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鵠歌”譯文及注釋
譯文
遠來的黃鶴飛進皇宮,振動雙翅發出沙沙響聲。金黃色的羽毛燦爛奪目,菊花一樣的尾巴更加鮮明。
這鳥兒平時只在蘆葦中出入,吃食則是水里生長的荷荇。
我自知年齡幼小而又德薄才淺,愧對這樣鳥降瑞于太液池中。
注釋
黃鵠(hú):亦稱天鵝,似雁而大,勁長善飛,羽毛潔白,也有黃色的。建章:即建章宮,舊址在今西安市西北。
肅肅:鳥飛拍翅聲。蹌(qiāng)蹌:飛躍奔騰貌,這里形容鳥飛迅急。
衣、裳:古時上身所穿稱“衣”,下身所穿稱“裳”。
唼(shà)喋(zhá):形容水鳥或魚類吃食的聲音。荷荇(xìng):兩種植物,均生水中。荷,荷花。荇,荇菜。
蒹(jiān)葭(jiā):蘆葦,水生植物。
自顧:自念、自視。菲薄:鄙陋,指才德等,常用作自謙之詞。
愧:慚愧。爾:你,指黃鵠。嘉祥:祥瑞、吉祥。
“黃鵠歌”鑒賞
賞析
該詩是一首樂府詩,前五句為紀實,對黃鵠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黃鵠飛兮下建章”交代黃鵠降臨的地點,也交待了詩歌創作的背景,描繪出黃鵠鳥劃過建章宮的上空,降臨在太液池邊的情景?!坝鹈C肅兮行蹌蹌,金為衣兮菊為裳,唼喋荷荇,出入蒹葭”,這里詩人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黃鵠的外貌和動作——黃鵠扇動翅膀的聲音“肅肅”,黃鵠輕快靈敏的步伐“蹌蹌”以及黃鵠咀嚼食物的聲音“唼喋”。詩人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將鳥兒嫩黃鮮亮的羽毛比作金和菊,描寫出以金為衣以菊為裳的黃鵠穿梭于蘆葦荷荇之間,時而扇動翅膀,時而啃食花葉的模樣,十分美麗可愛。句中的三個“兮”,表現了小詩人賞心悅目的激動心情。
可欣喜之余,詩人忽然想到,自己又沒有為江山社稷做過什么。畢竟才八歲,還不曾親政……于是,漸漸地,一種失落而又羞愧的情緒涌上了詩人的心頭。于是,話鋒一轉,以“自顧菲薄,愧爾嘉祥?!苯Y尾,浩浩穹宇之下,詩人深感自己的渺小,不免心中有愧。
全詩借景抒懷,托物言志,既表現了小詩人對黃鵠降臨的喜悅與慶幸,也表現了小皇帝為人謙和,具有宏大高遠的志向。
創作背景
據《漢書·昭帝紀》所載:漢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春天,珍貴稀有的黃鵠鳥降臨大漢的都城長安。因漢尚土德,土德尚黃,黃鵠被視為祥瑞,于是群臣上前祝賀,年僅九歲的漢昭帝十分謙虛,當場作該詩。
劉弗陵簡介
兩漢·劉弗陵的簡介

(前94—前74)即劉弗陵。西漢皇帝。武帝少子。年幼即位,統治期間,由霍光輔政。承武帝政策,移民屯田,多次出兵擊敗匈奴、烏桓。始元六年,召開鹽鐵會議,問民疾苦。在位十三年。
...〔? 劉弗陵的詩(1篇)〕猜你喜歡
短歌行
周西伯昌,懷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貢獻,臣節不墜。崇侯讒之,是以拘系。
后見赦原,賜之斧鉞,得使專征,為仲尼所稱。
達及德行,猶奉事殷,論敘其美。齊桓之功,為霸之道。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車。
正而不譎,其德傳稱。孔子所嘆,并稱夷吾,民受其恩。
賜與廟胙,命無下拜。小白不敢爾,天威在顏咫尺。
晉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賜圭瓚,秬鬯彤弓。
盧弓矢千,虎賁三百人。威服諸侯,師之所尊。
八方聞之,名亞齊桓。河陽之會,詐稱周王,是其名紛葩。
秦女休行
西門秦氏女,秀色如瓊花。
手揮白楊刀,清晝殺讎家。
羅袖灑赤血,英聲凌紫霞。
直上西山去,關吏相邀遮。
婿為燕國王,身被詔獄加。
犯刑若履虎,不畏落爪牙。
素頸未及斷,摧眉伏泥沙。
金雞忽放赦,大辟得寬賒。
何慚聶政姊,萬古共驚嗟。
鞠歌行
玉不自言如桃李,魚目笑之卞和恥。
楚國青蠅何太多,連城白璧遭讒毀。
荊山長號泣血人,忠臣死為刖足鬼。
聽曲知甯戚,夷吾因小妻。
秦穆五羊皮,買死百里奚。
洗拂青云上,當時賤如泥。
朝歌鼓刀叟,虎變磻溪中。
一舉釣六合,遂荒營丘東。
平生渭水曲,誰識此老翁。
奈何今之人,雙目送飛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