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剩舊時月色在瀟湘。”譯文及注釋
譯文
愁緒像落葉一樣撒落滿地,而這愁緒卻無人能夠理解,露水打濕了竹葉的影子,我孤零零地站在空蕩的臺階上,只有舊時曾共同照耀著我們的斑竹月色能安慰我的心緒。
我寧愿讓自己薄情寡義,不因多情而心累,陣陣歌聲催得我柔腸寸斷對著墻壁讀你的信箋,不禁想起當初在燈前呼著熱氣暖手,為你書寫心曲。
注釋
虞美人:詞牌名,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 “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
秋夕:七月七日晚上。信步:隨便漫步。
愁痕:指青青的苔痕。
瑯玕(Iàng gàn):像珠子一樣的美石。這里是形容竹子的青翠。
閑階:空蕩寂寞的臺階。
瀟湘:指湘江,因其水清深故名。
“紅箋”二句:意思是說信箋仍在,而信中模糊的字跡,讓人想起當初夜燈下呵手寫字的情景。向壁,李白《草書歌》: “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斗”,原指面壁在墻上寫大字,這里是說不停地在紙上寫字。
“還剩舊時月色在瀟湘。”鑒賞
賞析
納蘭的這首詞,有著他一貫的憂郁風范。
上片斟月光為茗,看林梢輕影,無須整理的心事。隨著殷殷低喚,拂去輕塵,來到眼前 “愁痕滿地無人省,露濕瑯玕影”,納蘭小令中的白描總是十分動人。信步竹林間,滿地竹葉恰似愁痕點點。納蘭詞里這樣的情境有很多,夜寒露重時獨立小院,衣衫必是不足御寒的,心境也必是凄涼無依的。而在這里,詞人也不繞圈子,自己說得清楚明白,“閑階小立倍荒涼”,空蕩寂寞的臺階顯得十分荒涼。
而下一句,納蘭卻又隱晦了,“還剩舊時月色在瀟湘”,萬千情意都濃縮在“瀟湘”兩字。瀟湘喻指生死相隔。詞句到了這里,納蘭的心跡也都鋪顯了出來,干言萬語,還是悼亡。月亮還是當年的月亮,只是如今,它卻孤零零照在一個人清冷孤寂的身影上。
下片寫萬籟俱寂,已寐難眠,此時正是“薄情轉是多情累,曲曲柔腸碎”。是薄情吧,才會彼時那樣不珍惜,是多情吧,才會如今這樣放不下,生怕掛著笑的嘴角一垂下來,眼淚就會忍不住跟著傾瀉而出。黯然神傷中,借黑夜蓋住內心的忐忑不安。
這首詞里,正是最后一句“憶共燈前呵手為伊書”最牽人心,想起當年和她一起在燈前寫字的情景,往事歷歷在目。其實何曾薄情,淡淡一句清言,二人繾綣深情便呼之欲出。故事完結,謝幕散場,但總有白紙黑字,文辭依然。
從全詞看,本詞采用前寫景后抒情的常用手法,即由眼前實景追憶曾經的情景。結句描寫一細節,使小詞頓生妙趣,意韻悠長,情趣悠遠。
創作背景
七月七日,七夕佳節。天上、人間,花好月圓。詞人在庭院中信步閑逛,看到月色下深淺不一的青苔,以及被秋露打濕的蒼竹,那婆娑的竹影,此時此景不禁讓詞人感傷,想起了妻子,內心的凄涼油然而生,提筆寫下這首詞。 ?
納蘭性德簡介
清代·納蘭性德的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 納蘭性德的詩(220篇)〕猜你喜歡
- 為春憔悴留春住,那禁半霎催歸雨。
出自 清代 納蘭性德: 《菩薩蠻·為春憔悴留春住》
- 分明小像沉香縷,一片傷心欲畫難。
出自 清代 納蘭性德: 《于中好·握手西風淚不干》
- 斜漢朦朧。冷逼氈帷火不紅。
出自 清代 納蘭性德: 《采桑子·嚴霜擁絮頻驚起》
- 堠雪翻鴉,河冰躍馬,驚風吹度龍堆。
- 白波東逝,鳥啼花落,任他日暮。
出自 清代 納蘭性德: 《水龍吟·再送蓀友南還》
- 吹到一片秋香,清輝了如雪。
- 點滴芭蕉心欲碎,聲聲催憶當初。
出自 清代 納蘭性德: 《臨江仙·點滴芭蕉心欲碎》
- 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舊關城。
出自 清代 納蘭性德: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 最是繁絲搖落后,轉教人憶春山。
- 珍重好花天。
出自 清代 納蘭性德: 《荷葉杯·知己一人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