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帝啼鵑的成語故事
拼音wàng dì tí juān
基本解釋相傳戰(zhàn)國時(shí)蜀王杜宇稱帝,號望帝,為蜀治水有功,后禪位臣子,退隱西山,死后化為杜鵑鳥,啼聲凄切。后常指悲哀凄慘的啼哭。
出處元·關(guān)漢卿《竇娥冤》:“若沒些兒靈圣與世人傳,也不見得湛湛清天。我不要半星血紅塵灑,都只在八尺旗槍素練懸。等他四下里皆瞧見,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
暫未找到成語望帝啼鵑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望帝啼鵑)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徘徊觀望 | 孫中山《第二次討袁宣言》:“至袁氏今日,勢已窮蹙,而猶徘徊觀望,不肯自歸于失敗。” |
望塵莫及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趙咨傳》:“復(fù)拜東海相,之官,道經(jīng)滎陽,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謁候。咨不為留,暠送至亭次,望塵不及。” |
望風(fēng)撲影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51回:“蔣平道:‘知道五弟向何方而去?不是望風(fēng)撲影么?’” |
犀牛望月 | 《關(guān)尹子 五鑒》:“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識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 |
想望豐采 | 《明史·馮琦傳》:“數(shù)陳讜論,中外想望豐采,帝亦深眷倚。” |
大失所望 | 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記》:“秦人大失望。” |
望而生畏 | 先秦 孔子《論語 堯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
公才公望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品藻》:“孔愉有公才而無公望;丁潭有公望而無公才,兼之者其在卿乎?” |
眾所瞻望 | 宋·蔡襄《答趙內(nèi)翰書》:“足下語論,眾所瞻望。” |
拼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8回:“拼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
望塵靡及 | 清·黃宗羲《移史館熊公雨殷行狀》:“如廝隸之于貴官,負(fù)弩前驅(qū)望塵靡及耳。” |
望子成龍 | 周而復(fù)《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德公望子成龍,一會(huì)想送他上英國,一會(huì)又想送他上美國。” |
施恩望報(bào)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9回:“可都是那個(gè)甚么施恩望報(bào),不望報(bào)的這個(gè)脾氣鬧的!” |
哭哭啼啼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七回:“這如今才好些,又這樣哭哭啼啼,豈不是自己糟蹋了自己身子。” |
望洋興嘆 | 元 劉壎《隱居通議 詩歌五》:“千古吟人,望洋興嘆。” |
望梅止渴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
干啼濕哭 | 《北齊書·尉景傳》:“景曰:‘小兒慣去,放使作心腹,何須干啼濕哭不聽打耶!’” |
望門投止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黨錮傳 張儉》:“儉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
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 《紅樓夢》第六十八回:“拚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
啼笑皆非 | 唐 孟棨《本事詩 情感》:“笑啼皆不敢,方驗(yàn)作人難。” |
昂首望天 | 清 歸莊《王大癡像贊》:“昂其首,睅其目,舉觴而望青天者,是為王大癡。” |
帝王將相 | 《史記·陳涉世家》:“且壯士不死即日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
喜出望外 | 宋 蘇軾《與李之儀》:“契闊八年,豈謂復(fù)有見日,漸近中原,辱書尤數(shù),喜出望外。” |
門閭之望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齊策六》:“王孫賈年十五,事閔王。王出走,失王之處。其母曰:‘女朝出而晚來,則吾倚門而望;女暮出而不還,則吾倚閭而望。’” |
可望而不可及 | 郭沫若《月蝕》:“可望而不可及的古之人,你們的鼓聲透過了幾千萬重的黑幕,傳達(dá)到我耳里來了!” |
望而卻步 | 明 徐光啟《復(fù)周無逸學(xué)憲》:“且以裕蠱所為,思之痛心,望之卻步。” |
大喜過望 | 東漢 班固《漢書 英布傳》:“布大怒,悔來,欲自殺。出就舍,張御食飲從官如漢王居,布又大喜過望。” |
柳啼花怨 | 宋 盧祖皋《夜行船 暖入新梢風(fēng)又起》詞:卻說當(dāng)時(shí),柳啼花怨,魂夢為君迢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