駒支不屈于晉
會于向,將執戎子駒支。范宣子親數諸朝。曰:“來,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于瓜州,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與女剖分而食之。今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蓋言語漏泄,則職女之由。詰朝之事,爾無與焉!與,將執女。”
對曰:“昔秦人負恃其眾,貪于土地,逐我諸戎?;莨闷浯蟮?,謂我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棄。賜我南鄙之田,狐貍所居,豺狼所嗥。我諸戎除翦其荊棘,驅其狐貍豺狼,以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貳。昔文公與秦伐鄭,秦人竊與鄭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肴之師。晉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師不復,我諸戎實然。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踣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來,晉之百役,與我諸戎相繼于時,以從執政,猶肴志也,豈敢離逷?今官之師旅,無乃實有所闕,以攜諸侯,而罪我諸戎。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為?不與于會,亦無瞢焉?!辟x《青蠅》而退。
宣子辭焉,使即事于會,成愷悌也。
“駒支不屈于晉”譯文及注釋
譯文一
晉國范宣子同各國大夫在向地會晤。會晤時準備拘捕姜戎首領駒支。范宣子親自在殿上指責他,說:“來!姜戎氏!從前秦國人在瓜州追逐你的祖父吾離,你祖父吾離身披白茅,頭戴荊條,前來歸附我們先君。我們先君惠公僅有不多的田地,還與你們平分了,以供給食用?,F在諸侯事奉我們國君不如從前了,大概是言語泄漏了出去,主要是由于你的緣故。明早會晤的事,你不要參加了。參加,就拘捕你。”駒支回答說:“從前秦國人倚仗他們人多,對土地貪得無厭,驅逐我們戎人?;莨硎玖舜蠖鞔蟮?,說我們戎人,是四岳的后代,不要拋棄這些人。賜給我們南部邊境的田地,那里是狐貍居住,豺狼吼叫的地方。我們戎人鏟除了那里的荊棘,驅逐了那里的狐貍豺狼,成為先君不侵擾不背叛的臣屬,直到現在沒有二心。”
“從前文公與秦國討伐鄭國,秦國人偷偷與鄭國訂盟,并在鄭國安置了戍守的人,于是就發生了肴山之戰。晉軍在前面迎擊,戎人在后面抵抗,秦軍有來無回,實在是我們戎人使他陷入這個境地的。譬如捕鹿,晉國人抓住它的角,戎人拖住它的腿,與晉國人一起將它摔倒。戎人為什么不能免于罪?從這次戰役以來,晉國的所有戰役,我們戎人都是相繼按時參加,前來追隨執政,同肴山之戰時的心意一樣,豈敢背離疏遠?現在執政下面的大夫們恐怕的確有不足的地方,而使諸侯離心,卻歸咎我們戎人!我們戎人的飲食衣服與華夏之族不同,貨幣不通,言語不同,怎能去做壞事?不到會參加,也沒有什么可煩惱的。”
于是朗誦了《青蠅》一詩,然后退出。宣子表示道歉,并讓他到會參與事務,以便成全自己平易近人的君子的聲名。
譯文二
晉國和諸侯各國在向地集會,準備拘捕姜戎族的首領駒支。晉國大夫范宣子在朝會上親自指責他,說:“過來,姜戎氏!從前秦國人把你祖父吾離從瓜州趕走,你祖父吾離披著茅草衣、戴著荊條帽前來投奔我國先君。我先君惠公當時有不多的田地,卻與你們平分來養活你們。如今諸侯侍奉我們寡君不如從前,大概說話泄漏了什么機密,這主要是你造成的。明天的會議,你不要參加了!你要是參加,就把你抓起來!”
駒支回答說:“從前秦國人仗著他們人多,貪婪地掠奪土地,把我們各部落戎人從祖居地趕走。貴國君惠公顯示他崇高的品德,認為我們各部戎人都是四岳的后代,不該這樣拋棄滅絕。他賜給我們南部邊疆的土地,那里是狐貍居住、豺狼嗥叫的地方。我們各部戎人砍除了那里的荊棘,趕走了那里的狐貍、豺狼,從此成了貴國先君既不內侵也不外叛的臣屬,直到如今忠誠不二。從前文公與秦國攻打鄭國,秦國人私下里同鄭國人訂立盟約,留下軍隊在那里駐守,因此而發生肴地戰役。當時晉軍在前面抵抗,我們戎人在后面進擊,秦軍全軍覆沒,實在是我們戎人出了大力。這就如同捕鹿,晉國人抓住它的角,戎人拖住它的后腿,和晉國人一起把它掀倒。戎人為什么不能免于罪責呢?從那時以來,晉國多次出兵征戰,我戎人各部從來緊跟其后,時時追隨貴國執政,還是像肴之戰時那樣心志如一,豈敢疏遠背離?如今貴國軍旅中的長官可能真是有些地方做得不夠,使得諸侯叛離,你們卻怪罪我們戎人!我們各部戎人服飾飲食(習俗)不與華夏相同,禮儀使者不相往來,言語不通,能做什么對貴國不利的壞事?不參加盟會的事務,我也不會慚愧?!?/p>
駒支朗讀了《青蠅》詩退了下去,范宣子連忙道歉,請他參加會議事務,同時也成全了自己和藹可親的君子美名。
注釋
向:吳地,在今安徽懷遠縣西南。
戎子駒支:姜戎族的首領,名駒支。姜戎,戎族的一個部落。
數:音鼠,歷數其罪。
乃祖:你的祖父。瓜州:地名,在今甘肅敦煌西。
苫(shān)蓋:用草編成的覆蓋物。
不腆(tiǎn):不豐厚,不多。
女:通“汝”,你。
職:主要。
詰朝:明日。
蠲(juān):顯示。
四岳:傳說為堯舜時四方部落首領。裔胄:后嗣。
亢:抗。
掎:拉住,拖住。
踣;同“仆”。
猶肴志也:還是像在肴作戰時那樣忠心。
逷;音惕,遠。
攜:離,疏遠。
贄幣:古人見面時所贈送的禮物。贄幣不通,喻沒有往來。
瞢:音孟,悶,不舒暢。
青繩:《詩經·小雅》中的一篇,主旨是希望君子莫信饞言。
辭:道歉。
成:成全。愷悌:和樂平易。
“駒支不屈于晉”鑒賞
賞析
《駒支不屈于晉》在晉與諸侯“會于向”這一歷史事件中,只不過是一段小插曲,然而它卻有不同尋常的認識價值。這是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史上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它不僅讓我們看到了當時少數民族在霸權制度下所受壓迫的深重,也讓我們從駒支與范宣子的沖突與和解中看到了古代各民族既斗爭又融合的復雜關系的縮影。通過個性化的語言表現人物性格是《駒支不屈于晉》的一大特點。
先看范宣子,一上來就是:“來,姜戎氏!”像怒氣沖沖的主人呼喚惹了禍的奴隸,兇神惡煞,怒目而視,語氣咄咄逼人,態度粗魯生硬。接著居高臨下,夸示晉先君對諸戎的大德大恩,而后毫無根據地把“今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的罪責一股腦推給駒支?!吧w言語漏泄”,分明是推測、懷疑,“職女之由”,則是武斷定罪,“與,將執女!”恐嚇之聲,令人不寒而栗!范宣子頤指氣使、不可一世的神態纖毫畢見。
駒支面對氣勢洶洶的指斥,面對即將遭受拘捕的厄運,則臨危不懼,據理力爭。針對范宣子強加于己的不實之詞,逐層辯駁,洗刷被潑在身上的污水,維護自己和部落的清白。從答話可以看出,駒支雖為戎族首領,但其語言藝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他的語言有以下幾個特點:(1)把握分寸,恰到好處。他對范宣子的無端指責,既針鋒相對又沒有過激言辭,既不掩惠公之德,也不蒙不白之冤。(2)邏輯嚴密,形象生動。先感惠公之德,再表戎對晉之功,以事實為據,證明自己對晉“不侵不叛”,忠心“不貳”。最后以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為”的事實駁斥范宣子強加的罪名,環環相扣,天衣無縫。尤其是關于“捕鹿”的比喻,極為確切生動,且符合人物的身份。(3)賦詩言志,頗具策略。《青蠅》所賦:“愷悌君子,無信讒言”,駒支將范宣子惡意相加的罪名解釋為“聽信讒言”,給了范宣子一個下臺的臺階,把范宣子說成“愷悌君子”,也讓這位盛氣凌人的大人物感覺舒服。其實駒支似乎設了一個看不見的圈套:是“愷悌君子”就不要聽信讒言,否則就不是“愷悌君子”。春秋時代,諸侯外交,講究賦詩言志。范宣子沒有賦詩言志,反不如駒支,說明駒支勝過范宣子,夷狄勝過華夏。這一點,恐怕不是《左傳》作者的初衷吧。
簡析
《左傳》除了對各國戰爭描述精彩之外,對一些謀臣說客的辭令藝術的記錄,也極具藝術性,尤其是那些謀臣們在外交中實話實話,以真取勝的史實,令人嘆為觀止。《駒支不屈于晉》這篇文章記錄的就是戎子駒支以事實說話,駁倒范宣子的責難的事:范宣子仗著晉國的強大,仗著自己的先君曾有恩于羌戎,對駒支氣勢洶洶,把晉國霸主地位的動搖歸咎于駒支。戎子駒支則據理力爭,逐層辯駁。首先說晉國所賞賜的土地是荒蕪不毛之地,不足以稱大恩大德。其次說羌戎幫助晉國在肴地全殲秦軍,可以說已經報恩了,之后更是鞍前馬后,毫無二心。最后暗示晉國所以眾叛親離,乃是其自己一手造成的,與羌戎無關。全部辯辭語氣委婉而正氣凜然,使范宣子不得不服。 ?
左丘明簡介
先秦·左丘明的簡介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華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歲。丘穆公呂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后為魯國太史 。左氏世為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為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于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 左丘明的詩(31篇)〕猜你喜歡
陰飴甥對秦伯
十月,晉陰飴甥會秦伯,盟于王城。
秦伯曰:“晉國和乎?”對曰:“不和。小人恥失其君而悼喪其親,不憚征繕以立圉也。曰:‘必報仇,寧事戎狄?!訍燮渚渥?,不憚征繕以待秦命。曰:‘必報德,有死無二?!源瞬缓汀!鼻夭唬骸皣^君何?”對曰:“小人戚,謂之不免;君子恕,以為必歸。小人曰:‘我毒秦,秦豈歸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歸君。貳而執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懷德,貳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納而不定,廢而不立,以德為怨,秦不其然?!鼻夭唬骸笆俏嵝囊?。”
改館晉侯,饋七牢焉。
晏子不死君難
崔武子見棠姜而美之,遂取之。莊公通焉。崔子弒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門外。其人曰:“死乎?”曰:“獨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歸乎?”曰:“君死,安歸?君民者,豈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暱,誰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弒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將庸何歸?”門啟而入,枕尸股而哭。興,三踴而出。人謂崔子:“必殺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p>
后十九日復上宰相書
二月十六日,前鄉貢進士韓愈,謹再拜言相公閣下:
向上書及所著文后,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恐懼不敢逃遁,不知所為,乃復敢自納于不測之誅,以求畢其說,而請命于左右。
愈聞之: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愛,然后呼而望之也。將有介于其側者,雖其所憎怨,茍不至乎欲其死者,則將大其聲疾呼而望其仁之也。彼介于其側者,聞其聲而見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愛,然后往而全之也。雖有所憎怨,茍不至乎欲其死者,則將狂奔盡氣,濡手足,焦毛發,救之而不辭也。若是者何哉?其勢誠急而其情誠可悲也。
愈之強學力行有年矣。愚不惟道之險夷,行且不息,以蹈于窮餓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聲而疾呼矣。閣下其亦聞而見之矣,其將往而全之歟?抑將安而不救歟?有來言于閣下者曰:“有觀溺于水而爇于火者,有可救之道,而終莫之救也。”閣下且以為仁人乎哉?不然,若愈者,亦君子之所宜動心者也。
或謂愈:“子言則然矣,宰相則知子矣,如時不可何?”愈竊謂之不知言者。誠其材能不足當吾賢相之舉耳;若所謂時者,固在上位者之為耳,非天之所為也。前五六年時,宰相薦聞,尚有自布衣蒙抽擢者,與今豈異時哉?且今節度、觀察使及防御營田諸小使等,尚得自舉判官,無間于已仕未仕者;況在宰相,吾君所尊敬者,而曰不可乎?古之進人者,或取于盜,或舉于管庫。今布衣雖賤,猶足以方乎此。情隘辭蹙,不知所裁,亦惟少垂憐焉。
愈再拜。
春王正月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將平國而反之桓。曷為反之桓?桓幼而貴,隱長而卑。其為尊卑也微,國人莫知。隱長又賢,諸大夫扳隱而立之。隱于是焉而辭立,則未知桓之將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則恐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隱之立,為桓立也。隱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负我再F?母貴也。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上書諫獵
臣聞物有同類而殊能者,故力稱烏獲,捷言慶忌,勇期賁、育。臣之愚,竊以為人誠有之,獸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險,射猛獸,卒然遇逸材之獸,駭不存之地,犯屬車之清塵,輿不及還轅,人不暇施巧,雖有烏獲、逢蒙之技不能用,枯木朽枝盡為難矣。是胡越起于轂下,而羌夷接軫也,豈不殆哉!雖萬全而無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馳,猶時有銜橛之變。況乎涉豐草,騁丘虛,前有利獸之樂,而內無存變之意,其為害也不難矣。夫輕萬乘之重不以為安,樂出萬有一危之途以為娛,臣竊為陛下不取。
蓋明者遠見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無形,禍固多藏于隱微而發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諺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贝搜噪m小,可以喻大。臣愿陛下留意幸察。
臧哀伯諫納郜鼎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納于大廟,非禮也。
臧哀伯諫曰:“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厲游纓,昭其數也;火龍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今滅德立違,而置其賂器于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于雒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于大廟。其若之何?”公不聽。
(周內史聞之,曰:“臧孫達其有后于魯乎!君違,不忘諫之以德?!保?/p>
周鄭交質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于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于鄭,鄭公子忽為質于周。
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
君子曰:“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間之?茍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蘊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風》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葦》、《泂酌》,昭忠信也?!?/p>
宮之奇諫假道
晉侯復假道于虞以伐虢。
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翫。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
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勛在王室,藏于盟府。將虢是滅,何愛于虞!且虞能親于桓、莊乎?其愛之也,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逼乎?親以寵逼,猶尚害之,況以國乎?”
公曰:“吾享祀豐潔,神必據我。”
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衷唬骸蝠⒎擒?,明德惟馨?!衷唬骸癫灰孜?,惟德繄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聽,許晉使。
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
八月甲午,晉侯圍上陽,問于卜偃曰:“吾其濟乎?”
對曰:“克之?!?/p>
公曰:“何時?”
對曰:“童謠曰:‘丙之晨,龍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鶉之賁賁,天策燉燉,火中成軍,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鶉火中,必是時也?!?/p>
冬,十二月丙子朔,晉滅虢,虢公丑奔京師。師還,館于虞,遂襲虞,滅之,執虞公.及其大夫井伯,從媵秦穆姬。而修虞祀,且歸其職貢于王,故書曰:“晉人執虞公。”罪虞公,言易也。
臧僖伯諫觀魚
春,公將如棠觀魚者。臧僖伯諫曰:“凡物不足以講大事,其材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焉。君將納民于軌物者也。故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不軌不物,謂之亂政。亂政亟行,所以敗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農隙以講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歸而飲至,以數軍實。昭文章,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威儀也。鳥獸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則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澤之實,器用之資,皂隸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p>
公曰:“吾將略地焉?!彼焱愻~而觀之。僖伯稱疾不從。
書曰:“公矢魚與棠。”非禮也,且言遠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