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十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shí shēng jiǔ sǐ十生九死 | 形容歷盡艱險。 | 唐 韓愈《八月十五贈張功曹》詩:“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藥,海氣濕蟄熏腥臊。” |
duǒ guò chū yī,duǒ bù guò shí wǔ躲過初一,躲不過十五 | 指躲避一時,但終究不能根本逃避。 | 馬烽《呂梁英雄傳》第51回:“以后找機會再抓吧!躲過初一,也躲不過十五,將來總有抓住他的機會哩!” |
gè dǎ wǔ shí dà bǎn各打五十大板 | 各:各自。給雙方同樣的待遇或不分清責任,讓雙方共同承擔責任。 | 劉心武《鐘鼓樓》第五章:“七姑‘各打五十大板’地尖聲評論說:‘這是怎么回子事喲?瞧你們請來的這些個人!’” |
jiǔ shí chūn guāng九十春光 | 九十:90天;春光:指春天。指整個春天。 | 五代·南唐·陳陶《春歸去》:“九十春光在何處?古人今人留不住。” |
bá shí shī wǔ拔十失五 | 指選拔人才而失其半數。 | 《三國志 蜀書 龐統傳》:“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數,使有志者自勵,不亦可乎?” |
shí qīn jiǔ juàn十親九眷 | 眾多親戚。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卷:“梅氏和善述到來,見十親九眷都在眼前,一一相見了,也不免說幾句求情的話兒。” |
shí zì lù kǒu十字路口 | 兩條道路交叉的地方。比喻處在對重大事情需要決定怎樣選擇的境地。 | 魯迅《華蓋集 北京通信》:“但不幸我竟力不從心,因為我自己也正站在歧路上,——或者說得較有希望些:站在十字路口。” |
shí dōng là yuè十冬臘月 | 指陰歷十月、十一、十二月天氣寒冷的季節。 | 清·無名氏《劉公案》第59回:“十冬臘月喝涼水,臨死埋在灶火坑。” |
shí shì dān chuán十世單傳 | 連續十代獨子相傳。形容極其寶貴。 | 魯迅《吶喊·藥》:“他的精神,現在只在一個包上,仿佛抱著一個十世單傳的嬰兒,別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 |
shí sǐ jiǔ huó十死九活 | 形容難以幸存。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九回:“降者三萬人,除那逃走脫的,其余都是十死九活,七損八傷,顛翻在地,被人馬踐踏,骨肉如泥的,不計其數。” |
bǎn bǎn liù shí sì版版六十四 | 形容做事死板,不知變通。 | 清 顧張思《土風錄》第13卷:“古執不活動,呵為‘版版六十四’。此錢居中語也。” |
jiǔ rú shí gài九儒十丐 | 儒:舊指讀書人。元代統治者把人分為十等,讀書人列為九等,居于末等的乞丐之上。后指知識分子受到歧視和苛待。 | 宋·鄭恩肖《心史》:“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 |
wèn shí dào bǎi問十道百 | 猶言問一答十。 |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只是口嘴快些,凡向人前,說成篇,道成溜,問一答十,問十道百。” |
shí zì dǎ kāi十字打開 | 比喻說話明白無隱,開門見山。 | 宋·陸九淵《象山集·象山語錄》:“孟子十字打開更無隱遁,蓋時不同也。” |
shí shǔ tóng xué十鼠同穴 | 比喻使集中在一起,一網打盡。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鮑勛傳》:“勛無活分,而汝等敢縱之!收三官已下付刺奸,當令十鼠同穴。” |
shí wǔ gè diào tǒng dǎ shuǐ,qī shàng bā xià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 比喻心情不安。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6回:“那胡正卿心頭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暗暗地尋思道:‘既是好意請我們吃酒,如何這般相待,不許人動身?’” |
bù guǎn sān qī èr shí yī不管三七二十一 | 不顧一切,不問是非情由。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左手交銀,右手交人,若三日沒有來時,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頓孤拐打那光棍出去。” |
jiǔ biàn shí huà九變十化 | 指變化多端。 | 宋 張君房《<云笈七簽>序》:“至如三奔三景之妙,九變十化之精,各探其門,互稱要妙。” |
shí mó jiǔ nàn十磨九難 | 指不斷遭受的磨難。 | |
shí zhǐ yǒu cháng duǎn十指有長短 | 指:手指。十根手指頭有長有短。比喻事物的不一樣。 | 唐·劉商《擬胡笳十八拍》:“手中十指有長短,截之痛惜皆相似。” |
píng yuán shí rì yǐn平原十日飲 | 平原:戰國時期趙國公子平原君;十日飲:連日的設宴招待。平原君為待客而舉辦的大規模酒宴。指朋友之間的歡宴。 | 西漢·司馬遷《史記·范雎傳》:“寡人聞君之高義,愿與君為布衣之友,君幸過寡人,寡人愿與為十日飲。” |
shí nián jiǔ bù yù十年九不遇 | 比喻很少有,多年也難遇到一次。 | |
shí dàng shí jué十蕩十決 | 蕩:沖殺;決:沖破堤岸。形容多次沖殺,每次都能突破敵陣。 | 《樂府詩集·雜歌謠辭·隴上歌》:“隴上壯士有陳安,軀干雖小腹中寬,七尺大刀奮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盤,十蕩十決無當前。” |
jiǔ gù shí qīn九故十親 | 泛指親戚朋友。 | 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二折:“又不曾相趁著狂朋怪友,又不曾關節做九故十親。” 元·石德玉《秋胡戲妻》第二折:“爹爹也,全不怕九故十親笑恥。” |
qī shí èr háng七十二行 | 泛指各行各業。 | 陶行知《自動學校賀詩》:“有個學校真奇怪,小孩自動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學如在。” |
shí mù suǒ shì,shí shǒu suǒ zhǐ十目所視,十手所指 | 指個人的言論行動總是在群眾的監督之下,不允許做壞事,做了也不可能隱瞞。 | 西漢 戴圣《禮記 大學》:“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
yī wǔ yī shí一五一十 | 五個;十個地計數。指原原本本;清清楚楚;毫無遺漏。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25回:“這婦人聽了這話,也不回言,卻踅過來,一五一十,都對王婆和西門慶說了。” |
yán shí wàng jiǔ言十妄九 | 形容說話虛妄不實。 | 元·尚仲賢《氣英布》第三折:“咱則道舌刺刺言十妄九,村棒棒呼幺喝六。” |
shí kǎo jiǔ bàng十拷九棒 | 謂嚴刑拷打。 | 元·鄭廷玉《后庭花》第二折:“待要你十拷九棒,萬死千生,打殺這個射糧軍,哥也,你可甚么那得甚福。” |
yī nián bèi shé yǎo,shí nián pà jǐng shéng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 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過苦頭,以后一碰到類似的事情就害怕。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說到貨物,我就沒有膽氣了。” |
shí bìng jiǔ tòng十病九痛 | 形容渾身病痛。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二回:“如今我的身子是十病九痛的,你二嫂子也是三日好兩日不好。” |
dé yī wàng shí得一望十 | 得:取得;望:希望。才得一分,就想得十分。形容十分貪婪。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7卷:“日夜思算,得一望十,得十望百,堆積上去,分文不舍得妄費。” |
sān shí liù cè,zǒu shì shàng j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 | 指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沒有別的好辦法,只能出走了事。 | 《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
shí jiāng wǔ kuì十漿五饋 | 典出《列子 黃帝》:“子列子之齊,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曰:‘吾驚焉。’‘惡乎驚?’‘吾食于十漿,而五漿先饋。’”謂十家賣漿者之中有五家爭先送來。本謂賣漿者爭利,后用以比喻爭相設宴款待。 | 典出《列子·黃帝》:“子列子之齊,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曰:‘吾驚焉。’‘惡乎驚?’‘吾食于十漿,而五漿先饋。’” |
shí fū zhī zhuī十夫楺椎 | 謂十個人的力量能使椎彎曲。椎,槌。比喻人多力大,足以改變原狀。 |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聞三人成虎,十夫楺椎,眾口所移,毋翼而飛。” |
yǔ jūn yī xī huà,shèng dú shí nián shū與君一夕話,勝讀十年書 | 與你談一晚上話,讓我受益匪淺。形容跟別人交談的時間雖短,受益卻很多。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九回:“子平聽說,肅然起敬道:‘與君一夕話,勝讀十年書!真是聞所未聞!’” |
yī shí bā bān bīng qì一十八般兵器 | 泛指各種兵器。 | 元 關漢卿《哭存孝》第一折:“你放下一十八般兵器,你掄不動那鞭、簡、撾、錘。” |
jǔ shí zhī jiǔ舉十知九 | 列舉出的十件事情中,通曉的就有九件。比喻學識淵博。 | 唐 張說《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神道碑》:“圣人之所志,聞一而反三;君子之所能,舉十而知九。” |
shí bù dāng yī十不當一 | 十個不抵一個。謂人雖多但不頂用。 | 漢·荀悅《漢紀·文帝紀下》:“土山平陵,漫衍相屬,平原廣野,此車騎之地也,步兵十不當一。” |
shí yáng jiǔ mù十羊九牧 | 十頭羊倒用九個人放牧。比喻官多民少,賦稅剝削很重。也比喻使令不一,無所適從。 | 《隋書 楊尚希傳》:“所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
shí èr dào jīn pái十二道金牌 | 金牌:宋代傳遞赦書及軍事上最緊急的命令用的金牌。比喻緊急的命令。 | 《宋史·岳飛傳》:“言飛孤軍不可久留,乞令班師。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飛憤惋泣下。” |
shí wéi wǔ gōng十圍五攻 | 兵力超過敵人十倍就可以包圍它,超過五倍就可以攻擊它。 | 《孫子·謀攻》:“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 |
shí zì jiē tóu十字街頭 | 指縱橫交叉;繁華熱鬧的街道。也指人世間;現實社會。 | 元 無名氏《村樂堂》:“則這金釵兒是二人口內的招伏狀,更壓著那十字街頭犯由榜,這公事不虛誑。” |
zhī yī bù zhī shí知一不知十 | 僅知道事物的一個方面而不了解全面。 | 漢·桓寬《鹽鐵論·結和》:“秦知進取之利,而不知鴻門之難,是以知一不知十也。” |
shí shì jiǔ kōng十室九空 | 形容人民大量死亡或逃亡后的荒涼景象。 | 晉 葛洪《抱樸子 用刑》:“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
guī shí guī yī歸十歸一 | 謂有條有理。 | 白誠仁、何紀光《小紅軍》:“你看他,又背紅纓槍又拿手榴彈,收拾得歸十歸一,真像個久經鍛煉的紅軍戰士了。” |
shí nián mó jiàn十年磨劍 | 比喻多年刻苦磨練。 | 唐 賈島《劍客》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似君,誰為不平事?” |
shí bù jiǔ huí tóu十步九回頭 | 走十步,回頭看九次。形容戀戀不舍。比喻猶豫不定。 | 元·高明《琵琶記·伯喈夫妻分別》:“他那里,漫凝眸,正是馬行十步九回頭。” |
jiǔ liú shí jiā九流十家 | 先秦到漢初各種學說派別的總稱。 | 漢 劉安《七略 諸子略》中把諸子思想分為十家,即: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十家,除掉小說家,就稱為九流。 |
shí zì jiē kǒu十字街口 | 十字街頭。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回:“當下去十字街口,不問軍官百姓,殺得尸橫遍野,血流成渠。” |
shí zì lù tóu十字路頭 | 道路橫直交叉的地方。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十回 :“劊子手叫起惡殺都來,恰好午時三刻,將王慶押到十字路頭,讀罷犯由,如法凌遲處死。” |
wǔ guāng shí sè五光十色 | 五、十:表示多。形容色澤鮮艷;花樣繁多。也比喻事物形形色色。 | 南朝 梁 江淹《麗色賦》:“五光徘徊,十色陸離。” |
shí bù xiāng chē十步香車 | 比喻處處都有人才。 | |
zhī èr wǔ ér bù zhī shí知二五而不知十 | 形容只知道某一方面,而不知道綜合全面地看。 | 西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晉、楚也;晉、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
shí bù zhī nèi,bì yǒu fāng cǎo十步之內,必有芳草 | 芳草:香草,比喻美德。比喻處處都有人才。 | 漢·劉向《說苑·談叢》:“十步之澤,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
qī shí èr biàn七十二變 | 變化多端的策略、手法和方法。 | 毛澤東《矛盾論》:“神話中的許多變化,例如《山海經》中所說的‘夸父追日’,《淮南子》中所說的‘羿射九日’,《西游記》中所說的孫悟空七十二變……” |
yī pù shí hán一曝十寒 | 曝:曬。原意是說,雖然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一時又懶散,沒有恒心。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shí nián chuāng xià十年窗下 | 科舉時代,讀書人要取得功名,終年埋頭在書本里。形容十年時間閉門苦讀。 | 元·劉祁《歸潛志》第七卷:“古人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
sān shí liù cè,zǒu wéi shàng cè三十六策,走為上策 | 原指無力抵抗敵人,以逃走為上策。后指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沒有別的好辦法,只能出走。 | 《南齊書 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
shí nián hán chuāng十年寒窗 | 形容長年刻苦讀書。 | 元·劉祁《歸潛志》卷七:“古人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天下知。” |
yī chuán shí,shí chuán bǎi一傳十,十傳百 | 原指疾病傳染,后形容消息傳播極快。 | 宋 陶彀《清異錄 喪葬義疾》:“一傳十,十傳百,展轉無窮,故號義疾。” |
shí quán shí měi十全十美 | 十分完美;毫無欠缺。 | 清 陳朗《雪月梅傳》:“賢侄出門也得放心,豈不是十全十美。” |
shí lǐ cháng tíng十里長亭 | 秦漢時每十里設置一亭,以后每五里有一短亭,供行人何處,親友遠行常在此話別。 | 《白孔六帖》卷九:“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 |
yī shí bā bān wǔ yì一十八般武藝 | 泛指各種武術技藝。 | 元 白樸《梧桐雨》楔子:“臣左右開弓,一十八般武藝,無有不會。” |
shí miàn mái fú十面埋伏 | 意思是設伏兵于十面以圍殲敵軍。 | 《前漢書平話》中卷:“會天下諸侯,困羽九重山前,信定十面埋伏。” |
shí mǐ jiǔ kāng十米九糠 | 飯食中多糠。形容窮苦。 | 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三折:“拼著個十米九糠,問甚么兩婦三妻,受了些萬苦千辛。” |
shí yǔ wǔ fēng十雨五風 | 十天下一場雨,五天刮一次風。謂風調雨順。 | 前蜀·杜光庭《畫五岳諸神醮詞》:“上扶邦國,傍祐黎元。調十雨五風以登稼穡,普九州六合以致雍熙。” |
shí wàn bā qiān lǐ十萬八千里 | 形容相距極遠。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24回:“行者道:‘十萬八千里。十停中還不曾走了一停哩。’” |
shí fēng wǔ yǔ十風五雨 | 十天一刮風,五天一下雨。形容風調雨順,氣候適宜。 | 宋 陸游《村居初夏》詩:“斗酒只雞人笑樂,十風五雨歲豐穰。” |
sān shí sān tiān三十三天 | 佛教稱欲界第六天為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后形容最高的地方。 | 《勝鬘寶窟》卷下:“此言三十三天者,中國言悉怛梨余惡衛陵,此中唯取怛梨二字為忉利天也。怛梨,忉利,彼國音不同耳。” |
yī yǐ dāng shí一以當十 | 當:相當。一個人抵擋十個人。形容軍隊英勇善戰。 | 《戰國策 齊策一》:“一而當十,十而當百,百而當千。《史記 項羽本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
shí bā bān bīng qì十八般兵器 | 本指刀槍劍戟等十八種古式兵器。后泛指多種武器。亦比喻多種技能。 | 清 郭小亭《濟公全傳》第六十回:“馬靜一瞧,大殿前擺著家伙,十八般兵器,一應俱全。”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八回:“若論十八般兵器,我[十三妹]都算拿得起。” |
shí rì zhī yǐn十日之飲 | 比喻朋友連日盡情歡聚。 | 《史記·范睢蔡澤列傳》:“寡人聞君之高義,愿與君為布衣之友,君幸過寡人,寡人愿與君為十日之飲。” |
shí háng jù xià十行俱下 | 眼睛一瞥就能看下十行文字。形容讀書極快。 | 《梁書 簡文帝紀》:“讀書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經目必記。” |
yī mù shí háng一目十行 | 看書時同時可以看十行。形容看書非常快。 | 宋 劉克莊《雜記六言詩》詩:“五更三點待漏,一目十行讀書。” |
shén qì shí zú神氣十足 | 形容擺出一副自以為高人一等而了不起的樣子。 |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農會于是神氣十足了。” |
sān shí liù zhāo,zǒu wéi shàng zhāo三十六著,走為上著 | 著:下棋落子,比喻計策或手段。指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沒有別的好辦法,只能出走了事。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娘道:‘我兒,三十六著,走為上著,只恐沒處走。’” |
shí ná jiǔ wěn十拿九穩 | 形容很有把握;十分可靠。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如此一行,只怕這事例有個十拿九穩也不見得。” |
shí shì zhī yì,bì yǒu zhōng xìn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 邑:指小城市。即使是十戶人家的小城鎮,也有忠信的人。指處處都有賢人。 | 春秋·魯·孔丘《論語·公冶長》:“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
wǔ shí bù xiào bǎi bù五十步笑百步 | 敗逃五十步的人譏笑敗逃一百步的人。比喻缺點或錯誤性質相同,只有情節或重或輕的區別。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
bǎn bǎn liù shí sì板板六十四 | 宋時官鑄銅錢,每板六十四文,不得增減。比喻刻板不知變通。板:即“版”,鑄錢的模子。 | 清 范寅《越諺 數目之諺》:“板板六十四,鑄錢定例也,喻不活。” |
shēng jià shí bèi聲價十倍 | 聲價:聲望和社會地位。比喻名譽地位大大增高。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95回:“這大人們伯樂一顧,便聲價十倍,何愁那州縣不極力奉承。” |
yī bù èr shí sì shǐ,bù zhī cóng hé shuō qǐ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 | 二十四史:清乾隆時刻《史記》等24部史書。比喻情況復雜,頭緒繁多,不知從哪里說起才好。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序:“覺世間變幻之態,無有過于中國官場者……嘗苦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處說起。” |
rén shēng qī shí gǔ lái xī人生七十古來稀 | 稀:稀少。七十歲高齡的人從古以來就不多見。指得享高壽不易。 | 唐 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
yòng yī dāng shí用一當十 | 比喻以寡敵眾。 | 宋 陳善《捫虱新活 張巡殺愛妾劉昌斬孤甥》:“君以孤城,用一當十,何以能守?” |
shí wǔ gè diào tǒng dǎ shuǐ,qī shàng bā luò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落 | 落:下降。比喻心情不安。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24卷:“自實心里好像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落似的,身子好像墽盤上螞蟻,一霎也站腳不住。” |
shí rì bìng chū十日并出 | ①古代神話傳說天本有十個同時出現的太陽。②比喻暴亂并起。 | 戰國·宋·莊周《莊子·齊物論》:“昔者十日并出,萬物皆照,而況德之進乎日者乎!” |
shí zhuō jiǔ zhe十捉九著 | 比喻很有把握。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4回:“老身這條計,是個上著……端的強如孫武子教女兵,十捉九著。” |
shí zhǐ lián xīn十指連心 | 十個指頭連著心。表示身體的每個小部分都跟心有不可分的關系。比喻親人跟自身休戚相關。 | 明 湯顯祖《南柯記 情盡》:“哎也!焚燒十指連心痛,圖得三生見面圓。” |
wèn yī dá shí問一答十 | 形容所知甚多或口齒伶俐。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75回:“太尉此去,下官手下有個虞侯,能言快語,問一答十,好與太尉提拔事情。” |
jūn zǐ bào chóu,shí nián bù wǎn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 君子:泛指品德高尚的人。指有志之士報仇雪恨不必性急,等待時機再動手。 | 《兒女風塵記》:“孩子,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你把這筆賬牢牢地記在心里!” |
shí mù jiǔ wěn十拏九穩 | 見“十拿九穩”。 | |
shí qīng jiǔ zhuó十清九濁 | 清:清澄;濁:渾濁。指混亂不堪。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0卷:“隨你有萬分不是處,也只得依順了他。所以那家庭間每每被這等人,吵得十清九濁。” |
fú wú shí quán福無十全 | 全:完備,齊全。有福的事不可能十全十美沒有缺陷。 | 宋·陳亮《祭錢伯同母碩人文》:“子心罔極,福無十全。登進方隆,忍此棄捐。” |
shí èr wǔ ér bù zhī shí識二五而不知十 | 只知道一個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觀察問題。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晉楚也;晉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
shí yǒu bā jiǔ十有八九 | 指絕大多數,大致不差,差不離。 | 唐 杜甫《負薪行》:“土風坐男使女立,男當門戶女出入。十有八九負薪歸,賣薪得錢應供給。” |
shí bù zhī nèi,zì yǒu fāng cǎo十步之內,自有芳草 | 芳草:香草,比喻美德。比喻處處都有人才。 | 《隋書·煬帝紀》:“方今宇宙平一,文軌攸同,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四海之中,豈天奇秀!” |
yǐ yī dāng shí以一當十 | 一個人可抵擋十個人。形容以少勝多;英勇善戰。 | 《戰國策 齊策一》:“一而當十,十而當百,百而當千。”《史記 項羽本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
mù xià shí xíng目下十行 | 形容看書速度極快。 | 《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一個首相姓王名安石,臨川人也。此人目下十行,書窮萬卷。” |
shí è bù shè十惡不赦 | 十惡:舊刑律中規定的十種重罪。指罪惡極大;不可饒恕。 | 元 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這藥死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惡不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