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上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bǎn shàng zǒu wán阪上走丸 | 阪:斜坡;丸:彈丸。象在斜坡上滾彈丸。比喻形勢發展迅速或工作進行順利。 | 東漢 班固《漢書 蒯通傳》:“為君計者,莫若以黃屋朱輪迎范陽令,使馳騖于燕趙之郊,則邊城皆將相告曰:‘范陽令先下而身富貴’,必相率而降,猶如阪上走丸也。” |
jìng shàng jiē xià敬上接下 | 尊敬在己之上者,愛護在己之下者。形容待人謙恭有禮。同“敬上愛下”。 | 《隸釋 漢金鄉長侯成碑》:“安貧樂道,忽于時榮。敬上接下,溫故知新。” |
rè guō shàng lóu yǐ熱鍋上螻蟻 | 形容心里煩躁、焦急,坐立不安的樣子。同“熱鍋上螞蟻”。 | 《隋唐演義》第十九回:“這壁廂太子與楊素,是熱鍋上螻蟻,盼不到一個消息。” |
qí hè shàng yáng騎鶴上揚 | 同“騎鶴上揚州”。 | |
jié shàng shēng zhī節上生枝 | 節:竹子分枝長葉的地方。枝節上又生出枝椏。比喻在不應出現問題的地方又產生了新問題。 | 宋·朱熹《答呂子約書》:“讀古人書,直是要虛著心,大著肚,高著眼,方有少分相應,若左遮右攔,前拖后拽,隨語生解,節上生枝,則更讀萬卷書,也無用處也。” |
nán yú shàng tiān難于上天 | 比上天還難。形容極其困難,不易實現。 | 漢 枚乘《上書諫吳王》:“必若所欲為,危于累卵,難于上天。” |
xǐ jiǎo shàng chuán洗腳上船 | 謂居于水濱,舟行極便。語出《三國志·吳志·呂蒙傳》:“又勸權夾水口立塢”裴松之注引晉張勃《吳錄》:“捍孫權呴欲作塢,諸將皆曰:‘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用塢為?’” | 語出《三國志·吳志·呂蒙傳》:“又勸權夾水口立塢”裴松之注引晉張勃《吳錄》:“捍孫權呴欲作塢,諸將皆曰:‘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用塢為?’” |
zhōu shàng yì xià謅上抑下 | 諂:討好,奉承。討好上司,壓制下級。《北史·安同傳》:“[安同]性平正柔和,未嘗有喜怒色,忠駕愛厚,不諂上抑下。” | 《北史·安同傳》:“[安同]性平正柔和,未嘗有喜怒色,忠駕愛厚,不諂上抑下。” |
chéng shàng qǐ xià承上起下 | 承接前者,引出后者。 | 《禮記·曲禮上》“故君子戒慎”唐孔穎達疏:“故,承上起下之辭。” |
yù xià bì shàng御下蔽上 | 御:統治。控制下屬,蒙騙上級。 | 宋·朱熹《已酉擬上封事》:“妒賢嫉能,御下蔽上,而不憂其有害于圣政也。” |
chì tǐ shàng zhèn赤體上陣 | 陣:指戰場。光著膀子上陣交戰。比喻不顧一切,勇敢戰斗。也比喻公然跳出來干壞事。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9回:“許褚性起,飛回陣中,卸下盔甲,渾身筋突,赤體提刀,翻身上馬,來與馬超決戰。” |
dào shén me shān shàng chàng shén me g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 比喻按照實際情況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變化。 | 毛澤東《反對黨八股》:“俗話說:‘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辦理,文章和演說也是這樣。” |
háo liáng zhī shàng濠梁之上 | 濠梁:濠水上的橋。指別有會心,自得其樂的境地。 | 《莊子·秋水》:“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
qiān guǐ shàng jiàn牽鬼上劍 | 比喻非常困難。 | 明·單本《蕉帕記·下湖》:“讀書牽鬼上劍,飲酒車水灌田。” |
zuì shàng jiā zuì罪上加罪 | 指罪惡更為嚴重。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7卷:“見今縣里告下忤逆,如今又打死小四,罪上加罪。” |
jǐn shàng tiān huā錦上添花 | 在錦鍛上面又添小繡花。形容好上加好。 | 宋 黃庭堅《了了庵頌》:“又要涪翁作頌,且圖錦上添花。” |
zhān shàng tuō máo氈上拖毛 | 氈為毛制,在氈上拖毛,則澀滯難行。用以形容腳步畏縮不前。 | 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一折:“我著你去呵,似弩箭離弦,叫你回來呵,便似氈上拖毛。程嬰,你則道我不認的你哩!”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三折:“魯智深窟里拔蛇……宋公明似氈上拖毛。” |
xuě shàng jiā shuāng雪上加霜 | 積雪上又添加寒霜。比喻接連遭受災難。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伊退步而立。師云:‘汝只解瞻前,不解顧后。’伊云:‘雪上更加霜!’” |
yàn cháo yú shàng燕巢幙上 | 同“燕巢于幕”。幙,同“幕”。 | |
gǔ zú gàn jìn,lì zhēng shàng yóu鼓足干勁,力爭上游 | 鼓:鼓動,振作;上游:比喻前列或高位。把勁頭鼓足,努力爭取進入先進行列。 | 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在1958年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
shàng yǒu tiān táng,xià yǒu sū háng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 指蘇州、杭州比天堂還要美好。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14回:“從來江山秀麗,人物奢華,所以相傳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
pěng dào tiān shàng捧到天上 | 比喻吹捧過分。 | 林語堂《說福祿特爾與中國迷》:“中國的文化禮教,曾經被歐人稱為世界最高的文化,捧到天上去。” |
mǎi shàng zhǔ xià買上囑下 | 見“買上告下”。 | 《水滸傳》第一○三回:“當下龔正尋個相識,將些銀兩,替王慶到營差撥處買上囑下的使用了。” |
rì gāo rì shàng日高日上 | 一天一天高起來,一天比一天向上長。 | 清·李漁《閑情偶寄·種植部》:“及其莖葉既生,則又日高日上。” |
shàng xià yī xīn上下一心 | 上上下下一條心。 | 先秦 荀況《荀子 富國》:“上下一心,三軍同力,與之遠舉極戰,則不可。” |
xīn bìng hái xū xīn shàng yī心病還須心上醫 | 心里的憂慮或精神負擔必須消除造成這種精神負擔的因素。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5卷:“自古說得好:‘心病還須心上醫’,眼見得不是盼奴來,醫藥怎得見效。” |
dǎ yā zi shàng jià打鴨子上架 | 比喻強迫去做能力做不到的事。 | 李國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二章:“我這兩下子,你是清楚的,管工交,是打鴨子上架。” |
shàng shàng xià xià上上下下 | 上面下面,往上往下,上級和下級,泛指單位的整體。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3回:“今夜又該我們兩個捕獵,和十數個鄉夫在此,上上下下,放了窩弓藥箭等他。” |
jì shàng xīn tóu計上心頭 | 見“計上心來”。 | 元·張氏《青衲襖·偷期》:“計上心頭,暗令家童私問候。” |
mán shàng qī xià瞞上欺下 | 蒙騙上級,壓迫下屬和人民。 |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至今還不能替老百姓想,瞞上欺下,咱簡直不是個人啦!” |
shàng gān duō tī上竿掇梯 | 猶上樹拔梯。 | |
shàng wú piàn wǎ,xià wú zhuó zhuī zhī dì上無片瓦,下無卓錐之地 | 卓:直立。形容一無所有,貧困到了極點。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云居膺禪師法嗣》:“問:‘上無片瓦,下無卓錐時如何?’師曰:‘莫飄露么。’” |
méi tóu yī zòng,jì shàng xīn lái眉頭一縱,計上心來 | 形容一下子想出了一個計策。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王四只管叫苦,尋思道:‘銀子不打緊,這封回書卻怎生好!正不知被甚人拿去了?’眉頭一縱,計上心來。” |
shàng bù dé tái pán上不得臺盤 | 臺:桌子。比喻不懂禮節或地位卑微的人不能在正式的或隆重的場合出現。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胡老爹上不得臺盤,只好在廚房里或女兒房里幫著量白布、稱肉,亂竄。” |
chéng qiān shàng wàn成千上萬 | 成:達到一定數量;上:達到一定程度或數量。累計成千;達到萬數。形容數量極多。也作“成千成萬”、“成千累萬”。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0回:“他看著那烏克齋、鄧和公這班人,一幫動輒就是成千累萬,未免就把世路人情看得容易了。” |
zhǐ shàng tán bīng紙上譚兵 | 譚:同“談”。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 清·魏源《圣武記》第13卷:“今日動笑紙上譚兵,不知紙上之功,即有深淺,有一二分之見,有六七分之見,有十分之見。” |
jú xià shàn shàng居下訕上 | 指屬員背地里譏笑上級。 | 語出《論語 陽貨》:“子曰:‘有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 |
shàng màn xià bào上嫚下暴 | 同“上慢下暴”。 | |
bì shàng guān壁上觀 | 壁:營壘。比喻坐觀勝負而不幫助任何一方。 |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 |
líng shàng nüè xià凌上虐下 | 凌:欺負。欺侮在上的人,虐待在下的人。 | 《三國志·魏書·后主傳》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昔項籍總一強眾,跨州兼土,所務者大,然卒敗垓下,死于東城,為笑千載,皆不以義,凌上虐下故也。” |
gōng chē shàng shū公車上書 | 公車:漢代官署名。指舉人進京應試。特指入京會試的士人上書言事。 | 西漢·司馬遷《史記·東方朔傳》:“朔初入長安,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干奏牘。” |
tóu shàng zhe tóu頭上著頭 | 猶言頭上安頭。 | |
kàn bù shàng yǎn看不上眼 | 看不過眼,不合己意。 |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八回:“我是好男子,這狐群狗黨看不上眼,要差我上東京。” |
huǒ shàng nòng xuě火上弄雪 | 比喻易于敗亡,事情很容易辦到。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74回:“誰知錢不由正經路來的,火上弄雪;不由正經路去的,石沉大海,日減月削,漸漸損之又損,而至于無。” |
huǒ shàng jiāo yóu火上澆油 | 往火上倒油。比喻使人更加憤怒;或助長事態的發展。也作“火上加油”。 | 元 無名氏《凍蘇秦》第二折:“你只該勸你那丈夫便好,你倒走將來火上澆油。” |
zhǐ shàng kōng tán紙上空談 | 指不切實際的空論。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16回:“這位欽差年紀又輕,不過上了幾個條陳,究竟是個‘紙上空談’,并未見他辦過實事,怎么就好叫他獨當一面,去辦這個大事呢!” |
yáng máo chū zài yáng shēn shàng羊毛出在羊身上 | 比喻表面上給了人家好處,但實際上這好處已附加在人家付出的代價里。 | 明 唐順之《公移 牌》:“稍稍借貸度日,有收之年送還田主。諺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 |
zuò shàng qín xīn坐上琴心 | 指男子對女子的愛慕之情。 | 《史記 司馬相如列傳》載,漢司馬相如宴于臨邛富人卓王孫家,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相如于座上以琴聲傳意,文君心悅,遂夜奔相如。 |
zuò luàn fàn shàng作亂犯上 | 犯:冒犯。違抗尊長或朝廷,為悖逆或叛亂的行為。 | 清·黃世仲《洪秀全演義》第21回:“智者稱為伐罪吊民,愚者即指為作亂犯上。” |
qiǎo shàng jiā qiǎo巧上加巧 | 指一時湊巧或指人更加靈巧。 | |
qīn shàng chéng qīn親上成親 | 謂原是親戚,又再結姻親。 | 元·關漢卿《調風月》第一折:“怕不依隨蒙君一夜恩,爭奈忒達地忒知根,兼上親上成親好對門。” |
shàng wú piàn wǎ,xià wú chā zhēn zhī dì上無片瓦,下無插針之地 | 頭頂上沒有一片瓦,肢底下沒有插針的地方。形容一無所有,貧困到了極點。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學人向什么處立?” |
yī yōng ér shàng一擁而上 | 形容周圍的人同時向一個目標猛擠過去。 | 錢鐘書《圍城》:“每人手提只小箱子,在人堆里等車,時時刻刻鼓勵自己,不要畏縮,第一輛新車來了,大家一擁而上。” |
shàng xià qí shǒu上下其手 | 比喻暗中勾結;隨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 唐 周矩《為索元禮首按制獄疏》:“微諷動以探其情,所推者必上下其手,希圣旨也。” |
yǐn guǐ shàng mén引鬼上門 | 比喻招來壞人。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吾本等好意,卻叫得‘引鬼上門’,我而今不便追究,只不理他罷了。” |
tài suì tóu shàng dòng tǔ太歲頭上動土 | 比喻觸犯強暴有力的人。 | 元 無名氏《打董達》第二折:“我兒也,你尋死也,正是太歲頭上動土哩!” |
xíng wén zài shàng腥聞在上 | 腥聞:原指酒肉的腥味,引伸為丑惡的名聲。比喻丑名遠揚。 | 《尚書·酒誥》:“腥聞在上,故天降喪于殷。” |
jiāng tài gōng diào yú,yuàn zhě shàng gōu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 比喻心甘情愿地上當。 | 《武王伐紂平話》下卷:“姜尚因命守時,直鉤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釣來!’” |
mán shàng bù mán xià瞞上不瞞下 | 瞞:也作“漫”,欺騙,蒙蔽。瞞著上面,不瞞下面。指通同作弊,不使上級知道。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六回:“現在是上頭堂官曉得了這樁事情。不瞞老哥說:這些事情原是瞞上不瞞下,常常有的,就是家兄及兄弟也常常替人家經手。” |
chuáng shàng ān chuáng床上安床 | 比喻不必要的重疊。 | 南朝 陳 姚最《續畫品 毛棱》:“善于布置,略不煩草。若比方諸父,則床上安床。” |
shàng qì bù jiē xià qì上氣不接下氣 | 形容因為勞累或焦急而氣喘得很厲害。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七回:“一霎時漂流數百里外,直把一個好義急公的老鼠淹得上氣不接下氣。” |
lí shì dùn shàng離世遁上 | 超脫世俗,回避君上。 | 《韓非子·八說》:“為故人行私,謂之‘不棄’;以公財分施,謂之‘仁人’;輕祿重身,謂之‘君子’;枉法曲親,謂之‘有行’;棄官寵交,謂之‘有俠’;離世遁上,謂之‘高傲’;交爭逆令,謂之‘剛材’。” |
shàng shù bá tī上樹拔梯 | 比喻引誘別人上前而斷絕他的退路。 | 宋 曉瑩《羅湖野錄》第一卷引宋 黃庭堅與興化海老手帖:“此事黃龍興化亦當作助道之緣,共出一臂,莫送人上樹拔卻梯也。” |
xià xué shàng dá下學上達 | 指學習人情事理,進而認識自然的法則。 | 《論語 憲問》:“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
zhǐ shàng tán bīng紙上談兵 | 在紙上談論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決實際問題的空談。 | 老舍《四世同堂》:“書生只喜歡紙上談兵,只說而不去實行。” |
gè rén zì sǎo mén qián xuě,xiū guǎn tā rén wǎ shàng shuāng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 比喻只管自己的事,不管別人的事。 | 明·沈璟《義俠記·除兇》:“他自要去送性命,干俺甚事,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
tiān shàng shí lín天上石麟 | 舊時稱人有文采的兒子。 | 《南史·徐陵傳》:“年數歲,家人攜以候沙門釋寶志,寶志摩其頂曰:‘天上石麒麟也。’” |
zèn xià mán shàng譖下謾上 | 讒毀下級,欺謾上級。 | 唐柳宗元《罵尸蟲文》:“譖下謾上,恒其心術,妒人之能,幸人之失。” |
qīn shàng zuò qīn親上作親 | 親戚間再結姻親。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90回:“又聽見二奶奶說,寶玉的事,老太太總是要親上作親的,憑誰來說親,橫豎不中用。” |
xià qíng shàng dá下情上達 | 謂下面的情況或意見能夠通達于上。 | 語出《管子 明法》:“下情不上通,謂之塞。” |
wò tà zhī shàng,qǐ róng tā rén hān shuì臥榻之上,豈容他人鼾睡 | 自己的慶鋪邊,怎么能讓別人呼呼睡大覺?比喻自己的勢力范圍,不容許別人沾手。 | 宋·岳珂《程史·徐鉉入聘》:“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耶?” |
gǎn yā zī shàng jià趕鴨子上架 | 比喻強迫去做能力達不到的事情。 | 茹志鵑《高高的白楊樹》:“說著一把將我拖了起來,要我去看看。這是硬趕鴨子上架,我向她解釋,去看也是沒用。” |
tài gōng diào yú,yuàn zhě shàng gōu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 太公:指周初的呂尚,即姜子牙。比喻心甘情愿地上當。 | 《武王伐紂平話》下卷:“姜尚因命守時,直鉤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鉤來!’” |
fú yáo zhí shàng扶搖直上 | 扶搖:迅猛盤旋而上的旋風。乘著大旋風之勢一直上升。比喻事物迅速地直線上升。有時也比喻官職提升得很快。 | 先秦 莊周《莊子 逍遙游》:“鵬之徙于南冥,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
shàng lòu xià shī上漏下濕 | 上:指屋頂;下:指地面。形容房屋破舊,不能蔽風雨。 | 先秦 莊周《莊子 讓王》:“上漏下濕,匡坐而弦。” |
tài shàng huáng太上皇 | 皇帝之父。比喻實際上掌握權力、自己不出面而操縱別人進行活動的人。 | 《新唐書·突厥傳》:“往國家初定,太上皇以百姓故,奉突厥,詭而臣之,朕常痛心病首,思一刷恥于天下。” |
tǎ jiān shàng gōng dé塔尖上功德 | 比喻快要完成的工作。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七:“這是個權宜之術。賢弟須知,塔尖上功德,休得固辭。” |
lì zhēng shàng yóu力爭上游 | 上游:江河的源頭。努力爭取處于上流源頭。比喻努力爭取先進。 | 清 趙翼《閑居讀書作》詩:“所以才智人,不肯自棄暴,力欲爭上游,性靈乃其要。” |
xīn bìng hái cóng xīn shàng yī心病還從心上醫 | 心里的憂慮或精神負擔必須消除造成這種精神負擔的因素。 | 元·吳昌齡《張天師》:“這的是心病還從心上醫。” |
zhì gāo wú shàng至高無上 | 形容高于一切。至:最。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繆稱訓》:“道至高無上,至深無下。” |
bù xiāng shàng xià不相上下 | 上下:比喻高低、好壞等。分不出高低。形容程度相等。 | 唐 陸龜蒙《蠹化》:“翳葉仰嚙,如饑蠶之速,不相上下。” |
huǒ shàng jiā yóu火上加油 | 在一旁助威增加他人的憤怒或助長事態的發展。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回:“三荷包也不睬他,把他氣得越發火上加油了。” |
tiān shàng tiān xià,wéi wǒ dú zūn天上天下,惟我獨尊 | 惟:只有;尊:地位或輩分高。形容人妄自尊大,目空一切。 | 《敦煌變文集·太子成道經》第一卷:“天上天下,惟我獨尊。” |
néng shàng néng xià能上能下 | 謂干部不計較職位高低,不論處于領導崗位或在基層從事實際工作,都能踏踏實實地干。實行能上能下,是對干部職務終身制的一項重要改革。 | 丁玲《風雪人間》上卷:“一個共產黨員隨時隨地都是真正的戰士,能上能下,能與人民共患難,同安樂!” |
shàng lóu qù tī上樓去梯 | 比喻進行極其秘密的謀劃。也比喻誘人上當。 |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琦乃將亮游觀后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因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示?’” |
nán shàng jiā nán難上加難 | 難:不容易。形容極端的難度。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七回:“所有上條陳一事,竟是難上加難。” |
bī shàng liáng shān逼上梁山 | 梁山:又稱梁山泊;在今山東省東平湖西;梁山縣南;附近地區為古梁山泊;北宋以后;常為農民起義軍的根據地。《水滸傳》里有宋江、林沖等人為官府所迫;上梁山造反的情節。后用來比喻被迫做某種事。 | 毛澤東《做革命的促進派》:“而且要有一種相當的壓力,就是公開號召,開許多會,將起軍來,‘逼上梁山’。” |
fù xià wǎng shàng附下罔上 | 附和偏袒同僚或下屬,卻欺騙君上。 | 《漢書·武帝紀》:“夫附下罔上者死,附上罔下者刑,與聞國政而無益于民者斥,在上位而不能進賢者退,此所以勸善黜置業惡也。” |
fù shàng wǎng xià附上罔下 | 附:附和;上:君王,罔:欺騙;下:臣下。親附君王,欺騙臣下。 | 漢·劉向《說苑·臣術》:“泰誓曰:‘附下而罔上者死,附上而罔下者刑。’” |
jì shàng xīn lái計上心來 | 計謀涌上心頭。 | 元 馬致遠《漢宮秋》第一折:“眉頭一縱,計上心來。” |
guān shàng lǚ xià冠上履下 | 比喻上下分明,尊卑有別。 | 《史記·儒林列傳》:“冠雖敝,必加于首;履雖新,必關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 |
yuè rán zhǐ shàng躍然紙上 | 躍然:跳躍;活躍的樣子。形容好像活的一樣;跳躍在紙面上。 | 清 薛雪《一瓢詩話》:“如此體會,則詩神詩旨,躍然紙上。” |
fā shàng chōng guàn發上沖冠 | 猶言發上指冠。語本《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 語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
fàn shàng zuò luàn犯上作亂 | 犯:干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 | 先秦 孔子《論語 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
ài shàng ài xià礙上礙下 | 礙:妨礙。妨礙做事,使人感到不方便。 | |
qī zhǔ wǎng shàng欺主罔上 | 罔:蒙騙。欺騙蒙蔽君主。 | 南朝·齊·沈沖《奏劾江謐》:“謂販鬻威權,奸自不露,欺主罔上,好議可掩。” |
lǎng lǎng shàng kǒu朗朗上口 | 謂誦讀詩文時的聲音響亮而順口。 | 老舍《詩與快板》:“散文就不受這么多的限制,雖然散文也講究聲調鏗鏘,能朗朗上口。” |
sān shí liù jì,zǒu wéi shàng jì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 原本指無力與敵人對抗;最好是避開。后指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沒有別的好辦法;只能出走。 | 《南齊書 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
jù lú tàn shàng踞爐炭上 | 踞:蹲、坐。蹲在爐子的炭火之上。形容處境險惡,不堪忍受。 | 《晉書·宣帝紀》:“軍還,權遣使乞降,上表稱臣,陳說天命。魏武帝曰:‘此兒欲踞吾著爐炭上邪!’” |
shèn xiāo chén shàng甚囂塵上 | 甚:很;囂:喧鬧。原指軍營中人聲喧嘩;塵土飛揚。形容傳播消息;議論紛紛。現多指錯誤或反動言論非常囂張。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成公十六年》:“甚囂,且塵上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