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海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yā shān tàn hǎi壓山探海 | 形容人數眾多。 | |
jiāng hǎi bù nì xiǎo liú江海不逆小流 | 江海的浩瀚,是能容納細流的緣故。比喻人氣度大才能擔當大事。 | 漢·劉向《說苑·尊賢》:“太山不辭壤石,江海不逆小流。” |
kuān hóng hǎi liàng寬洪海量 | 同“寬宏大量”。 | 元·馬致遠《岳陽樓》第一折:“主人家寬洪海量醉何妨,直吃的卷簾邀皓月,再誰想開宴出紅妝。” |
pái shān dǎo hǎi排山倒海 | 排:排開;倒:翻倒。推開山岳;翻倒大海。形容來勢猛;聲勢浩大;力量強大;壓倒一切。原作“回山倒海”。 | 宋 楊萬里《病起喜雨聞鶯》詩:“病勢初來敵頗強,排山倒海也難當。” |
dà dǎn hǎi kǒu大膽海口 | 膽:膽量;海口:說大話。大著膽子夸海口。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89回:“況孤在此城,今已五代,不是大膽海口,孤也頗有個賢名在外。” |
liàng rú jiāng hǎi量如江海 | 比喻度量非常大。 | 元·董君瑞《般涉調·哨遍》:“你是多少人稱贊,道你量如江海,器若丘山。” |
hé hǎi bù zé xì liú河海不擇細流 | 比喻不論大小,一律收容。 | 《史記·李斯列傳》:“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
sāng tián bì hǎi桑田碧海 | 同“桑田滄海”。 | 唐·盧照鄰《長安古意》詩:“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 |
dāo shān huǒ hǎi刀山火海 | 比喻極其艱險的地方。也作“火海刀山”。 | 漢 高安世譯《佛說鬼問目連經》:“我一生已來,或登刀山劍樹地獄,或墮火坑……” |
chóu hǎi wú yá愁海無涯 | 涯:邊際。憂愁像無邊的大海一樣。形容十分悲愁 | 唐·孟郊《招文士飲》:“醒時不可過,愁海浩無涯。” |
céng jīng cāng hǎi曾經滄海 | 曾經:以前經歷過;滄海:大海。曾經見過大海。后比喻人見過大世面;眼界很高。 | 唐 元稹《離思》詩:“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
fù dōng hǎi ér sǐ赴東海而死 | 赴:往,去。跳進東海淹死。形容決心很大。 | 西漢·劉向《戰國策·趙策》:“彼則肆然而為帝,則連有赴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 |
yuān chén hǎi dǐ冤沉海底 | 形容所受的冤屈很難得到昭雪。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十六卷:“我指望忍辱偷生,還圖個報仇雪恥,不道這賊原放我不過。我死也罷了,但是冤沉海底,安能瞑目!” |
yì hǎi ēn shān義海恩山 | 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喻恩情道義深厚。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四折:“將人的義海恩山,都做了遠水遙岑。” |
mán tiān guò hǎi瞞天過海 | 瞞住上天;偷渡大海。形容采取謊言和偽裝蒙蔽別人以達到目的的欺騙行為。 | 明 阮大鋮《燕子箋 購幸》:“我做提控最有名,瞞天過海無人問,今年大比期又臨。” |
rù hǎi suàn shā入海算沙 | ①到海底數沙子。喻白費功夫。②又喻用力精勤。 | 明·宋濂《杭州靈隱寺故輔良大師石塔碑銘》:“教秉固當學,若沉溺不返,如入海算沙,徒自困耳。” |
wǔ zhōu sì hǎi五洲四海 | 泛指世界各地。 | 司馬達《魔鬼的笛音》:“五洲四海的人們,都在以不同的眼光和興趣,注視著中國未來的發展。” |
yuán yòu hǎi hán原宥海涵 | 宥:赦罪;原宥:原情赦罪;海涵:像大海一樣氣量大。原情赦罪,寬容包涵。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陳蕃傳》:“大司農劉佑、遷尉馮琨、河南尹李膺皆以忤旨,為之抵罪。蕃因朝會,固理膺等,請加原宥,升之爵任。” |
hán cháo sū hǎi韓潮蘇海 | 指唐朝韓愈和宋朝蘇軾的文章氣勢磅礴,如海如潮。 | 清 楊毓輝《〈盛世危言〉跋》:“觀其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直兼乎韓潮蘇海,則不啻讀《經世文編》焉。” |
hǎi méng shān zhòu海盟山咒 | 猶言海誓山盟。 | 明·梁辰魚《醉太平·暮愁閨怨》套曲:“海盟山咒,都隨一江逝水東流。” |
sì hǎi jiǔ zhōu四海九州 | 指全中國。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豈肯顛倒,強人所難。” |
sì hǎi chéng fēng四海承風 | 指全國都接受教化。 | 《孔子家語 好生》:“舜之為君也,其政好生而惡殺,……化若四時而變物也。是以四海承風。” |
lǔ lián dǎo hǎi魯連蹈海 | 戰國時齊國人魯仲連不滿秦王稱帝的計劃,曾說,秦如稱帝,則蹈東海而死。后以“魯連蹈海”表示寧死而不受強敵屈辱的氣節、情操。 | 明·許時泉《武陵春》:“棄禮義而尚有功,魯連蹈海;墮名城以殺豪杰,李耳出關。” |
hǎi fèi hé fān海沸河翻 | 比喻聲勢或力量極大。同“海沸江翻”。 | 清 洪昇《長生殿 合圍》:“抵多少雷轟電轉,可正是海沸河翻。” |
fān jiāng jiǎo hǎi翻江攪海 | 形容水勢浩大。多喻力量或聲勢非常壯大。也形容吵鬧得很兇或事情搞得亂七八糟。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十三回:“龍能噴云曖霧,播土揚沙。有巴山捎嶺的手段,有翻江攪海的神通。”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十四回:“指揮說地談天口,來誘翻江攪海人。” |
jià hǎi jīn liáng架海金梁 | 梁:橋梁。架在海上的金橋。比喻能夠身肩重任的棟梁之才。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30回:“一個是擎天玉柱,一個是架海金梁。” |
jiāng hǎi shì江海士 | 指志在江海不肯做官的隱士。 | 唐·韓愈《孟生詩》:“孟生江海士,古貌又古心。” |
tī shān háng hǎi梯山航海 | 登山航海。比喻長途跋涉,經歷險遠的旅程。 | 《宋書 明帝紀》:“日月所照,梯山航海;風雨所均,削衽襲帶。” |
màn tiān guò hǎi漫天過海 | 形容沒有邊際。 | 孫犁《秀露集·耕堂讀書記》:“文學的特點之一是夸張,而夸張有時是漫天過海,無止無休的。” |
yú shān yuè hǎi逾山越海 | 越過山海。謂長途跋涉。 | 《南齊書·高帝紀上》:“人跡罕至者,莫不逾山越海,北面稱蕃。” |
sì hǎi tā rén四海他人 | 謂沒有親戚關系。 | 元·尚仲賢《三奪槊》第三折:“俺雖然是舊忠臣,則是四海他人。” |
hǎi fèi shān liè海沸山裂 | 海水沸騰,山石崩裂。比喻聲勢或力量極大。亦作“海沸山搖”。 | 明 張鳳翼《紅拂記 髯客海歸》:“坐談間早辨龍蛇,把袖里乾坤做夢里蝴蝶,狠的人海沸山裂,不禁支發,空跌雙靴。” |
jīng wèi tián hǎi精衛填海 | 精衛:古代神話中的小鳥名。古代神話;炎帝的女兒在東海淹死;化為精衛鳥;每天銜西山的木石來填東海。后用來比喻不畏困難;意志堅決。 | 晉 陶淵明《山海經》詩:“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
jià hǎi qíng tiān架海擎天 | 架海:橫跨大海;擎天:支撐上天。形容本領大,能力非凡。 | 元·無名氏《衣錦還鄉》第一折:“他是個架海擎天的玉柱,看承做提牌執戟小人哉。” |
āi shān sè hǎi挨山塞海 | 形容人極多而擁擠不堪。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7卷:“那日觀看的人,何止挨山塞海。” |
hán hǎi sū cháo韓海蘇潮 | 指唐朝韓愈和宋朝蘇軾的文章氣勢磅礴,如海如潮。 | 清 俞樾《茶香室從鈔》卷八:“國朝蕭墨《經史管窺》引李耆卿《文章精義》云:\'韓如海,柳如泉,歐如瀾,蘇如潮。\'” |
jiāng fān hǎi dǎo江翻海倒 | 猶江翻海沸。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29回:“虎踞深林,頃刻里江翻海倒;蜂屯三澨,一霎時火烈煙飛。” |
kǔ hǎi wú biān苦海無邊 | 苦海:原為佛家語。苦難像大海無邊無際。形容深重無比的苦難。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59卷:“適見道人題壁云:‘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說得極好。” |
rén bù kě mào xiàng,hǎi shuǐ bù kě dǒu liáng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 相:估量,評價。指不能以貌取人就像海水不能用斗來量一樣。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卷:“別是一番面目,想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
jī shuǐ wéi shān,jī shuǐ wéi hǎi積土為山,積水為海 | 把土堆起來可以成山,把水蓄起來可以成海。比喻積少成多。 | 《荀子·儒效》:“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 |
jīn chì bāi hǎi金翅擘海 | 金翅:佛經中所說鳥名;擘:用手把東西分開或折斷。比喻文辭筆力雄壯。 | 宋 嚴羽《滄浪詩話 詩評》:“李杜數公,如金翅擘海,香象渡河。” |
jiāng fān hǎi jiǎo江翻海攪 | 猶江翻海沸。 | 明·吳承恩《二郎搜山圖歌》:“江翻海攪走六丁,紛紛水怪無留蹤。” |
jiāng fān hǎi rǎo江翻海擾 | 猶江翻海沸。 | 清·無名氏《陸沉病》楔子:“遍地腥膻,直弄得江翻海擾,鼠偷狗盜,大劫何日了?” |
hǎi yuē shān méng海約山盟 | 見“海誓山盟”。 | 宋·歐陽修《解仙佩》:“問海約山盟何時,鎮教人,目斷魂飛。” |
wāng yáng dà hǎi汪洋大海 | 廣闊無邊;水波連天的大海。比喻事物的范圍廣闊;聲勢浩大。汪洋:水勢深而廣闊。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回:“轟天炮響,汪洋大海起春雷;振地鑼鳴,兩仞山前丟霹靂。” |
qì tūn hú hǎi氣吞湖海 | 猶氣吞山河。 | 清·查慎行《送田間先生歸桐城兼寄高丹植明府》詩:“氣吞湖海豪猶昔,老閱滄桑骨已仙。” |
yí shān tián hǎi移山填海 | 移動山岳,填平大海。指仙術法力高超。現多比喻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偉大力量和氣魄。 | 明 無名氏《八仙過海》第二折:“俺眾仙各施神通,移山填海,水盡枯干,教你無處潛藏。” |
yì shān ēn hǎi義山恩海 | 恩義像海一樣深,像山一樣高。 | 元·柯丹丘《荊釵記·憶母》:“欣然便周全助路費,召共居,感此義山恩海深難棄。” |
fú yú hǎi wài扶余海外 | 指遙遠的外國。 | 柳亞子《詩翁行哭李少石》:“從茲雙宿復雙飛,扶余海外三年久。” |
hǎi bù yáng bō海不揚波 | 比喻太平無事。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一卷:“道不拾遺,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揚波,知中國有圣人。” |
míng yáng sì hǎi名揚四海 | 四海:指全國各地。名聲傳遍全國。形容名聲很大。 | 元·關漢卿《五侯宴》第四折:“雄糾糾名揚四海,喜孜孜笑滿腮。” |
bǎi chuān guī hǎi百川歸海 | 百川:泛指大小江河。所有江河最終都流入大海。比喻眾望所歸或大勢所趨。也比喻許多事物由分散而匯集到一處。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氾論訓》:“百川異源,而皆歸于海;百家殊業而皆務于治。” |
tiān yá hǎi jiǎo天涯海角 | 天的邊緣;海的盡頭。形容非常偏僻遙遠的地方。也指彼此相隔極遠。涯:邊。 | 唐 呂巖《絕句》:“天涯海角人求我,行到天涯不見人。” |
dāo shān xuè hǎi刀山血海 | 比喻極其危險和艱難的地方。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37卷:“有等惡人,受罪如刀山血海,拔舌油鍋……諸般罪孽。” |
lián shān pái hǎi連山排海 | 形容數量多、規模大。 | 清·柯悟遲《漏網喁魚集·咸豐六年》:“初八日,得大雨四五寸,河水深一尺,蝗仍連山排海而來,不知內地受傷否?” |
hú hǎi piāo líng湖海飄零 | 飄零:飄泊。居無定所,四處飄泊。 | |
cù hǎi fān bō醋海翻波 | 醋:比喻嫉妒。比喻男女間因愛情而引起的糾葛。 | |
jīn zhī bò hǎi金鳷擘海 | 喻詩文雄健有力,精深透徹。 | |
hǎi wū tiān chóu海屋添籌 | 海屋:寓言中堆存記錄滄桑變化籌碼的房間;籌:籌碼。舊時用于祝人長壽。 | 宋 蘇軾《東坡志林》卷二:“海水變桑田時,吾輒下一籌,爾來吾籌已滿十間屋。” |
zhù shān zhǔ hǎi鑄山煮海 | 開采山中銅礦以鑄造錢幣,燒煮海水而獲得食鹽。比喻善于開發自然資源。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吳王濞列傳》:“吳有豫章郡銅山,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煮海水為鹽。” |
hǎi běi tiān nán海北天南 | 形容萬里之遙,相距極遠。亦形容地區各異。 | 唐·劉禹錫《送別四十六首·洛中逢韓七中丞之吳興口號五首》:“昔年意氣結群英,幾度朝回一字行。海北天南零落盡,兩人相見洛陽城。” |
shān nán hǎi běi山南海北 | 指遙遠不能確指的地方或指四面八方。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57回:“比如你姐妹兩個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 |
hǎi jiǎo tiān yá海角天涯 | 形容極遠的地方,或彼此相隔極遠。 | 唐 白居易《潯陽春 春生》詩:“春生何處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
bá shān chāo hǎi拔山超海 | 拔起高山,超越大海。比喻力量極大。 | 北齊 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持秋霜夏震之威,以拔山超海之力,顧指則風云總至,回眸而山岳削平,雖復旗鼓所臨,有征無戰。” |
wén jiāng xué hǎi文江學海 | 比喻文章和學問似長江、大海般深廣博大。 | 唐·鄭愔《柏梁體聯句》:“文江學海恩濟航。” |
pān jiāng lù hǎi潘江陸海 | 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上:“陸(陸機)才如海,潘(潘岳)才如江。”后遂以“潘江陸海”形容人詩文方面的才華橫溢。 | 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上:“陸(陸機)才如海,潘(潘岳)才如江。” |
tuī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推之四海而皆準 | 之:代詞,指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準:準確。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處都適用。 | 西漢·戴圣《禮記·祭義》:“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 |
hǎi fèi bō fān海沸波翻 | 比喻聲勢或力量極大。同“海沸江翻”。 | 《金瓶梅詞話》第七二回:“人喧呼海沸波翻,馬嘶喊山崩地裂。” |
sì hǎi wéi jiā四海為家 | 原指帝王占有四海;統治全國。后指人漂泊不定;到處都可以當成家;也指志在四方;不戀故土。四海:古人認為中國四面環海;故“四海”指全國各地。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高帝本紀》:“且夫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后世有以加也。” |
shí lè hǎi kū石泐海枯 | 直到石頭碎裂,海水干涸。形容經歷極長的時間。 | 清·倪會鼎《與人書》:“倘邀數行,與貴通家商此數種,傳之通邑大都,此為壽我先人,雖石泐海枯,義存無斁。” |
wú biān kǔ hǎi無邊苦海 | 苦海:比喻極困苦的環境。佛家語,形容深重無比的苦難。 | 明·許三階《節俠記·訂訪》:“打破了幾座愁城,跳出那無邊苦海。” |
jiāng hǎi zhī shì江海之士 | 指志在江海不肯做官的隱士。 | 戰國·宋·莊周《莊子·刻意》:“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閑暇者之所好也。” |
jiāng hǎi zhī xué江海之學 | 學:學識,學問。如江海般浩瀚無邊的學識。比喻學識淵博。 | 明·無名氏《女真觀》第二折:“先生江海之學,小道是井底之蛙,焉敢班門弄斧。” |
rén shān rén hǎi人山人海 | 人多得像大山大海一樣;形容聚集在一起的人特別多。 | 《西胡老人繁勝錄》:“四山四海,三千三百,衣山衣海,卦山卦海,南山南海,人山人海。” |
shān zhēn hǎi xū山珍海胥 | 山珍:山野出產的珍貴食品。山野和海中出產的各種珍異食品。泛指豐盛的菜肴。 | 明·吳承恩《湲堂永日圖序》:“山珍海胥,鼎食宮居者,大夫之養也。” |
tóu shān cuàn hǎi投山竄海 | 山、海,荒涼邊遠之地。指有罪而被放逐到荒涼邊遠的地區。 | 唐 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若使事得其實,罪當其身,則將浴蘭沐芳,自屏于烹鮮之地,惟君侯死生!不然,投山竄海,轉死溝壑,豈能明目張膽,托書自陳耶?” |
náng kuò sì hǎi囊括四海 | 囊括:比喻統統包羅在內。指統一全國。 | 漢·賈誼《過秦論》:“秦孝公據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
jiāng nán hǎi běi江南海北 | 大江之南,大海之北。形容地域廣闊,。 | 三國·魏·曹叡《赦遼東吏民公文》:“書傳所載也,江南海北有萬里之限,遼東君臣,無怵惕之患。” |
hóu mén sì hǎi侯門似海 | 王公貴族的門庭像大海那樣深遂。舊時豪門貴族、官府的門禁森嚴,一般人不能輕易進入。也比喻舊時相識的人,后因地位懸殊而疏遠。 | 唐·崔郊《贈去婢》:“公子王孫逐后塵,綠珠垂淚滴羅中;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
hǎi dǐ lāo yuè海底撈月 | 也作“水中撈月”、“海中撈月”。撈:撈取。從海中撈月亮。形容做事白費力氣;根本達不到目的。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7卷:“先前的兩個轎夫,卻又不知姓名住址,有影無蹤,海中撈月,眼見得一個夫人送在別處去了。” |
kǔ hǎi wú yá苦海無涯 | 苦海:比喻極困苦的環境。佛家語,形容深重無比的苦難。 | 金·長筌子《百寶妝》詞:“苦海無涯,生滅甚時徹。” |
bì hǎi qīng tiān碧海青天 | 原是形容嫦娥在廣寒宮夜夜看著空闊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涼。后比喻女子對愛情的堅貞。 | 唐 李商隱《嫦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
fàng zh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放諸四海而皆準 | 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處都適用。同“放之四海而皆準”。 | 《禮記 祭義》:“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 |
cāng hǎi héng liú滄海橫流 | 滄海:大海;橫流:水溢出河道四處奔流。海水泛濫;四處奔流。比喻政治混亂;社會動蕩不安;也作“橫流滄海”。 | 《晉書 王尼傳》:“滄海橫流,處處不安也。” |
hǎi nèi dàn rán海內澹然 | 海內:四海之內;澹然:安靜的樣子。形容國家安定,生活正常。 | 東漢·班固《漢書·揚雄傳》:“海內澹然,永亡邊城之災,金革之患。” |
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放之四海而皆準 | 放:放置;之:代詞;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準:準確。原指孝道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是人們奉行的準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適用的。 | 西漢 戴圣《禮記 祭義》:“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 |
hǎi kū shí làn海枯石爛 | 枯:枯干;爛:朽爛。海水干涸;石頭朽爛。形容經歷極長的時間或不可能實現。多用作誓言;表示意志堅定;永不改變。也作“石爛海枯”。 | 金 元好問《西樓曲》:“海枯石爛兩鴛鴦,只合雙飛便雙死。” |
hǎi huái xiá xiǎng海懷霞想 | 唐李白《秋夕書懷》詩“海懷結滄洲,霞想游赤城。”本托意仙游。后以“海懷霞想”謂遠游隱居之思。 | 唐·李白《秋夕書懷》詩“海懷結滄洲,霞想游赤城。” |
fú fàn jiāng hǎi浮泛江海 | 浮泛:乘舟漫游。乘船在江河湖海中漫游。 | 《晉書·謝安傳論》:“嘯詠山林,浮泛江海。” |
hǎi yá tiān jiǎo海涯天角 | 猶言天涯海角。謂僻遠的地方。 | 明·劉基《聲聲慢·詠愁》詞:“雨冷云昏日暮,海涯天角輕衾。” |
zhū chén cāng hǎi珠沉滄海 | 珍珠沉在大海里。比喻人才被埋沒。 | 明·吾邱瑞《運甓記·師閫賓賢》:“珠沉滄海,玉韞荊山,劍穢黃埃,奇韜遠略運靈臺,長狐封豕誰無賴。” |
cāng hǎi sāng tián滄海桑田 | 滄海:大海;桑田:種桑樹的地;泛指農田。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也作“桑田滄海”;又簡稱“滄桑”。 | 晉 葛洪《神仙傳 麻姑》:“麻姑自說云,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 |
ēn shēn sì hǎi恩深似海 | 恩德情義極為深重。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2卷:“海誓山盟,各無他志。真個恩深似海無底,義重如山義更高。” |
qíng shēn sì hǎi情深似海 | 形容情愛像海一樣深厚。亦作“情深如海”。 | 明·崔時佩《西廂記》:“春悶好難捱,畢竟情深似海。” |
hǎi hán dì fù海涵地負 | 如海之能包容,地之能負載。比喻才能特異。 | 宋·陳亮《笏記》:“皇帝陛下,日照天臨,海涵地負。”清·王韜《重刻〈曾文正公文集〉敘》:“公具海涵地負之才,出其余力為詞章,已足以弁冕群賢,推倒一世。” |
hé hé hǎi gān河涸海干 | 河流干涸,大海枯竭。比喻窮盡、徹底,不留余地。 | 《三峽五義》第五五回:“誰知那姓展的不知好歹,他說菜是剩下的,酒是渾的,壇子也摔了,盤子碗也砸了,還罵了個河涸海干。” |
shān bēng hǎi xiào山崩海嘯 | 山岳崩塌,海水奔騰咆哮。 | 宋·周密《癸辛宋識前集·炮禍》:“諸炮并發,大聲如山崩海嘯,傾城駭恐,以為急兵至矣。” |
hǎi hé shí làn海涸石爛 | 猶海枯石爛。 | 清·秋瑾《精衛石》第二回:“海涸石爛情無改,正欲歸坐續言詞。” |
huàn hǎi fēng bō宦海風波 | 宦海:舊指官場。舊指官場沉浮,像海洋中的浪濤和大風,變化莫測;亦指官場中出現的風險和波折。 | 宋·陸游《休日感化》:“宦海風波實飽經,入將人世寄郵亭。” |
hǎi kuò tiān gāo海闊天高 | 喻天地廣闊,征程遙遠。 | 唐·劉氏瑤《雜曲歌辭·暗別離》:“青鸞脈脈西飛去,海闊天高不知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