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雪
帝鄉歲云暮,衡門晝長閉。
五日免常參,三館無公事。
讀書夜臥遲,多成日高睡。
睡起毛骨寒,窗牖瓊花墜。
披衣出戶看,飄飄滿天地。
豈敢患貧居,聊將賀豐歲。
月俸雖無余,晨炊且相繼。
薪芻未闕供,酒肴亦能備。
數杯奉親老,一酌均兄弟。
妻子不饑寒,相聚歌時瑞。
因思河朔民,輸稅供邊鄙。
車重數十斛,路遙幾百里。
羸蹄凍不行,死轍冰難曳。
夜來何處宿,闃寂荒陂里。
又思邊塞兵,荷戈御胡騎。
城上卓旌旗,樓中望烽燧。
弓勁添氣力,甲寒侵骨髓。
今日何處行,牢落窮沙際。
自念亦何人,偷安得如是。
深為蒼生蠹,仍尸諫官位。
謇諤無一言,豈得為直士。
褒貶無一詞,豈得為良史。
不耕一畝田,不持一只矢。
多慚富人術,且乏安邊議。
空作對雪吟,勤勤謝知己。
“對雪”譯文及注釋
譯文
皇家京城已經是歲暮,我的柴門白日常關閉。
因雪免去五日的朝參,三館關門停止辦公事。
我因讀書夜里睡得遲,以致多成白日酣然睡。
睡起猶覺冷氣透皮骨,窗外仍見雪花紛紛墜。
披起外衣走出門外看,大雪飄飄揚揚滿天地。
我哪敢為貧居而憂慮,聊且舒開笑臉慶豐歲。
我月薪雖然毫無多余,晨炊還能日日相接繼。
柴草生活用品未缺供,美酒佳肴尚能來置備。
幾杯美酒孝敬給親老,一杯不忘均分給兄弟。
妻子兒女不會受饑寒,歡聚一起共同頌祥瑞。
因此想起河北的人民,推拉貨車供應給邊鄙。
車子載著重貨幾十斛,艱難路程遙遙幾百里。
疲弱牲口凍得走不動,車陷凍土再也拉不起。
夜來天寒又在哪里宿,只能露宿荒坡野地里。
再想那遙遠的戍邊卒,日夜肩著戈戟防胡騎。
城上軍旗高高隨風揚.城樓日夜警覺望烽燧。
弓硬挽弓還需添力氣,盔甲冰寒冷入骨與髓。
今日邊兵更在何處行。想必走在荒僻邊陲地。
自我揣念又是何等人?茍且偷安竟然能如此!
深感自是損民小蠹蟲,至今仍空占著諫官位。
雖然剛直可又無一言,豈能稱為正直之朝士?
贊譽貶斥默默兩無言,豈能稱為公正的良史?
我沒有耕耘過一畝田,手中更未握持一枝矢。
深愧心無富國裕民術,也缺平定邊疆之謀議。
只能空賦對雪之詩篇,殷勤酬謝深情的知己。
注釋
帝鄉:汴京。
衡門:用橫木做門,暗示住宅簡陋。
五日免常參:朝廷免去五日一上朝的慣例。
三館:昭文、國史、集賢三館。
日高睡:睡至日上三竿始起。
窗牖:牖(yǒu) 穿壁以木為交窗也。
歲:年成,一年的收成。
薪芻:芻( chú) 薪柴和糧草。
闕:闕(quē)欠,應給而沒給。
親老:指父母。
均:全,都。
時瑞:當時的祥瑞,指這場冬雪。
朔:北方。河朔:指黃河以北地區。
這句是說(黃河以北地區的百姓)拉著車輸送給養以供應邊軍。
斛: 古代常用容量單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釜、鐘,通常學者們認為斛和石相通。自秦漢開始它們之間都是十進制,南宋末年改為五斗為一斛。
羸:羸(léi) 瘦弱。
曳:牽引,曳引,拖。
闃:闃(qù) 寂靜 。
荷戈:荷:背,負;戈:古代兵器。
烽燧:烽火臺、烽臺、煙墩、煙火臺。如有敵情,白天燃煙,夜晚放火,是古代傳遞軍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牢落:稀疏,荒蕪。
蠹:蠹(dù)蛀蟲。
謇諤:謇諤(jiǎn è )亦作“ 謇鄂 ”,“ 謇愕 ”,正直敢言。
直士:正直、耿直之士。
良史:指能秉筆直書、記事信而有征者。
勤勤:殷勤,誠摯。
“對雪”鑒賞
賞析
全詩可分五段。第一段從篇首至“飄飄滿天地”,從題面敘起,寫歲暮深居值雪。這段文字很平,但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突出天氣的奇寒:“衡門晝長閉”“五日免常參”二句寫為官的作者本人深居簡出,朝廷免去五日一上朝的慣例,官署亦不辦公,這些都間接表明歲暮天寒的影響。“睡起毛骨寒,窗牅瓊花墜”則是通過描寫漫天飛揚的大雪直接表達天氣的寒冷;二是描述一己的閑逸。既無案牘勞形之苦,復多深夜讀書之趣,因而往往睡到日上三竿才起來。一日睡起,忽覺寒氣入骨,有玉屑一樣的白花飛入窗內,于是“披衣出戶看,飄飄滿天地。”十個字對雪沒有作細致的描繪,卻全是一種瀟散愉悅的情味。這里寫天寒,寫閑逸,無不是為后文寫邊地兵民勞役之苦作鋪墊或伏筆。
第二段從“豈敢患貧居”到“相聚歌時瑞”,承接上段,寫家人團聚,賞白雪而慶豐年。值得玩味的是從篇首“衡門句到這一段,詩人一再稱窮。“貧居”固然是窮,“月俸無余”、“數杯”、“一酌”亦無不意味著窮。其實這倒不是他真的要發什么官微不救貧一類的牢騷,而是別有用意。他雖說“窮”,卻不愁薪米、能備酒肴,惠及父母兄弟妻子。在這大雪紛飛的歲暮,他們能共享天倫之樂,共賀“瑞雪豐年”。這里句句流露出一種“知足”之樂,言“貧”倒仿佛成了謙詞。所以,詩人實際上是要告訴讀者:貧亦有等,從而為后文寫真正貧而且困的人們再作地步。晚唐羅隱詩云“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從“相聚歌時瑞”的人們聯想到長安貧者,替他們說了一點話。王禹偁這里的寫法大致相同,但他想得更遠,語意更切。
第三段即以“因思”二字領起,至“闃寂荒陂里”句,轉而以想象之筆寫“河朔”人民服勞役的苦況。關于北宋時抽民丁運輸軍糧的情況,李復《兵餽行》寫得最詳細,可以參看:“人負五斗兼蓑笠,米供兩兵更自食;高卑日概給二升,六斗才可供十日。”“運糧恐俱乏軍興,再符差點催餽軍。此戶追索丁口絕,縣官不敢言無人;盡將婦妻作男子,數少更及羸老身。”第四段則以“又思”二字領起,至“牢落窮沙際”句,進而寫兵役的苦況。
這兩段所寫河朔兵民之苦,與一二段所寫身在帝鄉的“我”的處境,適成對照。一方是閑逸,而一方是不堪勞碌:服勞役者“車重數十斛,路遙數百里。贏蹄凍不行,死轍冰難曳”,服兵役者“城上卓握旗,樓自望烽隧,弓勁添氣力,甲寒侵骨髓”。一方無凍餒之苦,而一方有葬身溝壑沙場之憂:或夜宿“荒陂里”,或轉輾于“窮沙際”。字里行間,表現出詩人對河朔軍民之深厚同情,從而引出一種為官者為強烈責任感,和對自己無力解除民瘼的深切內疚。
從“自念亦何人”到篇終為第五段,作自責之詞而寓諷諭之意。看出詩人內疚很深,故出語沉痛。他覺得貪圖一己的安逸是可恥的“偷安”,感到自己身為“拾遺”而未能盡到諫官的責任,身“直史館”而未能盡到史官的責任,不足為“直士”、不足為“良史”。“不耕一畝田”,又無“富人術”,有愧于河朔之民;“不持一只矢”,又乏“安邊議”,有負于邊塞之兵;更對不住道義之交的熱忱期望。所以罵自己為人民的蛀蟲--“深為蒼生蠹”。而事實上,王禹偁本人為官“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為已任”,是不當任其咎的。他在此詩以及其他詩中的自責之詞,一方面表示他不愿尸位素餐的責任心,另一方面也是對那些無功食祿之輩的諷刺。
全詩層次極清楚,主要運用了對比結構,但這不是兩個極端的對比,而是通過“良心發現”式的反省語氣寫出,對比雖不那么驚心動魄,卻有一種懇摯感人的力量。全詩語意周詳,多用排比句式,乃至段落之間作排比,卻毫無拖沓之嫌。其所以“篇無空文”,實在于“語必盡規”。因此,此詩不僅在思想上繼承杜甫、白居易系心民瘼的傳統,在藝術風格上也深得白詩真傳,以平易淺切見長。從詩歌語言的角度看,乃是以單行素筆直抒胸臆,初步表現了宋詩議論化、散文化的風格待征。
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于宋太宗端拱元年(988),作者在汴京供職。任右拾遺直史館。當時北宋跟契丹(后稱“遼”)正打仗,北方軍民深受戰亂、征徭之苦。作者深感問題的嚴重性,自己沒有盡到諫官的職責。適逢汴京大雪苦寒,感懷傷事,于是寫下了這篇作品。 ?
王禹偁簡介
宋代·王禹偁的簡介

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體詩人、散文家。字元之,漢族,濟州巨野(今山東省巨野縣)人,晚被貶于黃州,世稱王黃州。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歷任右拾遺、左司諫、知制誥、翰林學士。敢于直言諷諫,因此屢受貶謫。真宗即位,召還,復知制誥。后貶知黃州,又遷蘄州病死。王禹偁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文學韓愈、柳宗元,詩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會現實,風格清新平易。詞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積極用世的政治抱負,格調清新曠遠。著有《小畜集》。
...〔? 王禹偁的詩(5篇)〕猜你喜歡
養魚記
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對非非堂。修竹環繞蔭映,未嘗植物。因洿以為池,不方不圓,任其地形;不甃不筑,全其自然。縱鍤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風而波,無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潛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斯足以舒憂隘而娛窮獨也。
乃求漁者之罟,市數十魚,童子養之乎其中。童子以為斗斛之水不能廣其容,蓋活其小者而棄其大者。怪而問之,且以是對。嗟乎,其童子無乃嚚昏而無識矣乎!予觀巨魚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魚游戲乎淺狹之間,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養魚記。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
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闊。
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
取笑同學翁,浩歌彌激烈。
非無江海志,瀟灑送日月。
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
當今廊廟具,構廈豈云缺。
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
顧惟螻蟻輩,但自求其穴。
胡為慕大鯨,輒擬偃溟渤。
以茲誤生理,獨恥事干謁。
兀兀遂至今,忍為塵埃沒。
終愧巢與由,未能易其節。
沉飲聊自遣,放歌破愁絕。
歲暮百草零,疾風高岡裂。
天衢陰崢嶸,客子中夜發。
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
凌晨過驪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瑤池氣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歡娛,樂動殷樛嶱。
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
圣人筐篚恩,實欲邦國活。
臣如忽至理,君豈棄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戰栗。
況聞內金盤,盡在衛霍室。
中堂舞神仙,煙霧散玉質。
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北轅就涇渭,官渡又改轍。
群冰從西下,極目高崒兀。
疑是崆峒來,恐觸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撐聲窸窣。
行旅相攀援,川廣不可越。
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
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
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
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豈知秋禾登,貧窶有倉卒。
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
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
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
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
獄中上書
臣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地之狹隘。先王之時,秦地不過千里,兵數十萬。臣盡薄材,謹奉法令,陰行謀臣,資之金玉,使游說諸侯,陰修甲兵,飭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祿,故終以脅韓弱魏,破燕、趙,夷齊、楚,卒兼六國,虜其王,立秦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廣,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見秦之強。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親。罪三矣!立社稷,修宗廟,以明主之賢。罪四矣!更剋畫,平斗斛、變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樹秦之名。罪五矣!治馳道,興游觀,以見王之得意。罪六矣!緩刑罰,薄賦斂,以遂主得眾之心,萬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為臣,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盡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
減字木蘭花·偶檢叢紙中
偶檢叢紙中,得花瓣一包,紙背細書辛幼安“更能消幾番風雨”一闋,乃是京師憫忠寺海棠花,戊辰暮春所戲為也,泫然得句。
人天無據,被儂留得香魂住。如夢如煙,枝上花開又十年!
十年千里,風痕雨點斕斑里。莫怪憐他,身世依然是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