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門歌送東臺張判官”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天色已明城門已經開啟,日出城頭友人就要離去。
柳枝青青人們正可攀折,一日之間路旁幾人別離。
道路遙遙東望沒有盡頭,灞陵東去連著大樹驛樓;
云影照著坐騎色如驄馬,落花撲向衣服好似花繡。
路旁胡姬酒家遙遙在望,酒店宴送友人天色未晌。
條條絲繩拴著只只酒壇,好酒裝滿玉缸色如乳漿。
灞陵道上落花淹沒馬路,和著夜來微雨踏成香泥。
黃鸝翅兒潮濕低低飛過,關東故友書信醉后懶題。
友人登程東去已望不見,揚鞭策馬飛馳快似利箭;
借問為友此去何時再來,莫作東飛伯勞西飛之燕!
注釋
青門:即青綺門,漢長安東面三門之一。東臺:即東都留臺。唐時除在京都長安設御史臺外,于洛陽又有東都留臺。張判官:生平未詳。判官,節度、觀察和防御等使的僚屬。
金鎖:指城門上的銅鎖。平旦,天亮。
使車回:來京出使的車要回還。使車,出使人乘的車。
驛(yì)樓:指驛站。官樹:古時驛道為官府所建,稱官道,兩旁的樹稱官樹。灞(bà)陵:長安東有灞橋,附近有漢文帝劉恒的陵墓,稱灞陵,古人常在這里折柳送別。
征衣:遠行人所穿的衣服。繡:一語雙關,暗指張判官在御史臺供職。
驄(cōng):淡青色馬。此處隱指“驄馬御史”,《后漢書·桓典傳》載,桓典任侍御史時,常騎驄馬,官宦畏之,京師有語曰:“且行且止,避驄馬御史。”
胡姬:胡人婦女。姬,古時對婦女的美稱,也用為美女之稱。壚(lú):舊時酒店里安放酒甕的土臺子,亦指酒店。
絲繩:指提酒壇的絲繩。玉缸(gāng):指酒缸。酒如乳:說酒色純,味香,即好酒。
灞頭:即灞陵。
花成泥:花落地上,被踏成泥土。
關東:潼關以東,指洛陽一帶。尺書:指書信。
須臾:一會兒。
飛鞚(kòng):指飛馬。鞚,有嚼口的馬籠頭,指馬。
伯勞:鳴禽。
“青門歌送東臺張判官”鑒賞
賞析
這是一首歌行體的送別詩,描寫的是日常生活中友人之間送別的一個場面,在一個優美的春日的早晨,詩人送友人到城門之外,在酒店餞別,依依不合送友人離去。
詩的一開頭就點明即將分別和送別的時間,從“青門”寫起以照應題目。“城頭日出”,看得出天氣的晴朗,從中可以感覺到詩人心情的開朗,從而提示了全詩的基調。然而既為離別。就不免有留戀之情,這一點在詩的三、四兩句所勾劃的景物中含蓄地透露出來。“青門柳枝”“幾人別”對詩人送別起了很好的陪襯作用。
詩的次四句先寫步出青門后所見,瞻望前路,遙遙無盡,“路”是景物的中心,與“官樹”、“驛樓”一路烘托旅途氣氛,隱隱流露出惆悵不舍。然后設想友人登程后情景:“花撲征衣看似繡,云隨去馬色疑驄”,這兩句既以自然美景與遠行之人相聯系,勾劃出一幅十分優美的春日行旅圖,而又暗示張判官供職御史臺的身份,是一種巧妙的雙關筆法。而“花撲”、“云隨”又都以物的有倩,襯托了人的不舍。
詩的又四句寫酒店餞別。“日未午”與上文“城頭日出”聯系,看出時間的推移,也從中反映出詩人的挽留。對酒店宴飲場面并未正面細致描寫,只用“絲繩”、“玉缸”和“如乳”的美酒來側寫,后文用一“醉”字加以呼應,可見此次宴別賓主都很盡興。緊接著四句仍以酒店為基點落筆,寫飲酒時所見:賓主在酒家暢飲,窗外落花滿地,和春夜來微雨被踏成花泥,黃鸝在翩翩低飛,春日美景,烘托著人們的興致。一個“醉”字,而且醉到書信懶題的程度,可見雖為惜別,而賓主豪興不減。這一節宴別場面僅用景物來側寫,用筆極含蓄而意境極優美。
詩的最后四句寫醉后送友登程。“望君不可見”而用“須臾”,故友離去而用“疾如箭”,在詩人感覺中,友人走得太快了,透露出不忍便別;而酒后便揚鞭飛馬離去,也可看到友人奔波國事的豪邁姿態。結尾用古樂府歇辭“東飛伯勞西飛燕”的成句,貼切地表現出故人深情。
這首詩寫送別,著重寫送別的環境,意境十分優美,詩人的心情與詩中的環境一樣是開朗而明快的。全詩共十八句,六次換韻,又間用偶句,顯得流暢而婉轉。
創作背景
據《岑詩系年》,這首詩作于乾元年間(765~766),時岑參任右補闕。作者在一個春日里,于青綺門送別張氏判官而作此詩。 ?
岑參簡介
唐代·岑參的簡介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岑參的詩(21篇)〕猜你喜歡
青門歌送東臺張判官
青門金鎖平旦開,城頭日出使車回。
青門柳枝正堪折,路傍一日幾人別。
東出青門路不窮,驛樓官樹灞陵東。
花撲征衣看似繡,云隨去馬色疑驄。
胡姬酒壚日未午,絲繩玉缸酒如乳。
灞頭落花沒馬蹄,昨夜微雨花成泥。
黃鸝翅濕飛轉低,關東尺書醉懶題。
須臾望君不可見,揚鞭飛鞚疾如箭。
借問使乎何時來,莫作東飛伯勞西飛燕。
遣懷
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
名今陳留亞,劇則貝魏俱。
邑中九萬家,高棟照通衢。
舟車半天下,主客多歡娛。
白刃讎不義,黃金傾有無。
殺人紅塵里,報答在斯須。
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
兩公壯藻思,得我色敷腴。
氣酣登吹臺,懷古視平蕪。
芒碭云一去,雁鶩空相呼。
先帝正好武,寰海未凋枯。
猛將收西域,長戟破林胡。
百萬攻一城,獻捷不云輸。
組練棄如泥,尺土負百夫。
拓境功未已,元和辭大爐。
亂離朋友盡,合沓歲月徂。
吾衰將焉托,存歿再嗚呼。
蕭條益堪愧,獨在天一隅。
乘黃已去矣,凡馬徒區區。
不復見顏鮑,系舟臥荊巫。
臨餐吐更食,常恐違撫孤。
以詩代書答元丹丘
青鳥海上來,今朝發何處?
口銜云錦書,與我忽飛去。
鳥去凌紫煙,書留綺窗前。
開緘方一笑,乃是故人傳。
故人深相勖,憶我勞心曲。
離居在咸陽,三見秦草綠。
置書雙袂間,引領不暫閑。
長望杳難見,浮云橫遠山。
別韋少府
西出蒼龍門,南登白鹿原。
欲尋商山皓,猶戀漢皇恩。
水國遠行邁,仙經深討論。
洗心向溪月,清耳敬亭猿。
筑室在人境,閉門無世喧。
多君枉高駕,贈我以微言。
交乃意氣合,道因風雅存。
別離有相思,瑤瑟與金樽。
送客之江寧
春流送客不應賒,南入徐州見柳花。
朱雀橋邊看淮水,烏衣巷里問王家。
千閭萬井無多事,辟戶開門向山翠。
楚云朝下石頭城,江燕雙飛瓦棺寺。
吳士風流甚可親,相逢嘉賞日應新。
從來此地夸羊酪,自有莼羹定卻人。(定卻 一作: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