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宿硤石寺下”譯文及注釋
譯文
淮河邊上,山上矗立的寶塔高與天齊;硤石寺的僧人,應當早已把世事拋棄。
傍晚時,山門已經緊緊地關閉,沒有人走動;只有鐘聲悠揚,傳進河邊停泊的畫船里。
注釋
硤石:在今安徽鳳臺西南淮河邊。
淮岸:淮河岸邊。
浮圖:即塔。
離塵緣:謂與世隔絕,不管人間事,修為達到很高的境界。塵緣,佛教認為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是污染人心、使生嗜欲的根緣。
松關暮鎖:寺門在傍晚時緊緊關閉。松關,以松木做的門栓,此指寺門。
“和宿硤石寺下”鑒賞
賞析
詩人以短短四句寫出淮岸硤石古寺那樣一片天地,同時表現了詩人的情感活動,面對眼前的山寺,雖身未能至而心向往之。
船停泊在淮河岸邊的硤石山下,山上坐落著一所古寺。山并不高,但從河底的船中仰視,寺里的古塔卻給人“半倚天”之感。硤石一帶環境幽靜,加上古寺高踞山巔,遂使詩人覺得寺中的老僧,佛性圓足,超脫塵境。舟行是寂寞的,此時舟泊硤石,詩人想到方外老僧,起了探勝造訪的念頭,他是在舟中縱目眺望,然后登上了河岸,但發現松徑邊寺廟的柵欄是鎖著的,寂無人跡。于是希望變成了悵望,古寺在詩人的心理上愈去愈遠了。然而就在這悵望之際傳來了暮鐘的聲音,一聲聲進入畫船。那佛國世界本已遙遠難即,此時卻放出鐘聲來到人間,這種聲音,發人深省,令人神往。
這四句詩,在地理位置的處理下,先由下而上,又由上而下,境界開朗;在景物與感官的搭配上,又有動有靜,有視覺又有聽覺的感受,從而使讀者細密地品味出作者當時的心情。唐張繼《楓橋夜泊》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句,寫紅塵擾亂中的寺廟鐘聲;這首詩寫人煙稀少處的寺廟鐘聲,各自意境不同,都寫得很美。
詩在空間位置的處理上,首句是向上仰觀古塔,末句是鐘聲下及畫船。自下而上,復又自上而下,硤石古寺在心理上高遠超脫的印象,即不待刻畫已自然形成。在景物的搭配上,既有動,又有靜,既有山巔古寺,又有水濱畫船。于互相映襯中突出了硤石寺的靜穆,而不顯得枯寂。末句由寫視覺感受,轉到寫鐘聲,更添出無限詩意。那鐘聲在船頭,在水上,蕩漾傳送,終于消失,但在詩人心靈深處卻悠然不盡,久久牽動著他的情思。詩似收而未收,富有余味。
創作背景
據蘇軾《趙清獻公神道碑》說,趙抃平常性喜山水,晚年致仕,年七十余,還遍游天臺、雁蕩諸名山。這首詩就是在游宿硤石寺后創作的。
趙抃簡介
宋代·趙抃的簡介

趙抃(biàn)(1008年—1084年), 字閱道,號知非,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信安街道沙灣村)人。北宋名臣。元豐七年(1084年),趙抃逝世,年七十七,追贈太子少師,謚號“清獻”。趙抃在朝彈劾不避權勢,時稱“鐵面御史”。平時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長厚清修,日所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著有《趙清獻公集》。
...〔? 趙抃的詩(1篇)〕猜你喜歡
白洋潮
故事,三江看潮,實無潮看。午后喧傳曰:“今年暗漲潮。”歲歲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師至白洋,陳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見潮頭一線,從海寧而來,直奔塘上。稍近,則隱隱露白,如驅千百群小鵝擘翼驚飛。漸近,噴沫濺花,蹴起如百萬雪獅,蔽江而下,怒雷鞭之,萬首鏃鏃,無敢后先。再近,則颶風逼之,勢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盡力一礴,水擊射,濺起數丈,著面皆濕。旋卷而右,龜山一擋,轟怒非常,熗碎龍湫,半空雪舞。看之驚眩,坐半日,顏始定。
先輩言:浙江潮頭,自龕、赭兩山漱激而起。白洋在兩山外,潮頭更大,何耶?
新雁過妝樓·夢醒芙蓉
夢醒芙蓉。風檐近、渾疑佩玉丁東。翠微流水,都是惜別行蹤。宋玉秋花相比瘦,賦情更苦似秋濃。小黃昏,紺云暮合,不見征鴻。
宜城當時放客,認燕泥舊跡,返照樓空。夜闌心事,燈外敗壁哀蛩。江寒夜楓怨落,怕流作題情腸斷紅。行云遠,料澹蛾人在,秋香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