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引·棄微名去來心快哉”譯文及注釋
譯文
拋棄那微不足道的名位,歸隱后多么暢快,笑聲傳到白云外。三五個知心朋友相聚,無所顧忌地開懷痛飲又有什么妨礙?酒足飯飽后揮袖起舞,只嫌天地太窄。
注釋
清江引:曲牌名。南曲屬仙呂入雙調;北曲又叫《江兒水》,屬雙調。五句。字數定格為七、五、五、五、七。多用為小令。
微名:微不足道的名聲。這里指作者視功名權力如浮塵。去來:源于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指歸隱。
白云:比喻歸隱。
知音三五人:典出《論語》。三五,本是約數,表示人數不多。
“清江引·棄微名去來心快哉”鑒賞
賞析
此曲開頭便以“棄微名去來心快哉”直陳主題。視功名為微名,體現了其不追名逐利的性格態度。“棄”是主動放棄,貫云石本是將門勛臣的后裔,年紀尚輕便仕途暢達,將來必定大有作為,他卻選擇了急流勇退,毅然辭官而去,這種與眾不同的選擇,自然比平常人的境界要高出一等。
接著,“一笑白云外”正是對“心快哉”的進一層闡釋。此時,作者已擺脫了丑惡官場,身處“白云外”,即回歸田園,樂享自然之趣。這對于熱愛自由的貫云石而言,的確值得放聲“一笑”。這五個字承接上文,語氣短促,暢快淋漓。
“知音三五人”句中隱含了作者辭官后南游路上與志同道合之人相遇相知之事,其中包括他在梁山泊與漁翁吟詩夜話,在普陀山同詩僧魯山共賦美景,與各路知音詩酒唱和。擺脫世俗桎梏,回歸本性,又兼有好友相伴,自然生起“痛飲何妨礙”的豪興。這幾句描寫環環相扣,意境渾成,充分展現了作者的自在與痛快。而最后一句“醉袍袖舞嫌天地窄”夸張而不張揚,體現了作者率真自然、豪邁奔放的性情。這種酒后流露真性情的描寫,更顯出作者對自由的追求。
這首散曲貫穿著不羈奔放之情,筆調率真,性情豪放,生動展現了作者蔑視功名、豪放不羈的形象。
創作背景
貫云石在任翰林學士期間,對朝廷險惡的政治斗爭有深刻的了解。他在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 “稱疾辭還江南”,結束官場生涯,即為此故。此曲是作者于延祐元年(1314年)辭官之后在南游途中所作,寫于作者辭官初至杭州之時。 ?
貫云石簡介
元代·貫云石的簡介

貫云石(1286~1324) 元代散曲作家。字浮岑,號成齋,疏仙,酸齋。出身高昌回鶻畏吾人貴胄,祖父阿里海涯為元朝開國大將。原名小云石海涯,因父名貫只哥,即以貫為姓。自號酸齋。初因父蔭襲為兩淮萬戶府達魯花赤,讓爵于弟,北上從姚燧學。仁宗時拜翰林侍讀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不久稱疾辭官,隱于杭州一帶,改名“易服”,在錢塘賣藥為生,自號“蘆花道人”。今人任訥將他的散曲與自號“甜齋”。
...〔? 貫云石的詩(8篇)〕猜你喜歡
念奴嬌·策勛萬里
策勛萬里 ,笑書生骨相,有誰相許?壯志平生還自負,羞比紛紛兒女。酒發雄談,劍增奇氣,詩吐驚人語。風云無便,未容黃鵠輕舉。
何事匹馬塵埃,東西南北,十載猶羈旅?只恐陳登容易笑,負卻故園雞黍。笛里關山,樽前日月,回首空凝佇。吾今未老,不須清淚如雨。
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獨。
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滿山總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貴出天姿,不待金盤薦華屋。
朱唇得酒暈生臉,翠袖卷紗紅映肉。
林深霧暗曉光遲,日暖風輕春睡足。
雨中有淚亦凄愴,月下無人更清淑。
先生食飽無一事,散步逍遙自捫腹。
不問人家與僧舍,拄杖敲門看修竹。
忽逢絕艷照衰朽,嘆息無言揩病目。
陋邦何處得此花,無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到,銜子飛來定鴻鵠。
天涯流落俱可念,為飲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還獨來,雪落紛紛哪忍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