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終南山”譯文及注釋
譯文
重疊的山巒俯瞰著渭水,青綠色的屏峰直插九天。
云霞托紅日從嶺上升起,蒼翠的山巖貯蓄著云煙。
層層的松林早晨如夜晚,重重的遠山似缺又似全。
面對終南我安然消千慮,無須勞煩去尋訪那眾仙。
注釋
終南山:秦嶺主峰之一。在今西安市西南,是唐時隱居和游玩的名勝之地。
渭水:即渭河,黃河的主要支流源出甘肅鳥鼠山,入陜,橫貫渭河平原,至潼關,入黃河。(見《水經注·渭水》)
碧嶂:青綠色如屏障的山峰。
扶:托。
貯(zhù):儲存、貯藏。巖煙:深山的巖洞能生云煙。
疊松:重迭密集的松林。
岫(xiù):遠山。闕(quē):同“缺”。
恬(tián):恬淡、安靜。
無勞:無需。九仙:眾仙人。九指多數。
“望終南山”鑒賞
賞析
這是一首借景抒情之詩,詩歌一開篇便透出一股帝王雄霸之氣,收束由景入情。首聯寫總景,俯視滔滔渭水;翠峰直插云天;頷聯寫遠景,寫日出的壯美和巖煙的朦朧;頸聯寫近景,寫山林的迷離昏暗,尾聯收束發感慨,江山如此壯美,無須再去尋仙。此詩用詞壯麗雄奇,莊重嚴整,音韻和諧,語勢流暢。
“重巒俯渭水,碧嶂插遙天”起筆豪雄,一個“俯”字,有居高臨下之勢;一個“插”字,有威猛挺拔之氣。嶺上彩霞,托出一輪紅日;青翠深山,蓄積千重云煙。頷聯“出紅扶嶺日,入翠貯巖煙”二句寫出了日出的壯美和巖煙的朦朧景象,尤顯絢爛多彩。層層松林,霧氣迷蒙,分不出早晚;重重遠山,云煙遮蔽,似缺又似全。頸聯“疊松朝若夜,復岫闕疑全”二句寫遠山近林的迷離昏暗,茫茫一片,透露出山林幽深、朦朧、神秘的特點。上面六句描寫終南美景,筆觸華美、壯麗、雄奇,雖平仄不合律,但以對句出之,尤顯莊重、嚴整,使音韻和諧,語勢流暢。尾聯“對此恬千慮,無勞訪九仙”二句抒懷,直言面對美好的山水,將人生的煩惱和憂慮一掃而光,無須再去求訪神仙了。
此詩全用對句,首二句雄峻豪邁,顯示了帝王的氣象,末二句拒訪神仙,有積極意義,十分難能可貴。
創作背景
李世民游終南山,面對終南山雄奇壯美的景色,將人生的煩惱和憂慮一掃而光,遂借景抒情,寫下此詩。
李世民簡介
唐代·李世民的簡介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號貞觀。名字取意“濟世安民”,隴西成紀人(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書法家和詩人。唐太宗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后來唐朝全盛時期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為后世明君之典范。廟號太宗,謚號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葬于昭陵。
...〔? 李世民的詩(13篇)〕猜你喜歡
游斜川
辛丑正月五日,天氣澄和,風物閑美,與二三鄰曲,同游斜川。臨長流,望曾城,魴鯉躍鱗于將夕,水鷗乘和以翻飛。彼南阜者,名實舊矣,不復乃為嗟嘆。若夫曾城,傍無依接,獨秀中皋,遙想靈山,有愛嘉名。欣對不足,率共賦詩。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紀鄉里,以記其時日。
開歲倏五日,吾生行歸休。
念之動中懷,及辰為茲游。
氣和天惟澄,班坐依遠流。
弱湍馳文紡,閑谷矯鳴鷗。
迥澤散游目,緬然睇曾丘。
雖微九重秀,顧瞻無匹儔。
提壺接賓侶,引滿更獻酬。
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中觴縱遙情,忘彼千載憂。
且極今朝樂,明日非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