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梅芳·海霞紅”譯文及注釋
譯文
紅紅的早霞映照西湖,翠綠的山巒云霧繚繞。杭州乃風景秀麗繁華之地。譙樓城門的左右畫戟林立,下臨遼闊而整飭有序的街市,金黃和碧綠色的樓臺一座挨著一座。水邊荷葉菱角,汀洲楊柳飄絮,水面上倒映著拱橋的身影,小舟飛快地前行,游人聚集在一片湖光山色里。
孫沔猶如當年首功封侯的三國魏將張既,自從破虜征蠻,很快被進用至顯貴的樞密院。厭惡久在軍中,壯年衣繡晝行,回到故鄉知杭州太守。身居鈴齋清靜悠閑,不必再操勞國事,游冶之所多歡樂,未到一年,便唯恐朝廷又要啟用有功勞的賢能之士,又征召自己去朝廷做官啊!
注釋
早梅芳:詞牌名。《花草粹編》收錄此詞,在詞牌下有題“上孫資政”。資政,全稱為資政殿大學士,是宋代為功勛重臣所設置的閑職官名,此種閑職多授予那些被褫奪實權的罷職宰相或其他重臣。
故都:指杭州。五代時吳越王錢镠建都于此。
譙門:古時建在城門上用以了望的樓。
芰荷:出水的菱與荷。
楊柳汀洲:汀和洲均指水中的陸地;楊柳汀洲系指長滿了楊柳樹的汀洲。
虹橋:狀若霓虹的拱橋。
蘭舟飛棹(zhào):蘭舟,指船,是船之美稱;棹為船槳的別名,飛棹,是指飛快地劃動船槳,喻船行甚速。
元侯:諸侯之長。《左傳》:“天子所以享元侯也。”此頌揚地方官地位顯赫。
峻陟:威嚴地登上。樞庭、猶樞府,政權的中樞,宋代多用以指樞密院。
籌帷厭久:籌,籌劃;帷,帷幄,行軍作戰的帳篷。籌帷,是指對戰略戰術的謀劃,也不僅僅是指對戰爭的謀劃,包括對治理國家的謀劃。厭久,久而生厭之意。
晝錦:白天穿錦繡服裝,以示炫赫。
鈴齋少訟:即鈴閣,將帥或州郡長官辦事的地方。少訟,本意為很少有官司公案需要處理,這里則指退居田園就不必再為國家之事操心費力了。
周星:歲星。歲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環一周。
圖任勛賢:計劃任用功臣賢人。
登庸:舉用。
參考資料:
1、姚學賢、龍建國.柳永詞祥注及集評.信陽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2-1:第6-7頁
“早梅芳·海霞紅”鑒賞
賞析
詞作上闋寫景,景是杭州之景;下闋寫人,人是鎮杭是官,上下合璧,地靈人杰。
上闋寫杭州之景。開頭先從大處落筆,以自然界中的煙霞來渲染氣氛:大海映著如火的紅霞,遠山籠著青色的煙霧。境界闊大,設色艷麗。接下來“故都風景繁華地”一句既點出所寫之地——杭州,又是一句總的概括,將“繁華”的杭州置于“海紅霞,山煙翠”的大背景中,使人覺得杭州就像鑲嵌在這幅美麗畫面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接下來數句,是對杭州城美麗、繁華的具體描繪。映入讀者眼簾的首先是宏偉壯觀的城門,城門上望樓高高聳立,畫戟盡顯威儀。然后詞人再以城門為立足點自上而下分寫了杭州城內、城外的景色。寫城內,主要描繪靜態的人文景觀。“萬井”、“金碧樓臺相倚”,只用八個字就寫出了杭州城內人煙繁阜,市容嚴整,建筑華美。寫城外,物境人事共同構成畫面,動靜結合,一氣呵成。至此,故都的山光水色,已呈現在眼前。
詞的下闋,轉筆頌揚鎮杭之官的事功人品。下片五十二字, 僅三處用韻,從內容上看,恰可分為三個層次:一為征戰立功, 二為衣錦還鄉,三為政績卓著,并預祝升遷。寫得舒徐有致, 雍容閑雅。
此詞作為一首投獻詞,有“貢諛”的成分,但詞中所展現的杭州的社會生活圖景、自然風光的確是北宋前期“承平氣象”的真實寫照。再者,從“貢諛”的角度說,上片只是作為背景與陪襯;但若從反映都市生活的角度說,上片正是此詞的精華。寫景的視角由遠及近,自上而下,筆觸亦隨之由闊大曠遠至精細俊美, 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諧相映,確是柳永詞中極具審美價值的雅詞。
創作背景
此詞是柳永游杭州所作,從詞的內容,屬于投獻詞。據薛瑞生《樂章集校注》考證,這首詞是柳永投獻給杭州知府孫沔的。孫沔因戰功以樞密直學士、給事中知杭州, 不久又遷為樞密院副使,與詞中所寫人事相合。柳永簡介
宋代·柳永的簡介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并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 《雨霖鈴》《八聲甘州》。
...〔? 柳永的詩(180篇)〕猜你喜歡
東堂新成二首
種樹成陰辟沼漁,數椽聊此卜幽居。
諸峰稍識嵐霏外,三徑新鋤灌莽余。
窮巷頗回高士轍,藜床時讀古人書。
欲因蘿薜辭簪弁,慚愧天恩在玉除。
無端世路繞羊腸,偶以疏慵得自藏。
種竹旋添馴鶴徑,買山聊起讀書堂。
開窗古木蕭蕭籟,隱幾寒花寂寂香。
莫笑野人生計少,濯纓隨處有滄浪。
雪竇游志
歲癸已春暮,余游甬東,聞雪竇游勝最諸山,往觀焉。
廿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里下北曳堰達江。江行九折,達江口。轉之西,大橋橫絕溪上,覆以棟宇。自橋下入溪行,九折達泉口。凡舟楫往還,視湖上下,頃刻數十里;非其時,用人力牽挽,則勞而緩焉。初,大溪薄山轉,巖壑深窈,有曰“仙人洞”,巨石臨水,若坐垂踵者;有曰“金雞洞”,相傳鑿石破山,有金雞飛鳴去,不知何年也。
水益澀,曳舟不得進,陸行六七里,止藥師寺。寺負紫芝山,僧多讀書,不類城府。越信宿,遂緣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環,遙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蓋澗水爾。桑畦麥隴,高下聯絡,田家隱翳竹樹,樵童牧豎相征逐,真行圖畫中!欲問地所歷名,則輿夫樸野,不深解吳語,或強然諾,或不應所問,率十問僅得二三。次度大溪,架木為梁,首尾相嚙,廣三尺余,修且二百跬,獨野人往返捷甚。次溪口市,凡大宅多廢者,間有誦聲出廊廡,久聽不知何書,殆所謂《兔園冊》耶?漸上,陟林麓,路益峻,則睨松林在足下。花粉逆風起為黃塵,留衣襟不去,他香無是清也。
越二嶺,首有亭當道,髹書“雪竇山”字。山勢奧處,仰見天宇,其狹若在陷井;忽出林際,則廓然開朗,一瞬百里。次亭曰隱秀,翳萬杉間,溪聲繞亭址出山去。次亭曰寒華,多留題,不暇讀;相對數步為漱玉亭,復泉,竇雖小,可汲,飲之甘。次大亭,值路所入,路析為兩。先朝御書“應夢名山”其上,刻石其下,蓋昭陵夢游絕境,詔圖天下名山以進,茲山是也。左折松徑,徑達雪竇;自右折入,中道因橋為亭,曰錦鏡,亭之下為圓池,徑余十丈,橫海棠環之,花時影注水涘,爛然疑乎錦,故名。度亭支徑亦達寺,而繚曲。主僧少野,有詩聲,具觴豆勞客,相與道錢塘故舊。止余宿;余度詰旦且雨,不果留。
出寺右偏登千丈巖,流瀑自錦鏡出,瀉落絕壁下潭中,深不可計。林崖端,引手援樹下顧,率目眩心悸。初若大練,觸崖石,噴薄如急雪飛下,故其上為飛雪亭。憩亭上,時覺沾醉,清談玄辯,觸喉吻動欲發,無足與云者;坐念平生友,悵然久之。寺前秧田羨衍,山林所環,不異平地。然側出見在下村落,相去已數百丈;仰見在山上峰巒,高復稱此。
次妙高臺,危石突巖畔,俯視山址環湊,不見來路。周覽諸山,或紺或蒼;孟者,委弁者,蛟而躍、獸而踞者,覆不可殫狀。遠者晴嵐上浮,若處子光絕溢出眉宇,未必有意,自然動人;凡陵登,勝觀花焉。
土人云,又有為小雪竇,為板錫寺,為四明洞天。余興亦盡,不暇登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