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縷曲·聞杜鵑”譯文及注釋
譯文
少年時代上都門游學,長亭薄暮,幾聲鵑鳴,勾引起了羈旅之愁,不如回家去。十八年間,來往于“都門路”上,昔日少年,今朝白首。本來已在為世事的變幻而感嘆不已,又那堪忍受杜鵑一夜啼到天明。想到恭帝在北方顛沛流離,與當年蜀天子的遭遇相似,遙遙再拜,淚如雨下。
重來臨安的時候,畫堂依然,客館無恙,但在畫橋邊哀民遍地,南宋末年的愛國志士們為抗擊元軍,恢復失土,英勇獻身,不能歸鄉,在夢里家鄉在何處?誰不愿意,封侯萬戶?江南寂寞,道路難行。看臨安,街道上沒有人住,杜鵑終日啼鳴,縱然啼盡鮮血,又向誰去訴說這一切人間的悲苦呢?
注釋
金縷曲:詞牌名,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韻。
都門:指臨安。
“青山”二句:意境與秦觀《踏莎行》詞“杜鵑聲里斜陽暮”相似。古人模擬杜鵑聲為“不如歸去”。
“十八年間”句:作者自注:“予往來秀城十七八年。自己巳夏歸,又十六年矣。”秀城指臨安,己巳即咸淳五年(1269)。這句說自己與臨安十七八年的來往已經斷絕了。
“五更”一句:是指劉將孫《摸魚兒·甲申客路聞鵑》詞中句子:“今又古,任啼到天明,清血流紅雨。”
流離蜀天子:暗喻正在北方顛沛流離的恭帝。蜀天子,指傳說中化為杜鵑鳥的蜀天子杜宇。
“臣再拜”二句:唐杜甫《杜鵑》詩:“我見常再拜,重是古帝魂。”“身病不能拜,淚下如迸泉。”此隱括取意。
黃竹歌聲:《穆天子傳》載,周穆王出獵,日中大寒,北風雨雪,有凍人,天子作詩三章以哀民,詩首句為“我徂黃竹”。唐李商隱《瑤池》詩:“黃竹歌聲動地哀。”(本《穆天子傳》:周穆王出獵,日中大寒,北風雨雪,有凍人,天子作詩三章以哀民。詩首句為“我徂黃竹”。)
桃花前度:用唐劉禹錫《重游玄都觀》詩典故。
蘇季子:蘇秦。戰國時代蘇秦連橫合縱,意欲封侯萬戶。
輪四角:車輪成了四角形,不能轉動。以此喻道路難行。唐陸龜蒙《古意》詩:“愿得雙車輪,一夜生四角。”
長安:借指臨安。
“金縷曲·聞杜鵑”鑒賞
賞析
這是一篇愛國詞,詞的上片描寫作者因為聽到杜鵑“不如歸去”的催促聲,從而喚起了自己對往昔的回憶,對古今滄桑的感慨,尤其是對失去國家、被虜北上的宋恭帝的思念與惋惜。下片運用李商隱的詩句和蘇秦的故事,表達對昔日繁華都城淪陷敵手、故國一片荒涼的憤恨不平,尤其是對抗金志士報國無門的人民遭受深重災難的無限悲哀與同情。這首詞題為“聞杜鵑”,全篇詞意都從“聞杜鵑”生發開去,由此發端,由此收煞,由此過變,由此轉換。
詞的上片寫出作者自己少年時代上都門游學、求取仕進的心情,地在長亭,時在薄暮,聽到杜鵑的叫聲,勾引起了羈旅之愁,產生了“不如歸去”的意念,這與秦觀《踏莎行》“杜鵑聲里斜陽暮”的意境是相似的。十八年間,詞人來往于“都門路”上;一眨眼,又有十六年沒到過杭州,其間的變化,誠有隔世之感。詞人用“白首人間今古”,概括這種生活體驗。昔日少年,今朝白首,人事滄桑有如“古”“今”之變。“又驚絕,五更一句”,一個“又”字,詞意深進一層。
“五更”句,指的是劉將孫《摸魚兒》詞里的句子:“今又古。任啼到天明,清血流紅雨。”本來已在為世事的變幻而感嘆不已,又那堪忍受杜鵑一夜啼到天明,故曰“驚絕”。寫作這首詞時,詞人已經五十三歲,此時聽到杜鵑聲的感受,與少年時代的感受已迥然不同,既產生“黍離”、“麥秀”之感,又產生許多聯想:由杜宇聯想到被擄北去的恭帝。恭帝在北方顛沛流離,與當年蜀天子的遭遇相似,故曰“道是流離蜀天子”;而當初他在臨安時講的是吳語,故曰“甚當初,一似吳兒語”。
前片結尾二句:“臣再拜,淚如雨。”隱括杜甫詩意。杜甫《杜鵑》:“我見常再拜,重是古帝魂。”“身病不能拜,淚下如迸泉。”詞人效法杜甫,把杜鵑當作流離北方的恭帝,遙遙再拜,淚如雨下。
下片描寫了臨安的凋敝和抗元英雄的犧牲。當詞人“桃花前度”,重來臨安的時候,畫堂依然,客館無恙,但在畫橋邊哀民遍地,一派“黃竹歌聲”。此用李商隱《瑤池》“黃竹歌聲動地哀”詩意。過片這幾句,因中有“記”這一領字銜接上下,又有“真無數”、“畫橋”、“前度”等字樣,所寫乃是臨安失陷前的繁華景象,這是虛寫;而“黃竹歌聲”,才是眼前所見的凄涼景象,這是實寫。詞人將昔日之繁華和今日之冷落對照起來,虛實相生,倍增傷感,語意極含蓄。
“風雨斷魂蘇季子”三句,以“蘇季子”比喻抗元英雄。蘇季子即蘇秦,他當年游說六國以抗秦,意欲封侯萬戶,后乃金盡裘敝,落魄而歸。南宋末年的愛國志士們為抗擊元軍,恢復失土,英勇獻身,不能歸鄉,只得夢回家山。“誰不愿、封侯萬戶?”建功立業,本是封建知識分子的共同愿望,但在國家多難的時候,為國捐軀的人,雖未封侯拜爵,卻得到人們的普遍崇敬和深深憶念。
“寂寞江南”二句,描寫臨安附近人跡稀少。京都道上,人煙蕭瑟,江南寂寞,道路難行,詞人觸景生情,家國之痛,涌上心頭,從而逼出結句“啼盡血,向誰訴”,重又回環到“杜鵑”上,用擬人化的口吻,說杜鵑終日啼鳴,縱然啼盡鮮血,又向誰去訴說這一切人間的悲苦呢?結局有不盡之意,給讀者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
這首詞題為“聞杜鵑”,全篇詞意都從“聞杜鵑”生發開去,由此發端,由此收煞,由此過變,由此轉換。在羈旅者的耳中,杜鵑聲聲,猶如家人“不如歸去”的催喚聲;而在遺民的心靈上,杜鵑聲聲,卻喚起了對舊帝、對抗元英雄、對苦難人民的深深憶念和同情。杜鵑聲是貫串全篇的詞脈。這首詞采用了總起分承的過變手法,將下片看來似乎不相連屬,與杜鵑毫無關涉的數層詞意,綰合起來,具見作者的藝術匠心。
創作背景
作者自宋度宗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夏由中書架閣任奔母喪離杭返回廬陵,直至宋亡五年后的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才帶了兒子劉將孫一起來到杭州憑吊。在歸途上聽到杜鵑哀鳴,將孫先賦了一首《摸魚兒·甲申客路聞鵑》詞,情辭凄苦,劉辰翁依其韻而賦了《金縷曲·聞杜鵑》。
劉辰翁簡介
宋代·劉辰翁的簡介

劉辰翁(1233.2.4—1297.2.12),字會孟,別號須溪。廬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梅塘鄉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愛國詩人。 景定三年(1262)登進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活動,為后人留下了可貴的豐厚文化遺產,遺著由子劉將孫編為《須溪先生全集》,《宋史·藝文志》著錄為一百卷,已佚。
...〔? 劉辰翁的詩(4篇)〕猜你喜歡
金縷曲·聞杜鵑
少日都門路。聽長亭,青山落日,不如歸去。十八年間來往斷,白首人間今古。又驚絕,五更一句。道是流離蜀天子,甚當初,一似吳兒語。臣再拜,淚如雨。
畫堂客館真無數。記畫橋,黃竹歌聲,桃花前度。風雨斷魂蘇季子,春夢家山何處?誰不愿,封侯萬戶?寂寞江南輪四角,問長安,道上無人住。啼盡血,向誰訴?
怨郎詩
一朝別后,二地相懸。
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
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
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萬般無奈把郎怨。
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依欄桿。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圓人不圓。
七月半,秉燭燒香問蒼天,
六月三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紅似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
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
忽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
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做男。
哀江南
〔哀江南〕〔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帶花挑,猛抬頭秣陵重到。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村郭蕭條,城對著夕陽道。
〔駐馬聽〕野火頻燒,護墓長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監幾時逃。鴿翎蝠糞滿堂拋,枯枝敗葉當階罩;誰祭掃,牧兒打碎龍碑帽。
〔沈醉東風〕橫白玉八根柱倒,墮紅泥半堵墻高。碎琉璃瓦片多,爛翡翠窗欞少。舞丹墀燕雀常朝,直入宮門一路蒿,住幾個乞兒餓殍。
〔折桂令〕問秦淮舊日窗寮,破紙迎風,壞檻當潮,目斷魂消。當年粉黛,何處笙簫? 罷燈船端陽不鬧,收酒旗重九無聊。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
〔沽美酒〕你記得跨青溪半里橋,舊紅板沒一條。秋水長天人過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
〔太平令〕行到那舊院門,何用輕敲,也不怕小犬哰哰。無非是枯井頹巢,不過些磚苔砌草。手種的花條柳梢,盡意兒采樵;這黑灰是誰家廚灶?
〔離亭宴帶歇指煞〕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昭君辭
朝發披香殿,夕濟汾陰河。
于茲懷九逝,自此斂雙蛾。
沾妝如湛露,繞臆狀流波。
日見奔沙起,稍覺轉蓬多。
朔風犯肌骨,非直傷綺羅。
銜涕試南望,關山郁嵯峨。
始作陽春曲,終成苦寒歌。
惟有三五夜,明月暫經過。
悲從弟仲德
銜哀過舊宅,悲淚應心零。
借問為誰悲?懷人在九冥。
禮服名群從,恩愛若同生。
門前執手時,何意爾先傾!
在數竟不免,為山不及成。
慈母沈哀疚,二胤才數齡。
雙位委空館,朝夕無哭聲。
流塵集虛坐,宿草旅前庭。
階除曠游跡,園林獨馀情。
翳然乘化去,終天不復形。
遲遲將回步,惻惻悲襟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