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獻吉江西書”譯文及注釋
譯文
近日得到了九江寄來的音書,遙遙地思念獻吉更使我愁苦。
朝里的奸黨整日找人的過錯,夜晚時各種丑類也傍人居住。
泛舟襄江,恐怕難于實現,隱居家鄉,不知怎么樣?
過些年如能到淮水相訪,一起到桐柏山隱居結廬。
注釋
獻吉:李夢陽之字。
潯陽江:指長江流經潯陽的一段。潯陽,古縣名,今江西九江市。
魑魅(chī mèi):山妖鬼怪,此指朝中奸黨。
黿鼉(yuán tuó):大鱉與鱷魚,喻指兇惡的權貴。“天邊”、“日暮”兩句都指李夢陽處境之險惡。
鼓柁(duò):泛舟。
陽羨:古縣名,即今江蘇宜興。后以買田陽羨指隱居田園。
桐柏山:在今河南省桐柏縣西南。何景明家鄉信陽位于桐柏山東南百余里。
“得獻吉江西書”鑒賞
賞析
“近得潯陽江上書,遙思李白更愁予。”以太白譬夢陽,不僅因二者同姓,而且也以才德兼備而不見容于世相似。“愁予”一辭出自《楚辭·九歌》“目渺渺兮愁予”,大有“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天末懷李白》)的愁思。杜詩接下去有“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之句,言太白才高見嫉,被陷于小人。又于“魑魅”外想出個“黿鼉”作對仗: “天邊魑魅窺人過,日暮黿鼉傍客居。”“黿鼉”偏義于后者即鱷魚,那可是揚子江上要吃人的怪物。引入“黿鼉”,便與“潯陽江”更為貼切。這“黿鼉”和“魑魅”,都是比喻李夢陽周圍的惡勢力。它們圍住他、窺伺他,是決不肯放過他的。作者同意朋友在信中的說法,也是希望他提高警惕,不要大意,擔憂之色溢于言表。
后四句承上意轉,進一步希望朋友作最壞的打算。看來問題還不太嚴重,最多是丟官歸里。不過也不那么簡單,還未能馬上急流勇退。因為“魑魅”、 “黿鼉”在逼近,在窺伺,欲速不達,只能步步為營,且守且退。“鼓柁襄江應未得,買田陽羨定何如?”襄江流經襄陽,那是漢代隱逸漢陰丈人、龐德公,唐代田園山水詩宗孟浩然居住過的地方。陽羨是會稽的一塊好地方,蘇東坡詞云:“買田陽羨吾將老,從來只為溪山好。”
詩中“鼓柁襄江”、“買田陽羨”皆指歸田。“應未得”、“定何如”亦互文,都是尚不能付諸實踐之意。但詩人相信這一天會成事實,因李夢陽實際上是開封人,何景明系信陽人,兩地距淮河、桐柏山不遠,所以詩的結尾道:“他年淮水能相訪,桐柏山中共結廬。”這個結尾表明作者也已厭倦官場黑暗,意欲退隱,不僅是為明哲保身,也是為遠世全節的考慮。友人一旦丟官,交游定當銳減,而何大復本人堅定表示愿與卜鄰,正是從道義上給朋友以支持。
全詩兩句一意,極為疏朗。如純從技巧角度而言,中兩聯上下句均似有犯復之嫌。試將頷聯“天邊魑魅窺人過,日暮黿鼉傍客居”,與杜詩“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比較,前句兩句十四字只一意,后兩句十字具兩意,其意象疏密之別顯然。但從全詩著眼,則情真意摯,一氣貫注,實不拘拘格律,不當以字句之工拙計優劣。
創作背景
《明史·李夢陽傳》載,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劉瑾伏誅,李夢陽復職,調江西提學副使。李夢陽給何景明的信中曾談到了得罪權貴,為其整治的事,這使何景明聯想到當年李白因從永王以“附逆”罪被捕入潯陽獄中的故事。因此作者寫下此詩安慰于他。 ?
何景明簡介
明代·何景明的簡介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號白坡,又號大復山人,信陽浉河區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授中書舍人。正德初,宦官劉瑾擅權,何景明謝病歸。劉瑾誅,官復原職。官至陜西提學副使。為“前七子”之一,與李夢陽并稱文壇領袖。其詩取法漢唐,一些詩作頗有現實內容。有《大復集》。
...〔? 何景明的詩(6篇)〕猜你喜歡
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二首
少年不得意,落拓無安居。
愿隨任公子,欲釣吞舟魚。
常時飲酒逐風景,壯心遂與功名疏。
蘭生谷底人不鋤,云在高山空卷舒。
漢家天子馳駟馬,赤軍蜀道迎相如。
天門九重謁圣人,龍顏一解四海春。
彤庭左右呼萬歲,拜賀明主收沉淪。
翰林秉筆回英眄,麟閣崢嶸誰可見?
承恩初入銀臺門,著書獨在金鑾殿。
龍駒雕鐙白玉鞍,象床綺食黃金盤。
當時笑我微賤者,卻來請謁為交歡。
一朝謝病游江海,疇昔相知幾人在?
前門長揖后門關,今日結交明日改。
愛君山岳心不移,隨君云霧迷所為。
夢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長價登樓詩。
別后遙傳臨海作,可見羊何共和之。
東平與南平,今古兩步兵。
素心愛美酒,不是顧專城。
謫官桃源去,尋花幾處行?
秦人如舊識,出戶笑相迎。
醉留東野
昔年因讀李白杜甫詩,長恨二人不相從。
吾與東野生并世,如何復躡二子蹤。
東野不得官,白首夸龍鐘。
韓子稍奸黠,自慚青蒿倚長松。
低頭拜東野,原得終始如駏蛩。
東野不回頭,有如寸筳撞巨鐘。
吾愿身為云,東野變為龍。
四方上下逐東野,雖有離別無由逢?
又與焦弱侯
鄭子玄者,丘長孺父子之文會友也。文雖不如其父子,而質實有恥,不肯講學,亦可喜,故喜之。蓋彼全不曾親見顏、曾、思、孟,又不曾親見周、程、張、朱,但見今之講周、程、張、朱者,以為周、程、張、朱實實如是爾也,故恥而不肯講。不講雖是過,然使學者恥而不講,以為周、程、張、朱卒如是而止,則今之講周、程、張、朱者可誅也。彼以為周、程、張、朱者皆口談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講道德,說仁義自若也;又從而嘵嘵然語人曰:“我欲厲俗而風世。”彼謂敗俗傷世者,莫甚于講周、程、張、朱者也,是以益不信。不信故不講。然則不講亦未為過矣。
黃生過此,聞其自京師往長蘆抽豐,復跟長蘆長官別赴新任。至九江,遇一顯者,乃舍舊從新,隨轉而北,沖風冒寒,不顧年老生死。既到麻城,見我言曰:“我欲游嵩少,彼顯者亦欲游嵩少,拉我同行,是以至此。然顯者俟我于城中,勢不能一宿。回日當復道此,道此則多聚三五日而別,茲卒卒誠難割舍云。”其言如此,其情何如?我揣其中實為林汝寧好一口食難割舍耳。然林汝寧向者三任,彼無一任不往,往必滿載而歸,茲尚未厭足,如餓狗思想隔日屎,乃敢欺我以為游嵩少。夫以游嵩少藏林汝寧之抽豐來嗛我;又恐林汝寧之疑其為再尋己也,復以舍不得李卓老,當再來訪李卓老,以嗛林汝寧:名利兩得,身行俱全。我與林汝寧幾皆在其術中而不悟矣;可不謂巧乎!今之道學,何以異此!
由此觀之,今之所謂圣人者,其與今之所謂山人者一也,特有幸不幸之異耳。幸而能詩,則自稱曰山人;不幸而不能詩,則辭卻山人而以圣人名。幸而能講良知,則自稱曰圣人;不幸而不能講良知,則謝卻圣人而以山人稱。展轉反復,以欺世獲利。名為山人而心同商賈,口談道德而志在穿窬。夫名山人而心商賈,既已可鄙矣,乃反掩抽豐而顯嵩少,謂人可得而欺焉,尤可鄙也!今之講道德性命者,皆游嵩少者也;今之患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祿,好田宅,美風水,以為子孫蔭者,皆其托名于林汝寧,以為舍不得李卓老者也。然則鄭子玄之不肯講學,信乎其不足怪矣。
且商賈亦何可鄙之有?挾數萬之貲,經風濤之險,受辱于關吏,忍詬于市易,辛勤萬狀,所挾者重,所得者末。然必交結于卿大夫之門,然后可以收其利而遠其害,安能傲然而坐于公卿大夫之上哉!今山人者,名之為商賈,則其實不持一文;稱之為山人,則非公卿之門不履,故可賤耳。雖然,我寧無有是乎?然安知我無商賈之行之心,而釋迦其衣以欺世而盜名也耶?有則幸為我加誅,我不護痛也。雖然,若其患得而又患失,買田宅,求風水等事,決知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