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內”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試著說說旅途中的風景,你才能知道與你分別后我的心情。
夕陽西墜暮色蒼茫,路上行人稀少,亂山深處風雪迷蒙,凄清冷寂。
注釋
寄內:寄給妻子的詩。內:內人,妻子。
別后心:分別后的心情。別,《說文》分解也,《玉篇》分別也,江淹《別賦》黯然銷者,惟別而已矣。
“寄內”鑒賞
賞析
此詩是作者寄給妻子的詩,首句提出“途中景”,以途中景色,見別后離情,末兩句實寫途中景色,于所寫景色中表現作者情懷之極苦、極亂。全詩以景抒情,寫得簡略含蓄,但作者的別后心情,所謂“黯然消魂”者,卻又充分地表現出來。
以途中景色,見別后離情,這是古代詩詞中最常用的抒情方法,即以實處見虛,則實處皆虛。不說“心情”,而只說沿途風物,風物雖是早已客觀存在,而行人此時此地之心頭滋味卻是個人所有。其深度和其濃度作者均未明言。且別情之濃,別情之亂,若一一說去,將不知費去幾許筆墨,愈說得多,愈不能將此彌漫四野、飄忽怊悵之心情說全、說清,故將虛化實,使實處全虛,則更易感人。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就是采用這種表現手法。
按一般敘述方法,詩之順序應為:“行人日暮少,風雪亂山深。試說途中景,方知別后心?!苯駥⒕涞罐D,是作者獨具匠心處。第一聯為第二聯作鋪墊,第二聯陡轉,轉折頗險而陡,因奇特而見警策,可謂能于險中求警;若按意思順序來寫,則是平鋪直敘,而無跌宕之勢。讀后只能感到行人于日暮時,說出風雪亂山中之感受,及因此感受而思念家人之心情,雖流暢而失之淺淡。此則不同,讀首聯竟不知所云“別后心”究竟如何,讀次聯不僅可知“途中景色“,亦可于所寫景色中感知作者情懷之極苦、極亂。
首聯提出“途中景”,卻全無一字說此“景”字,提出“別后心”,既不作心情之描述,又無形象以見意。而此詩卻又轉回頭去接第一句去寫“途中景”。如此安排,使讀者自知景即心,心即景,與其寫不易著筆之抽象心情,不如寫引起此種情懷之實景,于實景中見到此極苦、極亂之心情。一如劉長卿之《逢雪宿芙蓉山》:“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只著一“貧”字,使下聯之實寫“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實處全虛,一片蒼茫凄寒之感,彌天而來,別人多少言語說不盡者,只以十字勻染出矣。孔平仲此詩的妙處也在于此。
創作背景
公元1093年(宋元祐八年),哲宗開始親政,因孔平仲屬元祐黨人,被貶知衡州,又貶惠州別駕。此詩應作于赴惠州途中,題為“寄內”,可知是寄給作者的妻子的。
孔平仲簡介
宋代·孔平仲的簡介

孔平仲 北宋詩人。字義甫,一作毅父。新喻(今江西新余縣)人。生卒年不詳。治平二年(1065)舉進士,曾任秘書丞、集賢校理,又提點江浙鑄錢、京西刑獄。
...〔? 孔平仲的詩(2篇)〕猜你喜歡
過小孤山大孤山
八月一日,過烽火磯。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當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拋江過其下,嵌巖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亦與它石迥異。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是日風靜,舟行頗遲,又秋深潦縮,故得盡見。杜老所謂“幸有舟楫遲,得盡所歷妙”也。
過澎浪磯、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小孤屬舒州宿松縣,有戍兵。凡江中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下,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自數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擬,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極于荒殘,若稍飾以樓觀亭榭,與江山相發揮,自當高出金山之上矣。廟在山之西麓,額曰“惠濟”,神曰“安濟夫人”。紹興初,張魏公自湖湘還,嘗加營葺,有碑載其事。又有別祠在澎浪磯,屬江州彭澤縣,三面臨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勝。舟過磯,雖無風,亦浪涌,蓋以此得名也。昔人詩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傳者因謂小孤廟有彭郎像,澎浪廟有小姑像,實不然也。晚泊沙夾,距小孤一里。微雨,復以小艇游廟中,南望彭澤、都昌諸山,煙雨空濛,鷗鷺滅沒,極登臨之勝,徙倚久之而歸。方立廟門,有俊鶻摶水禽,掠江東南去,甚可壯也。廟祝云,山有棲鶻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風云騰涌,急系纜。俄復開霽,遂行。泛彭蠡口,四望無際,乃知太白“開帆入天鏡”之句為妙。始見廬山及大孤。大孤狀類西梁,雖不可擬小姑之秀麗,然小孤之旁,頗有沙洲葭葦,大孤則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為南江,蓋江西路也。江水渾濁,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過夕乃可飲。南江則極清澈,合處如引繩,不相亂。晚抵江州。州治德化縣,即唐之潯陽縣,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為奉化軍節度,今為定江軍。岸土赤而壁立,東坡先生所謂“舟人指點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與江水亂。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間一日阻風不行,實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于園
于園在瓜洲步五里鋪,富人于五所園也。非顯者刺,則門鑰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攜余往,主人處處款之。
園中無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數棵,緣坡植牡丹、芍藥,人不得上,以實奇。后廳臨大池,池中奇峰絕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視蓮花反在天上,以空奇。臥房檻外,一壑旋下如螺螄纏,以幽陰深邃奇。再后一水閣,長如艇子,跨小河,四圍灌木蒙叢,禽鳥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頹然碧窈。瓜洲諸園亭,俱以假山顯,(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園可無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