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文 > 左丘明的詩 > 寺人披見文公

      寺人披見文公

      [先秦]:左丘明

      呂、郤畏逼,將焚公宮而弒晉侯。寺人披請見。公使讓之,且辭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從狄君以田渭濱,女為惠公來求殺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雖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猶在,女其行乎!”對曰:“臣謂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猶未也,又將及難。君命無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惡,唯力是視。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即位,其無蒲、狄乎!齊桓公置射鉤,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眾,豈唯刑臣?”公見之,以難告。晉侯潛會秦伯于王城。己丑晦,公宮火。瑕甥、郤芮不獲公,乃如河上,秦伯誘而殺之。


      “寺人披見文公”譯文及注釋

      譯文

      呂甥、郤芮害怕受到威逼,要焚燒晉文公的宮室而殺死文公。寺人披請求進見,文公令人訓斥他,并且拒絕接見,說:“蒲城的戰役,君王命你第二天趕到,你馬上就來了。后來我逃到狄國同狄國國君到渭河邊打獵,你替惠公前來謀殺我,惠公命你三天后趕到,你過了第二天就到了。雖然有君王的命令,怎么那樣快呢?在蒲城被你斬斷的那只袖口還在。你就走吧!”披回答說:“小臣以為君王這次返國,大概已懂得了為君之道。如果還沒有懂,恐怕您又要遇到災難。對國君的命令沒有二心,這是古代的制度。除掉國君所憎惡的人,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力量,盡多大的力量。您當時是蒲人或狄人,對于我又有什么關系呢?現在您即位為君,難道就不會再發生蒲、狄那樣的事件嗎?從前齊桓公拋棄射鉤之仇,而讓管仲輔佐自己,您如果改變桓公的做法,又何必辱蒙您下驅逐的命令?這樣,要逃走的人就會很多了,豈只受刑的小臣我一人?”于是文公接見了披,他把即將發生的叛亂報告了文公。晉文公暗地里和秦穆公在秦國的王城會晤商量應付的辦法。三月的最后一天,晉文公的宮室果然被燒。瑕甥、郤芮沒有捉到文公,于是逃跑到黃河邊上,秦穆公誘他們過河把他們殺了。

      注釋

      呂、郤:呂即陰飴甥,他的采邑除陰外還有呂今山西霍縣西、瑕今山西臨猗附近,故又稱呂甥、瑕甥。郤即郤芮。二人都是晉惠公、晉懷公的舊臣。

      畏逼:害怕遭受迫害。

      弒:古時子殺父,臣殺君為弒

      見:謁見

      使:派人來到某個地方

      讓:斥責

      一宿:隔一夜

      女:同“汝”,你。

      田:打獵

      中宿:隔兩夜

      袪:衣袖

      入:回到國內

      其:在這里表示推測語氣

      之:指為君之道

      及難:遭遇災難

      唯力是視:即“唯視力”,只看自己力量多大,就盡多大力量

      余何有焉:和我有什么關系呢?

      齊桓公置射鉤:魯莊公年,管仲奉公子糾與齊桓公戰于乾時,管仲曾射中齊桓公革帶上的鉤,后來他投奔齊桓公,齊桓公能聽鮑叔牙勸說,置射鉤之仇而不問,任用其為相。

      潛:秘密地

      誘:誘騙

      “寺人披見文公”鑒賞

      賞析

      晉獻公有九子,因聽信寵妾驪姬之讒,改立其子奚齊,而逼死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即晉文公)出奔蒲,獻公命寺人披攻打蒲,重耳越墻而逃,被披追上砍掉一只袖子。晉獻公死,重耳的弟弟夷吾繼位而為惠公,惠公又派披到狄追殺重耳,重耳再逃,流亡國外十九年后回國為晉文公。又遭惠公舊臣呂、郤謀殺。

      這篇文字寫了寺人披——勃鞮(di)向晉文公提供情報、助其避難平亂的過程。勃鞮應是晉文公的仇敵,但是重耳逃亡十九年,歷經事件不枚勝數,在不同的過程中,其寬闊的胸襟所展現出的人格力量,和應對事件的謀略所預示的必能振興國家的前景,使各類的人物,在他入主晉國之初,都會重新考慮自己的抉擇。勃鞮就是第一個。他得知叛亂的確切情報,也認定了即使是不以此覲見,晉文公也能夠不計前嫌,最起碼是不會殺了他。事情的進程完全證實了他的預想,也使他決心投靠重耳。這一起個人恩怨的理智處置,為晉文公贏得了時間,使他能夠在緊急的關頭避離,最后借助秦穆公鎮壓了叛軍;也為他隨后一系列穩定政局的策略,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先例。文中幾位主人公,即晉文公、勃鞮、秦穆公、呂甥、郤芮,我講《陰飴甥對秦伯》一文時,曾有簡略的介紹,這里,對他們整體的狀況,以及在該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再作一個梗概的說明。

      晉文公,名重耳,是晉獻公的兒子。晉獻公繼位時他已經成人,很有賢名,身邊逐漸聚集起一些賢士輔助。后來晉獻公寵愛驪姬姐妹,準備廢掉太子申生,這也牽涉到申生的弟弟公子重耳、夷吾,重耳為避開驪姬的讒害,他帶兵離京守備蒲城。申生自殺后,晉獻公派兵討伐蒲城,宦官履鞮——即本文的另一主人公勃鞮——率軍攻入蒲城,并逼迫重耳自殺。危機中重耳逾墻逃命,履鞮去追捕,卻只割斷了重耳的衣袖。重耳逃到母親的娘家狄國,此時他已經四十三歲了。

      五年后晉獻公死,里克殺了驪姬姐妹的兒子奚齊、悼子,要迎接重耳為君,重耳斟酌后謝絕了。于是他們迎接另一位公子夷吾繼位,這就是晉惠公。晉惠公畏懼重耳的名望,又派履鞮帶領壯士潛入狄國刺殺重耳。重耳與謀士趙衰商議,狄國太小很不安全,最重要的是無力輔助他們,決定去投奔齊桓公。重耳與趙衰曾在狄國娶妻,她們是姐妹二人:季隗(kui)和叔隗。辭行時重耳讓其妻耐心等候二十五年,如還不回來任憑其嫁人。季隗說:“這二十五年,我墳上的柏樹也成材了,放心,我等你回來!”

      在齊國,齊桓公厚待重耳一行,并選王室的女子婚配給他,這就是后來的文姜。齊桓公死后,雖然國內戰亂不斷,但后來的國君也很敬重重耳,給予他優厚的款待,重耳又很愛齊女,就不顧齊已無力幫助他的現實,再也不愿離開齊國。齊女大義凜然,規勸重耳:“你是一國的公子,被迫害才來到這里,那么多的賢士為了你奔命。你不想回去,為安逸不能回報他們的苦心,我都為你害羞!現在還不行動,什么時候才能成就大業?”她和趙衰等商議,借機將重耳灌得大醉,放置車上一行人疾駛,待重耳醒來已經出了齊國。重耳大怒仗劍要殺咎犯(另一賢士,重耳的舅舅),咎犯說:“你成了大事,殺了我我也心甘情愿。”重耳冷靜了下來,仍然狠狠地說:“大事若不成,我吃舅舅的肉!”咎犯回答:“要是成不了大事,我的肉是又腥又臊,怎么能吃?”

      一路上,他們途徑衛、曹、宋、鄭等國,有禮遇也有冷落,最后到達楚國。楚成王以諸侯的禮節厚待重耳。過了幾個月,晉太子圉逃出了秦國,秦穆公大怒,下決心迎接重耳以幫助他入主晉國。楚成王為重耳分析了形勢,力促他依靠秦穆公,厚送他赴秦。見到重耳,秦穆公說:“我知道你是急于回國的。”重耳和趙衰再拜:“我們仰望君王,如同禾苗盼著春雨!”秦穆公送懷贏等五女給重耳,開始重耳不想接受(因為涉及懷公姬圉),謀臣們說:“他的國家都將屬于我們,何況他的妻子!不能只拘小節。”

      晉惠公死晉懷公繼位。秦穆公發兵送重耳歸晉,晉國的大臣多歡迎重耳,只有晉惠公的寵臣呂甥、郤芮不附。秦軍渡過黃河,圍困令狐,晉軍屯于廬柳對恃。后來由咎犯出面,與秦晉大夫會盟,重耳入晉師、入曲沃、入武宮,逃亡在外十九年,即位為晉文公已六十二歲了。懷公圉逃亡到高粱,被晉文公派人刺殺。

      呂甥、郤芮不愿附和晉文公,謀劃在晉文公還沒有穩住局勢時,率軍焚燒王宮殺重耳。其陰謀被勃鞮得知,于是有了下文:

      呂甥(即陰飴甥,晉惠公、晉懷公的舊臣)和郤芮擔心被害,就準備孤注一擲,焚燒王宮殺死晉侯。這時宮人勃鞮(寺人:即后世所說的宦官,披:即勃鞮,亦稱履鞮)求見晉文公。但是文公派人斥責(讓)他,并推托拒絕相見。來人傳達晉文公的話:“在蒲城那一仗,君王命令所允許的時限是可以過一夜,你(女:古通汝)是當天就趕到了。我跟狄國國君在渭河邊打獵(田,古通畋:tian打獵),你奉惠公命令趕來設計謀殺我,他所允許的時限是可以過三夜,你卻第二天晚上就趕到了。雖然是有君王的命令,可你怎么那樣行動迅速呢?那只衣袖(祛qu)現在我還存著呢,你趕快跑吧(別等到我后悔,那就會殺了你)!”勃鞮回答說:“我以為您進入國內掌權,就已經懂得了作國君的道理了。如果(若)仍然還沒有明了,就還要遭遇災難啊!對君王的命令必須要專注,這是自古以來的規矩。為國君除掉他所憎惡的人,執行者只能是全力以赴。至于這人是蒲人還是狄人,和我有什么相干!您現在即國君之位,難道就沒有蒲城、狄國的仇人了嗎?齊桓公能放下被射中帶鉤的恩怨,拜管仲為相,您如果和他不同(不是胸懷寬闊),那何勞您命令(我走開)呢?要走的人還很多,豈止僅僅是我這受過宮刑的臣子吶!”

      于是晉文公接見了他,勃鞮把將發生的災難告訴了文公。晉文公秘密地離開晉國,到王城會見了秦穆公。三月底晉國王宮起火,呂甥(瑕:一說是呂甥的封地邑名,但是他原封地應該是陰邑;另說陰飴甥復姓瑕呂)、郤芮沒有抓到晉文公,就追到黃河邊,秦穆公設計騙其進入王城,撲殺了他們。

      寺人披說服了晉文公,使得國家又避免了一場動亂。晉文公寬闊的胸懷和氣魄,和齊桓公應屬比肩,這是他們事業成功的必要條件。齊桓公也曾流亡國外,回國即位途中,被管仲箭射帶鉤,及至管仲被押解回來,桓公卻聽從了鮑叔牙的建議,拜其為相國,奠定了他稱霸諸侯的人才基礎。重耳即位時所面臨的狀況和齊桓公類似,百廢待興、政局動亂,而且他已經是六十三歲,能用的時間無多。但是磨難賦予了他智慧和經驗,也為他拓展出了博大的容量。在國家和個人生死攸關的緊急時刻,正是這一切,給了他理智、機遇、靈感、對策和最后的勝利。晉文公開始聽說勃鞮來,動怒但沒有報復,只是勸其逃走——晉文公也是常人,有著人所共有的情感:“別呆在這里了,也許我一會兒越想越恨就殺了你”——胸襟的容量已見端倪,也正是這一表現,才使勃鞮放心了:重耳確是大賢!才講出了一番大道理,才有了后面的故事,晉文公才能涉險無虞。勃鞮的歸附,使得晉文公更加明確了,要振興晉國,必須團結臣民安撫人心穩定政局。秦國的軍隊,可以幫他打下江山,可國家的治理和發展,則只能靠自己了。于是他借助秦穆公殺掉呂甥、郤芮后,立即頒發赦令:在獻公、惠公、懷公時期直至此次叛亂中,晉國官員和其他人等,無論他是否呂郤二人的同黨,對其任何作為一律不咎既往,都仍在原位供職。但是晉國上下還是人心惶惶。可想而知,重耳受盡迫害,在國外流亡十九年,國內的官員大多是反對派。

      這時小吏頭須求見。這個頭須,原是跟隨重耳逃亡的人,管理一應的財物。在重耳離開齊國的時候,他動搖了。現實明擺著,就憑著這一班人?復國必將是遙遙無期,住在齊國還能安逸溫飽,偏偏要跑出來,真是上賓不當去做流浪漢。于是頭須卷走了財產悄悄回到晉國。使得重耳兩手空空,在曹、宋、鄭國備受折難。頭須在赦令頒發后——他倒是謹慎,不像勃鞮那樣冒險,有赦令在,最少是確保了自己項上的人頭——看出了赦令的成效不佳,就仿效勃鞮來見晉文公,說:“你若繼續信任、使用我,人們就會認定:‘對戰時謀殺他的勃鞮、危難中拋棄他的頭須,國君都能任用,我們還擔心什么呢?’局面就會穩定下來。”晉文公大喜,就仍然讓頭須為他駕車,也即親兵,出入都和重耳同行止。這在晉國產生了轟動效應。都知道晉文公不計前嫌,胸懷寬闊。使惡意的流言自滅。

      晉文公打開了局面,秦穆公很高興,將文贏送來團聚。重耳在蒲城的兒子姬歡,獻公征剿時躲入民間,其母死難而姬歡幸免。不久也來都城相聚,文贏認他為己子,被晉文公立為太子——就是后來的晉襄公。狄國國君送來季隗,齊國也送來了文姜。晉文公把她們的事情說給文贏,尤其是文姜大義責難和設計,才使他有了今天的成就。文贏十分贊許她們的品德,并堅持讓正位給文姜。開始重耳未答應,文贏請求秦穆公幫助,才最后定了下來。

      “讀史使人明智。”從歷來的歷史故事中,我們應該已經讀出應該怎樣對待前年的仇敵。個性化的語言使我們看出了晉文公的寬容大度,捐棄前仇,化敵為友的胸懷。而寺人披又是隨機應變,機智善辯,足智多謀。對于晉文公,以前自己的攻打對象能夠毫無保留的訴說自己所知的情報,體現了待人的真誠,是何等的為人境界!文章雖然不長,但是精簡的筆墨描繪將來龍去脈得淋漓盡致,令人嘆服。

      左丘明簡介

      先秦·左丘明的簡介

      左丘明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華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歲。丘穆公呂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后為魯國太史 。左氏世為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為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于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 左丘明的詩(31篇)

      猜你喜歡

      應科目時與人書

      唐代韓愈

      月日,愈再拜:天地之濱,大江之濆,有怪物焉,蓋非常鱗凡介之品匹儔也。其得水,變化風雨,上下于天不難也。

      其不及水,蓋尋常尺寸之間耳,無高山大陵曠途絕險為之關隔也,然其窮涸,不能自致乎水,為獱獺之笑者,蓋十八九矣。如有力者,哀其窮而運轉之,蓋一舉手一投足之勞也。然是物也,負其異於眾也,且曰:“爛死于沙泥,吾寧樂之;若俯首貼耳,搖尾而乞憐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視之若無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

      今又有有力者當其前矣,聊試仰首一鳴號焉,庸詎知有力者不哀其窮而忘一舉手,一投足之勞,而轉之清波乎?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鳴號之者,亦命也。

      愈今者,實有類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說焉。閣下其亦憐察之。


      親政篇

      明代王鏊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蓋上之情達于下,下之情達于上,上下一體,所以為“泰”。下之情壅閼而不得上聞,上下間隔,雖有國而無國矣,所以為“否”也。

      交則泰,不交則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見,止于視朝數刻;上下之間,章奏批答相關接,刑名法度相維持而已。非獨沿襲故事,亦其地勢使然。何也?國家常朝于奉天門,未嘗一日廢,可謂勤矣。然堂陛懸絕,威儀赫奕,御史糾儀,鴻臚舉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視之,謝恩見辭,湍湍而退,上何嘗治一事,下何嘗進一言哉?此無他,地勢懸絕,所謂堂上遠于萬里,雖欲言無由言也。

      愚以為欲上下之交,莫若復古內朝之法。蓋周之時有三朝:庫門之外為正朝,詢謀大臣在焉;路門之外為治朝,日視朝在焉;路門之內為內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視朝,退視路寢聽政。” 蓋視朝而見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聽政而視路寢,所以通遠近之情。漢制:大司馬、左右前后將軍、侍中、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唐皇城之北南三門曰承天,元正、冬至受萬國之朝貢,則御焉,蓋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極門,其西曰太極殿,朔、望則坐而視朝,蓋古之正朝也。又北曰兩儀殿,常日聽朝而視事,蓋古之內朝也。宋時常朝則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則垂拱殿,正旦、冬至、圣節稱賀則大慶殿,賜宴則紫宸殿或集英殿,試進士則崇政殿。侍從以下,五日一員上殿,謂之輪對,則必入陳時政利害。內殿引見,亦或賜坐,或免穿靴,蓋亦有三朝之遺意焉。蓋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極也;外朝,象天市也;內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國朝圣節、冬至、正旦大朝則會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則奉天門,即古之外朝也。而內朝獨缺。然非缺也,華蓋、謹身、武英等殿,豈非內朝之遺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劉基,永樂以來如楊士奇、楊榮等,日侍左右,大臣蹇義、夏元吉等,常奏對便殿。于斯時也,豈有壅隔之患哉?今內朝未復,臨御常朝之后,人臣無復進見,三殿高閟,鮮或窺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積。孝宗晚年,深感有慨于斯,屢召大臣于便殿,講論天下事。方將有為,而民之無祿,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為恨矣。

      惟陛下遠法圣祖,近法孝宗,盡鏟近世壅隔之弊。常朝之外,即文華、武英二殿,仿古內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從、臺諫各一員上殿輪對;諸司有事咨決,上據所見決之,有難決者,與大臣面議之;不時引見群臣,凡謝恩辭見之類,皆得上殿陳奏。虛心而問之,和顏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盡。陛下雖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燦然畢陳于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內朝所以通遠近之情。如此,豈有近時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時,明目達聰,嘉言罔伏,野無遺賢,亦不過是而已。


      留侯論

      宋代蘇軾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圣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

      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于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踐之困于會稽,而歸臣妾于吳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余,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何則?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間,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于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鄭莊公戒飭守臣

      先秦左丘明

      秋七月,公會齊侯、鄭伯伐許。庚辰,傅于許。潁考叔取鄭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顛。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鄭師畢登。壬午,遂入許。許莊公奔衛。齊侯以許讓公。公曰:“君謂許不共,故從君討之。許既伏其罪矣。雖君有命,寡人弗敢與聞。”乃與鄭人。

      鄭伯使許大夫百里奉許叔以居許東偏,曰:“天禍許國,鬼神實不逞于許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億,其敢以許自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協,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況能久有許乎?吾子其奉許叔以撫柔此民也,吾將使獲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沒于地,天其以禮悔禍于許,無寧茲許公復奉其社稷,唯我鄭國之有請謁焉,如舊昏媾,其能降以相從也。無滋他族實逼處此,以與我鄭國爭此土也。吾子孫其覆亡之不暇,而況能禋祀許乎?寡人之使吾子處此,不惟許國之為,亦聊以固吾圉也。”乃使公孫獲處許西偏,曰:“凡而器用財賄,無置于許。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孫日失其序。夫許,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厭周德矣,吾其能與許爭乎?”

      君子謂鄭莊公“于是乎有禮。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許,無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后人,可謂知禮矣。”(序民人 一作:序人民)


      光武帝臨淄勞耿弇

      兩漢劉秀

      車駕至臨溜自勞軍,群臣大會。帝謂弇曰:“昔韓信破歷下以開基,今將軍攻祝阿以發跡,此皆齊之西界,功足相方。而韓信襲擊已降,將軍獨拔勍敵,其功乃難于信也。又田橫烹酈生,及田橫降,高帝詔衛尉,不聽為仇。張步前亦殺伏隆,若步來歸命,吾當詔大司徒釋其怨。又事尤相類也。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蹇叔哭師

      先秦左丘明

      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于曲沃。出絳,柩有聲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將有西師過軼我,擊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 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 西乞、白乙使出師于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于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秦師遂東。


      臧哀伯諫納郜鼎

      先秦左丘明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納于大廟,非禮也。

      臧哀伯諫曰:“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厲游纓,昭其數也;火龍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今滅德立違,而置其賂器于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于雒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于大廟。其若之何?”公不聽。

      (周內史聞之,曰:“臧孫達其有后于魯乎!君違,不忘諫之以德。”)


      酷吏列傳序

      兩漢司馬遷

      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氏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昔天下之網嘗密矣然奸偽萌起,其極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當是之時,吏治若救火揚沸,非武健嚴酷,惡能勝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職矣。故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下士聞道大笑之”。非虛言也。漢興,破觚而為圜,斫雕而為樸,網漏于吞舟之魚,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觀之,在彼不在此。


      司馬錯論伐蜀

      兩漢劉向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于秦惠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王曰:“請聞其說。”

      對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緱氏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今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敝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于戎狄,去王業遠矣。”

      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貧,故臣愿從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諸侯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請謁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韓,周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則必將二國并力合謀,以因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謂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聽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益強富厚,輕諸侯。


      項羽本紀贊

      兩漢司馬遷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亚洲av午夜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字| 亚洲日产2021三区| 亚洲特级aaaaaa毛片| 亚洲AV福利天堂一区二区三| 综合亚洲伊人午夜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不卡|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日本麻豆| 色天使色婷婷在线影院亚洲|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牙蜜区|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亚洲老地址|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2018|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免费电影| 亚洲人成77777在线观看网| 日韩亚洲国产高清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网站不卡| 亚洲人成色777777老人头| 亚洲精品色播一区二区| 小说区亚洲自拍另类| 亚洲狠狠爱综合影院婷婷|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影院网站| 亚洲日本va在线视频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 久久久久亚洲国产AV麻豆|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妖 | 亚洲精品日韩一区二区小说| 婷婷亚洲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亚洲五月丁香综合视频| 蜜芽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亚洲成α人无码成α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区| 亚洲字幕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