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樊川舊居”譯文及注釋
譯文
到樊川故地重游,秋日的夕陽照射在杜陵衰敗的荒草上。
應埸、劉楨逝去后閣樓生了苔蘚,嵇康、阮籍回來后已是白發蒼蒼。
誰能說亂離之苦只有燕子,人生到處奔波不如鷗鳥懂得偷閑過生活。
桑田滄海的變遷沒人看見,橫拿著笛子流淚也于事無補。
注釋
樊川:地名,在陜西長安縣南。今西安市長安少陵原與神禾原之間的一片平川。漢高祖劉邦建都長安后,將此地封給大將樊噲,作為食邑,由此得名。
華州:據《元和郡縣圖志》卷第二云:“華州,禹貢雍州之域,周為畿內之國,鄭桓公始封之邑。其地一名咸林。春秋時為秦,晉界邑。長城在卅I東七十二里。或說秦、晉分境祠華岳,故筑此城。戰國時屬秦,魏。”華州在今日的陜西渭南、華縣、華陰、潼關一帶。樊川和華州均為入蜀的必經之地。
舊游:昔日游覽的地方。
杜陵:在長安東南。
應劉:漢末建安文人應玚、劉楨的并稱。兩人均為曹丕、曹植所禮遇。后亦用以泛稱賓客才人。
稽阮:魏晉間著名文學家嵇康、阮籍的并稱。兩人均屬竹林七賢。稽,當作“嵇”。
亂離:亂離之苦。惟有,只有。
解:懂,能。
千桑萬海:猶滄海桑田。
空淚流:因感于人事變化無常而生悲。空,徒然。流淚于事無補所以說“空淚流力。
“過樊川舊居”鑒賞
賞析
韋莊入蜀時的心態是非常復雜的。這從韋莊接到朝廷命令時所作的另一首詩《寄右省李起居》中可以看出。《寄右省李起居》開頭兩句“已向鴛行接雁行,便應雙拜紫微郎”,則說明韋莊在接到朝廷征書準備入蜀一開始時是非常欣喜和激動的,但在奉使入蜀時所作的這首《過樊川故居》中卻出現了一種悲觀、凄涼的基調。
“卻到樊川訪舊游,夕陽衰草杜陵秋。”第一句明顯是敘事和寫景,“衰草”和“杜陵秋”無疑說明了創作的季節是秋季。題目中的“過”字,表達了韋莊此行的目的不是在樊川,樊川只是途經之地,“卻到樊川訪舊游”中的“卻”字很值得體味,“卻”表達的是一種違背了原計劃的意思,到樊川游訪并不是韋莊的原始意愿,他把奉使入蜀看成是一個機遇,但是結果卻只是在樊川游玩。當時時值秋天,樊川的秋景在韋莊眼里是一片凄涼蕭條。
接著詩人以魏晉文人應玚、劉楨、嵇康、阮籍自比:“應劉去后苔生閣,稽阮歸來雪滿頭。”極言人去樓空,蒼苔入閣,老大歸來,華發滿頭。由于詩人親歷黃巢之亂,家人離散,四處逃亡,自然觸景生情,發出感慨:“誰說亂離只有燕,我今偷閑不如鷗。”燕窩被取,眾燕離散,沙鷗擊水,何時能歇?詩人用燕子和鷗鷺來自比,訴說了自己遭遇的家國不幸。
十六年過去了,昔日的家園如今已是斷瓦殘垣。“千桑萬海無人見,橫笛一聲空淚流。”滄海桑田,無人看見。橫笛悠揚,儀仗催發,詩人禁不住老淚縱橫。韋莊一生歷經宣、懿、僖、昭四代唐皇及后來的前蜀,身逢亂世,背井離鄉,懷才不遇,命運坎坷。但他畢竟志向遠大,人生的境遇,造就了他悲涼的詩風。
這種感傷的情懷,在這首詩中有充分的體現。他寫景狀物,皆著悲色;敘事說人,更具悲情;援引典故,亦出悲聲。詩人于景福二年(893年)初回長安時也有《長安舊里》一詩:“滿目墻匡春草深,傷時傷事更傷心。車輪馬跡今何在,十二玉樓無處尋。”詩中景物與人事,歷史和現實,在這里交匯,強烈地沖擊著讀者的神經。在唐末悲感詩作中具有突出的審美價值和藝術成就。
創作背景
根據《過樊川舊居》題下自注“時在華州駕前奉使入蜀作”,可知此詩是韋莊奉使入蜀時的作品,時在乾寧四年(897年)。夏承燾在其《韋莊年譜》中認為《過樊川舊居》一詩作于乾寧四年丁巳。 ?
韋莊簡介
唐代·韋莊的簡介

韋莊(約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國陜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詩人韋應物的四代孫,唐朝花間派詞人,詞風清麗,有《浣花詞》流傳。曾任前蜀宰相,謚文靖。
...〔? 韋莊的詩(16篇)〕猜你喜歡
漁歌子
草芊芊,波漾漾,湖邊草色連波漲。沿蓼岸,泊楓汀,
天際玉輪初上¤
扣舷歌,聯極望,槳聲伊軋知何向。黃鵠叫,白鷗眠,
誰似儂家疏曠?
泛流螢,明又滅,夜涼水冷東灣闊。風浩浩,笛寥寥,
萬頃金波重疊¤
杜若洲,香郁烈,一聲宿雁霜時節。經霅水。過松江,
盡屬儂家日月。
滿江紅·翠幕深庭
翠幕深庭,露紅晚、閑花自發。春不斷、亭臺成趣,翠陰蒙密。紫燕雛飛簾額靜,金鱗影轉池心闊。有花香、竹色賦閑情,供吟筆。
閑問字,評風月。時載酒,調冰雪。似初秋入夜,淺涼欺葛。人境不教車馬近,醉鄉莫放笙歌歇。倩雙成、一曲紫云回,紅蓮折。
金縷曲·聞杜鵑
少日都門路。聽長亭,青山落日,不如歸去。十八年間來往斷,白首人間今古。又驚絕,五更一句。道是流離蜀天子,甚當初,一似吳兒語。臣再拜,淚如雨。
畫堂客館真無數。記畫橋,黃竹歌聲,桃花前度。風雨斷魂蘇季子,春夢家山何處?誰不愿,封侯萬戶?寂寞江南輪四角,問長安,道上無人住。啼盡血,向誰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