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行”譯文及注釋
譯文
北風吹著胡馬占據著汝州的魯陽關。
吳越新征集的兵馬冒著鄱陽湖上的大雪,要西上征討胡虜。
吳地的官軍在上遼津渡水,黃云慘淡。
老母別子,一片悲天蹌地的哭喊,人心愁煩。
白馬繞著旌旗,悲鳴追逐。
白楊為之蕭索,秋月為之慘淡,早早地落入了豫章山中。
生于太平盛世,素不慣于與胡人打仗
但為了盡忠報主,掃滅敵頑,不惜戰斗犧牲。
其精誠可感,金石為開,豈能懼怕艱險?
樓船像長鯨一樣在水中飛馳,波濤洶涌,激蕩著落星灣。
我這一曲悲歌,就暫停到這里,再奏下去的話,三軍將士的頭發都要白了。
注釋
豫章行:樂府舊題。《樂府詩集》卷三十四卷列于《相和歌辭·清調曲》,引《古今樂錄》曰:“《豫章行》。王僧度云《荀錄》所載《古白楊》一篇,今不傳。”
胡風:北風。代馬:代地(今山西東北與河北蔚縣一帶)所產的良馬。此指胡馬。
魯陽關:戰國時稱魯關,漢稱魯陽,在今河南魯山縣西南。傳說魯陽揮戈,日為之返之二舍,即此也。
吳兵:吳越之地的征調之兵士,泛指江南之兵。海:指鄱陽湖。
上遼津:在豫章郡建昌縣(今江西修水縣),縣中有潦水(即贛江)流過,入鄱陽湖。
呼天:指向天喊叫以求助。形容極端痛苦。
白馬:一作“百鳥”。
豫章山:泛指在豫章郡內之山。
休明人:太平盛世時期的人。休明:美好清明。
閑:通“嫻”,嫻熟也。
兇頑:兇暴愚頑。亦指兇暴愚頑的人。
忘:一作“云”。憚:怕,畏懼。
樓船:有樓的大船。古代多用作戰船。亦代指水軍。
落星灣:即鄱陽湖西北之彭蠡灣,傳說有星墜此,故又名落星灣。
三軍:古制天子置六軍,諸侯置屯軍。又稱軍置上、中、下三軍,或步,車、騎三軍。后為軍隊通稱。
“豫章行”鑒賞
賞析
詩開始四句,詩人概寫了當時的戰局。“胡風”即北風,這里暗指安史叛軍的囂張氣焰,因安史都是胡人。當時安史軍正盤據魯陽(今河南魯山),一個“擁”字,既見到叛軍的囂張,又見到亂軍烏合之狀,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的憎惡之情。“照海雪”,可見吳兵軍容嚴整,威風凜凜的氣勢。然而,當時的唐軍實在不會有這樣的士氣,這不過是詩人的一種主觀愿望。“西討何時還”,乍看有些突兀,使人氣餒,但卻真實地道出了當時的戰局形勢和詩人對此難以隱藏的憂慮,暗示出未來的犧牲是巨大的。這一感情上的轉折正是下文的引出和過渡。
以下八句里,詩人把滿腹的哀怨和悲苦都傾注在別離場景的抒寫上,這是詩人感情的一個方面。“半渡”二字說明有的征人已登船啟航,還有不少征人仍在岸上依依不舍地與家人做最后的訣別。征人們一步一回頭,一步一哀傷的慘痛情景感天動地,使得天地昏黃,慘淡無光。母子別離最動情,最傷感,況且母已老,讀者如同見到這位白發蒼蒼,淚眼龍鐘的老人家,拄著拐杖顫顫微微,執手牽衣地送子遠征,她深知子一去,難生還,所以她“呼天野草間”,匍匐在草地上,向上天控訴著人間的種種不平,向大地哭訴著自己命運的悲苦。然而,此時,她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老人家的晚年恐怕無以為生。母子分離最典型,那些夫妻和兄弟之間的別離也是這樣。讀者似乎聽到野草間震天的哭聲,如同見到那雙雙淚眼在做最后的遠遠一望。征人們已上船,他們所騎之馬圍著旌旗悲哀嘶鳴,好像它們也知留戀故土。馬猶如此,人何以堪。表面上在寫馬,實際上是對上面寫人場面的有力襯托和補充。“白楊秋月苦,早落豫章山”,以白楊葉落進一步渲染了上面已經很悲苦的氣氛。這一層的寫作順序是先寫人,再寫馬,后寫樹,表面上步步退,實際上收到了步步深入的效果,構成一幅目不忍睹的悲慘畫面,奏出一曲耳不忍聞的凄涼樂章,這些都充分體現了詩人對苦難中的人民深切的同情。
下面六句表達了詩人感情的另一面:即對多災多難的祖國赤誠之心和深情的愛戀。詩人轉換為征人自述的形式,表現出征兵們慷慨壯烈,為國平叛不畏犧牲的英雄氣概。這個新征的士兵顯然不是詩人理想中的抗敵英雄,他生于盛世,是個不習弓矢的下層農民。從這一現象既可知兵員的匱缺,又可見詩人對現實的不滿,還表達出了人民毅然從軍平叛的熱切心情和巨大的承受力。這些只懂農事耕耘的士兵有著強烈的為國獻身精神,他們“豈惜戰斗死,為君掃兇頑?”這激越的誓言出自征人之口,也表達了詩人的強烈的愛國激情。這些征人雖武藝不強,但他們勇于為國捐驅的精誠之心定能感化頑石,像漢代飛將軍李廣那樣箭入石中。這樣的軍隊不怕任何艱難犧牲,定能為國平叛,為民立功。當然,這些慷慨之詞只是詩人的良好愿望和對這些應征子弟的勉勵。
最后四句總括全詩。“樓船若鯨飛,波蕩落星灣。”遙應“吳兵照海雪”句,寫出了唐軍的威武雄壯,同時又籠括第三層六句,唐軍船隊滿載著士兵和他們的豪情壯志,浩浩蕩蕩直奔落星灣(今鄱陽湖西北),再入長江而去。“此曲不可奏,三軍發成斑。”詩人一轉慷慨豪壯的格調,全詩在凄慘、悲涼的氣氛中結束。這二句遙應“西征何時還”句,籠括第二層八句。詩人又回到了現實中傷心別離的場面。《豫章行》古曲專寫別離之苦,此時不可再奏這樣的曲子了,不然士兵們定會更加觸動思鄉之情,在悲苦欲絕中鬢發皆白。
總括全詩,人們突出地感到詩人矛盾的心理。他一方面對戰亂給百姓造成的苦難深表同情,一灑憂民之淚;另一方面他又鼓勵征人顧全大局,支持平叛戰爭,大抒憂國之情。這種極其痛苦的矛盾心情構成了全詩凄慘與慷慨,沉痛與激昂交織在一起的格調,這與杜甫“三吏”、“三別”的憂國憂民的情調極其相似。與這種格調相配合,這首詩形成了抑揚頓挫的結構特點。中間十四句先抑后揚,最后四句先揚后抑,以抑煞尾,這種錯落有致的結構與詩人的情緒吻合在一起。
李白是一位以抒情見長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把大千世界的風貌和紛雜社會的現實熔鑄在他所抒發的主觀感情世界中,這是李白詩反映現實的主要方法和特征。然而,李白詩的風格是多彩的,絕非僅限于此。在他的詩歌中確有一部分像《豫章行》這樣直接反映現實,評論現實的不朽之作,尤其是晚年,他目睹了安史之亂,并身陷圄,境況大不如前。此時,他對現實社會有了更真切、更冷靜的認識,于是,他的作品便從對自己身世的憂憤轉為對國事與民生的深深憂慮。這一時期,李白寫下了許多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作。像《豫章行》這樣的現實主義杰作甚至可以和杜甫的現實主義名作相媲美。
李白身在豫章寫《豫章行》十分巧妙。《豫章行》古辭專寫別離之苦,后人利用這一古辭也沒有超出這個范圍。李白《豫章行》,就內容來說,同樣也寫別離之苦,就形式來說,也有一些與古辭相吻合的句子,但是,李白卻沖破了前人“皆傷離別,言壽短景馳,容華不久”(見《樂府詩集》引《古今樂錄》)的狹小天地,賦于詩歌充實的社會內容,寫出了如此深刻的現實主義杰作。無論是在思想內容的深度上,還是在表現力的厚度上都超過了前人所有的《豫章行》。這正是對漢魏以來“借古樂寫時事”(沈德潛《古詩源》卷五)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對于以浪漫主義著稱的偉大詩人李白來說,這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創作背景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安史之亂尚未平息。為了徹底平息叛亂,當時的東南人民仍然要不得已地送其子弟應征入伍,開赴前線。李白在這一年回到豫章(今江西南昌),親眼目睹了新征士兵出征前妻兒老小呼天搶地的悲愴場面,他百感交集,寫下了這一名篇《豫章行》。 ?
李白簡介
唐代·李白的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李白的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李白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李白的詩(143篇)〕猜你喜歡
東武吟
好古笑流俗,素聞賢達風。
方希佐明主,長揖辭成功。
白日在高天,回光燭微躬。
恭承鳳凰詔,欻起云蘿中。
清切紫霄迥,優游丹禁通。
君王賜顏色,聲價凌煙虹。
乘輿擁翠蓋,扈從金城東。
寶馬麗絕景,錦衣入新豐。
依巖望松雪,對酒鳴絲桐。
因學揚子云,獻賦甘泉宮。
天書美片善,清芬播無窮。
歸來入咸陽,談笑皆王公。
一朝去金馬,飄落成飛蓬。
賓客日疏散,玉樽亦已空。
才力猶可倚,不慚世上雄。
閑作東武吟,曲盡情未終。
書此謝知己,吾尋黃綺翁。
雨中花慢·邃院重簾何處
邃院重簾何處,惹得多情,愁對風光。睡起酒闌花謝,蝶亂蜂忙。今夜何人,吹笙北嶺,待月西廂。空悵望處,一株紅杏,斜倚低墻。
羞顏易變,傍人先覺,到處被著猜防。誰信道,些兒恩愛。無限凄涼。好事若無間阻,幽歡卻是尋常。一般滋味,就中香美,除是偷嘗。
駕出北郭門行
駕出北郭門,馬樊不肯馳。
下車步踟躕,仰折枯楊枝。
顧聞丘林中,噭噭有悲啼。
借問啼者出,何為乃如斯?
親母舍我歿,后母憎孤兒。
饑寒無衣食,舉動鞭捶施。
骨消肌肉盡,體若枯樹皮。
藏我空室中,父還不能知。
上冢察故處,存亡永別離。
親母何可見,淚下聲正嘶。
棄我于此間,窮厄豈有貲?
傳告后代人,以此為明規。
胡十八·刈麥有感
其一
八十歲老莊家,幾曾見今年麥!又無顆粒又無柴。三百日旱災,二千里放開。偏俺這臥牛城,四下里忒毒害。
其二
不甫能大開鐮,閃的個嘴著地。陪了人工陪飯食,似這般忒癡,真個是罕希。急安排種豆兒,再著本還圖利。
其三
穿和吃不索愁,愁的是遭官棒。五月半間便開倉,里正哥過堂,花戶每比糧。賣田宅無買的,典兒女陪不上。
其四
往常時收麥年,麥罷了是一儉。今年無麥又無錢,哭哀哀告天,那答兒叫冤?但撞著里正哥,一萬聲可憐見。
橡媼嘆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蕪岡。
傴僂黃發媼,拾之踐晨霜。
移時始盈掬,盡日方滿筐。
幾曝復幾蒸,用作三冬糧。
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
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持之納于官,私室無倉箱。
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貪官不避贓。
農時作私債,農畢歸官倉。
自冬及于春,橡實誑饑腸。
吾聞田成子,詐仁猶自王。
吁嗟逢橡媼,不覺淚沾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