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譯文及注釋
譯文
那郊野小店旁的株株桃花,恰似那施罷脂粉的美女,娉婷而立,分外嬌媚;那田間小路邊的棵棵楊柳,恰如那綠色的輕煙,依風裊裊,絲絲縷縷。
如果不是因為送客而來到這城東,恐過這大好春光過去了,自己也全然不會知曉。
注釋
陌頭:路上,路旁。
“東城”鑒賞
賞析
這是趙孟頫因送客城東,適見郊外春光明媚,心有所感而作的一首小詩。
詩人以自然清新的語言,描繪了郊野春色的美麗,抒寫了他偶見春光的真切感受。 詩的前兩句,是著意描寫郊野春色。“野店”、“陌頭”,是用村野小店、田間小路,點明此乃郊外。“紅粉姿”,是用女子的姿色,來形容桃花。“紅粉”,即胭脂和鉛粉,因其皆為女子的化妝品,故引申而指女子。“綠煙絲”,是用綠色的輕煙,來形容嫩綠的楊柳細枝。這兩句寫得集中概括,如描如繪。春光種種,自難以一一道盡,故而詩人僅選擇那最醒目的紅的桃花、綠的楊柳以概括之。這樣寫,不僅大省筆墨,而且能突出詩人放野郊野的第一印象,還能以鮮明的色澤,喚起人們對春日郊野生機勃勃的種種美好聯想。真是一以當十之筆法。
詩的后兩句,是巧妙抒寫偶見春光之感受。“卻”,猶“了”。“過卻春光”是“春光過卻”之倒置。這兩句,語極淺顯,而充滿真情,并且很有點哲理意味。其中,固然包含有時光易逝的感慨,而更多的卻是得見春光的喜悅。試想,一個久居城中之人,整日瑣事纏身,何以得見春色?一旦來到郊外,突然發現那艷麗的春光,怎能不欣喜萬分?怎能不產生一種差點錯過之感?何況,詩人得見這美麗而易逝的春光,乃是因為送客城東這樣一個偶然的機緣。那種不期而獲的驚喜和僥幸之情,怎能不蕩溢心間?本因送客而傷感,不想得遇此機緣,很有點因禍得福的味道了。
此詩,雖無驚人之語,也談不到什么重大的思想意義,但它卻寫得繪景如畫,抒情真切,于自然流暢的語言中,傳達出一種偶然得見郊野春光的真實感受,仍不失為一首精巧的詩作。
趙孟頫簡介
元代·趙孟頫的簡介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作孟俯,漢族,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畫家,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于世。
...〔? 趙孟頫的詩(63篇)〕猜你喜歡
室思
沉陰結愁憂,愁憂為誰興?
念與君相別,各在天一方。
良會未有期,中心摧且傷。
不聊憂餐食,慊慊常饑空。
端坐而無為,仿佛君容光。
峨峨高山首,悠悠萬里道。
君去日已遠,郁結令人老。
人生一世間,忽若暮春草。
時不可再得,何為自愁惱?
每誦昔鴻恩,賤軀焉足保。
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詞。
飄搖不可寄,徙倚徒相思。
人離皆復會,君獨無返期。
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
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
慘慘時節盡,蘭葉復凋零。
喟然長嘆息,君期慰我情。
輾轉不能寐,長夜何綿綿。
躡履起出戶,仰觀三星連。
自恨志不遂,泣涕如涌泉。
思君見巾櫛,以益我勞勤。
安得鴻鸞羽,覯此心中人。
誠心亮不遂,搔首立悁悁。
何言一不見,復會無因緣。
故如比目魚,今隔如參辰。
人靡不有初,想君能終之。
別來歷年歲,舊恩何可期。
重新而忘故,君子所尤譏。
寄身雖在遠,豈忘君須臾。
既厚不為薄,想君時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