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江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jiāng shān kě gǎi,běn xìng nán yí江山可改,本性難移 | 江山:山川,河流;移:改變。改變人的本性比改變自然面貌還困難。強調人的習性是很難改變的。 | 曾樸《孽海花》第21回:“若說要我改邪歸正,啊呀!江山可改,本性難移。” |
zhǐ diǎn jiāng shān指點江山 | 指點:批評;江山:指國家。指批評國家大事。 |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
pān jiāng lù hǎi潘江陸海 | 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上:“陸(陸機)才如海,潘(潘岳)才如江。”后遂以“潘江陸海”形容人詩文方面的才華橫溢。 | 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上:“陸(陸機)才如海,潘(潘岳)才如江。” |
jiāng shān zhī yì江山之異 | 江山:山川,山河,疆土;異:不同。比喻疆土易主,山河變色。 | 《晉書·王導傳》:“周凱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舉目有江山之異。’” |
jiāng shān bù lǎo江山不老 | 江山:山川,山河;老:衰。高山大河千古長存,永不衰老。比喻人長壽或祝人長壽。 | 宋·林外《洞仙歌》詞:“今來古往,物是人非,天地里,惟有江山不老。” |
jiāng hú piàn zǐ江湖騙子 | 指闖蕩江湖靠賣假藥、算命等騙人謀生的人或招搖撞騙的人。 | 王仲方《<騙子列傳>序》:“近幾年來,發生了不少詐騙事件,出現了一些各式各樣的騙子,其中有政治騙子、經濟騙子、文化騙子和江湖騙子。” |
tiān qiàn cháng jiāng天塹長江 | 塹:壕溝。長江為天然的壕溝。形容長江地勢險要,不可逾越。 | 柳亞子《京口感懷》詩:“天塹長江第幾州,十年夢想竟成游。” |
xiāng wàng jiāng hú相忘江湖 | 指魚在江湖里彼此相忘。形容彼此間無急切的需要而相互忘記,各不關心。 | 戰國·宋·莊周《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
jiāng hàn cháo zōng江漢朝宗 | 指江河奔流入海。也比喻魘、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 《尚書·禹貢》:“江漢朝宗于海。” |
shí làn jiāng kū石爛江枯 | 直到石頭變土,江水干涸。比喻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 《明史·云南土司傳二·麓川》:“[王驥]乃與思祿約,許土目得部勒諸蠻,居孟養如故,立石金沙江為界,誓曰:‘石爛江枯,爾乃得渡。’” |
sāi shàng jiāng nán塞上江南 | 見“塞北江南”。 | 葉圣陶《壩上一天》:“我們這一回參觀訪問,常常聽見‘塞上江南’的說法,常常看見‘塞上江南’的字樣。” |
jiāng fān hǎi dǎo江翻海倒 | 猶江翻海沸。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29回:“虎踞深林,頃刻里江翻海倒;蜂屯三澨,一霎時火烈煙飛。” |
dà jiāng nán běi大江南北 | 指靠臨長江中下游兩岸的廣大地區。 | 明·郭勛《英烈傳》第25回:“目今大江南北,盜賊蜂起,江淮之地,十去其五;河南、河北,或復或失,不得安寧。” |
jiāng hú yì rén江湖藝人 | 在街上表演吟唱、講故事、舞蹈、變戲法和啞劇等藝術而謀生的人。 | 徐貴祥《歷史的天空》第一章:“那功夫不知是跟哪個江湖藝人學的,打起架來,三五條漢子近身不得。” |
jiāng hú yī shēng江湖醫生 | 假稱有醫學知識的人或賣藥的流動小販,指那些沒有真才實學的人。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105回:“你不過是個江湖醫生。” |
liú luò jiāng hú流落江湖 | 形容窮困潦倒,漂泊異鄉。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56回:“言之不盡,自從父親亡故之后,時乖運蹇,一向流落江湖。” |
tiě tǒng jiāng shān鐵桶江山 | 比喻牢固的政權或地位。 | 趙樹理《小二黑結婚》:“村里的干部雖然調換了幾個,而他兩個卻好像鐵桶江山。” |
jiāng láng cái yǎn江郎才掩 | 同“江淹才盡”。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6回:“煬帝好大喜功,每事自恃有才,及至征蠻草詔,便覺江郎才掩。” |
jiāng fān hǎi jiǎo江翻海攪 | 猶江翻海沸。 | 明·吳承恩《二郎搜山圖歌》:“江翻海攪走六丁,紛紛水怪無留蹤。” |
bù fèi jiāng hé不廢江河 | 贊揚作家或其著作流傳不朽。 | 唐 杜甫《戲為六絕句》之二:“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
shēn zài jiāng hú,xīn xuán wèi què身在江湖,心懸魏闕 | 魏闕:古代宮門外高大的建筑,用作朝廷的代稱。舊指解除官職的人,仍惦記著進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諷刺迷戀功名寶貴的假隱士。 | 《莊子 讓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 |
sān jiāng wǔ hú三江五湖 | ①指東南方的三條江與太湖流域一帶的湖泊。②江河湖泊的泛稱。 | 戰國·魯·尸佼《尸子》下卷:“取玉甚難,越三江五湖,至昆侖之山,千人往,百人反,百人往,十人反。” |
jiāng fān hǎi rǎo江翻海擾 | 猶江翻海沸。 | 清·無名氏《陸沉病》楔子:“遍地腥膻,直弄得江翻海擾,鼠偷狗盜,大劫何日了?” |
juān juān bù yōng,zhōng wéi jiāng hé涓涓不壅,終為江河 | 壅:堵塞。細小的水流如果不堵塞,終將匯合成為大江大河。比喻對細小或剛剛萌芽的問題不加注意或糾正,就會釀成大的問題。 |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觀周》:“涓涓不壅,終為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羅。” |
jiāng tiān yī sè江天一色 | 形容江面寬闊,水天相接。 | 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
jiǔ jiāng bā hé九江八河 | 泛指所有的江河。 | 《四游記·靈耀分龍會為明輔》:“卻說次日眾真君聚朝奏玉帝曰:‘當年五月二十五日,起分龍會,會集九江八河、五湖四海各宮龍王赴會迎雨。’” |
guò jiāng zhī jì過江之鯽 | 比喻某種時興的事物多得很。 | 柳亞子《南社會于虎丘之張東陽祠詩以紀之》:“莫笑過江典午鯽,豈無橫槊建安才。” |
jiāng hǎi bù nì xiǎo liú江海不逆小流 | 江海的浩瀚,是能容納細流的緣故。比喻人氣度大才能擔當大事。 | 漢·劉向《說苑·尊賢》:“太山不辭壤石,江海不逆小流。” |
jiāng hǎi zhī xué江海之學 | 學:學識,學問。如江海般浩瀚無邊的學識。比喻學識淵博。 | 明·無名氏《女真觀》第二折:“先生江海之學,小道是井底之蛙,焉敢班門弄斧。” |
sāi běi jiāng nán塞北江南 | 原指古涼州治內賀蘭山一帶。后泛指塞外富庶之地。 | 唐·韋蟾《送盧潘尚書之靈武》詩:“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 |
jiǎo hǎi fān jiāng攪海翻江 | 攪:攪拌;翻:翻騰。江海翻騰。比喻聲勢或力量很大。 | 元 馬致遠《薦福碑》第三折:“振乾坤雷鼓鳴,走金蛇電影開,他那里撼嶺巴山,攪海翻江,倒樹摧崖。” |
ní pú sà guò jiāng泥菩薩過江 | 表示連自己也保不住,更談不上幫助別人。 |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哥哥說:‘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送回去也好。” |
jiāng shān rú gù江山如故 | 故:從前。高山大河面貌依舊。多用于比喻物是人非。 | 明·胡文煥《泰和記·蘇子瞻泛游赤壁》:“嘆興亡,江山如故,何處覓曹郎。” |
jiāng hé xíng dì江河行地 | 長江大河永遠地在地上流動。比喻事情明顯;無所置疑;顛撲不破。 | 清 鄭燮《焦山別峰庵雨中無事書寄舍弟墨》:“豈得為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哉?” |
sān jiāng qī zé三江七澤 | 泛指江河湖澤。 | 唐·李白《當涂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洞庭瀟湘意渺綿,三江七澤情洄沿。” |
pǎo jiāng hú跑江湖 | 指舊時以賣藝、算卦、相面、賣藥等為職業,來往各地謀求生活。 | 劉知俠《鐵道游擊隊》第17章:“可是由于他和跑江湖的各式人等都有來往,在荒亂年月也不敢得罪他。” |
fàng làng jiāng hú放浪江湖 | 放浪:放縱不受拘束;江湖:指四方。在江湖上無拘無束地生活。 | 元·谷子敬《城南柳》第一折:“翱翔天地,放浪江湖。” |
yī kǒu xī jìn xī jiāng shuǐ一口吸盡西江水 | 原是一氣呵成、貫通萬法的意思。后比喻過于性急,想一下子就達到目的。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居士龐蘊》:“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
shēn zài jiāng hú,xīn cún wèi què身在江湖,心存魏闕 | 舊指解除官職的人,仍惦記著進朝廷的事。 |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審為》:“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奈何?” |
jiāng hǎi shì江海士 | 指志在江海不肯做官的隱士。 | 唐·韓愈《孟生詩》:“孟生江海士,古貌又古心。” |
jīn jiāng dài hú襟江帶湖 | 襟:衣襟。帶:衣帶。形容江河湖泊之間相互縈繞交錯,如同衣襟和衣帶一樣。 | 唐·王勃《滕王閣序》:“襟三江而帶五湖。” |
bù dào wū jiāng bù jìn tóu不到烏江不盡頭 | 烏江:項羽兵敗的地方。比喻不達目的絕不罷休。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九卷:“政如下棋的較勝爭強,眼紅喉急,分明似孫龐斗智,賭個你死我活,又如劉項爭天下,不到烏江不盡頭。” |
wú yán jiàn jiāng dōng fù lǎo無顏見江東父老 | 江東:借指家鄉。指因自己的失敗而感到羞愧,再也沒臉見家鄉父老 |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項王笑曰:‘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
wú miàn mù jiàn jiāng dōng fù lǎo無面目見江東父老 | 以之為羞見故鄉人之典實。 | 語本《史記 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
cháng jiāng dà hé長江大河 | 指長江和黃河。形容氣勢磅礴,奔騰不息。 | 宋·蘇洵《上歐陽內翰書》:“韓子之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 |
jiāng zuǒ yí wú江左夷吾 | 《晉書·溫嶠傳》:“于時江左草創,綱維未舉,嶠殊以為憂。及見王導共談,歡然曰:‘江左自有管夷吾,吾復何慮!’”管夷吾,春秋時期政治家管仲,相齊桓公成霸業。后來詩文中多以“江左夷吾”稱許有輔國救民之才的人。 | 《晉書·溫嶠傳》:“于時江左草創,綱維未舉,嶠殊以為憂。及見王導共談,歡然曰:‘江左自有管夷吾,吾復何慮!’” |
lóng jiāng hǔ làng龍江虎浪 | 形容慣于興風作浪。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2回:“性明敏,善機變,會妝飾,龍江虎浪,就是嘲漢子的班頭,壞家規的領袖。” |
jiāng dōng fù lǎo江東父老 | 江東:古指長江以南蕪湖以下的地區。故鄉父兄之輩。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項王笑曰:‘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
wén jiāng xué hǎi文江學海 | 比喻文章和學問似長江、大海般深廣博大。 | 唐·鄭愔《柏梁體聯句》:“文江學海恩濟航。” |
bù dào wū jiāng xīn bù sǐ不到烏江心不死 | 烏江:項羽兵敗的地方。比喻不達目的絕不罷休。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5卷:“我道:‘你不到烏江心不死,今已到了烏江,這心原也該死了。’” |
jiāng hé rì xià江河日下 | 日:一天天;下:低處。江河一天天流向低處;比喻事物日益衰落或局勢越來越糟。 | 清 顧炎武《答徐甥公肅書》:“昊天不吊,大命忽焉,山岳崩頹,江河日下,三風不儆,六逆彌臻。” |
jiāng liú rì xià江流日下 | 見“江河日下”。 | 孫中山《建國方略·知行總論》:“既經非常之破壞,而無非常之建設以繼之,此所以禍亂相尋,江流日下。” |
jiāng xīn bǔ lòu江心補漏 | 船到了江心;才著手堵塞漏洞。比喻錯失良機;補救已遲。 | 元 無名氏《七十二朝人物演義 葉公》:“今為吾主計之,必先預為準備,莫待臨歧勒馬、江心補漏,是臣之愿也。” |
yǐn mǎ cháng jiāng飲馬長江 | 在長江邊給戰馬喝水。謂渡江南下進行征伐。 | 《南史·檀道濟傳》:“道濟見收,憤怒氣盛,目光如炬,俄爾間引飲一斛。乃脫幘投地,曰:‘乃壞汝萬里長城。’魏人聞之,……自是頻歲南伐,有飲馬長江之志。” |
cháng jiāng tiān qiàn長江天塹 | 塹:壕溝。長江為天然的坑塹、險要。舊時形容長江地勢險要,不可逾越。 | 《南史·孫范傳》:“隋師將濟江,群官請為備防,范奏曰:‘長江天塹,古來險隔,虜軍豈能飛渡?’” |
hé hàn jiāng huái河漢江淮 | 黃河、漢水、長江與淮河的合稱。比喻胸懷寬廣。 | 明·黃叔初《端正好·壽李如真明府》套曲:“生就的準繩規矩,養成的河漢江淮。” |
chuán dào jiāng xīn bǔ lòu chí船到江心補漏遲 | 船到江心才補漏洞。比喻補救不及時,對事情毫無幫助。 | 元 鄭光祖《智勇定齊》第三折:“你如今船到江心補漏遲,抵多少臨崖勒馬才收騎。” |
jiāng shān yì gǎi,bǐng xìng nán yí江山易改,秉性難移 | 人的秉性是極難轉變的。即言人性難以改變。 | 《元曲選·無名氏〈謝金吾〉三》:“可不的山河易改;本姓(性)難移。”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徐老仆義憤成家》:“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魯迅書信集·九0六·致趙家璧》:“但‘江山好改;本性難移’;無論怎么小心;總不免發一點‘不妥’的議論。” |
luò pò jīng hú落魄江湖 | 落魄:窮困失意。為生活所迫而到處流浪。 | 唐 杜牧《遣懷》詩:“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
jiāng hǎi zhī shì江海之士 | 指志在江海不肯做官的隱士。 | 戰國·宋·莊周《莊子·刻意》:“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閑暇者之所好也。” |
jiāng nán hǎi běi江南海北 | 大江之南,大海之北。形容地域廣闊,。 | 三國·魏·曹叡《赦遼東吏民公文》:“書傳所載也,江南海北有萬里之限,遼東君臣,無怵惕之患。” |
jiāng shān hǎo gǎi,bǐng xìng nán yí江山好改,秉性難移 | 舊時俗語。強調人要改變習性是非常困難的。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徐老仆義憤成家》:“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
fān jiāng jiǎo hǎi翻江攪海 | 形容水勢浩大。多喻力量或聲勢非常壯大。也形容吵鬧得很兇或事情搞得亂七八糟。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十三回:“龍能噴云曖霧,播土揚沙。有巴山捎嶺的手段,有翻江攪海的神通。”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十四回:“指揮說地談天口,來誘翻江攪海人。” |
jiāng láng cái jìn江郎才盡 | 江郎:南朝梁文人江淹;少有文名;晚歲文思衰;才:才華;盡:完。江淹的文思已經衰竭。后比喻人的文思枯竭或才氣用完了。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91回:“如今弄了這個,還不知可能敷衍交卷。我被你鬧的真是江郎才盡了。” |
jiāng yáng dà dào江洋大盜 | 在江海上搶劫行兇的大盜。也泛指極為兇狠的強盜。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9卷:“小婦人父及夫,俱為江洋大盜所殺。” |
jiāng yān mèng bǐ江淹夢筆 | 傳說南朝梁江淹夜夢郭璞索還五色筆,爾后為詩遂無佳句。后因以“江淹夢筆”喻才思減退。 | 元·白樸《惱煞人》:“宋玉悲秋愁悶,江淹夢筆寂寞,人間豈無成與破。” |
jiāng fān hǎi fèi江翻海沸 | 形容水勢浩大。多用以比喻力量或聲勢壯大。 | 明·無名氏《哪吒三變》第三折:“瞅一眼江翻海沸,喝一聲地慘天昏。” |
jiāng hǎi tóng guī江海同歸 | 歸:歸宿。百海千江最終都流歸大海。形容殊途同歸。 | 宋·錢易《南部新書》:“初若矛楯相向,后類江海同歸。三殿談經,自此始也。” |
lù hǎi pān jiāng陸海潘江 | 比喻文才很大。 | 南朝 梁 鐘嶸《詩品》上卷:“余常言陸才如海,潘才如江。” |
jiāng shuǐ bù fàn hé shuǐ江水不犯河水 | 比喻彼此互不相干,沒有關系。 | |
jiāng yān cái jìn江淹才盡 | 南朝梁江淹,少有文名,世稱江郎。晚年詩文無佳句,時人謂之才盡。后來常用“江淹才盡”比喻才思衰退。 | 南朝·梁·鐘嶸《詩品》:“爾后為詩,不復成語,故世傳‘江淹才盡’。” |
liàng rú jiāng hǎi量如江海 | 比喻度量非常大。 | 元·董君瑞《般涉調·哨遍》:“你是多少人稱贊,道你量如江海,器若丘山。” |
rì yuè jīng tiān,jiāng hé xíng dì日月經天,江河行地 | 太陽和月亮每天經過天空,江河永遠流經大地。比喻人或事物的永恒、偉大。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馮衍傳上》:“其事昭昭,日月經天,河海帶地,不足以比。” |
pān lù jiāng hǎi潘陸江海 | 陸:晉代詩人陸機;潘:晉代詩人潘岳。比喻有文才的人。 | 唐·陳子良《辨正論序》:“郁郁閑縟錦之文,飄飄竦陵之氣,班賈金玉,未可同年,潘陸江海,寧堪方駕。” |
cháng jiāng tiān xiǎn長江天險 | 長江為天然的壕溝。形容長江地勢險要,不可逾越。 | 《新刊大宋宣和遺事》:“南陽密邇中原,易以號召四方;又有長江天險,可以固守。” |
jiāng dōng dú bù江東獨步 | 江東:長江東部地區;獨步:獨一無二。泛指杰出人才。 | 《晉書·王坦之傳》:“盛德絕倫郗嘉賓,江東獨步王文度。” |
jiāng shān rú huà江山如畫 | 江山:山河;常指國土。山河美如圖畫。 | 宋 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
zhěn shān bì jiāng枕山臂江 | 謂依山傍水。 | 宋·王應麟《玉海·地理·州鎮》:“慶元據會稽之東,枕山臂江,負溟渤,控扶桑。” |
jiāng shān hǎo gǎi,běn xìng nán yí江山好改,本性難移 | 江山:山川,河流;移:改變。強調人的習性是很難改變的。 | 魯迅《而已集·“意表之外”》:“但‘江山好改,本性難移’,也許后來還要開口。” |
guò jiāng míng shì duō rú zéi過江名士多如鲗 | 鲗:烏賊,墨魚。形容多而紛亂。 | 清·吳趼人《俏皮話·烏龜雅名》:“古人有言曰:‘過江名士多如鲗’,我就叫過江名士罷。” |
jiāng shān yì gǎi,běn xìng nán yí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 江山:山川,河流;移:改變。改變人的本性比改變自然面貌還困難。強調人的習性是很難改變的。 | 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可不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
hǎi fèi jiāng fān海沸江翻 | 大海沸騰,江河翻滾。比喻聲勢或力量極大。 | 明 無名氏《那吒三變》第四折:“怒時節海沸江翻,惱時節天昏地慘。” |
jiāng hàn zhī zhū江漢之珠 | 江漢:長江和漢水。江漢一帶所產的珍珠。形容貴重之物。 | 春秋·齊·管仲《管子·揆度》:“堯舜之王所以化海內者,北用禺氏之玉,南用江漢之珠。” |
jiāng shān zhī hèn江山之恨 | 江山:山川,山河,疆土。痛恨祖國河山淪亡敵手。 | 唐·陳熙晉《駱侍御傳》:“萬里煙波,舉目有江山之恨。” |
shēn zài jiāng hǎi,xīn chí wèi què身在江海,心馳魏闕 | 江海:指隱士居住的地方;馳:心神向往;魏闕:指朝廷。指雖不為官,仍關懷朝政。 | 唐·陳子昂《夏日暉上人房別李參軍崇嗣》:“余獨坐一隅,孤憤五蠹,雖身在江海,而心馳魏闕 。” |
jiāng huái hé hàn江淮河漢 | 指長江、淮河、黃河、漢水。 | 戰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 |
qiū yuè hán jiāng秋月寒江 | 比喻有德之人心底清純明凈。 | 宋 黃庭堅《贈別李次翁》詩:“德人天游,秋月寒江。” |
jiāng shān yì gǎi,bǐng xìng nán yí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 政體容易更改,本性難于變移,比喻生性風格或既成的事實難以改變。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5卷:“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
fú fàn jiāng hǎi浮泛江海 | 浮泛:乘舟漫游。乘船在江河湖海中漫游。 | 《晉書·謝安傳論》:“嘯詠山林,浮泛江海。” |
hǎi cuò jiāng yáo海錯江瑤 | 海錯:海味;江瑤:江河蚌類。泛指珍饈美味。 | 清·孔尚任《桃花扇·訪翠》:“有海錯江瑤玉液漿。” |
jǐn xiù jiāng shān錦繡江山 | 形容美好的國土 | 元 白樸《梧桐雨》第二折:“統精兵直指潼關,料唐家無計遮攔,單要搶貴妃一個,非專為錦繡江山。” |
jiāng shān bàn bì江山半壁 | 江山:國土;半壁:半邊。指國土的一部或大部分。 | |
jiāng yún wèi shù江云渭樹 | 比喻深厚的離情別意。 | 語出唐 杜甫《春日憶李白》詩:“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
bù dào wū jiāng bù kěn xiū不到烏江不肯休 | 烏江:項羽兵敗的地方。比喻不達目的絕不罷休。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6卷:“世上死生皆為利,不到烏江不肯休。” |
chéng jiāng rú liàn澄江如練 | 澄:清澈,明凈。練:潔白的熟絹。清澈的江水,像一條白練一樣。多指對江景的鳥瞰。 | 晉·謝朓《晚登三山還望景邑》:“余霞散成綺,澄江凈如練。” |
fān jiāng dǎo hǎi翻江倒海 | 把大江大海都翻轉過來;形容水勢很大;現在多用來形容聲勢浩大或力量巨大。也用以形容混亂不堪破壞極甚的情況。 | 唐 李筌《太自陰經》:“東溫而層冰澌散,西烈則百卉摧殘,鼓怒而走石飛沙,翻江倒海。” |
lǎo jiāng hú老江湖 | 指在外多年,很有閱歷,非常世故的人。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50回:“須知我也是個老江湖,豈肯上你的當?” |
yuán jiāng jiǔ lèi沅江九肋 | 傳說中產于沅江流域的異龜。用以比喻稀少或難得的人才。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自負》:“袁州出舉人,亦猶沅江出龜甲九肋者,蓋稀矣。” |
zhōng jiāng jǔ fān中江舉帆 | 中:到中心;舉:升起,揚起。到江中心升起船帆。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余船以次俱進。” |
ní pú sà guò jiāng,zì shēn nán bǎo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 泥塑的泥菩薩在水中會被浸壞。比喻連自己都保護不了,更顧不上幫助別人。 |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哥哥說:‘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送回去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