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田詞五首
上雒郡南六百里,屬邑有豐陽、上津,皆深山窮谷,不通轍跡。其民刀耕火種,大抵先斫山田,雖懸崖絕嶺,樹木盡仆,俟其干且燥,乃行火焉?;鹕袩耄匆苑N播之。然后釀黍稷,烹雞豚,先約曰:“某家某日,有事于畬田?!彪m數百里如期而至,鋤斧隨焉。至則行酒啖炙,鼓噪而作,蓋劇而掩其土也。掩畢則生,不復耘矣。援桴者有勉勵督課之語,若歌曲然。且其俗更互力田,人人自勉。仆愛其有義,作《畬田詞》五首,以侑其氣。亦欲采詩官聞之,傳于執政者,茍擇良二千石暨賢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義,庶乎污萊盡辟矣。其詞俚,欲山甿之易曉也。
大家齊力斫孱顏,耳聽田歌手莫閑。
各愿種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滿青山。
殺盡雞豚喚劚畬,由來遞互作生涯。
莫言火種無多利,樹種明年似亂麻。
數聲獵獵酒醺醺,斫上高山亂入云。
自種自收還自足,不知堯舜是吾君。
北山種了種南山,相助刀耕豈有偏?
愿得人間皆似我,也應四海少荒田。
畬田鼓笛樂熙熙,空有歌聲未有詞。
從此商於為故事,滿山皆唱舍人詩。
“畬田詞五首”譯文及注釋
譯文
在上雒郡南方六百里,有其屬縣豐陽、上津,多是深山窮谷,車轍不通。當地農民仍舊采用刀耕火種的農業生產方式,大致是先砍掉山田上的樹木,即使是懸崖絕嶺,也將樹木全部砍到,等到樹木干燥后用火焚燒?;饎菝土抑畷r,便可進行播種。之后,用高粱燒酒,煮雞肉豬肉,在農事季節前約定:“某家在某日要進行畬田?!睂脮r,即使是在數百里外的人,也會帶著鋤頭、斧子按時到來。到了以后就飲酒、吃烤肉,擂鼓高歌后開始耕作,鋤土覆蓋種子。覆蓋好后種子就會生長,不需要再耕耘。耕作時,持桴指揮的人會唱著山歌似的調子勉勵大家。而且當地保持著協力耕作的習俗,大家都自覺。我喜愛這種耕作制度的有義氣,于是創作《畬田詞》五首來發揚當地的風氣。同時希望采詩官知道這種風氣,上報給執政者,如果執政者能選擇賢良的州官和縣官,使各地的農民都能像商州人民一樣有情誼,則荒地差不多都能得到開墾。用詞通俗,是為了讓山民容易明白。
大家齊心合力上高峻的山巖砍樹燒灰,耳聽山歌的同時手不停地勞動。
各家都希望種上千百索的莊稼,豆子和稻谷的果實遍布在山中。
殺雞殺豬招待前來助耕的鄉親,這里向來以交替互助為謀生的辦法。
不要說燒山種谷沒有什么好處,明年樹木就會茂盛如叢生的麻。
在山中四面回應的鼓聲、人聲中喝酒喝得足足的,登山砍柴燒灰直到被云霧繚繞。
自種自收而能夠滿足自家吃用,連堯舜是我們的國君都不知道。
耕完北山的田就去耕南山的田,互相幫助共同協作哪會有偏心?
希望種田人都像我們這樣合作,這樣天下就不會有荒廢的田園。
燒荒墾種時伴著鼓笛聲而一派和樂,只是吟唱時有歌曲而沒有歌詞。
這種情況在商於地區成為過去,滿山人都將唱我寫的這五首詩。
注釋
畬(shē)田:燒荒墾種。畬,《全宋詩》全部作“畬”。詞:《宋詩鈔》作“調”。有序:《宋詩鈔》作“并序”。
雒(luò):《宋詩鈔》作“洛”。
刀耕火種:古時農民,在多山地區開荒,先伐去樹木,燒去野草,以灰肥田。
抵:《宋詩鈔》作“底”。斫(zhuó):砍伐。
仆:倒。
釀黍稷,烹雞豚(tún):用高梁燒酒,煮雞肉豬肉。這里指招待客人。豚,小豬,亦泛指豬。
至:《宋詩鈔》作“集”。
啖炙(dàn zhì):吃肉食。
鼓噪:擂鼓高歌。
掩:《宋詩鈔》作“劚”。
援桴(fú)者:司鼓人。桴,打鼓的棒。
仆:自稱的謙辭。
畬田詞:《宋詩鈔》作“畬田”。
采詩官:收集采訪詩歌的官員。
執政者:掌理國家政事的官員。
茍:如果。二千石(dàn):古代郡守的代稱,指州官。百里:縣令的代稱,指縣官。
使化天下之民:以此教化國內的農民。如斯民之義:像此地農民一樣有互助合作的義氣。
污萊:荒田。
其詞俚(lǐ):《宋詩鈔》作“其則采乎詞俚”。俚,指俚語,即民間俗話。
欲山甿(méng)之易曉也:《宋詩鈔》作“蓋欲山民之易曉也”。
斫:《全宋詩》作“劚”。
孱(chán)顏:通“巉巖”,高峻的山巖。
索:古代長度單位,十丈為一索。作者自注:“山田不知畎畝,但以百尺繩量之,曰某家今年種得若干索?!薄端卧娾n》作“山田不知畎畝,但以百尺繩量之,曰某家今年種得若干索,以為田數?!?/p>
豆萁(qí):豆莖,這里泛指豆類作物。
遞互:交替互助。
生涯:生活,活計。
樹種明年似亂麻:作者自注:“種谷之明年,自然生木,山民獲濟?!睒浞N,《全宋詩》作“禾樹”,《宋詩鈔》作“林樹”。
數:《全宋詩》作“鼓”,《宋詩鈔》作“谷”。
獵獵:風聲,這里用來形容山中四面回應的鼓聲、人聲。
自種自收還自足,不知堯舜是吾君:取《擊壤歌》“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之意。堯舜,唐堯、虞舜,古時的賢明帝王。
刀:《宋詩鈔》作“力”。
豈有偏:沒有偏心,指互相幫助,公平無私。
皆似我:都像我們一樣的互助合作。
四海:四海之內,即普天下。
熙熙(xī xī):和樂的樣子。
商於(wū):古地區名,在今陜西商南縣、河南淅川縣內鄉一帶。戰國時,張儀說楚懷王絕齊親秦,愿以商於之地六百里獻楚,即指此。(見《史記·張儀傳》)一說指商(今陜西商縣)、於(今河南西陜縣)兩邑及兩邑間的地區,即今丹江中下游一帶,宋代屬商州所轄。於,《宋詩鈔》作“于”。故事:過去的事。
舍(shè)人:作者自稱?!稘h書·高帝紀》顏師古注:“舍人,親近左右之通稱也?!弊髡咴斡沂斑z、直史館、左司諫知制誥等官,常在皇帝左右,故自稱“舍人”。
“畬田詞五首”鑒賞
賞析
這五首詩歌頌了山民們勞動的快樂和山鄉民風的淳樸,語言和情調都酷似山歌。第一首詩可稱作歌頭,以呼喚努力勞動、實現美好愿望起興。第二首詩寫山民們殺雞設宴,盛情邀集。第三首詩寫山民們乘著酒興自由快樂地勞動。第四首詩寫山民們自發地互相合作。第五首詩可稱作歌尾,表明詩人作詩是有感于這種勞動,是為山民們助興的。整組詩語言樸素淺近,清新流暢。
五首詩圍繞一個中心展開,緊密聯系,又各有側重。
第一首描繪了齊力墾畬的情景,表達了山民純樸的愿望。山民們登上高山,伐樹斬草,燒灰種地,互相勸勉,齊力向前,煙云火影籠罩山頭,悠揚田歌回蕩山間,組合成一幅熱情洋溢、氣勢磅礴的勞動圖景,充滿自信的語調中洋溢著積極樂觀的精神。
第二首敘寫了一家畬田而四鄰相助的淳美風習。
第三首抒發了勞動的歡樂和對自食其力生活的自得之情,表現的是詩人對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的推崇和對理想生活的向往。
第四首抒寫了在團結互助、勤奮勞作中產生的自豪感。其中,前二句,以輕快的筆調描述了畬田中協力互耕、依次而進的特點,表現了山民的勤奮和愉快心情,樸素的詩句,道出一個深刻的哲理:團結互助,共同勞動,不僅能創造物質財富,而且可以使人的精神得到升華。
第五首描述了畬田時樂歌相和的歡樂景象,總結全篇。其中,第一句真切地刻畫了勞動場景的歡快熱烈。
整組詩仿效當地民歌格調寫成的,極富民歌情味。樸素淺近的語言,悠揚歡暢的節律以及對風土習俗的生動描繪,交織成一幅詩意盎然的風情畫,呈現出濃郁的民俗美。同時,詩人不是站在觀賞者的角度作客觀描述,而是把自身的體驗和情感化為畬田勞動者的心聲,用他們的口吻唱出,使整組詩更顯得活潑自然,真切感人。
創作背景
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詩人因上疏為遭受誣陷的朝臣徐鉉辨冤而觸怒宋太宗,被貶為商州(治所在今陜西商縣)團練副使。當時商州還很荒僻,其屬縣豐陽、上津一帶多是深山窮谷,車轍不通,農業上仍是刀耕火種,而且保持著互相幫助、協力耕種的古老傳統。詩人深為山區這種質樸淳厚的風習所感動,便在到商州的第二年(992年)春天寫下《畬田詞五首》。
王禹偁簡介
宋代·王禹偁的簡介

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體詩人、散文家。字元之,漢族,濟州巨野(今山東省巨野縣)人,晚被貶于黃州,世稱王黃州。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歷任右拾遺、左司諫、知制誥、翰林學士。敢于直言諷諫,因此屢受貶謫。真宗即位,召還,復知制誥。后貶知黃州,又遷蘄州病死。王禹偁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文學韓愈、柳宗元,詩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會現實,風格清新平易。詞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積極用世的政治抱負,格調清新曠遠。著有《小畜集》。
...〔? 王禹偁的詩(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