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望江贈荀丞詩”譯文及注釋
譯文
飄泊他鄉的游子本就很少覺得愉快的,今又值黃昏,感物傷懷更添愁思。
日落西山,云彩也急急地回歸山嶺,游子不由得伸長頭頸眺望江南故鄉。
紛亂的水流向巨大的長江匯合聚攏,彌漫的濃霧籠罩著兩岸高大的林木。
遼闊的森林無邊無際,向天邊延伸最后無跡可尋。
只見空中一只孤鳥飛過,鳥鳴聲傳向遠方。
此情此景,不禁讓人想象到游子此刻的心情。
你居住在京城,每日為了盛大宴會大把花錢。
怎么能想到客居他鄉的我,面對夕陽正在長吁短嘆呢。
注釋
荀丞:指荀昶之子荀萬秋,字元寶,有才學,大明三年,任尚書左丞,故稱荀丞。鮑照在江北流浪之時,他正在江南的帝京(即建康)過著奢華的生活。
薄暮:傍晚。
延:伸長。
延頸:伸長頭頸,常形容急切盼望的樣子。
江陰:江南。
亂流:紛亂的水流。
灇(cóng):水匯合,小水流人大水。
大壑:指長江。
長霧:濃霧。匝:繞。
窮極:邊。
推:推測。
感物情:對于周圍景物及自身處境的感受。
高會:盛大宴會。
揮金:大把花錢。
咨嗟(zī jiē):嘆息。
景沉:太陽西下。景:指太陽。
“日落望江贈荀丞詩”鑒賞
賞析
這首詩的前四句是說,詩人在江北孤身流浪,了無樂趣。日落薄暮時分,愁思倍增。引領南望,思念起生活在京城中的友人?!皝y流”以下八句,寫詩人遙望江南時的所見所感。最后四句是詩人的一番想象:我在孤寂中所思念的友人,眼下正在城中與眾人揮金作樂,早巳把我忘了。詩以激昂風韻,描繪了日落望江所見之亂流注壑、霧繞高林,孤鳥遠翔等薄暮景象,表露了對舊友“方當得意不念舊交”的怨懟。全詩辭藻細致繁復,色彩鮮明艷麗,筆法健峭,句式多變。
一至四句,“旅人乏愉樂,薄暮增思深”,以平穩的交待總起全詩。
去親為客,飄泊他鄉的游子本少愉悅,今又值黃昏,感物傷懷,則更增其愁。這種情感,在鮑照以前詩人的詩文中已屢有所見,王粲《登樓賦》說:“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慘惻?!辈苤病顿洶遵R王彪》說:“原野何蕭條,白日忽西匿。歸鳥赴喬林,翩翩厲羽翼。孤獸走索群,銜草不遑食。感物傷我懷,撫心長嘆息?!苯詫俅祟悺4嗽娺@里暗用其意,重在點明由眼前日暮而引起的思鄉和懷人的憂愁,行文極其自然。
以下二句則正面寫望鄉,照應題目,“日落嶺云歸”,承接上文的“薄暮”,進一步補充說明憂思增深。白日西匿,在詩人眼中,不但有生命的鳥獸在歸巢索群,甚至連無生命的云彩都在急急地回歸山嶺,感情又進了一層,更深切地引起了他飄泊孤獨、無所歸依的苦痛憂思。思鄉懷人之情,至此乃躍然紙上。“延頸望江陰”,切題之“望”?!敖帯?,既交待了荀丞所在之地為江南,又暗示了自己輾轉飄泊于江北。延頸而望,表現了對家鄉和舊友的急切思念,是上文感情發展的必然結果。
五至十二句,正面寫望江所見和感受。
“亂流灇大壑,長霧匝高林。林際無窮極,云邊不可尋”,是望江所見的晚景:無數條水流正雜亂地向巨大的長江匯合聚攏,隨著暮色的漸深,夜霧彌漫開來,環繞著兩岸無邊無際的高大林木,向天邊綿延伸展,與落日余霞相接,渾然一體。數句寫長江日暮景色,氣象雄渾,同時又透出幾分黯淡的色彩,和詩人當時的憂愁凄涼心境頗相融合,情在景中,耐人咀嚼。此后詩人繼續寫望江所見,由無生命的林木、云霧轉到有生命的禽鳥,“惟見獨飛鳥,千里一揚音”,日落云歸,暮色蒼茫,鳥獸皆已回歸巢穴,可此時卻仍有孤鳥獨飛,愴然長鳴。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連翩浮想。曹植《雜詩》之一說:“孤雁飛南游,過庭長哀吟。翹首慕遠人,愿欲托遺音。”此詩二句暗用其意,孤鳥哀鳴,猶云游子的悲鳴,都是在“求其友聲”(《詩·小雅·伐木》語)。這就自然過渡到下二句?!巴破涓形锴椋瑒t知游子心?!痹娙擞晒馒B獨飛,進而推想到和它命運類似的自己,從而表現出了對故鄉的懷念和對舊友的無限思慕。
十三至十六句,切題之“贈荀丞”?!熬拥劬﹥取保D入贈友正題,交待荀丞及其所居地點乃京都建康?!案邥論]金”,寫荀丞的優越處境:日日置酒高會,揮金如土。元嘉末,荀萬秋在京任尚書左丞,是當時執政的徐湛之一派中的重要人物,《宋書·徐湛之傳》載湛之豪奢,“伎樂之妙,冠絕一時”,“以肴膳、器服、車馬相尚”,荀赤松的生活,恐怕亦復如此。
結尾二句則承此而說,謂荀丞只顧自己享受,卻不知道失群離居的故友,面對著江心即將沉沒的一輪夕陽,正在長吁短嘆呢。這二句感嘆荀丞不能援手于自己,有希望得到朋友幫助之意。而態度則不卑不亢,顯示了詩人人格的自尊。
此詩由日暮而引起的戀土懷鄉發端,進而轉到望江,又由望江的所見引至的懷鄉慕友,過渡自然,層次清楚。結句“景沉”,又照應開頭的“薄暮”,首尾呼應,形成整體和諧的美。暗用前人詩句而不露痕跡,含義深刻而不隱晦難讀。采用比物象征手法,以獨飛鳥擬孤獨飄泊的游子,表現也很有形象感。此外,此詩遣詞造句精煉警策,如“日落嶺云歸”,“亂流灇大壑,長霧匝高林”都是典型的例子,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
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為鮑照于宋孝武帝大明三年(公元459年)作客江北時所作(一說這首詩作于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公元451年)。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鮑照由秣陵令轉永嘉(今浙江省溫州市)令。次年,因獲罪而被解職。此后一段時間內,鮑照流浪于長江北岸,作此詩以贈其友尚書左丞荀萬秋,希望荀萬秋能同情他身在異鄉,又值辭任去職的困境,予以垂顧提攜。
鮑照簡介
南北朝·鮑照的簡介

鮑照(約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學家,與顏延之、謝靈運合稱“元嘉三大家”。字明遠,漢族,祖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西南,轄區包括今江蘇漣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貧賤,臨海王劉子頊鎮荊州時,任前軍參軍。劉子頊作亂,照為亂兵所殺。他長于樂府詩,其七言詩對唐代詩歌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鮑參軍集》。
...〔? 鮑照的詩(24篇)〕猜你喜歡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淡黃柳·空城曉角
客居合肥南城赤闌橋之西,巷陌凄涼,與江左異。唯柳色夾道,依依可憐。因度此闋,以紓客懷。
空城曉角,吹入垂楊陌。馬上單衣寒惻惻??幢M鵝黃嫩綠,都是江南舊相識。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強攜酒、小橋宅。怕梨花落盡成秋色。燕燕飛來,問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游虞山記
虞山去吳城才百里,屢欲游,未果。辛丑秋,將之江陰,舟行山下,望劍門入云際,未及登。丙午春,復如江陰,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詭云:“距劍門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張子少弋、葉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無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緣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詠詩處,今潭名空心,取詩中意也。遂從破龍澗而上,山脈怒坼,赭石縱橫,神物爪角痕,時隱時露。相傳龍與神斗,龍不勝,破其山而去。說近荒惑,然有跡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層折而度,越巒嶺,躋蹬道,遂陟椒極。有土坯磈礧,疑古時冢,然無碑碣志誰某。升望海墩,東向凝睇。是時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頃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駐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徑而南,益露奇境:齦腭摩天,嶄絕中斷,兩崖相嵌,如關斯劈,如刃斯立,是為劍門。以劍州、大劍、小劍擬之,肖其形也。側足延,不忍舍去。遇山僧,更問名勝處。僧指南為太公石室;南而西為招真宮,為讀書臺;西北為拂水巖,水下奔如虹,頹風逆施,倒躍而上,上拂數十丈,又西有三杳石、石城、石門,山后有石洞通海,時潛海物,人莫能名。余識其言,欲問道往游,而云之飛浮浮,風之來冽冽,時雨飄灑,沾衣濕裘,而余與客難暫留矣。少霽,自山之面下,困憊而歸。自是春陰連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兩經其下,為踐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識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歷。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輒盡者,始焉欣欣,繼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艱,且得半而止者,轉使人有無窮之思也。嗚呼!豈獨尋山也哉!
代扶風主人答
殺氣凝不流,風悲日彩寒。
浮埃起四遠,游子彌不歡。
依然宿扶風,沽酒聊自寬。
寸心亦未理,長鋏誰能彈。
主人就我飲,對我還慨嘆。
便泣數行淚,因歌行路難。
十五役邊地,三四討樓蘭。
連年不解甲,積日無所餐。
將軍降匈奴,國使沒桑乾。
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
不信沙場苦,君看刀箭瘢。
鄉親悉零落,冢墓亦摧殘。
仰攀青松枝,慟絕傷心肝。
禽獸悲不去,路旁誰忍看。
幸逢休明代,寰宇靜波瀾。
老馬思伏櫪,長鳴力已殫。
少年興運會,何事發悲端。
天子初封禪,賢良刷羽翰。
三邊悉如此,否泰亦須觀。
送客之江寧
春流送客不應賒,南入徐州見柳花。
朱雀橋邊看淮水,烏衣巷里問王家。
千閭萬井無多事,辟戶開門向山翠。
楚云朝下石頭城,江燕雙飛瓦棺寺。
吳士風流甚可親,相逢嘉賞日應新。
從來此地夸羊酪,自有莼羹定卻人。(定卻 一作:味可)
真州東園記
真為州,當東南之水會,故為江淮、兩浙、荊湖發運使之治所。龍圖閣直學士施君正臣、侍御史許君子春之為使也,得監察御史里行馬君仲涂為其判官。三人者樂其相得之歡,而因其暇日得州之監軍廢營以作東園,而日往游焉。
歲秋八月,子春以其職事走京師,圖其所謂東園者來以示予曰:“園之廣百畝,而流水橫其前,清池浸其右,高臺起其北。臺,吾望以拂云之亭;池,吾俯以澄虛之閣;水,吾泛以畫舫之舟。敞其中以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為射賓之圃。芙蕖芰荷之的歷,幽蘭白芷之芬芳,與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陰,此前日之蒼煙白露而荊棘也;高甍巨桷,水光日景動搖而上下;其寬閑深靚,可以答遠響而生清風,此前日之頹垣斷塹而荒墟也;嘉時令節,州人士女嘯歌而管弦,此前日之晦冥風雨、鼪鼯鳥獸之嗥音也。吾于是信有力焉。凡圖之所載,皆其一二之略也。若乃升于高以望江山之遠近,嬉于水而逐魚鳥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臨之樂,覽者各自得焉。凡工之所不能畫者,吾亦不能言也,其為吾書其大概焉?!?/p>
又曰:“真,天下之沖也。四方之賓客往來者,吾與之共樂于此,豈獨私吾三人者哉?然而池臺日益以新,草木日益以茂,四方之士無日而不來,而吾三人者有時皆去也,豈不眷眷于是哉?不為之記,則后孰知其自吾三人者始也?”
予以為三君之材賢足以相濟,而又協于其職,知所先后,使上下給足,而東南六路之人無辛苦愁怨之聲,然后休其余閑,又與四方賢士大夫共樂于此。是皆可嘉也,乃為之書。廬陵歐陽修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