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文 > 梅曾亮的詩 > 記棚民事

      記棚民事

      [清代]:梅曾亮

      余為董文恪公作行狀,盡覽其奏議。其任安徽巡撫,奏準棚民開山事甚力。大旨言:與棚民相告訐者,皆溺于龍脈風水之說,至有以數百畝之山,保一棺之土;棄典禮,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叢山峻嶺、人跡不可通之地,開種旱谷,以佐稻粱。人無閑民,地無遺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啟事端。余覽其說而是之。

      及余來宣城,問諸鄉人。皆言:未開之山,土堅石固,草樹茂密,腐葉積數年,可二三寸。每天雨,從樹至葉,從葉至土石,歷石罅滴瀝成泉。其下水也緩,又水下而土不隨其下。水緩,故低田受之不為災;而半月不雨,高田猶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鋤犁疏其土,一雨未畢,沙石隨下,奔流注壑澗中,皆填污不可貯水,畢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無繼者。是為開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無稅之傭,而瘠有稅之戶也。余亦聞其說而是之。

      嗟夫!利害之不能兩全也久矣。由前之說,可以息事;由后之說,可以保利。若無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憂,則吾蓋未得其術也。故記之以俟夫習民事者。


      “記棚民事”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為董文恪公寫行狀,看了他寫的全部奏章。他在擔仼安徽巡撫期間,上書請求準許棚民開山種地,在這件事上十分積極。大意是說與棚民互相告發的人,都是沉溺于龍脈風水這樣的迷信說法,甚至有人荒掉幾百畝的山地,來保護一個棺木的風水,違反制度,荒廢土地,實在不該這樣做。而那些棚民能夠在崇山峻嶺、人跡罕至的地方擔任艱苦的工作,吃著粗淡無味的食物,開荒種植旱地作物,來增加糧食生產。人沒有閑著的,地沒有荒廢的,在政策上也很方便,不應該禁止他們,從而引起事端。我看了他的說法,覺得很正確。

      等我來到宣城,親自向農民請教這件事,他們都說,沒有開墾的山,泥土堅硬石頭牢固,野草樹木十分茂密,腐葉堆積幾年,約有兩三寸厚,每次天下雨,雨水從樹上流到腐葉里,又從腐葉里流到泥土石頭上,經過石縫,一點一點滴下來成為泉水,水往下流得很緩慢,而且水流下來時泥沙石子不會跟著流下來。水流緩慢,因此流到低田里不會成災。即使半個月不下雨,高田仍然受著泉水的浸漬、灌溉?,F在用刀斧把山上的草木砍伐干凈,又用鋤犁疏松了山上的泥土,一場雨還沒下完,泥沙石子就隨著雨水沖下來,奔流而下,灌到溝壑山谷里,溝壑山谷都被填滿了,再不能積水,水要流到低田里才能停下來;等到低田里的水干了,高田再沒有水可以不斷灌溉。這是開墾不長五谷的地,來破壞有收成的田,幫助不交稅的雇農,而損害擔負租稅的人家。我聽了他們的說法,也覺得很正確。

      唉,無法照順周全,使兩方面都有利無害,久已如此。按照前面的說法,可以平息事端;按照后面的說法,可以保住農田的利益。如果又要不喪失農田的好處,又要不至于像董公所擔心的那樣發生事端,那么我也找不到辦法。因此記下來,等待熟悉民間事情的人來解決。

      注釋

      棚民:由外地逃荒而來,搭棚居住,開墾山田的農民。

      董文恪:董教曾,字益甫,清上元人。乾隆進士,官至閩浙總督,卒謚“文恪”。行狀:記述死者世系、籍貫、生卒年月與生平事跡的文章,供作傳的人作根據,亦稱行述。

      告訐(jié):揭人陰私。

      溺:沉迷。龍脈風水:舊時的一種迷信,稱墳地的位置方向為風水,山勢起伏為龍脈,認為它們會決定家庭的吉兇禍福,如果開山,就會破壞風水,切斷龍脈。

      攻苦茹淡:攻苦,工作勞苦。茹淡,吃粗而無味的飲食,即生活艱苦的意思。茹,吃。

      稻梁:水稻和小米,這里作為糧食的總稱。

      宣城:今安徽宣城。

      可:大約。

      罅(xià):裂縫。

      童其山:即把山上的草木砍光。童,山無草木,文中作動詞用。

      壑澗:山谷溪澗。

      不毛之土:不長莊稼的土地。毛,通“苗”,指莊稼。

      傭:傭工,出賣勞力的人,指外來的棚民,他們開荒山不納稅,故稱“無稅之傭”。

      瘠:瘦,這里是損害的意思。有稅之戶:納稅的大家,因有地而承擔賦稅。

      俟(sì):等。習民事者:熟悉民間事情的人。

      “記棚民事”鑒賞

      賞析

      《記棚民事》是一篇雜記體論說文。文章主要論述了棚民開墾荒山的“利”與“害”,抒發了作者對“利害之不能兩全”所產生的感嘆,并希望熟悉民事的人來研究解決這個矛盾。全文語言質樸簡潔,敘述準確扼要。

      文章的寫作特點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是作為雜記體論說文,其中必然有敘事,有說理,而且要做到敘事為說理服務,以說理為文章的中心。此文作者正是通過記棚民開荒山這件事來說明世上之事利害不能兩全的道理。作者先從為董文恪“作行狀”覽其奏議說起,引出當時棚民開荒山利與害的爭執。顯然,作者認為董文恪的棚民開荒山有利的說法理由充足。因為其利在于開荒山一可“種旱谷以佐稻粱”,二可“人無閑民,地無遺利”,三可免“啟事端”。因此,作者“覽其說而是之”。接著,作者又敘述了自己親臨宣城所作的調查,從而又引出了開荒山利與害的議論。眾鄉人都說荒山不開之時水土得以保持,高田可灌溉,低田不浸淹。開荒山之后棚民得利了而山下農田受害了。對這種利害說,作者也覺得有道理,因此“亦聞其說而是之”。最后,作者發出了“利害之不能兩全”的慨嘆。全文很好地處理了敘事與說理的關系,以敘事引出說理,又突出說理,既做到了敘述簡明,說理透徹,又做到了論點集中。

      二是在論說中,作者緊緊圍繞棚民事而論說利與害。先突出說其利,是站在棚民角度;后突出說其害,是站在棚民以外的角度。雖然在論說中作者似乎沒有插一言、議一句,僅僅是“覽其說而是之”和“亦聞其說而是之”而已,但作者通過前后對比的敘述,已使棚民事利與害兩種觀點達到了強烈碰撞的目的,從而置棚民事于利與害不能兩全的境地。也正是在這種境地中,作者才推而廣之,得出歷來利與害不能兩全的結論。將世上事利與害不能兩全的觀點披露出來,并使之能夠成立,也正是作者此文要達到的論說目的。此外,文章還妙在自始至終沒有下一個棚民開荒山究竟是利還是害的結論。不下非利即害或者非害即利的結論,這正是作者的結論,也正是作者要發人深思,以期他人探究的目的。所以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以“故作之俟夫習民事者”作為結束語。

      利與害是一對矛盾,二者相互依存,無利談不上害,無害也談不上利,絕對的非利即害或者非害即利是沒有的,作者的利害不能兩全的觀點基本上反映了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不過利害不能兩全,并不等于利與害絕對平衡、均等,總還有一個利大于害還是害大干利的問題,可惜作者對此沒有探究。當然,這是讀者不可苛求古人的。

      此外,作者通過分析和評論棚民事,比較明確地流露出了對窮苦墾荒棚民的同情傾向。通過實地調查棚民墾荒在“諸鄉人”中的反應,也可看出作者對庶民的接近和關心,以及探求“民事”的精神。雖然作者記棚民事的俟習民事者予以關注,并期以解答利害不能兩全這一難題,但是從文章反映出,作者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的習民事者。文章反映出作者的這種思想和品格,也是值得肯定的。

      創作背景

      清朝中葉,中國下層百姓生活困難已成為社會危機,農民流離失所,產生大量無地搭棚而居的流民。時任安徽巡撫的董文恪碰到了“棚民”因開山墾荒而與當地土著居民爭訟的事。董文恪站在棚民一邊,認為當地農民不讓開發荒山是由于相信“龍脈風水"的邪說;而棚民開山種地,卻可以彌補糧食生產的不足,于策至便。他向朝廷的奏議很明確:不能禁止棚民開荒,以啟事端。道光三年(1823年),作者受托為已故的董文恪寫行狀,當他讀完董公留下的奏議之后寫了這篇文章。

      梅曾亮簡介

      清代·梅曾亮的簡介

      梅曾亮

      (1786—1856)江蘇上元人,字伯言。道光三年進士,官戶部郎中。師事桐城派姚鼐,專力古文,居京師二十余年,有盛名。詩亦清秀。晚年主講揚州書院。有《柏枧山房文集》。

      ...〔? 梅曾亮的詩(1篇)

      猜你喜歡

      記棚民事

      清代梅曾亮

      余為董文恪公作行狀,盡覽其奏議。其任安徽巡撫,奏準棚民開山事甚力。大旨言:與棚民相告訐者,皆溺于龍脈風水之說,至有以數百畝之山,保一棺之土;棄典禮,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叢山峻嶺、人跡不可通之地,開種旱谷,以佐稻粱。人無閑民,地無遺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啟事端。余覽其說而是之。

      及余來宣城,問諸鄉人。皆言:未開之山,土堅石固,草樹茂密,腐葉積數年,可二三寸。每天雨,從樹至葉,從葉至土石,歷石罅滴瀝成泉。其下水也緩,又水下而土不隨其下。水緩,故低田受之不為災;而半月不雨,高田猶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鋤犁疏其土,一雨未畢,沙石隨下,奔流注壑澗中,皆填污不可貯水,畢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無繼者。是為開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無稅之傭,而瘠有稅之戶也。余亦聞其說而是之。

      嗟夫!利害之不能兩全也久矣。由前之說,可以息事;由后之說,可以保利。若無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憂,則吾蓋未得其術也。故記之以俟夫習民事者。


      擬挽歌辭三首

      魏晉陶淵明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

      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

      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

      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

      千秋萬歲后,誰知榮與辱?

      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觴。

      春醪生浮蟻,何時更能嘗!

      肴案盈我前,親舊哭我旁。

      欲語口無音,欲視眼無光。

      昔在高堂寢,今宿荒草鄉;

      一朝出門去,歸來夜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嶣峣。

      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菩薩蠻·憶郎還上層樓曲

      宋代張先

      憶郎還上層樓曲。樓前芳草年年綠。綠似去時袍?;仡^風袖飄。

      郎袍應已舊。顏色非長久。惜恐鏡中春。不如花草新。


      好事近·分手柳花天

      清代陳維崧

      夏日,史蘧庵先生招飲,即用先生《喜余歸自吳閶》過訪原韻。

      分手柳花天,雪向晴窗飄落。轉眼葵肌初繡,又紅欹欄角。

      別來世事一番新,只吾徒猶昨。話到英雄失路,忽涼風索索。


      念奴嬌·炎精中否

      宋代黃中輔

      炎精中否?嘆人材委靡,都無英物。胡馬長驅三犯闕,誰作長城堅壁?萬國奔騰,兩宮幽陷,此恨何時雪?草廬三顧,豈無高臥賢杰?

      天意眷我中興,吾皇神武,踵曾孫周發。河海封疆俱效順,狂虜何勞灰滅?翠羽南巡,叩閽無路,徒有沖冠發。孤忠耿耿,劍铓冷浸秋月。


      薄幸·送安伯弟

      宋代韓元吉

      送君南浦。對煙柳、青青萬縷。更滿眼、殘紅吹盡,葉底黃鸝自語。甚動人、多少離情,樓頭水闊山無數。記竹里題詩,花邊載酒,魂斷江干春暮。

      都莫問、功名事,白發漸、星星如許。任雞鳴起舞,鄉關何在,憑高目盡孤鴻去。漫留君住。趁酴醿香暖,持杯且醉瑤臺露。相思記取,愁絕西窗夜雨。


      絕句·人生無百歲

      明代劉基

      人生無百歲,百歲復如何?

      古來英雄士,各已歸山河。


      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

      魏晉陶淵明

      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

      被褐欣自得,屢空常晏如。

      時來茍冥會,宛轡憩通衢。

      投策命晨裝,暫與園田疏。

      眇眇孤舟逝,綿綿歸思紆。

      我行豈不遙,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

      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

      真想初在襟,誰謂形跡拘。

      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


      贈妓云英

      唐代羅隱

      鐘陵醉別十余春,重見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柳梢青·錦樣江山

      明代張煌言

      錦樣江山,何人壞了,雨瘴煙巒。故苑鶯花,舊家燕子,一例闌珊。

      此身付與天頑。休更問、秦關漢關。白發鏡中,青萍匣里,和淚相看。



      亚洲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 |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 亚洲三级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你懂的| 色偷偷亚洲男人天堂|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乱-久|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 亚洲成人一级电影|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成人网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电影福利在线播放| 亚洲午夜在线电影| 亚洲网红精品大秀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ⅴ大香| 亚洲色欲www综合网|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无码蜜桃臀| 无码国产亚洲日韩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91|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亚洲|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成人| 亚洲精品你懂的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亚洲无线观看国产精品| 亚洲高清专区日韩精品| 亚洲av综合色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影院|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无码蜜桃臀| 亚洲AV中文无码字幕色三|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 18gay台湾男同亚洲男同| 亚洲精品影院久久久久久|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电影| 亚洲欧洲中文日韩av乱码| 亚洲精品无码精品mV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