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得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zì yǐ wéi dé jì自以為得計 | 得計:計謀得逞。自以為計謀很對很好了(含貶義)。 | 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此宜禽獸夷狄所不忍為,而其人自視以為得計,聞子厚之風,亦可以少愧矣?!?/td> |
dé cùn sī chǐ得寸思尺 | 得:取得,獲得。得了一寸,還想再進一尺。比喻貪得無厭。 | 《清史稿·食貨志》:“小民惟利是圖,往往得寸思尺?!?/td> |
qiǎo fù zuò bù dé wú miàn bó tuō巧婦做不得無面馎饦 | 馎饦:湯餅。如果沒有米面,最靈巧的媳婦也做不出飯食來。比喻缺乏必要的條件,事情不可能做到。 | 宋·陳亮《又壬寅夏書》:“富家之積蓄皆盡矣,若今更不雨,恐巧婦做不得無面馎饦。” |
kāi juàn yǒu dé開卷有得 | 開卷:打開書本,指讀書;得:收獲。打開書來看就會有收獲。 | 晉·陶潛《與子儼等疏》:“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td> |
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yī jiù yǒu chái shāo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 | 比喻能保留最根本的條件,其他問題就可得到解決。同“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二回:“身子是根本,俗語說的:‘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td> |
dé yì yáng yáng得意洋洋 | 洋洋:得意的樣子。形容稱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樣子。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管晏列傳》:“意氣揚揚,甚自得也?!?/td> |
wáng jǐ dé máo亡戟得矛 | 比喻得到的和失去的相當,或有失有得。 |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離俗》:“亡戟得矛,可以歸乎?” |
dé yì zhī sè得意之色 | 得意:稱心如意。因非常稱心如意而露出傲慢的神色。 | 魯迅《書信集·答有恒先生》:“血的游戲已經開頭,而角色又是青年,并且有得意之色。” |
shě dé yī shēn guǎ,gǎn bǎ huáng dì lā xià mǎ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 比喻再難的事,拼著一死也敢干下去。 | 《紅樓夢》第六十八回:“拚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
yì qì zì dé意氣自得 | 意氣:意態,氣概;自得:自覺得意。形容驕傲自滿、洋洋得意的樣子。 | 《魏書·北海王子顥傳》:“兄顥入洛,成敗未分,便以意氣自得為時人所笑。” |
yí rán zì dé怡然自得 | 怡然:安閑、愉快的樣子。形容愉快而又自得其樂的神情。 | 戰國 鄭 列御寇《列子 黃帝》:“黃帝既寤,怡然自得。” |
táo táo zì dé陶陶自得 | 自得:自己覺得快意。自己覺得舒暢快樂。 | 宋·林正夫《括沁園春》:“但無思無慮,陶陶自得,任兀然而醉,恍然而醒。” |
zuǒ yōng dé cháng佐饔得嘗 | 比喻助人為善者得善報。 | 《國語 周語下》:“佐饔者得嘗焉,佐斗者傷焉?!?/td> |
tà pò tiě xié wú mì chù,dé lái quán bù fèi gōng fū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 比喻急需的東西費了很大的力氣找不到,卻在無意中得到了。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金滿將大門閉了,兩個促膝細談。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
dú dé zhī jiàn獨得之見 | 與眾不同的創造性的見解。 | 明·歸有光《送王子敬之任建寧序》:“近世一二君子,乃起而爭自為說,創為獨得之見?!?/td> |
pōu bàng dé zhū剖蚌得珠 | 見“剖蚌求珠”。 | 明·謝榛《四溟詩話》第四卷:“易若剖蚌得珠,難如破石求玉?!?/td> |
dé mǎ shēng zāi得馬生災 | 《淮南子·人間訓》:“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焙笠浴暗民R生災”謂因福而得禍。 | 《淮南子·人間訓》:“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td> |
zì wǒ dé zhī,zì wǒ shī zhī自我得之,自我失之 | 從我手里得到的東西,又從我手里失去。比喻興敗無?;虻檬嗟?。 | 《梁書·邵陵王綸傳》:“高祖嘆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復何恨。’” |
kū xiào bù dé哭笑不得 | 哭也不好;笑也不好。形容處境尷尬。 | 元 高安道《皮匠說謊》:“好一場,惡一場,哭不得,笑不得?!?/td> |
yī rén gāo shēng,zhòng rén dé jì一人高升,眾人得濟 | 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系的人也都跟著沾光。 | 梁斌《紅旗譜》第一卷:“一人高升,眾人得濟。你一個人掙錢,一大家子人不受急窄了?!?/td> |
yáng yáng dé yì揚揚得意 | 形容十分得意的樣子。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隋煬帝逸游召譴》:“獨楊素殘忍深刻,揚揚得意,以為‘太子由我得立’?!?/td> |
yú rén dé lì漁人得利 | 趁著雙方爭持不下而從中得到好處。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燕策二》:“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 |
zì míng dé yì自鳴得意 | 自己表示得意。形容自我欣賞。鳴:表達;表示。 | 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篇》:“揮策四顧;如辛幼安之歌千古江山;自鳴得意?!?/td> |
dé tù wàng tí得兔忘蹄 | 猶言得魚忘荃。蹄,兔罝。語出《莊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td> | 語出《莊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td> |
yōu liè dé suǒ優劣得所 | 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 |
ào nì dé zhì傲睨得志 | 傲睨:傲慢地斜眼看。得志:愿望實現。形容因實現愿望而看不起一切的神情。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0回:“原來曹操自破馬超回,傲睨得志,每日飲宴,無事少出,國政皆在相府商議?!?/td> |
dé rén qián cái,yǔ rén xiāo zāi得人錢財,與人消災 | 得到別人金錢等好處就得為別人辦事。 |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14回:“惟小子弄慣了這管筆頭,才知里邊緣故,叫做得人錢財,與人消災,只顧騙準,值些甚么?” |
xiǎo rén dé zhì小人得志 | 小人:舊指道德低下或行為不正派的人。指人格卑下的人取得權勢。 | 南朝·宋·何承天《為謝晦檄京邑》:“若使小人得志,君子道消?!?/td> |
rú hǔ dé yì如虎得翼 | 同“如虎傅翼”。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35回:“二狐有將相之才,今從重耳,如虎得翼?!?/td> |
yú zhě qiān lǜ,yì yǒu yī dé愚者千慮,亦有一得 | 指愚鈍人的許多思慮中總會有一些可取之處。常以謙指己見。 | 《漢書 韓信傳》:“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亦有一得?!?/td> |
fǎn shǒu kě dé反手可得 | 反:翻轉。翻轉手掌學可得到。形容極其易得。 | 《荀子·非相》:“誅旦公,定楚國,如反手爾?!?/td> |
dé cùn jìn chǐ得寸進尺 | 得到了一寸又進一步得到一尺。比喻欲望越來越大;貪心不足。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td> |
zào yīn dé guǒ造因得果 | 見“造因結果”。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回:“可見造因得果,雖有人為,也是上天暗中安排定的?!?/td> |
dé chǐ dé cùn得尺得寸 | 得:取得,獲得。指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得多少就是多少。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 得尺亦王之尺也?!?/td> |
yī dé zhī jiàn一得之見 | 一點點膚淺的見解。表示謙虛。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td> |
tuò shǒu ér dé唾手而得 | 唾手:往手上吐唾沫。比喻極容易得到的東西。 | 清·石玉昆《小五義》第54回:“這房可唾手而得。” |
jì dé lì yì既得利益 | 指人們或集團已經獲得的,法定的某種特別權益。 | 毛澤東《陜甘寧邊區政府第八路軍后方留守處布告》:“屬于邊區管轄地域內,一切已經分配過的土地房屋和已經廢除過的債務,本府本處當保護人民既得利益,不準擅自變更?!?/td> |
tà pò máng xié méi mì chù,dé lái quán bù fèi gōng fū踏破芒鞋沒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 到處尋找都沒找到,卻由偶然的機會輕易得到了。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8回:“往上一瞧,正是那日晚上地藏庵遇著的一群俊俏后生,心中歡喜不盡,暗說道:‘踏破芒鞋沒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td> |
dé shǒu yīng xīn得手應心 | 見“得心應手”。 | 《莊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td> |
bù tàn hǔ xué,bù dé hǔ zǐ不探虎穴,不得虎子 | 探:探測。不進老虎窩,不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冒險進入險境就不能取得成果。 | 《東觀漢記·班超傳》:“超悉會其吏士三十六人,酒酣激怒曰:‘不探虎穴,不得虎子?!?/td> |
niǎo dé gōng cáng鳥得弓藏 | 見“鳥盡弓藏”。 | 三國·魏·曹丕《煌煌京洺行》:“淮陰五刑,鳥得弓藏;保身全名,獨有子房?!?/td> |
dé guò qiě guò得過且過 | 得:能夠;且:姑且。只要勉強過得去;就這樣過下去形容胸無大志;沒有長遠打算;也指工作敷衍了事;不負責任。 | 元 無名氏《小孫屠》戲文第四出:“孩兒,我聽得道你要出外打旋,怕家中得過且過,出去做甚的?” |
dé cùn dé chǐ得寸得尺 | 《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敝^或多或少皆有所得。后亦謂能得多少就得多少。 | 《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td> |
táo shā dé jīn淘沙得金 | 用水選的方法從沙子里取得真金。比喻除去雜質,提取精華。也比喻費力大而成效少。 | 《關尹子》六七:“我之為我,如灰中金,而不若礦沙之金。破礦得金,淘沙得金,揚灰終身,無得金也。” |
bù rù shòu xué,bù dé shòu zǐ不入獸穴,不得獸子 | 不進野獸窩,不能捉到小野獸。比喻不冒險進入險境就不能取得成果。 | 《北史·韋佑傳》:“古人稱不入獸穴,不得獸子。安危之事未可預量?!?/td> |
zhòng mài dé mài種麥得麥 | 指有什么樣的原因就會有什么樣的結果。 |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用民》:“夫種麥而得麥,種稷而得稷?!?/td> |
yú zhě qiān lǜ,huò yǒu yī dé愚者千慮,或有一得 | 指愚鈍人的許多思慮中總會有一些可取之處。常以謙指己見。 | 唐 林蘊《上宰相元衡宏靖論兵書》:“茍有妖孽,某安敢不隳裂肝膽,為相公之腹心乎。愚者千慮,或有一得。伏愿相公少賜采擇焉?!?/td> |
bù dé rén xīn不得人心 | 所作所為違反人的意愿;得不到別人的擁護和支持。 | 《太平經》:“十傷三者,不得人心?!?/td> |
zhú tù xiān dé逐兔先得 | 逐:追趕。誰先抓到手就歸誰,別人不能再爭。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0回:“法正曰:‘豈不聞逐兔先得之語乎?’” |
qí kāi dé shèng,mǎ dào chéng gōng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 令旗一揮,戰馬一到就取得了勝利。比喻事情進展順利,一開始就取得成功 | 明·周楫《西湖二集·劉伯溫薦賢平浙中》:“所以旗開得勝,馬到成功,攻城略地如風卷殘云。” |
dé lǒng wàng shǔ得隴望蜀 | 隴:古代地名;相當于今甘肅東部;蜀:古代地名;相當于四川中西部。得到了隴地后;又希望取得蜀地。比喻得到了這個;還想要那個;貪心不足。 | 《東觀漢記 隗囂傳》:“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鬢為白。” |
xīn rán zì dé欣然自得 | 心情舒適、自覺得意貌。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魯丕傳》:“士友常以此短之,而丕欣然自得?!?/td> |
shàng bù dé tái pán上不得臺盤 | 臺:桌子。比喻不懂禮節或地位卑微的人不能在正式的或隆重的場合出現。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胡老爹上不得臺盤,只好在廚房里或女兒房里幫著量白布、稱肉,亂竄?!?/td> |
dé bù chóu shī得不酬失 | 見“得不償失”。 | 《后漢書·西羌傳論》:“軍書未奏其利害,而離叛之關已言矣。故得不酬失,功不半勞?!?/td> |
bù dé qí sǐ不得其死 | 得:取得,獲得。指人不得善終。 | 先秦 孔子《論語 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td> |
jí zú xiān dé疾足先得 | 比喻行動迅速的人首先達到目的。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鷸蚌持爭,漁翁得利 | 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 《戰國策·燕策二》記載: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面都不相讓。漁翁來了,把兩個都捉住了。 |
tiǎo dé lán lǐ biàn shì cài挑得籃里便是菜 | 比喻得到一點就行,毫不挑剔。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20卷:“挑得籃里便是菜,一個信送將進去,登時把陳定放了出來?!?/td> |
wáng yáng dé niú亡羊得牛 | 丟掉羊,得到牛。比喻損失小而收獲大。 | 《淮南子·說山訓》:“亡羊而得牛,則莫不利失也?!?/td> |
bì bù dé yǐ必不得已 | 必然不能得止。指形勢使得非如此不可。表示無可奈何的意思。 | 《論語 顏淵》:“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
yù bàng xiāng chí,yú rén dé lì鷸蚌相持,漁人得利 | 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 《戰國策 燕策二》記載: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面都不相讓。漁翁來了,把兩個都捉住了。 |
chuī tán dé pò吹彈得破 | 好象吹一吹、彈一彈就會弄破似的。形容面部的皮膚非常細嫩。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覷俺姐姐這個臉兒吹彈得破,張生有福也呵!” |
hé fù dé shuǐ涸鮒得水 | 比喻絕處逢生,有所憑借。同“涸魚得水”。 | 梁啟超《意大利建國三杰傳》第六節:“雖然,以當時久困地獄,渴望天日之意大利人,驟聞此語,殆如涸鮒得水,籠鳥脫樊,且距且躍,且汗且喘。” |
chǒu xí fù zǒng de jiàn gōng pó丑媳婦總得見公婆 | 比喻隱藏不住,總要露相。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十六回:“丑媳婦總得要見公婆的,索性我自己招罷。” |
hǎo xīn dé bù dào hǎo bào好心得不到好報 | 一片好心腸卻得不到好的報答。 | 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13回:“原來如此,真是好心不得好報?!?/td> |
jiě rén nán dé解人難得 | 比喻知己難得。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安年少時,請阮光祿道《白馬論》,為論以示謝,于時,謝不即解阮語,重相咨盡。阮乃嘆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得?!?/td> |
xuán dé xuán shī旋得旋失 | 很快得到,不久又失去。形容得失都很快。 | 吳玉章《榮縣獨立》:“十數州縣,但都旋得旋失,沒有得到鞏固?!?/td> |
dé mǎ shī mǎ得馬失馬 | 謂世事多變,得失無常。典出《淮南子·人間訓》。 | 典出《淮南子·人間訓》。見“得馬生災”。 |
dé xiū biàn xiū得休便休 | 休:停止,罷休。該罷手時就罷手。指適可而止。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二回:“不如暫行停戰,與他議和,若他肯就我范圍,何妨得休便休,過了一年是一年,且到將來,再作計較。” |
dé yú wàng quán得魚忘荃 | 比喻已達目的,即忘其憑借?!败酢币嘧鳌绑堋?。 | 《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 |
jí zǒu xiān dé疾走先得 | 比喻行動迅速的人首先達到目的。同“疾足先得”。 | 漢 焦贛《易林 損之井》:“秦失其鹿,疾走先得。” |
yú zhě qiān lǜ,bì yǒu yī dé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 平凡的人在許多次考慮中,也會有一次是正確的。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td> |
dé yú wàng quán得魚忘筌 | 筌:捕魚用的竹器。捕到了魚,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來依靠的東西。 | 莊周《莊子 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
kūn péng dé zhì鹍鵬得志 | 鹍鵬:傳說中的極大的魚和鳥。比喻有大志的人得到施展的機會。 | 元·關漢卿《陳母教子》第一折:“您端的似鹍鵬得志秋云長?!?/td> |
qiú shēng bù dé求生不得 | 想活活不了。形容處境十分艱難。 | 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造成了普遍于全國的災荒和匪禍,使得廣大的農民和城市貧民走上求生不得的道路?!?/td> |
dé cùn rù chǐ得寸入尺 | 得:取得,獲得。得了一寸,還想再進一尺。比喻貪得無厭。 | 梁啟超《論民族競爭之大勢》:“其奈得寸入尺、獲隴望蜀者,既眈眈相逼乎前;而政府之懾狐威者,今日許以寸,明日予以尺?!?/td> |
chū shǒu dé lú出手得盧 | 盧:古時樗蒲戲一擲五子皆黑,為最勝采。比喻一下子就取得勝利。 | 《南齊書 張瓌傳》:“獻捷,太祖以告領軍張沖,沖曰:‘瓌以百口一擲,出手得盧矣?!?/td> |
qíng fēi dé yǐ情非得已 | 情況出于不得已。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62回:“適才躲避桌下,自知失儀露丑,實系情非得已,諸位姐姐莫要發笑?!?/td> |
mǎ shàng dé tiān xià馬上得天下 | 喻指武功建國。 | 《史記 酈生陸賈列傳》:“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并用,長久之術也?!?/td> |
bù tàn hǔ xué,ān dé hǔ zǐ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 探:探測;安:怎么。不進老虎窩,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冒險進入險境就不能取得成果。 | 晉·陳壽《三國志·呂蒙傳》:“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
qī kāi bā dé七開八得 | 形容反反復復,十分周備。 | 老舍《龍須溝》第三幕:“我找二嘎子去啦,找了七開八得,也找不著他!” |
qiú zhī bù dé求之不得 | 原指十分想往追求可是得不到。現多用來突出渴求想往的感情。 | 《詩經 周南 關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td> |
xiāng dé yì zhāng相得益彰 | 益:更加;彰:明顯。指兩個人或兩件事互相配合;雙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顯示出來。 | 漢 王褒《圣主得賢臣頌》:“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會神,相得益章。” |
dé shèng huí cháo得勝回朝 | 朝:朝廷;封建帝王接受朝見;處理政事的地方。打了勝仗回到朝廷報功。泛指取得勝利或完成任務后喜洋洋地回來。 | 元 無名氏《小尉遲》:“若得勝還朝,圣人自有加官賜賞哩。” |
yī suǒ dé nán一索得男 | 舊時指頭胎生子。 | 《周易 說卦》:“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td> |
yáng yáng zì dé揚揚自得 | 十分得意的樣子。語本《史記·管晏列傳》:“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閑而窺其夫。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 語出《史記·管晏列傳》:“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td> |
dé yì wàng xiàng得意忘象 | 謂只取其精神而無視其形式。 | 唐·梁肅《止觀統例議》:“非夫聰明深達,得意忘象,其孰能知乎?” |
kuān yán dé tǐ寬嚴得體 | 得體:合乎分寸。寬厚和嚴格掌握得恰如其分。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39回:“眾將見绤彀寬嚴得體,無不悅服?!?/td> |
wàng xiàng dé yì忘象得意 | 忘記物象,得到真諦。 | 南朝·齊·劉邙《答竟陵王子良書》:“微文接粗,漸說或允;忘象得意,頓義為長?!?/td> |
shén sè zì dé神色自得 | 神色:神情,態度;自得:自覺得意,快意。神情顯露出得意的樣子。 | 唐·溫庭筠《乾誄子·權長孺》:“長孺視之,忻然有喜色,如獲千金之惠,涎流于吻,連撮瞰之,神色自得,合坐驚異?!?/td> |
ràng lǐ yī cùn,dé lǐ yī chǐ讓禮一寸,得禮一尺 | 比喻以禮相讓,事雖微而獲益必大。 | 語出《太平御覽》卷四二四引三國魏曹操《禮讓令》:“里諺曰:‘讓禮一寸,得禮一尺?!购辖浿印!?/td> |
dé yì wàng quán得意忘筌 | 捕得魚后;忘了捕魚的竹器。比喻達到目的之后;就忘記了原來的憑借。 | 《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td> |
dé yì zì míng得意自鳴 | 鳴:表達。自以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 | 清·陳瑯《玉獅堂傳奇·回流記·罷宴》:“笑他井底響繁蛙,得意自鳴,甘居人下?!?/td> |
yǎo bù kě dé杳不可得 | 杳:不見蹤影,沒有跡象。沒有一點消息。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1卷:“求之市中數日,杳不可得。” |
dé shī chéng bài得失成敗 | 指獲得與損失、成功與失敗。 | 晉 陸機《五等諸侯論》:“得失成敗,備在典謨,是以其詳,可得而言。” |
yù bàng xiāng chí,yú wēng dé lì鷸蚌相持,漁翁得利 | 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 《戰國策 燕策二》記載: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面都不相讓。漁翁來了,把兩個都捉住了。 |
dé yì wàng xíng得意忘形 | 形:形骸指自身的存在。高興得控制不住自己;失去常態。形容淺薄的人稍稍得志就忘記了應持的態度。 | 《晉書 阮籍傳》:“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td> |
tān dé wú yàn貪得無厭 | 貪:求多;得:獲取;厭:滿足。追求財物沒有滿足的時候。 | 《四游記 三至岳陽飛度》:“洞賓嘆曰:‘人心貪得無厭,一至于此!’” |
chǒu xí fù shǎo bù dé jiàn gōng pó丑媳婦少不得見公婆 | 比喻害怕見人而不得不見人。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97回:“常言道:‘丑媳婦少不得見公婆?!坏妹撆劢鈳В夤谕锦校蛴陂T外?!?/td> |
hǎo xīn bù dé hǎo bào好心不得好報 | 報:報答。指一番好心被人誤解,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回:“好意叫他洗腳,顛倒嫌冷嫌熱,卻不是好心不得好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