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炎精中否”譯文及注釋
譯文
宋朝的國勢還是如日中天嗎?可嘆人材平庸,不見杰出的英雄。金兵長驅直入三困汴京,誰是保國的壁壘長城?天翻地復,二帝被虜,深仇大恨何時雪清。君王求賢三顧茅廬,民間自有隱居的豪英。
上天希驥大宋中興,新皇神武英明,如周武王姬發一樣賢明。海內邊陲愿為朝廷效力,狂妄的金人很快就要灰飛煙滅無蹤。高宗南渡駕興臨安,使人無處拜謁宮廷??諔褢嵖ぐ海磺还轮?,相伴只有秋月下閃著冷光的劍鋒。
注釋
念奴嬌:詞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東去》,雙調一百字,前后片各四仄韻,一韻到底。
精:太陽的別稱,引申為國運。
中否(pǐ):是否處于正中。
胡馬:指金兵。
闕(què):皇宮前面兩邊的門樓,代指京城。
萬國:天下、四面八方。
兩宮:指宋徽宗和宋欽宗,當時都被俘虜囚禁在北方。
草廬三顧:指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踵(zhǒng):追逐、追隨。
曾孫周發:指周武王姬發,繼承文王未競之業,滅商興周。
翠羽:用翠鳥羽毛裝飾的旗幟,指皇帝的儀仗。
閽(hūn):宮門。
劍铓(máng):劍的尖鋒。
“念奴嬌·炎精中否”鑒賞
賞析
上片感嘆廣大的中原大地,沒有御寇的統帥,也沒有堅強能戰的軍隊作保衛國家的長城,致使胡馬的鐵蹄三次入侵,直搗京闕,百姓奔走逃難,徽欽二帝被擄幽陷。表達了詞中對國勢衰頹及朝中人材平庸無能表示憂慮?!昂R長驅三犯闕,誰作長城堅壁”兩句把不滿直接指向尸位素餐的文武百官,也企盼出現一位挽狂瀾于既倒的“長城堅壁”。“草廬三顧,豈無高臥賢杰”兩句,則委婉地勸誡朝廷要像劉備三顧茅廬延請諸葛亮出山一樣,延攬人材,中興宋室天下。當時許多詞人都抒發過對入侵者的強烈憤怒,但到此時,由于投降派的得逞,致使抗戰受到阻撓,那憤怒的憂國之音,無可奈何地降低了音調,從憤于外患而轉向憤于內患。
下片“天意眷我中興,吾皇神武,踵曾孫周發。河海封疆俱效順,狂虜何勞灰滅?”五句對敵我雙方的實力條件作了詳盡的分析,指出新皇帝上應天時,下順民心,又占盡地利,打敗狂傲的敵人大局已定?!按溆鹉涎玻甸w無路,徒有沖冠發”三句是一大轉折,“翠羽南巡”四個字似褒實貶,對高宗置大局于不顧,聞風喪膽渡江南逃,貽誤了中興的大好時機表示深切的痛惜和強烈的不滿、后兩句則是在宣泄自己空懷一腔熱血報國無門,“叩閽無路”的無不奈何的悲衰。結尾兩句“孤忠耿耿,劍錐冷浸秋月”似乎是在表明詞人殺敵報國之心不泯,隨時準備揮劍上陣,殺退金虜,中興大宋王朝的夙愿。
全詞表現了詞人對朝廷無人、恢復無期的無比憤慨和對國家的耿耿忠心。詞人的感情“高”而不“亢”,“壯”而不“強”,“憤”而含“悲”,為祖國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充滿了危機感和焦灼感,使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那被壓抑的豪放,和深沉的悲涼。上片多用問句, “誰作長城堅壁?” “此恨何時雪?”淋漓盡致地宣泄心中的憤激之情。“豈無高臥賢杰”與下片“叩閽無路,徒有沖冠發”對應,寫出“孤忠耿耿”、報國無門之痛。全詞前后貫通,起伏跌宕,一氣呵成。
創作背景
《念奴嬌·炎精中否》作于南宋初年,題于郵亭壁間(或謂題于吳江橋上)。當時金兵大舉進犯,中原淪喪,徽欽二帝被擄,高宗即位后便愴惶南逃,形勢十分危急。詞人在聽聞舅父宗澤病逝噩耗,又見國事如麻,義憤填膺,于是寫下這首詞。
黃中輔簡介
宋代·黃中輔的簡介

黃中輔(1110—1187)字槐卿,晚號細高居士。是抗金名將宗澤的外甥。義烏縣城東隅金山嶺頂人。祖父景圭,金吾衛上將軍,居浦陽(今浦江)。父琳,遷居義烏。黃中輔赤誠愛國,忠奸分明,祟尚氣節,不為茍合。時秦檜柄國,誣害忠良,粉飾太平,不思北進,黃中輔于京師臨安太平樓題句“快磨三尺劍,欲斬佞臣頭”,為世人所重。
...〔? 黃中輔的詩(1篇)〕猜你喜歡
念奴嬌·炎精中否
炎精中否?嘆人材委靡,都無英物。胡馬長驅三犯闕,誰作長城堅壁?萬國奔騰,兩宮幽陷,此恨何時雪?草廬三顧,豈無高臥賢杰?
天意眷我中興,吾皇神武,踵曾孫周發。河海封疆俱效順,狂虜何勞灰滅?翠羽南巡,叩閽無路,徒有沖冠發。孤忠耿耿,劍铓冷浸秋月。
薄幸·送安伯弟
送君南浦。對煙柳、青青萬縷。更滿眼、殘紅吹盡,葉底黃鸝自語。甚動人、多少離情,樓頭水闊山無數。記竹里題詩,花邊載酒,魂斷江干春暮。
都莫問、功名事,白發漸、星星如許。任雞鳴起舞,鄉關何在,憑高目盡孤鴻去。漫留君住。趁酴醿香暖,持杯且醉瑤臺露。相思記取,愁絕西窗夜雨。
擬挽歌辭三首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
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
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
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
千秋萬歲后,誰知榮與辱?
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觴。
春醪生浮蟻,何時更能嘗!
肴案盈我前,親舊哭我旁。
欲語口無音,欲視眼無光。
昔在高堂寢,今宿荒草鄉;
一朝出門去,歸來夜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嶣峣。
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記棚民事
余為董文恪公作行狀,盡覽其奏議。其任安徽巡撫,奏準棚民開山事甚力。大旨言:與棚民相告訐者,皆溺于龍脈風水之說,至有以數百畝之山,保一棺之土;棄典禮,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叢山峻嶺、人跡不可通之地,開種旱谷,以佐稻粱。人無閑民,地無遺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啟事端。余覽其說而是之。
及余來宣城,問諸鄉人。皆言:未開之山,土堅石固,草樹茂密,腐葉積數年,可二三寸。每天雨,從樹至葉,從葉至土石,歷石罅滴瀝成泉。其下水也緩,又水下而土不隨其下。水緩,故低田受之不為災;而半月不雨,高田猶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鋤犁疏其土,一雨未畢,沙石隨下,奔流注壑澗中,皆填污不可貯水,畢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無繼者。是為開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無稅之傭,而瘠有稅之戶也。余亦聞其說而是之。
嗟夫!利害之不能兩全也久矣。由前之說,可以息事;由后之說,可以保利。若無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憂,則吾蓋未得其術也。故記之以俟夫習民事者。
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
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
被褐欣自得,屢空常晏如。
時來茍冥會,宛轡憩通衢。
投策命晨裝,暫與園田疏。
眇眇孤舟逝,綿綿歸思紆。
我行豈不遙,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
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
真想初在襟,誰謂形跡拘。
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