度)更加恭敬。侯生又對公子說:“我有個朋友在肉市里,希望委屈你的車馬去訪問他。”公子就驅車進入肉市。侯生下了車,會見他的朋友朱亥,斜著眼睛傲視著,故意久久地站著跟他的朋友談話,(一面)暗暗地觀察公子,公子的臉色更加溫和。在這個時候,魏國的將相和貴族以及其他賓客坐滿堂上,等待公子開宴;市上的人都看著公子握著韁繩駕車,公子的隨從都暗地罵侯生。侯生看見公子(溫和的)臉色始終沒有改變,才辭別朱亥登上車子。到了公子家中,公子領侯生坐在上座上,向侯生一個一個地介紹賓客,賓客都很吃驚。酒喝得正痛快的時候,公子站起來,到侯生面前為他舉杯祝壽。侯生于是對公子說:“今天我難為您也算夠了。我不過是夷門的看門人,公子卻親自委屈自己的車馬,親自迎接我。在大庭廣眾之中,不應該有逾越常禮之處,但今天公子特意逾越常禮。然而我想要成就公子愛士的美名,(所以)故意讓公子的車馬久久地站在市場中,借訪問朋友來觀察公子,公子卻更加恭敬。街上的人都認為我是小人,認為公子是有德性的人,能夠謙虛地對待士人。”

      于是結束宴會。侯生就成了公子的上客。侯生對公子說:“我訪問的屠夫朱亥,這個人是有才德的人,世上沒有哪個人了解他,因此隱居在屠戶中間。”公子就前往朱亥家,屢次向他問候。朱亥故意不答謝。公子對此感到奇怪。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經打敗了趙國長平的駐軍,又進兵圍攻邯鄲。公子的姐姐是趙惠王的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送信給魏王和公子,向魏王請求救兵,魏王派將軍晉鄙率領十萬軍隊援救趙國。秦昭王派使臣告訴魏王說:“我進攻趙國(都城),早晚將要攻下來;如果諸侯有敢援救趙國的,我在攻克趙國后,一定調遣軍隊首先攻打它!”魏王害怕了,派人叫晉鄙停止前進,把軍隊駐扎在鄴,名義上是救趙,實際上是兩面討好,以觀望局勢的變化。

      平原君的使臣連續不斷地來到魏國,責備魏公子道:“我之所以自愿高攀您結為姻親,是因為公子義氣高尚,是能夠關心和解救別人困難的。現在邯鄲早晚就要投降秦國了,魏國的救兵卻還沒有來,公子能關心和解救別人的困難這一點又表現在哪里呢!況且公子即使看不起我,拋棄我,讓我投降秦國,難道就不可憐公子的姐姐嗎?”公子為此事發愁,屢次請求魏王發兵,同時讓自己的門客和辯士用各種理由勸說魏王,魏王害怕秦國,始終不肯聽從公子。

      公子自己估計,終究不能從魏王那里得到救兵,決計不獨自活著而使趙國滅亡,于是邀請門客,準備了一百多量車,想率領門客去同秦軍拼命,與趙國人死在一起。走過夷門時,會見侯生,把打算去同秦軍拼命的情況和原因全告訴侯生。告別出發,侯生說:“公子努力吧!我不能跟您一道去。”公子走了幾里路,心理不愉快,說:“我對待侯生的禮節夠周到了,天下沒有誰不知道;現在我即將去死,可是侯生連一言半語送我的話都沒有,我(對他)難道有禮節不周到的地方嗎?”便又調轉車子回來問侯生。侯生笑著說:“我本來就知道公子公子會回來的。”接著說:“公子喜愛士人,名稱傳遍天下。現在有危難,沒有別的辦法,卻想趕去同秦軍拼命,這就像拿肉投給餓虎,有什么用處呢?公子還用門客干什么!然而公子待我恩情深厚,公子前去(拼命)而我不送行,因此知道公子對此感到遺憾,一定會再回來的。”公子拜了兩拜,說道:“我聽說晉鄙的兵符常放在魏王的臥室里,如姬最受寵愛,經常出入魏王的臥室,她有辦法能夠偷到它。我聽說如姬的父親被人殺了,如姬懸賞請人報仇有三年了,從魏王以下,都想辦法替她報殺父之仇,但沒有人能夠做到。如姬對公子哭訴,公子派門客斬下她仇人的頭,恭敬地獻給如姬。如姬愿意為公子(出力,即使)獻出生命,也不會推辭,只是沒有機會罷了。公子果真開口請求如姬,如姬一定答應,那就可以得到兵符,奪取晉鄙的軍隊,北邊救援趙國,西邊打退秦國,這是五霸那樣的功業啊。”公子依從他的計策,去請求如姬。如姬果然偷出兵符交給公子。

      公子出發時,侯生說:“將在外,國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為的對國家有利。公子即使合了兵符,如果晉鄙不把軍隊交給公子,再向魏王請求,事情就一定危險了,晉鄙聽從,那很好;不聽從,就可以讓朱亥擊殺他。”于是公子哭起來。侯生說:“公子怕死嗎?為什么哭泣呢?”公子說:“晉鄙是位叱咤風云的老將,我去(接他的兵權),恐怕他不會聽從,必定要殺死他,因此哭泣,哪里是怕死呢!”于是公子去邀請朱亥。朱亥笑著說:“我本是市場上一個操刀宰殺牲畜的人,可是公子多次親自來慰問我,我之所以不回謝,是因為我認為小的禮節沒有用處。現在公子有急難,這就是我替您貢獻生命的時候了。”于是他就跟公子一同前去。公子又去向侯生辭別,侯生說:“我應當跟您去,年老了,不能去了,請讓我計算公子走路的日程,在您到達晉鄙軍營的那天,我面向北方自殺,以此來送公子!”

      公子于是就出發了,到了鄴城,假傳魏王的命令代替晉鄙。晉鄙合了兵符,對此感到懷疑,舉起手來注視著公子,說:“現在我統率十萬大軍,駐扎在邊境上,這是國家交給的重任。如今你單車匹馬來接替我,這是怎么回事呢?”想要不聽從(命令)。朱亥拿出袖子里藏著的四十斤重的鐵錘,用錘子打死了晉鄙。

      公子于是統率了晉鄙的軍隊。整頓隊伍,給軍中下了命令,說:“父子都在軍中的,父親回去。兄弟都在軍中的,哥哥回去。獨子沒有兄弟的,回家奉養父母。”(這樣,)得到經過挑選的精兵八萬人,進兵攻打秦軍,秦軍解圍而去,于是救下了邯鄲,保存了趙國。趙王和平原君親自到城外迎接公子,平原君背著箭筒和弓箭給公子引路。趙王拜了兩拜,說道:“自古以來的賢人,沒有比得上公子的啊!”(在)這時,平原君不敢拿自己和信陵君相比。

      公子與侯生分別,到達晉鄙軍中那天,侯生果然面向北方自殺了。

      魏王惱恨公子偷了兵符,假傳命令殺了晉鄙,公子自己也知道這些情況。已經擊退了秦軍保存了趙國之后,公子派部將率領軍隊回歸魏國,他獨自和門客留在趙國。

      注釋

      魏:戰國時國名,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北),魏暉王時遷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

      公子:諸侯的兒子,后來官僚的二子也稱公子。

      魏昭王:名遬(古“速”字),在位時間為公元前~前年。

      安釐王:名圉(yǔ),在位時間為公元前~前年。釐:也寫作“僖”。

      異母弟:同父不同母的弟弟。者……也:最常見的判斷句式,可譯為“……是……”。

      薨(hōng):周代,諸侯死了叫薨;后代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即位:指帝王登位。

      封:古代帝王把爵位或土地賜給臣子。

      仁:仁愛。

      下士:恭謙地對待士人。下:謙讓。

      無:不論。

      賢:有才德。

      不肖:無才德,于賢相對而言。

      而:順承連詞,可不譯。

      禮交:按一定禮節與人交往。

      之:他們,代“士”。

      以:憑仗。

      其:他的,代信陵君。

      驕:驕傲地對待,形容詞用作動詞。

      以此:因此。此:代上句內容,甚言區域之廣。

      爭:爭先恐后。

      歸:投奔,歸附。

      致:招來。

      食客:亦稱門客,指古代寄食在貴族官僚家里并為主人效勞的人。

      加兵:施加兵力,及發動戰爭。

      謀:圖謀,做侵犯的打算。

      隱士:封建時代稱隱居民間不肯做官的人。

      大梁:魏國都城(今河南省開封市)。

      夷門:大梁城的東門。

      監者:守門人。

      之:他,代侯贏。

      厚遺:豐厚地贈送,即贈送豐厚的禮物。遺:贈送。

      臣:我,秦漢前表示謙卑的自稱。

      潔行:使品德純潔。潔:使……潔,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終:終究。

      以:因為。

      監門:指看守城門。

      故:緣故。

      置酒:備辦酒席。

      從車騎(jì):帶著隨從車馬。從:使……跟從,動詞的使動用法。

      虛左:空出尊位。古代乘車以左位為尊。

      生:先生的省稱。

      攝敝衣冠:撩起破舊的衣服。攝:拉、拽、撩起。敝:破舊。衣冠:衣服。偏義復詞,冠沒有意義。

      直上:徑直上(車)。

      載公子上坐:把自己安置在公子左邊的尊位上。載:安置,擱。上坐:尊位,上位。坐,同“座”。?

      以:憑借,“以”后省賓語“之”。之,代侯生上述行動。

      觀:觀察。

      執轡:握著馭馬的韁繩(親自駕車)。

      客:這里指朋友。

      市屠:肉市。

      愿:希望。

      枉車騎(jì):委屈“您的”車馬隨從。

      過:訪問,看望。

      引車:帶領車騎。

      俾(bì)倪(bì):同“睥睨”,斜著眼睛看,表示旁若無人的傲慢神態。

      故:副詞,故意。

      其:他的,代侯生。

      語:說話。

      微察:偷偷地觀察。察:與上文“觀”互文見義。

      顏色:臉色。

      宗室:與國君或皇帝同一祖宗的貴族。

      舉酒:開宴的意思。

      竊:暗地,偷偷地。

      終:副詞,始終。

      乃:副詞,用于后一分句之首,表示銜接,可譯為“然后”“于是”。

      謝:告辭。

      引:導引。

      上坐:尊位。坐:同“座”,名詞。“上坐”前的“坐”為動詞。“上坐”前省介詞“于”(在)。

      遍:周遍,一個一個地。

      贊:見(xiàn),這里是介紹的意思。“贊”是使動用法。

      酒酣:飲酒興盡暢快。

      為壽:也叫上壽,意思是向尊者獻酒,并致辭祝頌。“侯生前”之前省介詞“于”(向)。

      因:于是。

      之:用于主謂短語的主謂之間,取消短語的獨立性。

      為:難為,作難。

      足:夠。矣:啦,表示事物的既成狀態,并有加強語氣的作用。

      乃:(僅僅)是。

      報關者:名詞性“者”字短語,守城門的人,即負責開關城門的人。關:門栓。

      不宜:不應該。

      有所過:有逾越常禮之處。所過:名詞性“所”字短語,作“有”的賓語。過:逾越。

      故:特意。

      過之:逾越常禮。之:代詞,指向侯生“遍贊賓客”一事。

      就:成就。

      之:的,用在修飾語和被修飾語之間,表示領屬關系。

      立:使……立,動詞的使動用法。“市中”前省介詞“于”(在)。

      過客:訪問朋友。過:訪問。

      以:介詞,后省賓語(之)。

      以……為……:文言中表示意謂意義的格式。以:是表“譯文”意義的動詞,與“為”字相配,組成兼語式的意動句,表示對人或事的看法或判斷,相當于“認為……是……”。

      而:連詞,連接兩個句子,表示并列關系,可不譯出。

      長者:有德性的人。

      也:表肯定語氣。

      于是:承接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于是”。

      罷酒:結束宴會。

      遂:就。

      為:成為,做了。

      所過:名詞性“所”在短語,意即“訪問的”。

      屠者:以屠宰牲畜為業的人,可譯為“屠夫”。

      子:古代男子的尊稱。

      賢者:有才德的人。

      莫:無指代詞,表示“沒有誰”的意思。

      知:了解。故:所以。

      隱:埋沒,作“隱居”講,也通。

      耳:助詞,表示范圍的僅此性,相當于“而已”,這里可不必譯出。

      數(shuò):多次。

      請:拜訪他,代朱亥。

      故:故意。

      復謝:答謝,問訪。

      怪之:以之為怪,意即對這種情況感到奇怪,“怪”屬意動用法。之:指代上面兩句的內容。

      秦昭王:即昭襄王,名則,在位時間為公元前~前年。秦破趙長平軍,在公元前年。秦昭王命白起為大將軍,在長平大敗趙軍,活埋趙軍降卒四十萬人,趙國大為震驚。

      長平,趙地,在今山西省高平縣。

      邯鄲:趙國都城,在今河北省邯鄲市。

      趙惠文王,趙孝成王的父親。

      平原君:趙國公子趙勝的封號,任趙相。公元前年,秦兵圍邯鄲,他組織力量堅守。

      數(shuò):多次。

      遺(wèi):致送。

      將(jiàng):統率。

      眾:這里指軍隊。

      使使者:派遣使者。前一個“使”為動詞,派遣。后一個“使”與“者”結合,組成名詞性短語,用來指代人,意即“出使的人”(使臣)。

      旦暮:早晚間,形容很短時間。

      且:副詞,表示動作行為馬上或將要發生,可譯為“就將”,“將要”。

      下:動詞,攻下。?

      而:這里用為假設連詞,如果。

      者:語助詞,用在表假設的分句的末尾,可譯為“的話”。

      已:時間副詞,可譯為“在……之后”。

      拔:攻克,與上文的“下”為近義詞。

      移兵:調動軍隊。

      之:它,代“諸侯”。

      止晉鄙:叫晉鄙停止前進。止:使……停止。

      留:使……停留,都表使動。

      壁:原義是營壘,這里是安營駐扎的意思。

      鄴:魏地名,靠近趙國,在今河北省臨漳縣。“鄴”前省略介詞“于”(在)。

      名:名義上。

      持兩端:手握兩頭,比喻對雙方采取兩面手法,不敢得罪或支持哪一方。

      以:連詞,所連接的后一部分表示前面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來”。

      觀望:懷著猶豫的心情,觀看形勢的變化。

      冠蓋相屬:指使者相連續。冠:帽子,借指禮服。蓋:車蓋,借指華美的車子。冠蓋:指使者。相屬(zhǔ):連續不斷。

      讓:責備。

      勝:平原君(趙勝)自稱,可譯為“我”。

      自附:自愿地依附。

      婚姻:親戚,因男女婚嫁而結成親戚。所以……:名詞性短語,可譯為“……的緣故”或“之所以……”。

      者:表句中停頓,并提示下文將有所說明。

      以:因為。

      高義:高尚的道義。

      為:是。

      急人之困:為別人的困苦焦急操心。急:形容詞用作動詞。

      今:如今。

      而:然而。

      安在:(表現)在哪里。安,疑問代詞,表處所,作動詞(在)的賓語,倒置。

      也:與(安)配合,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呢”。

      且:連詞,況且,表轉換話題。

      縱:連詞,縱然,即使。

      輕:看不起,形容詞用作動詞。

      棄:拋棄。之:我,代平原君。

      獨:副詞,可譯為“難道”“竟(然)”。

      邪:嗎。

      患之:為這件事擔憂。患:憂慮。之:指趙求救而魏王不肯救。

      終:始終。

      度(duó):估量,推測。

      終:終究。

      得之于王:從魏王那里得到給趙的援助。之:貸出兵救趙的事。于:從。

      計:決計,打算。

      不獨生:不獨自活著,即下文“與趙俱死”的意思。

      令:使,讓。

      乃:副詞,于是,表示前后兩個分句的銜接。

      賓客:止門下的食客。

      約:準備。

      乘(shéng):古時一車四馬叫一乘。

      以:率領。

      赴秦軍:趕去與秦軍拼命。赴:奔走以從事,這里有舍身投入的意思。

      趙:指趙國將士。

      俱:副詞,一同。

      過:經過,與上文“過客”“有所過”等的“過”,含義不同。

      具:備,都,完全。

      所以:表原因,這里可譯為“之所以”。

      欲:將要。

      死秦軍:與秦軍拼命,與秦軍同歸于盡。

      狀:情況。這是個雙賓語句,省近賓語“之”,“之”代侯生。譯時用“把”字將遠賓語提到謂語“具告”前。

      辭決:辭別,告別。辭:告。決:通“訣”。

      勉之:努力。之:為湊足一個音節,無義。矣:吧,表祈使語氣。

      快:痛快。

      所以待侯生:名詞性短語,意即“用以對待侯生的禮節”。

      備:完備,周到。

      矣:了,表肯定語氣。

      莫:沒有誰,無指代詞。

      且:副詞,將要。

      曾:副詞,表示事實出人意外或已達到某種極限。竟(然),簡直。

      豈:難道。

      所失:名詞性“所”字短語,這里用來指代“禮節不周到的地方”。失:失禮,禮節不周到,與上句的“備”字相對而言。

      哉:與“豈”配合,表反問,可譯為“嗎”。

      引車:率領車騎。

      故:副詞,早已,本來就。

      之:用于主謂短語的主謂之間,取消短語的獨立性。

      名:聲名。

      聞:傳布。“天下”前省略介詞“于”(到)。

      他端:別的辦法。

      而:卻,表轉折。

      赴秦軍:舍身投入秦軍。

      譬若:好像。

      以:拿。

      餒:饑餓。

      何功之有:即“有何功”,有什么作用。之:起著把賓語“何功”提前的作用。哉:與“何”配合,表疑問,可譯為“呢”。

      尚:副詞,還。

      安:為什么,何必。

      事:用。

      遇:對待。

      厚:優厚。

      而:卻。

      以是:因此。

      恨之:對我的行為感到遺憾。恨:遺憾。也:表示肯定語氣。

      再拜:連拜兩次,表示禮節隆重,反映求計心切。

      因:于是。

      問:咨詢,請教。這一句省略的成分比較多,全句的意思是:于是向侯生請教救趙的計策。

      乃:就,于是。

      屏(bǐng)人:叫旁人走開。屏:使……退避,動詞的使動用法。

      間(jiàn)語:密談,私語。

      兵符:征調兵將用的憑證,用銅玉或竹木做成,狀如虎,又成虎符,上刻文字,剖成兩半,彼此相合。一半授給出征將帥,國君有命令,派人持留下的半符前去傳達,兩相吻合,命令才能施行。

      臥:臥室,寢宮。

      而:順承連詞,可不譯。

      如姬:安釐王寵妃。

      幸:舊指得帝王寵愛。

      力:能力。

      竊:竊取,偷到。

      資之:為這事懸賞。之,代“如姬父為人所殺”的事。一說,資,做“蓄”解;資之,蓄為父報仇之心。

      莫:沒有誰,無指代詞。

      為:對,介詞。

      之:用于分句的主謂之間,表語意未完。死:這里是獻出聲明的意思。

      無所:是表示否定的動賓關系的習慣格式,相對于“沒有什么……”。無,是個動詞;所,與后邊的動詞相結合,作“無”的賓語。

      辭:推辭。

      顧:只是,但是。

      路:途徑。

      耳:罷了,表限止語氣。

      誠:副詞,果真。

      許諾:答應。

      則:就(會)。

      卻秦:使秦軍退卻,意即打退秦軍。卻:使……退去,使動用法。

      伐:功業。

      果:果然,真的。

      主令:國君(或天子)的命令。

      有所不受:有時(可以)不接受。呂昌瑩《經傳衍義》:“有所,謂有時也。”以:連詞,所連接的后一部分表示前面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了”。

      便:利。

      即:連詞,即使。

      授:授給,交給。

      請:問,請示。

      臣客:我的朋友。

      與俱:跟(您)一起去。介詞“與”后省賓語“之”(公子)。俱:與“偕”同義,一路同行。

      聽:聽從。

      大善:很好。“使”后省兼語“朱亥”。

      擊:打死。

      泣:流淚,低聲哭。

      嚄(huò)唶(zè)宿將:意思是叱咤風云很有威望的老將。嚄:大笑。唶:大叫,很有威勢的樣子。宿將:有威望的老將。

      是以:因此。

      乃:副詞,幫助表判斷。

      市井:古代指做買賣的地方。

      鼓刀:動刀,操刀。

      而:可是。

      存:問候。

      所以……:相當于“……的緣故(原因)”。

      報謝:答謝。

      小禮:指“所”字短語,意即“用處”。

      急:急難之事,形容詞用作名詞。

      效命:貢獻生命。

      秋:時機。

      過謝:登門拜謝。

      請:請讓我。

      數(shǔ):計算。

      行日:行路的日程,行程。

      以至晉鄙軍之日:介賓短語作狀語。以,在。

      北鄉(xiàng):是“鄉北”的倒裝,意即面向北方。鄉:同“向”。晉鄙軍駐地鄴在大梁北邊,故侯生說“北向”。

      自剄:刎頸自盡。

      以:送,介詞,以(此)。這里有報答的意思。

      矯:假傳,詐稱。

      疑之:懷疑這件事。

      視:這里指瞪著眼睛仔細觀察。

      擁:持,掌握的意思。

      屯:駐扎。

      境:邊境。鄴,靠近趙國,故說“境上”。

      單車:指單單有乘坐的車輛,沒有跟隨的士兵,猶言單車匹馬。

      何如哉:(這是)怎么回事呢。何如:表示對情況的詢問。哉:表疑問語氣,也有感嘆的色彩。

      無:不。聽:聽從。

      袖:藏在袖子里,名詞用作動詞。

      椎:通“錘”,是用以擊人的武器。前一個“椎”是名詞,做賓語。后一個是動詞,用椎打,“殺”是它的補語。

      遂:于是,就。

      勒兵:約束,整頓軍隊。一說,檢閱軍隊。

      歸養:回家奉養父母。

      選兵:經過挑選的精兵。

      解去:解除包圍,撤離趙國。去:離開。

      存:保存。

      于:到。

      負:背著。

      欄矢:簡筒和弓箭。欄:盛簡的器具。

      先引:在前引路,是隆重的禮節。

      及:比得上。及公子者:名詞性“者”字短語,意即“比得上公子的人”。

      自比于人:拿自己跟別人相比。人:指信陵君。意思是邯鄲被秦軍圍困,平原君自己不能像信陵君那樣早日擊退秦軍,因而自愧不如。

      決:同“訣”,話別。

      果:果然。

      怒:惱恨。

      矯:即矯令,假傳(安釐王的)命令。

      知:后面省賓語“之”,“之”代上句的內容。

      卻:使……退卻,使動用法,可譯為“打退……”。

      將:前一個是名詞,將軍,后一個是動詞,率領。

      “信陵君竊符救趙”鑒賞

      賞析

      文章以一連串的生動情節,描寫信陵君與他的門客的事跡,充分表現了信陵君“下士”與“不敢以其富貴驕士”的高尚品格。宴請夷門抱關者侯嬴以及侯嬴為信陵君策劃“竊符救趙”是信陵君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所以作者把此事作為中心事件來寫,寫得極為詳盡,也極為精彩。侯生年老家貧,是一個地位卑下的“夷門監者”,在當時的社會中,這樣的人是為世俗所不齒的。然而,信陵君聽說他是個賢者,就“往請,欲厚遺之”,侯生“修身潔行”不肯受。信陵君就專為他“置酒大會賓客”,并親自趕車去迎接他,還為他趕車到屠戶中拜訪朋友朱亥,而侯生見朱亥后,卻“俾倪,故久立與客語”。這時,“從騎皆竊罵侯生”,而“公子色終不變”。到家后,信陵君又引侯生“遍贊賓客”,并且“為壽侯生前”,待侯生為上賓。這一系列的行動,沒有絲毫勉強。侯生對信陵君多方試探,信陵君表現出來的只是“執轡愈恭”“顏色愈和”“色終不變”。信陵君這種禮賢下士的真誠態度,深深感動了侯生,侯生終于把信陵君當成了知己,愿為他謀劃,并為他獻身。

      這篇作品的情節是十分生動而感人的,作者對材料的處理頗費匠心,結構很完整,又不平鋪直敘,而是曲折回環,波浪起伏。如宴請侯生一段,公子為侯生“置酒大會賓客”,當公侯將相已“坐定”后,公子卻親自趕車去迎接地位卑微的“夷門侯生”,情節頓生波折;侯生坐車赴宴途中,又要求“枉車騎過之”去看朱亥,又是一折;在見朱亥后又故意“久立、與其客語”,真有些使人等得心急。再如“竊符救趙”一段中,邯鄲被圍,趙王求救于魏,魏王派晉鄙領兵救趙。然而,秦王又告魏王說:“諸侯有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于是魏王“使人止晉鄙,留軍壁鄴。”使文章再生波折。公子力勸魏王救趙,“魏王畏秦,終不聽公子”,公子無奈,決心“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這等于以卵擊石,人們不能不為公子擔心。公子“行過夷門,見侯生”,“辭決而行”,侯生出人意料地只說:“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情節發展到這里為之一頓。公子“行數里,心不快”,以為“我豈有所失哉?”于是“復引車還,問侯生”,文章又一波折,這一波折,引出了侯生為公子策劃“竊符救趙”,并推薦朱亥同行。人們預感到情節發展的前景:為了救趙存魏,屢立戰功、受人崇敬的老將軍晉鄙不得不被殺,真是驚心動魄,不能不使人為之心動。

      司馬遷的《史記》是忠實于歷史真實的。他的作品“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他對信陵君這個歷史人物是十分敬佩的,他是滿懷敬意為信陵君作傳的。但作者并沒有把他筆下的人物神化,而是寫成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成功、也有失誤的活生生的人物。當矯殺晉鄙救趙后,趙王“以五城封公子”時,信陵君“意驕矜而有自功之色”。這時有門客勸告他“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于是他“立自責”“似若無所容者。”當他留趙十年,“秦聞公子在趙,日夜出兵東伐魏”,魏王派人請他回國時,他下令門下:“有敢為魏王使通者,死”。為此事毛公、薛公二人去責備他,“語未及卒”,他“立變色”,“告車趣駕歸救魏”。這些描寫,一方面表現了信陵君的一些弱點,另一方面也表現了他從善如流、勇于改過的精神。這些描寫,無損于人物形象,相反,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了,而且也進一步深化了主題思想。

      藝術形象

      在這篇作品中,司馬遷不僅滿懷喜愛與敬佩之情塑造了信陵君這個人物形象,并以很高的熱情描寫了侯生、朱亥等人物。

      作品不僅表現了信陵君的禮賢下士,而且還描寫了信陵君急人之難、救人之危、愛民如子的仁愛思想。信陵君的“仁”是貫穿全篇的。當秦圍邯鄲,趙求救于魏,而魏王畏秦不救時,信陵君“計不獨生而令趙亡”,決心“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當侯生為他策劃“竊符救趙”,估計晉鄙老將軍“往恐不聽,必當殺之”時,信陵君難過地掉下了眼淚;矯殺晉鄙后,他下令:“父子俱在軍中,父歸;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子無兄弟,歸養。”這些都充分表現了信陵君的仁愛。

      在作者筆下,侯生也刻畫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當他還不深知公子的為人時,故作倨傲,對公子進行了一系列的試探,“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欲以觀公子”,“故久立,與其客語,微察公子”,這些似乎不近人情的舉動,都表現了他過人的機智;當他深知公子的為人以后,就與公子真誠相待,為公子策劃“竊符救趙”,表現了他出眾的才智;公子臨行,他推薦朱亥同行,以助公子成功,表現了他考慮問題的周全;最后,他“北鄉自剄”,表現了他“士為知己者死”的思想,同時也表現了他對不得已而殺晉鄙的自責,“自剄以附魏國”的義士氣質。

      作品對朱亥、毛公、薛公等都采用了略寫的手法。寫朱亥著墨不多,但是一個豪爽、俠義、曠達的人物形象已突現在讀者面前,使人讀后難以忘懷。

      就連沒有正面出場的如姬,司馬遷也通過旁人的敘述,從側面為我們塑造出一個有膽有識、見義勇為的“絕代佳人”的藝術形象。正如郭沫若在《虎符》的《寫作緣起》中說的:“司馬遷替我們留傳了一位值得贊美的女性──如姬。凡是稍有歷史常識的人,提到信陵君,沒有不知道如姬的。”如姬為了救趙存魏,也為了報信陵君的知遇之恩,冒死幫助信陵君盜出了兵符,完成了救趙也即自救的偉業。但是,事后如姬的結局如何呢?作品沒有寫。這就給人留下了一個懸念,同時也給了讀者想象與再創造的廣闊天地。

      作品除塑造了以上這些正面人物外,還通過“魏王恐,使人止晉鄙,留軍壁鄴,名為救趙,實持兩端以觀望”、“數請魏王,及賓客辨士說王萬端。魏王畏秦。終不聽公子”、“魏王怒公子之盜其兵符”寥寥數句,以簡練的筆觸寫了剛愎自用、忌賢妒能的魏王的形象。

      寫作技巧

      一、精心處理詳略,對能夠表現人物主要特征的事件詳加記敘,反之,便加以摒棄或略寫。作者為了突出信陵君的仁而下士,詳細地記敘了他禮遇侯生的種種情況,其中自迎侯生一節,記敘尤為詳細。既做了正面描述,也寫了有關人物的反映。對竊符救趙的另一重要人物朱亥也是在這一情節中由侯生介紹出來的。與寫侯生相比,對他只是略寫。至于侯生“為上客”后與信陵君的一般交往,則只字不提。記竊符救趙這一主要事件,也有詳有略,其中著重寫了侯生獻策:侯生介紹兵符所在;再分析如姬能竊取兵符;再分析如姬一定能為信陵君竊得兵符;末了指出有了兵符,就能奪晉鄙軍救趙。接著又具體寫了侯生推薦朱亥與信陵君同去和朱亥慷慨應命的情節。這些內容之所以詳寫,是因為它不僅是救趙成功的關鍵,更重要的是它充分體地說明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效果。至于竊取兵符以后領兵進擊秦軍的具體軍事行動,因非表現人物才德所必需,只為了介紹事件首尾,便只一筆帶過。

      二、用烘托首發表現主要人物的性,寫信陵君的“仁而下士”,除了正面記述他的有關言行,還通過有關人物的反應加以烘托。在記他自迎侯生時,具體寫了侯生毫不謙讓地“直上載公子上坐”,又要信陵君跟他一同去市場訪問屠者朱亥,而且裝出一副目中無人的樣子,“故久立與其客語”,一面偷偷地觀察信陵君對他的態度。總之,將侯生倨傲的行動、表情及所以如此的心理,都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來,將它與信陵君的“執轡愈恭”“顏色愈和”“色終不變”相互襯托。寫侯生的傲視王侯,正所以反襯信陵君的禮賢下士。不僅如此,作者還寫了“市人皆觀公子執轡”“從騎皆竊罵侯生”。這樣,從側面反映出侯生倨傲的令人難忍,更加烘托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真誠和難能可貴。記“公子引侯生上坐,遍贊賓客”時,又拿出“賓客皆驚”對照來寫,同樣起到烘托的作用。此外,寫魏王不敢出兵救趙所表現的怯懦、自私,反襯信陵君積極救趙所表現的急人之困的“高義”;寫平原君的“不敢自比于人”,是用以烘托信陵君因卻秦救趙而獲得的崇高信譽。

      創作背景

      信陵君竊符救趙這件事,發生在周赧王五十七年,即公元前258年,當時屬戰國末期,秦國吞并六國日亟。趙國首都被圍甚急,諸侯都被秦國的兵威所懾,不敢援助。就魏國來說,唇亡齒寒,救鄰即自救。信陵君認識了這一點,才不惜冒險犯難,竊符救趙,抗擊秦兵。

      司馬遷簡介

      兩漢·司馬遷的簡介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司馬遷的詩(26篇)

      猜你喜歡

      病梅館記

      清代龔自珍

      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梅。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固也。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嗚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逍遙游(節選)

      先秦莊周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搶榆枋 一作:槍榆枋)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柳毅傳

      唐代李朝威

      儀鳳中,有儒生柳毅者,應舉下第,將還湘濱。念鄉人有客于涇陽者,遂往告別。至六七里,鳥起馬驚,疾逸道左。又六七里,乃止。見有婦人,牧羊于道畔。毅怪視之,乃殊色也。然而蛾臉不舒,巾袖無光,凝聽翔立,若有所伺。毅詰之曰:“子何苦而自辱如是?”婦始楚而謝,終泣而對曰:“賤妾不幸,今日見辱問于長者。然而恨貫肌骨,亦何能愧避?幸一聞焉。妾,洞庭龍君小女也。父母配嫁涇川次子,而夫婿樂逸,為婢仆所惑,日以厭薄。既而將訴于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迨訴頻切,又得罪舅姑。舅姑毀黜以至此。”言訖,歔欷流涕,悲不自勝。又曰:“洞庭于茲,相遠不知其幾多也?長天茫茫,信耗莫通。心目斷盡,無所知哀。聞君將還吳,密通洞庭。或以尺書寄托侍者,未卜將以為可乎?”毅曰:“吾義夫也。聞子之說,氣血俱動,恨無毛羽,不能奮飛,是何可否之謂乎!然而洞庭深水也。吾行塵間,寧可致意耶?惟恐道途顯晦,不相通達,致負誠托,又乖懇愿。子有何術可導我邪?”女悲泣且謝,曰:“負載珍重,不復言矣。脫獲回耗,雖死必謝。君不許,何敢言。既許而問,則洞庭之與京邑,不足為異也。”毅請聞之。女曰:“洞庭之陰,有大橘樹焉,鄉人謂之‘社橘’。君當解去茲帶,束以他物。然后叩樹三發,當有應者。因而隨之,無有礙矣。幸君子書敘之外,悉以心誠之話倚托,千萬無渝!”毅曰:“敬聞命矣。”女遂于襦間解書,再拜以進。東望愁泣,若不自勝。毅深為之戚,乃致書囊中,因復謂曰:“吾不知子之牧羊,何所用哉?神豈宰殺乎?”女曰:“非羊也,雨工也。”“何為雨工?”曰:“雷霆之類也。”毅顧視之,則皆矯顧怒步,飲龁甚異,而大小毛角,則無別羊焉。毅又曰:“吾為使者,他日歸洞庭,幸勿相避。”女曰:“寧止不避,當如親戚耳。”語竟,引別東去。不數十步,回望女與羊,俱亡所見矣。

      其夕,至邑而別其友,月余到鄉,還家,乃訪友于洞庭。洞庭之陰,果有社橘。遂易帶向樹,三擊而止。俄有武夫出于波問,再拜請曰:“貴客將自何所至也?”毅不告其實,曰:“走謁大王耳。”武夫揭水止路,引毅以進。謂毅曰:“當閉目,數息可達矣。”毅如其言,遂至其宮。始見臺閣相向,門戶千萬,奇草珍木,無所不有.夫乃止毅,停于大室之隅,曰:“客當居此以俟焉。”毅曰:“此何所也?”夫曰:“此靈虛殿也。”諦視之,則人間珍寶畢盡于此。柱以白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簾以水精,雕琉璃于翠楣,飾琥珀于虹棟。奇秀深杳,不可殫言。然而王久不至。毅謂夫曰:“洞庭君安在哉?”曰:“吾君方幸玄珠閣,與太陽道士講《火經》,少選當畢。”毅曰:“何謂《火經》?”夫曰:“吾君,龍也。龍以水為神,舉一滴可包陵谷。道士,乃人也。人以火為神圣,發一燈可燎阿房。然而靈用不同,玄化各異。太陽道士精于人理,吾君邀以聽焉。”語畢而宮門辟,景從云合,而見一人,披紫衣,執青玉。夫躍曰:“此吾君也!”乃至前以告之。

      君望毅而問曰:“豈非人間之人乎?”對曰:“然。”毅而設拜,君亦拜,命坐于靈虛之下。謂毅曰:“水府幽深,寡人暗昧,夫子不遠千里,將有為乎?”毅曰:“毅,大王之鄉人也。長于楚,游學于秦。昨下第,閑驅涇水右涘,見大王愛女牧羊于野,風鬟雨鬢,所不忍睹。毅因詰之,謂毅曰:‘為夫婿所薄,舅姑不念,以至于此’。悲泗淋漓,誠怛人心。遂托書于毅。毅許之,今以至此。”因取書進之。洞庭君覽畢,以袖掩面而泣曰:“老父之罪,不能鑒聽,坐貽聾瞽,使閨窗孺弱,遠罹構害。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幸被齒發,何敢負德!”詞畢,又哀咤良久。左右皆流涕。時有宦人密侍君者,君以書授之,令達宮中。須臾,宮中皆慟哭。君驚,謂左右曰:“疾告宮中,無使有聲,恐錢塘所知。”毅曰:“錢塘,何人也?”曰:“寡人之愛弟,昔為錢塘長,今則致政矣。”毅曰:“何故不使知?”曰:“以其勇過人耳。昔堯遭洪水九年者,乃此子一怒也。近與天將失意,塞其五山。上帝以寡人有薄德于古今,遂寬其同氣之罪。然猶縻系于此,故錢塘之人日日候焉。”語未畢,而大聲忽發,天拆地裂。宮殿擺簸,云煙沸涌。俄有赤龍長千余尺,電目血舌,朱鱗火鬣,項掣金鎖,鎖牽玉柱。千雷萬霆,激繞其身,霰雪雨雹,一時皆下。乃擘青天而飛去。毅恐蹶仆地。君親起持之曰:“無懼,固無害。”毅良久稍安,乃獲自定。因告辭曰:“愿得生歸,以避復來。”君曰:“必不如此。其去則然,其來則不然,幸為少盡繾綣。”因命酌互舉,以款人事。

      俄而祥風慶云,融融恰怡,幢節玲瓏,簫韶以隨。紅妝千萬,笑語熙熙。中有一人,自然蛾眉,明珰滿身,綃縠參差。迫而視之,乃前寄辭者。然若喜若悲,零淚如絲。須臾,紅煙蔽其左,紫氣舒其右,香氣環旋,入于宮中。君笑謂毅曰:“涇水之囚人至矣。”君乃辭歸宮中。須臾,又聞怨苦,久而不已。有頃,君復出,與毅飲食。又有一人,披紫裳,執青玉,貌聳神溢,立于君左。君謂毅曰:“此錢塘也。”毅起,趨拜之。錢塘亦盡禮相接,謂毅曰:“女侄不幸,為頑童所辱。賴明君子信義昭彰,致達遠冤。不然者,是為涇陵之土矣。饗德懷恩,詞不悉心。”毅撝退辭謝,俯仰唯唯。然后回告兄曰:“向者辰發靈虛,巳至涇陽,午戰于彼,未還于此。中間馳至九天,以告上帝。帝知其冤,而宥其失。前所譴責,因而獲免。然而剛腸激發,不遑辭候,驚擾宮中,復忤賓客。愧惕慚懼,不知所失。”因退而再拜。君曰:“所殺幾何?”曰:“六十萬。”“傷稼乎?”曰:“八百里。”無情郎安在?”曰:“食之矣。”君憮然曰:“頑童之為是心也,誠不可忍,然汝亦太草草。賴上帝顯圣,諒其至冤。不然者,吾何辭焉?從此以去,勿復如是。”錢塘君復再拜。是夕,遂宿毅于凝光殿。

      明日,又宴毅于凝碧宮。會友戚,張廣樂,具以醪醴,羅以甘潔。初,笳角鼙鼓,旌旗劍戟,舞萬夫于其右。中有一夫前曰:“此《錢塘破陣樂》。”旌杰氣,顧驟悍栗。座客視之,毛發皆豎。復有金石絲竹,羅綺珠翠,舞千女于其左,中有一女前進曰:“此《貴主還宮樂》。”清音宛轉,如訴如慕,坐客聽下,不覺淚下。二舞既畢,龍君大悅。錫以紈綺,頒于舞人,然后密席貫坐,縱酒極娛。酒酣,洞庭君乃擊席而歌曰:“大天蒼蒼兮,大地茫茫,人各有志兮,何可思量,狐神鼠圣兮,薄社依墻。雷霆一發兮,其孰敢當?荷貞人兮信義長,令骨肉兮還故鄉,齊言慚愧兮何時忘!”洞庭君歌罷,錢塘君再拜而歌曰:“上天配合兮,生死有途。此不當婦兮,彼不當夫。腹心辛苦兮,涇水之隅。風霜滿鬢兮,雨雪羅襦。賴明公兮引素書,令骨肉兮家如初。永言珍重兮無時無。”錢塘君歌闋,洞庭君俱起,奉觴于毅。毅踧踖而受爵,飲訖,復以二觴奉二君,乃歌曰:“碧云悠悠兮,涇水東流。傷美人兮,雨泣花愁。尺書遠達兮,以解君憂。哀冤果雪兮,還處其休。荷和雅兮感甘羞。山家寂寞兮難久留。欲將辭去兮悲綢繆。”歌罷,皆呼萬歲。洞庭君因出碧玉箱,貯以開水犀;錢塘君復出紅珀盤,貯以照夜璣:皆起進毅,毅辭謝而受。然后宮中之人,咸以綃彩珠璧,投于毅側。重疊煥赫,須臾埋沒前后。毅笑語四顧,愧謝不暇。洎酒闌歡極,毅辭起,復宿于凝光殿。

      翌日,又宴毅于清光閣。錢塘因酒作色,踞謂毅曰:“不聞猛石可裂不可卷,義士可殺不可羞耶?愚有衷曲,欲一陳于公。如可,則俱在云霄;如不可,則皆夷糞壤。足下以為何如哉?”毅曰:“請聞之。”錢塘曰:“涇陽之妻,則洞庭君之愛女也。淑性茂質,為九姻所重。不幸見辱于匪人,今則絕矣。將欲求托高義,世為親戚,使受恩者知其所歸,懷愛者知其所付,豈不為君子始終之道者?”毅肅然而作,欻然而笑曰:“誠不知錢塘君孱困如是!毅始聞跨九州,懷五岳,泄其憤怒;復見斷金鎖,掣玉柱,赴其急難。毅以為剛決明直,無如君者。蓋犯之者不避其死,感之者不愛其生,此真丈夫之志。奈何蕭管方洽,親賓正和,不顧其道,以威加人?豈仆人素望哉!若遇公于洪波之中,玄山之間,鼓以鱗須,被以云雨,將迫毅以死,毅則以禽獸視之,亦何恨哉!今體被衣冠,坐談禮義,盡五常之志性,負百行怖之微旨,雖人世賢杰,有不如者,況江河靈類乎?而欲以蠢然之軀,悍然之性,乘酒假氣,將迫于人,豈近直哉!且毅之質,不足以藏王一甲之間。然而敢以不伏之心,勝王不道之氣。惟王籌之!”錢塘乃逡巡致謝曰:“寡人生長宮房,不聞正論。向者詞述疏狂,妄突高明。退自循顧,戾不容責。幸君子不為此乖問可也。”其夕,復飲宴,其樂如舊。毅與錢塘遂為知心友。

      明日,毅辭歸。洞庭君夫人別宴毅于潛景殿,男女仆妾等悉出預會。夫人泣謂毅曰:“骨肉受君子深恩,恨不得展愧戴,遂至睽別。”使前涇陽女當席拜毅以致謝。夫人又曰:“此別豈有復相遇之日乎?”毅其始雖不諾錢塘之情,然當此席,殊有嘆恨之色。宴罷,辭別,滿宮凄然。贈遺珍寶,怪不可述。毅于是復循途出江岸,見從者十余人,擔囊以隨,至其家而辭去。毅因適廣陵寶肆,鬻其所得。百未發一,財已盈兆。故淮右富族,咸以為莫如。遂娶于張氏,亡。又娶韓氏。數月,韓氏又亡。徙家金陵。常以鰥曠多感,或謀新匹。有媒氏告之曰:“有盧氏女,范陽人也。父名曰浩,嘗為清流宰。晚歲好道,獨游云泉,今則不知所在矣。母曰鄭氏。前年適清河張氏,不幸而張夫早亡。母憐其少,惜其慧美,欲擇德以配焉。不識何如?”毅乃卜日就禮。既而男女二姓俱為豪族,法用禮物,盡其豐盛。金陵之士,莫不健仰。居月余,毅因晚入戶,視其妻,深覺類于龍女,而艷逸豐厚,則又過之。因與話昔事。妻謂毅曰:“人世豈有如是之理乎?”

      經歲余,有一子。毅益重之。既產,逾月,乃秾飾換服,召毅于簾室之間,笑謂毅曰:“君不憶余之于昔也?”毅曰:“夙為姻好,何以為憶?”妻曰:“余即洞庭君之女也。涇川之冤,君使得白。銜君之恩,誓心求報。洎錢塘季父論親不從,遂至睽違。天各一方,不能相問。父母欲配嫁于濯錦小兒某。遂閉戶剪發,以明無意。雖為君子棄絕,分見無期。而當初之心,死不自替。他日父母憐其志,復欲馳白于君子。值君子累娶,當娶于張,已而又娶于韓。迨張、韓繼卒,君卜居于茲,故余之父母乃喜余得遂報君之意。今日獲奉君子,咸善終世,死無恨矣。”因嗚咽,泣涕交下。對毅曰:“始不言者,知君無重色之心。今乃言者,知君有感余之意。婦人匪薄,不足以確厚永心,故因君愛子,以托相生。未知君意如何?愁懼兼心,不能自解。君附書之日,笑謂妾曰:‘他日歸洞庭,慎無相避。’誠不知當此之際,君豈有意于今日之事乎?其后季父請于君,君固不許。君乃誠將不可邪,抑忿然邪?君其話之。”毅曰:“似有命者。仆始見君子,長涇之隅,枉抑憔悴,誠有不平之志。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余無及也。以言‘慎無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洎錢塘逼迫之際,唯理有不可直,乃激人之怒耳。夫始以義行為之志,寧有殺其婿而納其妻者邪?一不可也。某素以操真為志尚,寧有屈于己而伏于心者乎?二不可也。且以率肆胸臆,酬酢紛綸,唯直是圖,不遑避害。然而將別之日。見君有依然之容,心甚恨之。終以人事扼束,無由報謝。吁,今日,君,盧氏也,又家于人間。則吾始心未為惑矣。從此以往,永奉歡好,心無纖慮也。”妻因深感嬌泣,良久不已。有頃,謂毅曰:“勿以他類,遂為無心,固當知報耳。夫龍壽萬歲,今與君同之。水陸無往不適。君不以為妄也。”毅嘉之曰:“吾不知國客乃復為神仙之餌!”。乃相與覲洞庭。既至,而賓主盛禮,不可具紀。

      后居南海僅四十年,其邸第、輿馬、珍鮮、服玩,雖侯伯之室,無以加也。毅之族咸遂濡澤。以其春秋積序,容狀不衰。南海之人,靡不驚異。

      洎開元中,上方屬意于神仙之事,精索道術。毅不得安,遂相與歸洞庭。凡十余歲,莫知其跡。

      至開元末,毅之表弟薛嘏為京畿令,謫官東南。經洞庭,晴晝長望,俄見碧山出于遠波。舟人皆側立,曰:“此本無山,恐水怪耳。”指顧之際,山與舟相逼,乃有彩船自山馳來,迎問于嘏。其中有一人呼之曰:“柳公來候耳。”嘏省然記之,乃促至山下,攝衣疾上。山有宮闕如人世,見毅立于宮室之中,前列絲竹,后羅珠翠,物玩之盛,殊倍人間。毅詞理益玄,容顏益少。初迎嘏于砌,持嘏手曰:“別來瞬息,而發毛已黃。”嘏笑曰:“兄為神仙,弟為枯骨,命也。”毅因出藥五十丸遺嘏,曰:“此藥一丸,可增一歲耳。歲滿復來,無久居人世以自苦也。”歡宴畢,嘏乃辭行。自是已后,遂絕影響。嘏常以是事告于人世。殆四紀,嘏亦不知所在。

      隴西李朝威敘而嘆曰:“五蟲之長,必以靈者,別斯見矣。人,裸也,移信鱗蟲。洞庭含納大直,錢塘迅疾磊落,宜有承焉。嘏詠而不載,獨可鄰其境。愚義之,為斯文。”


      劉墉行書送蔡明遠敘軸

      清代劉墉

      既奉命于秦淮之上,又隨我于邗溝之東,追攀不疲,以至邵伯南埭,始終之際,良有可稱。送蔡明遠敘。乙未冬日臨。石菴居士。


      項羽之死

      兩漢司馬遷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于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余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余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余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后,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


      挽黔陽吳芥舟明府·其四

      明代成鷲

      薏珠不免局中疑,棠樹長留去后思。

      公論在人君信否,請看三楚有豐碑。


      登二妃廟

      南北朝吳均

      朝云亂人目,帝女湘川宿。

      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

      故以輕薄好,千里命艫舳。

      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


      蘇武傳(節選)

      兩漢班固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為郎,稍遷至栘中廄監。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后十余輩,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天漢元年,且鞮侯單于初立,恐漢襲之,乃曰:「漢天子我丈人行也。」盡歸漢使路充國等。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

      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單于益驕,非漢所望也。方欲發使送武等,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與昆邪王俱降漢,后隨浞野侯沒胡中,及衛律所將降者,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會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漢時,素與副張勝相知,私候勝曰:「聞漢天子甚怨衛律,常能為漢伏弩射殺之,吾母與弟在漢,幸蒙其賞賜。」張勝許之,以貨物與常。后月余,單于出獵,獨閼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其一人夜亡告之。單于子弟發兵與戰,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單于使衛律治其事。張勝聞之,恐前語發,以狀語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欲自殺,勝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張勝。單于怒,召諸貴人議,欲殺漢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謀單于,何以復加?宜皆降之。」單于使衛律召武受辭。武謂惠等:「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衛律驚,自抱持武。馳召醫,鑿地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氣絕,半日復息。惠等哭,輿歸營。單于壯其節,朝夕遣人候問武,而收系張勝。

      武益愈。單于使使曉武,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劍斬虞常已,律曰:「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近臣,當死;單于募降者,赦罪。」舉劍欲擊之,勝請降。律謂武曰:「副有罪,當相坐。」武曰:「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復舉劍擬之,武不動。律曰:「蘇君,律前負漢歸匈奴,幸蒙大恩,賜號稱王,擁眾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武不應。律曰:「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今不聽吾計,后雖復欲見我,尚可得乎?」武罵律曰:「汝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為降虜于蠻夷,何以女為見?且單于信女,使決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兩主觀禍敗。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獨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匈奴之禍,從我始矣!」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積五、六年,單于弟于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網紡繳,檠弓弩,于靬王愛之,給其衣食。三歲余,王病,賜武馬畜、服匿、穹廬。王死后,人眾徙去。其冬,丁令盜武牛羊,武復窮厄。

      初,武與李陵俱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單于使陵至海上,為武置酒設樂。因謂武曰:「單于聞陵與子卿素厚,故使陵來說足下,虛心欲相待。終不得歸漢,空自苦亡人之地,信義安所見乎?前長君為奉車,從至雍棫陽宮,扶輦下除,觸柱,折轅,劾大不敬,伏劍自刎,賜錢二百萬以葬。孺卿從祠河東後土,宦騎與黃門駙馬爭船,推墮駙馬河中,溺死,宦騎亡。詔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飲藥而死。來時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陽陵。子卿婦年少,聞已更嫁矣。獨有女弟二人,兩女一男,今復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時,忽忽如狂,自痛負漢;加以老母系保宮。子卿不欲降,何以過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復誰為乎?愿聽陵計,勿復有云!」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位列將,爵通侯,兄弟親近,常愿肝腦涂地。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恨,愿無復再言。」陵與武飲數日,復曰:「子卿,壹聽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歡,效死于前!」陵見其至誠,喟然嘆曰:「嗟呼!義士!陵與衛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

      陵惡自賜武,使其妻賜武牛羊數十頭。后陵復至北海上,語武:「區脫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聞之,南鄉號哭,歐血,旦夕臨。數月,昭帝即位。數年,匈奴與漢和親。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后漢使復至匈奴。常惠請其守者與俱,得夜見漢使,具自陳道。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單于視左右而驚,謝漢使曰:「武等實在。」于是李陵置酒賀武曰:「今足下還歸,揚名于匈奴,功顯于漢室,雖古竹帛所載,丹青所畫,何以過子卿!陵雖駑怯,令漢且貰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奮大辱之積志,庶幾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為世大戮,陵尚復何顧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異域之人,壹別長絕!」陵起舞,歌曰:「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隤,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陵泣下數行,因與武決。單于召會武官屬,前以降及物故,凡隨武還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詔武奉一太牢謁武帝園廟,拜為典屬國,秩中二千石,賜錢二百萬,公田二頃,宅一區。常惠徐圣趙終根皆拜為中郎,賜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歸家,賜錢人十萬,復終身。常惠后至右將軍,封列侯,自有傳。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


      報任安書(節選)

      兩漢司馬遷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于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勸學

      先秦荀子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pù),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長于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生 通:性)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 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謂也。

      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亚洲av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网站| 亚洲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av人片天堂网|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在线|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线久久|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五月天| 中文亚洲AV片在线观看不卡 | 亚洲乱码在线卡一卡二卡新区| 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色老板亚洲视频免在线观|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去台湾| 亚洲成人激情小说| 亚洲精品国产suv一区88|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柚蜜| 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 亚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一本大道无码av天堂| 亚洲综合色自拍一区| 亚洲AV午夜成人影院老师机影院| 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 | 亚洲理论片在线观看| 亚洲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人AV在线无码影院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ⅴ人片久青草影院| 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亚洲|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专区| 亚洲午夜在线电影| 亚洲国产成人91精品| 亚洲精品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专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码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不卡| 亚洲卡一卡2卡三卡4卡无卡三|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秒播 | 亚洲午夜在线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