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譯文及注釋
譯文
悲涼的北風在半夜里呼嘯,邊地的戰馬被驚起而嘶鳴。
壯士的寶刀在匣中發出風雨般的鳴叫聲。
北上抗清的事業受阻,如同李廣一樣英勇善戰的飛將軍不受重視,無法出征。
祖國大地籠罩在迷茫的云霧里,到處是寒煙衰草一片凄清。
我披衣起來看這美好的夜色,銀河西傾,天已將明。
國憂至今尚未解除消釋,用什么來告慰我平生報國之心!
注釋
邊馬:邊地前線的戰馬。
匣中刀: 古人以刀劍在匣喻壯士不得志,刀劍有聲,表示不平。
期:期會,知遇,重視。
杳(yao咬) 靄: 云氣深遠迷茫的樣子。
“雜詩”鑒賞
賞析
這首五言古詩是《雜詩四首》中的第四首。順治五年(公元648年)清軍進入湘中,王夫之參加衡山義軍抗清,兵敗后,南走投奔廣東肇慶的南明桂王政權,次年永歷三年(公元1649年)被授于掌傳旨、冊封之職的“行人”職務。但桂王左右的一些官僚并不以國事為重,依然大搞黨爭。王夫之對此極為憤慨,曾上書劾奏王化澄黨爭誤國,王化澄等人恨之入骨,想借機害他。王夫之乃北走桂林依瞿式耜。永歷四年(公元1650年)桂林陷落,瞿式耜殉難,王夫之輾轉逃回家鄉。這首詩大約寫于1648—1650年之間。
賞析二
它觸物起興,發于性情,以詩人半夜被風聲驚醒開始,寫所聞所見、所感、所思,抒發了奔走國事、以恢復為己任的愛國志士的熱望、悲憤、憂慮與思考。
全詩十二句。前四句寫聽覺形象,后面八句中視覺形象與詩人議論各占四句,但兩者交錯。開頭四句寫詩人半夜被風聲驚醒,聽見邊馬嘶叫,似乎蒼天、大地、兵馬都在怒吼,在呼喚著搏擊奮進、征戰殺伐;又仿佛聽見匣中刀鳴,有如風雨之聲。這些聽覺形象的描繪,運用了傳統的象征手法,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反映詩人對戰斗的渴望。
中間四句寫詩人對現實的失望:“北征”計劃遲遲不能實現,眼前的視覺形象蕭條、凄清、迷茫,反映詩人感情的抑郁與抗清前途的晦暗不明。這種凄涼的客觀現實同開頭的主觀熱望形成鮮明對照。最后四句寫詩人起衣彷徨:風鳴馬嘶催人搏進的夜晚對于銳意進取者是“良夜”,但河漢西傾、天色將明,詩人以國憂未釋而異常焦灼。 全詩有強烈的動作性,詩中的 “動”、“嘶”、“鳴”、“阻”、“轉”、“視”、“釋”、“慰”等詞語,表現了依次出現的聽覺形象與視覺形象對詩人心靈的震撼,顯得深沉有力。
全詩在敘事、抒情中夾有議論,體現了詩人的思考與識見。古人常說史學家要有“才、學、識”,詩人何嘗不如此?這首詩中“飛將不見期,蕭條阻北征”就是詩人對南明王朝權臣黨爭誤國的譴責。廣大人民當中,衛國的人才,如李廣那樣英勇善戰的“飛將軍”多得很,但高踞上位的主政的權臣不任用人才,忙于黨爭內耗,自毀長城。后人詠南明滅亡的詩曰:“黃河滾滾接長江,天塹何嘗利福王,太息黨人碑百尺,替他胡馬造橋梁。”(田漢) 黨爭不止,國憂難釋。這才是詩人目擊心傷之所在,這就是造成全詩風格情調沉郁、悲壯、蒼涼的根源。
王夫之簡介
明代·王夫之的簡介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農,號姜齋、又號夕堂,湖廣衡州府衡陽縣(今湖南衡陽)人。他與顧炎武、黃宗羲并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傳》、《黃書》、《尚書引義》、《永歷實錄》、《春秋世論》、《噩夢》、《讀通鑒論》、《宋論》等書。王夫之自幼跟隨自己的父兄讀書,青年時期王夫之積極參加反清起義,晚年王夫之隱居于石船山,著書立傳,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遺民,學者遂稱之為船山先生。
...〔? 王夫之的詩(63篇)〕猜你喜歡
打馬賦
歲令云徂,盧或可呼。千金一擲,百萬十都。樽俎具陳,已行揖讓之禮;主賓既醉,不有博奕者乎!打馬爰興,樗蒱遂廢。實博奕之上流,乃閨房之雅戲。齊驅驥騄,疑穆王萬里之行;間列玄黃,類楊氏五家之隊。珊珊佩響,方驚玉蹬之敲;落落星羅,急見連錢之碎。若乃吳江楓冷,胡山葉飛,玉門關閉,沙苑草肥。臨波不渡,似惜障泥。或出入用奇,有類昆陽之戰;或優游仗義,正如涿鹿之師。或聞望久高,脫復庾郎之失;或聲名素昧,便同癡叔之奇。亦有緩緩而歸,昂昂而出。鳥道驚馳,蟻封安步。崎嶇峻坂,未遇王良;跼促鹽車,難逢造父。且夫丘陵云遠,白云在天,心存戀豆,志在著鞭。止蹄黃葉,何異金錢。用五十六采之間,行九十一路之內。明以賞罰,覈其殿最。運指麾于方寸之中,決勝負于幾微之外。且好勝者,人之常情;小藝者,士之末技。說梅止渴,稍蘇奔竟之心;畫餅充饑,少謝騰驤之志。將圖實效,故臨難而不四;欲報厚恩,故知機而先退。或銜枚緩進,已逾關塞之艱;或賈勇爭先,莫悟阱塹之墜。皆因不知止足,自貽尤悔。況為之不已,事實見于正經;用之以誠,義必合于天德。故繞床大叫,五木皆盧;瀝酒一呼,六子盡赤。平生不負,遂成劍閣之師;別墅未輸,已破淮淝之賊。今日豈無元子,明時不乏安石。又何必陶長沙博局之投,正當師袁彥道布帽之擲也。
辭曰:佛貍定見卯年死,貴賤紛紛尚流徙,滿眼驊騮雜騄駬,時危安得真致此?木蘭橫戈好女子,老矣誰能志千里,但愿相將過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