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參烹彘”譯文及注釋
譯文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兒子邊跟著她邊哭,他的母親(曾子的妻子)說:“你回去,等我回家后為你殺一頭豬。”妻子到集市后回來了,曾子就要抓住一頭豬把它殺了,妻子制止他說:“剛才只不過是與小孩子鬧著玩兒罷了。”曾子說:“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鬧著玩兒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靠父母而逐步學習的,并聽從父母的教誨。如今你欺騙他,是教他學會欺騙。母親欺騙兒子,做兒子的就不會相信自己的母親,這不是把孩子教育好該用的辦法。”于是就殺了豬把它煮了。
注釋
曾子(前505~前432):曾參,春秋末年,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輿,被尊稱為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曾提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主張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據傳以修身為主要內容的《大學》是他的作品。
彘(zhì):豬.
適:到……去
特:只.
非與戲:不可同……開玩笑.
子:你,對對方的尊稱.
而:則,就.
非所以成教也:這樣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烹(pēng):殺.
女:通“汝”,你,你們。
反:通“返”,返回。
止:制止。
曾參:孔子的學生,也叫曾子
特與嬰兒戲耳:耳:罷了。
嬰兒:小孩子
有知:懂事
曾子之妻之市:之,到
其子隨之而泣:之,她,代曾子之妻
妻止之曰:之,他,曾子
今子欺之:之,他,代曾子之子
顧反:回來。反:通“返”,返回。
子:孩子,子女(注意不是特指兒子)
耳:罷了。
“曾參烹彘”鑒賞
文言知識
一、通假字
女
女通汝,你;如“女還”。
反
反通返,返回;如“顧反為女殺彘”。
二、古今異義
適
古義:往,到;如“妻適市來”。
今義:適合。
特
古義:只是;如“特與嬰兒戲耳”。
今義:特別,特殊。
學者
古義:學習的人;如“待父母而學者也”。
今義: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成教
古義:完成教導,教好;如“非所以成教也”。
今義:“成人教育”的簡稱。
三、一詞多義
還
⑴huán,動詞,回去;如“女還,顧反為女殺彘“。“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
⑵huán,動詞,交還;如“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送東陽馬生序》)
⑶xuán動詞,通“旋“,回轉,掉轉;如“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顧
⑴動詞,回來;如“顧反為女殺彘“。
⑵動詞,看;如“顧野有麥場“。(《狼》)
⑶動詞,拜訪;如“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 “。(《出師表》)
止
⑴動詞,制止,阻止;如“妻止之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⑵副詞,同“只“,只有;如“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
欺
⑴動詞,欺騙;如“今子欺之“。
⑵動詞,欺負;如“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子
⑴名詞,兒子,女兒,泛指孩子;如“子而不信其母“。“生以鄉人子謁余“。(《送東陽馬生序》)
⑵代詞,古代對男子的尊稱,也用作表敬意的對稱詞。“今子欺之“。“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兩小兒辯日》)
教
⑴動詞,教育;如“是教子欺也“。
⑵動詞,使,讓 ;如“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
信
⑴動詞,相信;如“子而不信其母“。“愿陛下親之信之“。(《出師表》)
⑵形容詞,誠實;如“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劌論戰》)
成
⑴動詞,實現,完成;如“非所以成教也“。
⑵動詞,成為,形成;如“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狼》)
四、文言句式
1、判斷句
⑴“待父母而學者也“中的判斷主語“嬰兒“省略,“待父母而學者“是判斷謂語,“也“幫助判斷;該分句可譯為“(嬰兒)是向父母學習的啊“。
⑵“是教子欺也“中的“是“是判斷主語,“教子欺“是判斷謂語,“也“幫助判斷;該分句可譯為“這是教導他欺騙別人啊“。
2、省略句
⑴省略主語
①“顧反為女殺彘“之前省略主語“我“,代曾子的妻子,即“(我)顧反為女殺彘“;該分句可譯為“等我回來給你殺豬(吃)“。
②“特與嬰兒戲耳“之前省略主語“我“,代曾子的妻子,即“(我)特與嬰兒戲耳“;該分句可譯為“(我)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
⑵省略賓語
①“嬰兒非與戲也“之中,介詞“與“之后省略賓語“之“,代“嬰兒“,即“嬰兒非與(之)戲也“;該分句可譯為“孩子不能欺騙啊“。
②“是教子欺也“之中,動詞“欺“后面省略賓語“之“,代別人,即“是教子欺(之)也“;該分句可譯為“這是教導他欺騙別人啊“。
⑶省略介詞
“妻適市來“之中,謂語動詞“適“后面省略介詞“于“,表示“適“的處所,即“妻適(于)市來“;該分句可譯為“妻子從集市回來“。
寓意
曾參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這種教育方法是可取的。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要誠實守信,不能說了做不到和說謊。
教育子女要注意言傳身教不能以欺騙作為手段,做任何事都要說到做到,不能說謊。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這樣才能獲到他人信任。以后不論做什么事情都要知道自己所做事情的后果,要為以后著想。以后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就不能信口雌黃。
韓非簡介
先秦·韓非的簡介

韓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約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師從荀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稱“韓子”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 韓非的詩(9篇)〕猜你喜歡
曾參烹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庖丁解牛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棘刺雕猴
燕王好微巧,衛人請以棘刺之端為母猴。燕王說之,養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視觀客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觀之,必半歲不入宮,不飲酒食肉,雨霽日出,視之晏陰之間,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見也。”燕王因養衛人,不能觀其母猴。鄭有臺下之冶者,謂燕王曰:“臣為削者也,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鋒,難以治棘刺之端。王試觀客之削,能與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謂衛人曰:“客為棘刺之母猴也,何以治之?”曰:“以削。”王曰:“吾欲觀見之。”客曰:“臣請之舍取之。”因逃。
(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宋人酤酒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懸幟甚高,然貯而不售,酒酸。怪其故,問其所知閭長者楊倩,倩曰:“汝狗猛邪?“曰:“狗猛,則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懷錢挈壺罋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夫國亦有狗。有道之士懷其術而欲以明萬乘之主,大臣為猛狗迓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為蔽,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