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增田涉君歸國”譯文及注釋
譯文
你的祖國正值風景美麗的秋天,楓葉在微寒的秋光映照下更加紅艷。
我卻想象古人那樣折柳給你送別,心則隨著東去的船回憶起在日本度過的青年時代。
注釋
增田涉(1903-1977):日本的中國文學研究者,曾任日本根島大學、關西大學等校教授。1931年他在上海時,常向魯迅請教翻譯《中國小說史略》等方面的問題。著有《中國文學史研究》、《魯迅的印象》等。
扶桑:日本的別稱。
丹:紅色。嫩寒:微寒。
折垂楊:古人折柳贈別。
東棹(zhào):東去的船。華年:華同花,華年即如花之年,青年。此處指魯迅留學日本時風華正茂的時期。
參考資料:
1、孫志軍.魯迅詩歌全集:長江文藝出版社,2007年:89-90頁
2、金鷹.橄欖小集:中國人事出版社,2004年:356頁
“送增田涉君歸國”鑒賞
賞析
“如丹”的“楓葉”,和似霞的櫻花一樣,是扶桑之國“水木明瑟”的景物留給詩人魯迅最為鮮明、深刻的印象。辛稼軒詞《臨江仙》有“金谷無煙宮樹綠,嫩寒生怕春風”之句。辛稼軒所寫的“嫩寒”,是殘冬的輕寒,作為意象,與“春風”相對立;魯迅筆下的“嫩寒”,是“冬暖”的“景暄”,作為意象,與“楓葉”相映照。“楓葉如丹照嫩寒”是暖色調和冷色調、暖意和寒意的對比、交流和融匯;霜葉紅于二月花的“主意象”,則賦予扶桑秋光以明媚秀麗、生機盎然的個性。這是“景語”,更是“情語”。詩人想象中明麗熱烈的扶桑秋景,寄托著他對即將歸國的“遠客”的殷殷祝愿,更寄托著他對逝去的青春“華年”的深情憶念。
詩人的心,仿佛隨著歸客東去的客舟,回到了舊游之地。“心隨東掉憶華年”中的“憶華年”三字,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情感內涵。可能詩人又看到了”緋紅的”、“輕云”般的上野櫻花,又回到了“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水戶,又見到了“臉色仿佛有些悲哀”的藤野先生,又聽到了留學生會館里慷慨激烈的論爭……回憶中的這些美好的景物人事以及那勃發著少年意氣的崢嶸歲月,都是和那個遙遠的國度聯系在一起的。如今,來自日本的誠摯而友好的增田涉即將回去了,等待著他的,一定是詩人所見到過的明瑟秋光,詩人的情感像涓涓清流,形成一個無盡的回環,蕩漾不已。
全詩四句,只有“卻折垂楊送歸客”一句是實寫,它反映著一個真實的物理時空。秋光正好的扶桑,是一個遼遠的空間;已經流逝的華年,是一段遙遠的時間,它們構成一組內涵豐厚、外延廣闊的心理時空。東去的歸棹,既把“遠客”渡向彼岸,也把詩人從真實的時空渡入心理的時空,使他的想象從“華夏”遨游到“扶桑”,從“現在”飛翔到“往昔”。在這心理時空中的扶桑,既是“現在時”的,又是“過去時”的。借有限之實境,拓無限之虛境,此詩構思,深得虛實相生、虛實互補的藝術。
創作背景
增田涉于1931年3月來到上海。由內山完造聯系,見了魯迅,直接向魯迅請教魯迅所著《中國小說史略》、《吶喊》、《彷徨》和雜文、散文等有關問題。從3月中旬至7月中旬,魯迅每天下午抽出三小時左右,用日語向他講解。他們相處很融洽,友誼漸增。同年12月,增田涉離開上海回日本時,魯迅作此詩贈別。魯迅簡介
近現代·魯迅的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 魯迅的詩(34篇)〕猜你喜歡
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林·其一
行行循歸路,計日望舊居。
一欣侍溫顏,再喜見友于。
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
江山豈不險?歸子念前涂。
凱風負我心,戢楪守窮湖。
高莽眇無界,夏木獨森疏。
誰言客舟遠?近瞻百里余。
延目識南嶺,空嘆將焉如!
買陂塘·歸鴉
倚柴門、晚天無際,昏鴉歸影如織。分明小幅倪迂畫,點上米家顛墨。看不得。帶一片斜陽,萬古傷心色。暮寒蕭淅。似捲得風來,還兼雨過,催送小樓黑。
曾相識。誰傍朱門貴宅。上林誰更棲息。郎君柘彈休拋灑,我是歸飛倦翮。飛暫歇。卻好趁江船,小坐秋帆側。啼還啞啞。笑畫角聲中,暝煙堆里,多少未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