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事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jìn cuì shì guó盡瘁事國 | 瘁:勞累;盡瘁:竭盡勞苦;事:服務,效力。比喻用盡心思和精力為國家效力。 | 《詩經·小雅·北山》:“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 |
è shì xíng qiān lǐ惡事行千里 | 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壞事卻傳播得極快(含有勸告的意思)。 |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六:“所謂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士君子得不戒之乎?” |
guān shì guān bàn官事官辦 | 官事:公事。公家的事情按照規定的制度辦理。指不徇私情或以制度為借口,毫不通融。 | 老舍《上任》:“作官有作官的規矩。他們是棄暗投明,那么,就得官事官辦。” |
yì shì yí wén軼事遺聞 | 世人不大知道的事跡和傳說。多指不見于正式記載的。 | 劉師培《論說部與文學之關系》:“故單辭只義,軼事遺聞,咸筆之于書,以冀流傳久遠。” |
píng shēng mò zuò kuī xīn shì,bàn yè qiāo mén bù chī jīng平生莫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 | 平生:有生以來;虧心:違背良心。從來沒有干過違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門也不吃驚。形容為人處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 | 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二折:“平生莫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 |
qīng xīn shěng shì清心省事 | 心地清凈,儉省事情。 | 宋·陸游《上殿札子》:“人君與天同德,惟當清心省事,淡然虛靜,損之又損,至于無為。” |
zào yán shēng shì造言生事 | 捏造虛言以挑起事端。 | 《孟子·萬章上》:“好事者為之也。”宋·朱熹集注:“好事,謂喜造言生事之人也。”清·張南莊《何典》第二回:“只消說他造言生事,頂名告他一狀,不怕不拿大錠大帛出來買靜求安。” |
bǎo shí zhōng rì,wú suǒ shì shì飽食終日,無所事事 | 飽:吃足;終日:整天。整天吃得飽飽的,什么事也不干。 | 呂振羽《簡明中國通史》第九章:“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地主階級,品質卻是最惡劣的。” |
wú duān shēng shì無端生事 | 無端:沒有理由。無緣無故地搗亂鬧事。 | 茅盾《林家鋪子》:“自家是規規矩矩的生意人,又沒犯法,只要生意好,不欠人家的錢,難道好無端生事,自詐他不成。” |
qū qū xiǎo shì區區小事 | 〖釋義〗區區:小,少。形容很小很少的小事。 | 《左傳 襄公十七年》:“宋國區區。” |
yīn shì zhì yí因事制宜 | 因:根據;制:制定;宜:適當。根據不同的事情,制定適宜的措施。 | 西漢 班固《漢書 韋賢傳》:“明王之御世也,遭時為法,因事制宜。” |
bǐ wù zhǔ shì比物屬事 | 連綴相類的事物,進行排比歸納。 | 漢 枚乘《七發》:“于是使博辯之士,原本山川,極命草木;比物屬事,離辭連類。” |
duō yī shì bù rú shǎo yī sh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 指不管閑事,事情越少越好。 | 清 劉鶚《老殘游記》第十二回:“現在國家正當多事之秋,那王公大臣只是恐怕耽處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弄得百事俱廢,將來又是怎樣個了局?” |
bù xǐng rén shì不省人事 | 省:知覺。指昏迷過去;失去知覺;陷入昏迷狀態。有時也指不懂人情世理。 | 《明史 艾穆傳》:“穆遣戍涼州,創重不省人事,既而復蘇,遂詣戍所。” |
zhōng chén bù shì èr jūn,liè nǚ bù gēng èr fū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 | 事:侍奉,服侍。忠義之臣,不奉事兩個朝代的君主;貞節的婦女,不再嫁第二個丈夫。指忠誠不二。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49回:“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我為隋臣,不能匡救君惡,致被逆賊所弒,不能報仇,而事別主,何面目立于世乎?” |
lù yáo zhī mǎ lì,shì jiǔ jiàn rén xīn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 | 路途遙遠,才可以知道馬的力氣的大小;經歷的事情多了,時間長了,才可識別人心的善惡好歹。 | 宋·陳元靚《事林廣記·結交警語》:“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 |
xù jiǔ zī shì酗酒滋事 | 喝醉酒尋釁生事者。 | |
shì shēng zhǒu yè事生肘腋 | 肘腋:胳肢窩。比喻事變就發生在身邊。 | 《三國志 蜀志 法正傳》:“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于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 |
yī shēn zuò shì yī shēn dāng一身作事一身當 | 一個人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要敢于承擔責任。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92回:“我恨他為什么這樣膽小,一身作事一身當,為什么要逃。就是他一輩子不來了,我也一輩子不嫁人的。” |
shì bù yǒu yú事不有余 | 謂達到極點。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娘兒倆先哭了個事不有余,大家勸住,他便忙著到祠堂行禮。” |
lì gōng lì shì立功立事 | 立:建樹。指樹立功勛與事業。 | 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立功立事,開國稱孤。” |
chūn shì lán shān春事闌珊 | 闌珊:將盡,將衰。指春天就要過去了。 | 元·方伯成《端正好·憶別》套曲:“柳絮綿花飄瓣,又一番春事闌珊。” |
jù zhòng zī shì聚眾滋事 | 聚集了一伙人到處惹事;制造糾紛。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3回:“我生平最恨的就是這班刁民!動不動聚眾滋事,挾制官長!” |
hǎo shì tiān qiān好事天慳 | 見“好事多慳”。 | 元·關漢卿《青杏子·離情》曲:“常言道好事天慳。美姻緣他娘間阻,生拆散鸞交鳳友。” |
cāo qiē cóng shì操切從事 | 操:做。處理事情或解決問題過于急躁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一回:“第一須用上些水磨功夫,叫他們潛移默化,斷不可操切從事。” |
kuài rén kuài shì快人快事 | 爽快人辦爽快事。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附各本序跋題辭〈陳序〉》:“維時雪停段君,踴躍付梓,快人快事,其有古人不見我之思乎?” |
hǎo shì chéng shuāng好事成雙 | 指好事同時到來。 | 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中冊:“郁四會心一笑,聽他的話,抽足了鴉片,靜待好事成雙。” |
yí luò shì shì遺落世事 | 謂遺忘棄置世俗之事。 | 《晉書·阮籍傳》:“籍聞步兵廚營人善釀,有貯酒三百斛,乃求為步兵校尉。遺落世事,雖去佐職,恒游府內,朝宴必與焉。” |
rě shì zhāo fēi惹事招非 | 引起麻煩之事。同“惹是招非”。 | 元 無名氏《東平府》第一折:“哎,徐寧緊緊相隨,生怕俺不遵依,向城中惹事招非。” |
róng shì kǒng zǒng戎事倥傯 | 軍務緊迫。 | |
xiù cái bù chū mén,quán zhī tiān xià shì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 | 舊時認為有知識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發生的事情。 | 毛澤東《實踐論》:“‘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在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話,在技術發達的現代雖然可以實現這句話,……” |
kuàng zhí fèn shì曠職僨事 | 曠:空缺;僨事:把事情搞壞。不盡守職責,把事情搞糟 | 《明史·劉健傳》:“文武臣曠職僨事,虛糜廩祿者,寧可不黜。” |
yī shì bù zhī一事不知 | 見“一物不知”。 | 《南史·隱逸傳·陶弘景》:“讀書萬余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 |
fēng liú yùn shì風流韻事 | 韻:風致;情趣。原指風雅而有情趣的事;即舊時文人騷客詩歌唱和、琴棋書畫一類活動。現多指男女相愛婚配之類的趣事;也指男女私情。 | 清 王韜《瀛壖雜志》:“人各卻步立,不敢詢姓氏,及移燭燭之,則倩扶也。一座嘩然,此亦風流之韻事,扁平之佳話。” |
yī shēn zuò shì yī shēn dāng一身做事一身當 | 一個人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要敢于承擔責任。 | 清·吳璿《飛龍全傳》第24回:“我一身做事一身當,既有本事打了這強徒,那里等得他去調兵?” |
guó shì tiáo táng國事蜩螗 | 蜩螗:蟬鳴擾人。形容國家處于紛亂不堪的狀態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15回:“但是現在國事蜩螗,人心震動,外交失敗,內政不修,正是岌岌可危的時候。” |
shì bèi gōng bàn事倍功半 | 事:做事;功:功效。用成倍的力;只收到一半的功效。指工作費力大;收效小。 | 《孟子 公孫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
kān jiā běn shì看家本事 | 指自己特別擅長的本領。 | 李劼人《天魔舞》第13章:“她不等他說真心話,她的看家本事就拿出來了。” |
míng shān shì yè名山事業 | 指著作。 | 王西彥《鄉下朋友》:“莊道耕就一直躲在文化中心大城市,專心于名山事業。” |
zhāo shì rě fēi招事惹非 | 見“招是惹非”。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三十五回:“少年驕惰放肆……將來招事惹非,敗壞家門。” |
shì bù guān jǐ事不關己 | 事情同自己沒有關系。 | 《曹雪芹別傳》:“當時的風氣是謹言慎行,少發議論,事不關己,不必打聽,因此對這一次大征戰的命將出師,一直不甚了了。” |
hào guǎn xián shì好管閑事 | 對別人的事表現出不應有的好奇。 | 茅盾《談月亮》:“什么都是我好管閑事鬧出來的。” |
lè shì quàn gōng樂事勸功 | 謂樂于從事所業,努力獲得成效。 | 西漢·戴圣《禮記·王制》:“無曠土,無游民,食節事時,民咸安其居,樂事勸功。” |
gè sī qí shì各司其事 | 司:主管,經營。各自管好各自的一攤事。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四回:“今日便須派定路數,各司其事。” |
shì yǐ mì chéng事以密成 | 事情因為嚴密謹慎而成功。 | 《韓非子·說難》:“事以密成,語以泄敗。” |
zhōng shēn dà shì終身大事 | 終:從開始到末了。關系到一輩子的大事情;多指男女婚嫁而言。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二卷:“一時間憑著兩局賭賽,偶爾虧輸,便要認起真來,草草送了終身大事,豈不可羞!這事斷然不可!” |
bù zhī rén jiān yǒu xiū chǐ shì不知人間有羞恥事 | 形容無恥到極點。 | 宋·歐陽修《與高司諫書》:“足下猶能以面目見士大夫,出入朝中稱諫官,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 |
huǒ dào zhū tóu làn,qián dào gōng shì bàn火到豬頭爛,錢到公事辦 | 形容錢能通神,不管辦什么事,都必須用金錢打點賄賂才能辦成。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三:“自古道好:火到豬頭爛,錢到公事辦。憑你世間稀奇作怪的東西,有了錢,那一件做不出來。” |
jiàn shì shēng fēng見事生風 | 形容遇到事情,興風作浪。 |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棘闈志異》:“第少年喜事,每捕風捉影,見事生風。” |
xiàng jī xíng shì相機行事 | 相:察看;機:時機。看著機會靈活地做事情。 | 明 施耐庵《水滸傳》:“吳用聽罷,對宋江計議,便喚時遷、石秀近前密語道:‘如此依計,往花榮軍前,密傳將令,相機行事。’” |
shèn zhòng qí shì慎重其事 | 謂對某一事的態度嚴肅認真。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1回:“某觀察卻慎重其事的說道:‘這是兄弟始創的一個大公司。’” |
móu shì zài rén,chéng shì zài tiān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 舊諺。意思是自己已經盡力而為,至于能否達到目的,那就要看時運如何了。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03回:“孔明嘆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
shì bàn gōng bǎi事半功百 | 同“事半功倍”。 | 清·魏源《道光丙戎海運記》:“因利乘便,事半功百,而元代所未有也。” |
shí yì shì shū時異事殊 | 殊:不同;差異。時間不同,事情也和以前不一樣。意思是事物隨著時間改變而發生變化。亦作“時異勢殊”。 | 唐·陸贄《奉天論延訪朝臣表》:“尚恐議者曰:‘時異事殊。’臣請復為陛下租舉近效之尤章者以辯焉。” |
è sǐ shì xiǎo,shī jié shì dà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 失節:原為封建禮教指女子失去貞操,后泛指失去節操。貧困餓死是小事,失節事情就大了。 | 《二程全書·遺書二十二》:“又問:‘或有孤孀貧窮無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餓死,故有是說。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 |
duō duō guài shì咄咄怪事 | 咄咄:表示驚訝的聲音。使人驚訝的怪事。形容事情不合情理;叫人不能理解。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黜免》:“殷中軍(殷浩)被廢在信安,終日恒書空作字,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
xíng suǒ wú shì行所無事 | 行:行動。行動上好像沒有事情發生似的。形容臨危不懼,態度鎮定。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7回:“‘我不怕!他要告,先拿他們辦了再說……’萬太尊說罷,行所無事。” |
zhí dào shì rén直道事人 | 事:侍奉,服侍。正直無私地對待別人。 | 《隋書·馮慈明傳》:“慈明直道事人,有死而已。不義之言,非所敢對。” |
yì wén yí shì軼聞遺事 | 見“軼事遺聞”。 | 姚華《曲海一勺·駢史上》:“及于唐宋,其體益滋,稗則為山,說則為海,軼聞遺事,雜然著已。” |
huì shì hòu sù繪事后素 | 繪:描摹,形容。指先有白色底子才可彩繪。比喻行事開始簡單,然后逐步深入。 | 春秋·魯·孔丘《論語·八佾》:“子曰:‘繪事后素。’” |
zhì shēn shì wài置身事外 | 置:安放。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形容對事情漠不關心。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2回:“你我且置身事外,袖手旁觀。” |
hǎo shì bù chū mén,è shì chuán qiān lǐ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 | 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壞事卻傳播得極快。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4回:“自古道:‘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不到半月之間,街坊鄰舍,都知得了,只瞞著武大一個不知。” |
gāo zhěn wú shì高枕無事 | 墊高了枕頭睡覺,無憂無慮。比喻平安無事,不用擔憂。 | 宋·楊億《論靈州事宜》:“度令分守邊郡,賊遷可以計日成擒,朝廷可以高枕無事矣。” |
wàn shì rú yì萬事如意 | 如意:符合心意。一切都符合心意,很順利。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15回:“不過都是在那里邀福,以為我做了好事,便可以望上天默佑,萬事如意的。” |
wú shì máng無事忙 | 不干正事,但又忙亂。 | 林語堂《論躺在床上》:“而‘無事忙’起來,還不如胸有成竹地到上午十點鐘才上辦公處。” |
fēng liú yǎ shì風流雅事 | 雅:風雅。風雅而有情趣的事。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3回:“命探春依次抄錄妥協,自己編次,敘其優劣,又命在大觀園勒石,為千古風流雅事。” |
píng shēng bù zuò kuī xīn shì,yè bàn qiāo mén bù chī jīng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不吃驚 | 平生:有生以來;虧心:違背良心。從來沒有干過違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門也不吃驚。形容為人處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 | 魯迅《天花的薔薇》:“‘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不吃驚。’乙校不自心虛,怎能給恐嚇呢?” |
jì chéng shì shí既成事實 | 既:已經;已然。已經形成事實。 | 唐 杜甫《雨不絕》詩:“鳴雨既過漸細微,映空搖揚如絲飛。” |
liào shì rú shén料事如神 | 料事:揣度事情的發展和結局。如神:形容極其奇妙靈驗或預料事情非常準確。預料事情就如同神一樣。形容對事情的預料和事情發生的完全一樣。 | 宋 楊萬里《提刑徽猷檢正王公墓志銘》:“公器識宏深,襟度寬博,議論設施加人數等,料事如神,物無遁情。” |
shì jié gōng bèi事捷功倍 | 事情易辦而功效很大。 | 清·侯方域《上三省督府剿撫議》:“既示必死之期,又開可生之路,利害懸殊,事捷功倍。” |
zào yáo shēng shì造謠生事 | 制造謠言,挑起事端。 | 魯迅《書信集 致黎烈文》:“而漂聚于上海者,實尤為古怪,造謠生事,害人賣友,幾乎視若當然。” |
hóng bái xǐ shì紅白喜事 | 紅事:吉利的婚嫁喜事用紅色;又叫喜喪。白:喪葬事用白色。泛稱婚喪之事。 | 清 錢泳《履園叢話 雜話 紅白盛事》:“蘇杭之間,每乎婚喪喜慶為紅白事,其來久矣。” |
shì bù shī gǔ事不師古 | 形容做事不吸取前人經驗。 | 《尚書 說命下》:“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 |
huài rén huài shì壞人壞事 | 有害于社會的人或事。 | 毛澤東《反對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和違法亂紀》:“不了解縣區鄉三級干部中存在著許多命令主義和違法亂紀的壞人壞事。” |
yǐ cì shì shì以刺世事 | 以:表示目的的連詞。來諷刺當世之事。 | 西漢·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 |
yǒu shì zhī qiū有事之秋 | 指戰爭或多事故的年頭。 | 《北史·王羆王軌等傳論》:“王思政驅馳有事之秋,慷慨功名之際。” |
yǎng shì fǔ yù仰事俯育 | 同“仰事俯畜”。 | 宋·陸游《戊申嚴州勸農文》:“春耕夏耘,仰事俯育。” |
zào bàng shēng shì造謗生事 | 謗:誹謗。假造誹謗他人的言語以挑起事端。 | 《清史稿·王恕傳》:“若告貸銀米以給口食,則必計其能還而后之,狡黯之流遂謂官有偏私,不免造謗生事。” |
bào bīng gōng shì抱冰公事 | 公事:公務。指舊時官場中清苦的差使。 | 宋 陶穀《清異錄 官志》:“當其役者曰:‘又管抱冰公事也。’” |
cǐ shì tǐ dà此事體大 | 事體:事情。這事關系重大,牽涉面廣。亦作“茲事體大”。 | 宋·范仲淹《讓觀察使第二表》:“此事體大,乞垂圣鑒,特降中旨。” |
míng rén bù zuò àn shì明人不作暗事 | 心地光明的人不做偷偷摸摸的事。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29回:“這伙計既到上海之后,心想不要把他冒冒失失的一告,他其中怕別有因由。而且明人不作暗事。” |
jí shì qióng lǐ即事窮理 | 謂根據事實深究它的道理。 | 清·王夫之《續春秋左氏傳博議》:“有即事以窮理,無立理以限事。” |
yǎng shì fǔ xù仰事俯畜 | 上要侍奉父母,下要養活妻兒。泛指維持一家生活。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
hǎo shì duō fáng好事多妨 | 妨:阻礙。好事情在實現、成功前常常會經歷許多波折。 | 元·吳弘道《梅花引》曲:“驚魂未定,好事多妨,堪傷。” |
guó shì duō jiān國事多艱 | 國家連續出現重大事故。形容國家局勢不安定。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47回:“邇者獲罪于天,國事多艱,以致胡馬長驅,干戈鼎沸。” |
chǒu shì wài yáng丑事外揚 | 不光彩、見不得人的事在外面到處傳揚。 | |
xiāo yáo shì wài逍遙事外 | ①謂犯法者沒有受到法律制裁。亦泛指做壞事或與壞事有牽連的人不受追查。②謂置身事外,毫不關心。 | 清·包世臣《致廣東按察姚中丞書》:“首禍正兇,逍遙事外。”魯迅《花邊文學·女人未必多說謊》:“關于楊妃,祿山之亂以后的文人就都撒著大謊,玄宗逍遙事外,倒說是許多壞事情都由她。” |
zuǐ shàng wú máo,bàn shì bù láo嘴上無毛,辦事不牢 | 指年輕人辦事不老練與牢靠。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5回:“俗語說道,‘嘴上無毛,辦事不牢’,像你諸位一定是靠得住,不會冤枉人的了?” |
shēng shì wēi miǎo生事微渺 | 生事:生計;微渺:渺茫。指生活十分艱辛。 | 明·湯顯祖《牡丹亭·言懷》:“所恨俺自小孤單,生事微渺。” |
hǎo shì duō mó好事多磨 | 磨:艱難、障礙。指好的事情在進行的過程中往往要經歷許多波折。也指真摯的愛情經常經歷曲折。 | 宋 晁端禮《安公子》:“是即是,從來好事多磨難。” |
bǎi shì dà jí百事大吉 | 指一切順利;平安無事。 | 宋 周密《癸辛雜識續集下 桃符獲罪》:“宜入新年怎生呵,百事大吉那般者。” |
hǎo shì duō qiān好事多慳 | 猶言好事多磨。 | 元·貫云石《一枝花·離悶》套曲:“常言道好事多慳,陡恁的千難萬難。” |
píng jìng wú shì平靜無事 | 形容非常安全,沒有事情發生 | 毛澤東《批判大漢族主義》:“有些是很嚴重的問題,表面上看來平靜無事……故須進行認真的教育,以期一步一步地解決這個問題。” |
shì zài xiāo qiáng事在蕭墻 | 謂禍亂出自內部。事,變故;蕭墻,宮室內當門的小墻。語出《論語 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 語出《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
è shì chuán qiān lǐ惡事傳千里 | 惡事:壞事,丑事。形容敗壞名譽的事很容易傳開來。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24回:“自古道: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不到半月之間,街坊鄰居,都知得了,只瞞著武大一個不知。” |
qián chén yǐng shì前塵影事 | 謂往事。 | 田漢《影事追懷錄·引言》:“中國文人談到往事喜歡叫它‘前塵影事’,意思是這些事像影子似的過去了。” |
tōng gōng yì shì通工易事 | 見“通功易事”。 | 清·魏源《默觚·治篇》:“車馬之馳驅,衣裳之曳婁,酒食鼓瑟之愉樂,皆巨室與貧民所以通工易事,澤及三族。” |
fán shì yù zé lì,bù yù zé fèi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 預:預先,指事先作好計劃或準備;立:成就;廢:敗壞。不論做什么事,事先有準備,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會失敗。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
yí wén yì shì遺文軼事 | 遺文:前人流傳下來的詩文;軼事:逸事。流傳在外而未經史書記載的事跡。 | 宋·朱熹《監潭州南岳廟劉君墓志銘》:“搜集先世遺文軼事,纖悉無遺。” |
cāng cù cóng shì倉卒從事 | 倉卒:匆忙。匆匆忙忙處理事情。 |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但是第五次沒有打破‘圍剿’而被迫突圍時,還表現了不應有的倉卒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