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毛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chuī máo qiú xiá吹毛求瑕 | 同“吹毛求疵”。 | 《三國志·吳志·步騭傳》:“擿抉細微,吹毛求瑕。” |
tiāo máo jiǎn cì挑毛揀刺 | 故意挑剔毛病。 | |
máo fà sī sù毛發絲粟 | 比喻十分細小的事物。 | 宋 歐陽洵《上歐陽內翰第一書》:“方是之時,天下之人,毛發絲粟之才,紛紛然而起。” |
máo lǐ tuō zhān毛里拖氈 | 在毛里拖氈行進困難。比喻畏縮不前的樣子。 | 元·關漢卿《金線池》第四折:“好教我足未移心先戰,一步步似毛里拖氈。” |
máo fā sǒng rán毛發悚然 | 亦作“毛發聳然”。毛發豎起。極言驚駭、恐懼。 |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戴監生》:“戴監生偷聽到兩個鬼的一番議論,議論中居然提到他。戴驟聆至此,毛發悚然。” |
tún máo bù biàn屯毛不辨 | 《漢書·溝洫志》“河復北決于館陶,分為屯氏河”唐顏師古注:“而隋室分析州縣,誤以為毛氏河,乃置毛州,失之甚矣。”后因以“屯毛不辨”喻不能分辨相近或相似的事物。 | 《漢書·溝洫志》“河復北決于館陶,分為屯氏河”唐顏師古注:“而隋室分析州縣,誤以為毛氏河,乃置毛州,失之甚矣。” |
máo máo xì yǔ毛毛細雨 | 毛:小,細碎。形容雨下得很細。 | 《劉胡蘭傳》:“那天恰好是個陰天,還落著毛毛細雨。” |
sǐ qīng hóng máo死輕鴻毛 | 鴻毛:大雁的毛。比喻死得微不足道,毫無意義。 | 西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
fèng máo jì měi鳳毛濟美 | 舊時比喻父親做官,兒子能繼承父業。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4回:“你不聽見說他們世兄即日也要保道臺?真正是鳳毛濟美,可欽,可敬!” |
shé máo mǎ jiǎo蛇毛馬角 | 蛇生毛,馬出角。指不可能存在的事物。比喻有名無實者。 | 章炳麟《王天論》:“國家者如機關木人,有作用而無自性,如蛇毛馬角,有名言而非實存。” |
hóng máo tài dài鴻毛泰岱 | 見“鴻毛泰山”。 | 郭沫若《戰聲集·〈歸國雜吟〉之三》:“四十六年余一死,鴻毛泰岱早安排。” |
máo jǔ xì wù毛舉細務 | 煩瑣地列舉細小事情。 | 宋·陳亮《論勵臣之道》:“而群臣邈焉不知所急,毛舉細事以亂大謀。” |
míng zhǐ shēng máo名紙生毛 | 名片紙磨得生了毛,字跡模糊了。比喻人的聲譽下降,今不如昔。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劉魯風投謁所知,為典謁所阻,因有詩曰:‘無錢乞與韓知客,名紙生毛不為通。’” |
ài xī yǔ máo愛惜羽毛 | 羽毛:比喻人的聲望。比喻為珍惜自己的名聲,行事十分謹慎。 | 西漢 劉向《說苑 雜言》:“夫君子愛口,孔雀愛羽,虎豹愛爪,此皆所以治身法也。” |
méi máo dà chóng沒毛大蟲 | 沒有毛的老虎。比喻兇猛的人或事物。 | 元 無名氏《貨郎旦》第一折:“這一把無情毒火,豈非是沒毛大蟲。” |
jiàn jì yī máo見驥一毛 | 驥:千里馬。只看見千里馬身上的一根毛。比喻只了解事物的局部。 | 戰國·魯·尸佼《尸子》下卷:“見驥一毛,不知其狀;見畫一色,不知其美。” |
qí jì yī máo騏驥一毛 | 比喻珍品的極小部分。 | 宋 黃伯思《記石經與今文不同》:“此石刻在洛陽,本在洛宮前御史臺中,年久摧散。洛人好事者時時得之,若騏驥一毛,虬龍片甲。” |
zhān shàng tuō máo氈上拖毛 | 氈為毛制,在氈上拖毛,則澀滯難行。用以形容腳步畏縮不前。 | 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一折:“我著你去呵,似弩箭離弦,叫你回來呵,便似氈上拖毛。程嬰,你則道我不認的你哩!”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三折:“魯智深窟里拔蛇……宋公明似氈上拖毛。” |
pī máo suǒ yǎn披毛索黡 | 披:撥開;毛:毛發;索:尋找;黡:黑痣。比喻故意挑剔毛病。 | 晉 葛洪《抱樸子 接疏》:“成天平地,豈肯稱薪而爨,數粒乃炊,并瑕棄璧,披毛索靨哉!” |
chuī máo suǒ cī吹毛索疵 | 同“吹毛求疵”。 | 《后漢書·杜林傳》:“及至其后,漸以滋章,吹毛索疵,詆欺無限。” |
lín fèng yī máo麟鳳一毛 | 比喻好東西無論巨細都搜羅進來了。 | 唐·張懷謹《書議》:“麟鳳一毛,龜龍片甲,亦無所不錄。。” |
máo gǔ sǒng rán毛骨悚然 | 毛:頭發和汗毛;骨:指脊背;悚然:害怕的樣子。毛發豎起;脊骨透寒。形容非常恐懼驚駭。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2回:“左右將此檄傳進,操見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
chuí máo xǐ gòu吹毛洗垢 | 吹開皮上的毛而洗去所藏的污垢。比喻一意尋找他人的過失或缺點。 | 《北齊書·酷吏傳·宋游道》:“游道稟性遒悍,是非肆口,吹毛洗垢,瘡疵人物。” |
máo fā dǎo shù毛發倒豎 | 倒豎:尾端朝上直立。汗毛、頭發都豎起來。①比喻怒不可遏。②形容很害怕,很緊張。亦作“毛發皆豎”、“毛發盡豎”、“毛發為豎”。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0回:“騰讀畢,毛發倒豎,咬牙嚼舌,滿口流血。” |
máo rè huǒ là毛熱火辣 | 毛:粗率,急躁。形容十分焦急。 | 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五章:“周大勇心里毛熱火辣地發躁。” |
qiān lǐ é máo千里鵝毛 | 比喻情深義重的微小禮品。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5回:“今日華誕,特備的幾件菲儀,聊表千里鵝毛之意。” |
yáng máo chū zài yáng shēn shàng羊毛出在羊身上 | 比喻表面上給了人家好處,但實際上這好處已附加在人家付出的代價里。 | 明 唐順之《公移 牌》:“稍稍借貸度日,有收之年送還田主。諺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 |
pí zhī bù cún,máo jiāng yān fù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 焉:哪兒;附:依附。皮都沒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
máo jǔ lǚ xī毛舉縷析 | 毛舉:瑣碎列舉。縷:一條一條,詳詳細細。縷析:詳細地分析。瑣細列舉,詳細地剖析。 | 宋·張孝祥《乞改正遷謫士大夫罪名札子》:“毛舉縷析,旁逮知舊,懼其不能廢錮,必以贓私罪污之。” |
fèng máo lín jiǎo鳳毛麟角 | 鳳;麟:鳳凰、麒麟;是傳說中珍禽異獸。鳳凰身上的羽毛;麒麟頭上的犄角。比喻珍貴、稀少的人或事物。 | 明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 文》:“康對山之文,天下慕向之,如鳳毛麟角。” |
pí bù cún ér máo yān fù皮不存而毛焉附 | 存:存留;焉:哪里;附:附著。皮都沒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 | 梁啟超《墨學微》第一章:“然此果足為有命說之根據乎?一旦以力破此制度,則皮不存而毛焉附矣。” |
chuī máo qiú cī吹毛求疵 | 求:尋找;疵:缺點;小毛病。吹開皮上的毛;尋找里面的疤痕。比喻故意挑剔毛病;尋找差錯。 | 韓非《韓非子 大體》:“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 |
gǔ hán máo shù骨寒毛豎 | 形容十分害怕。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名實》:“后人書之,留傳萬代,可謂骨寒毛豎也。” |
xǐ suǐ fá máo洗髓伐毛 | 清洗骨髓,削除毛發。比喻徹底滌除自身的污穢。有脫胎換骨的意思。 | 明 程登吉《幼學瓊林 身體》:“漢張良躡足附耳,東方朔洗髓伐毛。” |
pī máo qiú cī披毛求疵 | 故意挑剔毛病,尋找差錯。 | 《舊唐書·崔元綜傳》:“雖外示謹厚,而情深刻薄,每受制鞠獄,必披毛求疵,陷于重辟。” |
yáo é máo shàn搖鵝毛扇 | 傳說諸葛亮常手執羽扇指揮作戰,后世舞臺上出現的一些軍師也多執羽扇。因以“搖鵝毛扇”比喻出謀畫策。 |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一:“大家都說他是一個搖鵝毛扇的,是一個唱傀儡戲的提線的人。” |
diān máo zhǒng zhǒng顛毛種種 | 指衰老。 | 左丘明《左傳 昭公三年》:“余發如此種種,余奚能為?” |
fū bù shēng máo膚不生毛 | 皮膚上長滿了厚繭而長不出毛。形容十分勞苦。 | 漢·司馬相如《難蜀父老文》:“心煩于慮,而身親其勞。躬腠胝無胈,膚不生毛。” |
máo gǔ sēn sǒng毛骨森竦 | 毛:頭發和汗毛;骨:脊背。汗毛豎起,脊梁骨發冷。形容非常恐懼。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九回:“想起方才路上光景,不覺毛骨森竦。” |
niú zhī yī máo牛之一毛 | 牛身上一根毛。比喻微不足道。亦作“九牛一毛”。 | 《魏略》:“臣知言出必死,而臣自比于牛之一毛,生既無益,死亦何損?” |
bá máo lián rú拔毛連茹 | 比喻互相推薦,用一個人就連帶引進許多人。 | |
ài máo fǎn qiú愛毛反裘 | 古時穿皮毛衣服,毛的一面向外。比喻不重視根本,輕重倒置。 | 西漢 劉向《新序 雜事二》:“魏文侯出游,見路人反裘而負芻,文侯曰:‘胡為反裘而負芻?’對曰:‘臣愛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盡而毛無所恃邪?’” |
máo yǔ wèi fēng毛羽未豐 | 比喻力量不足,條件還不成熟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秦策一》:“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 |
pī máo suǒ yǎn披毛索靨 | 比喻故意挑剔毛病。 | 《抱樸子·接疏》:“豈肯稱薪而爨,數粒乃炊,并瑕棄璧,披毛索靨哉?” |
zhà máo biàn sè乍毛變色 | 形容因驚恐而毛發豎立,面色失常。 | |
zhòng máo cuán qiú眾毛攢裘 | 攢:聚;裘:皮衣。聚集許多小塊皮毛,能夠縫成一件皮衣。比喻積少成多。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69回:“常言道:‘眾毛攢裘。’” |
huáng máo yā tóu黃毛丫頭 | 年幼不明事理的女孩子。 | 錢鐘書《圍城》:“為了一個黃毛丫頭,就那么憤世嫉俗,真是小題大做!” |
é máo dà xuě鵝毛大雪 | 像鵝毛一樣的雪花。形容雪下得大而猛。 | 唐·白居易《雪夜喜李郎中見訪》:“可憐今夜鵝毛雪,引得高情鶴氅人。” |
máo fā sǒng rán毛發聳然 | 見“毛發悚然”。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9回:“朵思見之,毛發聳然,回顧孟獲曰:‘此乃神兵也!’” |
qiān lǐ sòng é máo,lǐ qīng qíng yì zhòng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 比喻禮物雖然微薄,卻情誼深重。 | 吳強《紅日》第15章:“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大家不要客氣,吃一點!” |
yīng jī máo zhì鷹擊毛摯 | 擊:搏擊;摯:兇猛。鷙鳥撲擊其他動物時,羽毛都張著。比喻嚴酷兇悍。 | 《史記·酷吏列傳》:“而縱以鷹擊毛摯為治。” |
háo máo bù fàn毫毛不犯 | 毫:細毛。一絲一毫也不侵占。形容非常廉潔或守紀律。 | 晉·常璩《華陽國志·廣漢士女》:“純獨清廉,毫毛不犯,夷漢歌嘆,表聞三司。”又《南中志·寧州》:“廣漢鄭純,獨尚清廉,毫毛不犯,夷漢歌詠,表薦無數。” |
pí zhī bù cún,máo jiāng ān fù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 存:存留;附:附著。皮都沒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
tiāo máo tī cì挑毛剔刺 | 挑刺兒,挑剔。 | |
yī máo bù bá一毛不拔 | 連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出來。形容為人十分吝嗇;自私。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
dé yóu rú máo德輶如毛 | 德輕得象羽毛一樣。謂施行仁德并不困難,而在于其志向有否。 | 《詩經·大雅·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 |
jī máo suàn pí雞毛蒜皮 | 比喻無關緊要的小事或毫無價值的東西。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8章:“目前大敵當前,同心協力還怕遲誤,誰還記著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 |
guǎn chéng máo yǐng管城毛穎 | 管城、毛穎均為筆的代稱。 | 《宣和畫譜·墨竹》:“平居之時無所嗜好,獨左右圖書與管城毛穎相周旋。” |
máo fà sēn shù毛發森豎 | 豎:直立。汗毛和頭發都豎立起來。形容憤怒或極度恐懼、緊張的樣子。 | 宋·岳珂《桯史·館娃浯溪》:“余忽心動,毛發森豎,乃跡故步,還至水滸。” |
fù fū luò máo附膚落毛 | 比喻賦閑無正事可干。 | 晉 范亨《燕書》:“恪大笑。射發一矢,拂脊;再一矢,磨腹。皆附膚落毛,上下如一。 |
máo yǔ líng luò毛羽零落 | 比喻失去了幫手或親近的人。 | 晉·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外失輔車唇齒之援,內有毛羽零落之漸。” |
xìn wài qīng máo信外輕毛 | 佛教語。信心動搖不定,像鴻毛輕飄浮動。 | 《觀經玄義分》:“況我信外輕毛,敢知旨趣。” |
qīng yú hóng máo輕于鴻毛 | 鴻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還要輕。比喻非常微小或毫無價值。 | 西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
bá máo jì shì拔毛濟世 | 指受輕微損失而能有利于世人。 | 語出《列子 楊朱》:“禽子問楊朱曰:‘去子體之一毛以濟一世,汝為之乎?’楊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濟。’禽子曰:‘假濟,為之乎?’楊子弗應。” |
máo yǔ lín liè毛羽鱗鬣 | 鬣:指魚的背鰭。鳥的羽毛,魚鱗魚鰭。指事物的表面現象。 | 明·袁宏道《滿井游記》:“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 |
guā máo guī bèi刮毛龜背 | 刮:用鋒刃平削。從烏龜背上刮下毛。比喻事情很難成功 | 宋·蘇軾《東坡》:“刮毛龜背上,何時得成氈?” |
pī máo qiú xiá披毛求瑕 | 見“披毛求疵”。 | 《北史·崔浩傳》:“是以妄張賊勢,披毛求疵,冀得肆心。” |
méi máo hú zi yī bǎ zhuā眉毛胡子一把抓 | 俗語。比喻做事不分輕重緩急。 | 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第七章:“你們真個胡子眉毛一把抓,人人眼里插棒槌。” |
máo máo léng léng毛毛楞楞 | 慌手慌腳。 | |
niú máo xì yǔ牛毛細雨 | 指極細的小雨。 | 清 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第五卷:“牛毛細雨送斜陽。” |
máo fà jiē shù毛發皆豎 | 豎:直立。汗毛和頭發都豎立起來。形容極度恐懼、緊張的樣子。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六回:“猛然間聽的呼呼風響,楊忠覺得毛發皆豎,連忙起身,手掣寶劍。” |
fèng máo lóng jiǎ鳳毛龍甲 | 鳳的羽毛,龍的鱗甲。比喻珍貴之物。 | 明·袁中道《石浦先生傳》:“舊有傳奇二種,置于笥中,為鼠子嚼壞,鳳毛龍甲,竟不存于世。” |
lín jiǎo fèng máo麟角鳳毛 | 麟的角,鳳的毛。比喻稀有而又難得之人才或事物。 | 元·王逢《奉寄兀顏子忠廉使》詩:“君侯素是骨鯁臣,麟角鳳毛為世珍。” |
jǐn máo shī mào謹毛失貌 | 原指繪畫時小心地畫出了細微而無關緊要之處,卻忽略了整體面貌。后用以比喻注意了小處而忽略了大處。 | 《淮南子·說林訓》:“畫者謹毛而失貌。” |
fù bèi zhī máo腹背之毛 | 比喻無足輕重的事物。 | 西漢 韓嬰《韓詩外傳》第六卷:“背上之毛,腹下之毳,益一把飛不為加高,損一把飛不為加下。” |
mǎ máo wèi zhé馬毛猬磔 | 南朝宋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疾風沖塞起,沙礫自飄揚;馬毛縮如猬,角弓不可張。”后因以“馬毛猬磔”形容狂風大作,氣候惡劣。 | 南朝·宋·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疾風沖塞起,沙礫自飄揚;馬毛縮如猬,角弓不可張。” |
chuī máo lì rèn吹毛利刃 | 將毛、發置于刀或劍刃上,用力一吹即可削斷毛發。形容刀劍極為鋒利。 | |
tù jiǎo guī máo兔角龜毛 | 兔生角,龜長毛。都是沒有的事。比喻有名無實。 | 《大智度論》第12卷:“如兔角龜毛,亦但有名而無實。” |
qīng ruò hóng máo輕若鴻毛 | 見“輕于鴻毛”。 | 《晉書·皇甫謐傳》:“輕若鴻毛,重若泥沉,損之不得,測之愈深。” |
hóng máo tài shān鴻毛泰山 | 比喻輕重相差極大。 | 西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
xī máo biàn fā晰毛辨發 | 連毛發也能清楚地分辨。形容析理入微。 | 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格局》:“圣嘆之評《西廂》,可謂晰毛辯發,窮幽極微,無復有遺議于其間矣。” |
xuě bìn shuāng máo雪鬢霜毛 | 同“雪鬢霜鬟”。 | 元·李壽卿《伍員吹簫》第四折:“只要他休泄漏俺這萍跟浪腳,那知道翻斷送他雪鬢霜毛。” |
zuǐ shàng wú máo,bàn shì bù láo嘴上無毛,辦事不牢 | 指年輕人辦事不老練與牢靠。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5回:“俗語說道,‘嘴上無毛,辦事不牢’,像你諸位一定是靠得住,不會冤枉人的了?” |
máo máo téng téng毛毛騰騰 | 形容不沉著,慌里慌張。 | 清·石玉昆《小五義》第91回:“見他們毛毛騰騰,北俠看著,有點詫異。” |
chuī máo qǔ xiá吹毛取瑕 | 瑕:玉上的疵點,缺點,毛病。吹開皮上的毛,尋找里面的毛病。比喻故意挑剔別人的毛病、缺點,尋找差錯。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奏啟》:“是以世人為文,競于詆呵,吹毛取瑕,次骨為戾。” |
zhòng yú tài shān,qīng yú hóng máo重于泰山,輕于鴻毛 | 泰山:山名,在山東省,主峰海拔1524米;鴻毛:大雁的毛。形容意義重大或比大雁的毛還輕,指雙重價值 | 高曉聲《劉宇寫書》:“是的,劉宇要死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劉宇如果死了,究竟算泰山還是算鴻毛,只有天曉得。” |
cán sī niú máo蠶絲牛毛 | 比喻多而細密。 | 明·宋濂《答郡守聘五經師書》:“茍于孝道有闕,則雖分析經義如蠶絲牛毛,徒召辱耳。” |
fá máo xǐ suǐ伐毛洗髓 | 刮去毛發,洗清骨髓。比喻徹底清除自身的污穢。 | 清 黃景仁《浴湯泉》詩:“伐毛洗髓欠福命,塵土腸胃聊湔除。” |
jiǔ niú yī máo九牛一毛 | 九:表示多數。許多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極大數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點。 | 西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 |
yǐn xuè rú máo飲血茹毛 | 茹:吃。用來描繪原始人不會用火,連毛帶血地生吃禽獸的生活。 | 《禮記·禮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 |
jiǎn sī niú máo繭絲牛毛 | 形容功夫細密。 | 明 郎瑛《七修續稿 詩文》:“繭絲牛毛,充棟汗牛,字書之繁也;道聽涂說,井蛙甕雞,學識之拘也。” |
guī máo tù jiǎo龜毛兔角 | 烏龜身上生毛,兔子頭上長角。比喻不可能存在或有名無實的東西。 | 晉 干寶《搜神記》第六卷:“商紂之時,大龜生毛,兔生角,兵甲將興之象也。” |
huǒ shāo méi máo火燒眉毛 | 火燒到眉毛了。比喻情勢非常緊迫。也作“火燒眉睫”。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蔣山法泉禪師》:“問:‘如何是急,切一句?’師曰:‘火燒眉毛。’” |
sān máo qī kǒng三毛七孔 | 《史記 扁鵲倉公列傳》唐張守節正義:“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因以“三毛七孔”指心思,心機。 |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唐張守節正義:“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
hán máo zhuó shù寒毛卓豎 | 汗毛都豎立起來。形容非常恐怖,或心情特別緊張害怕。 | 《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見者寒毛卓豎,舍利佛獨自安然。” |
máo shǒu máo jiǎo毛手毛腳 | 做事粗心,不細致。 |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76回:“但凡有點毛手毛腳的,小人決不用他。” |
shí máo jiàn tǔ食毛踐土 | 毛:指地面所生之谷物;賤:踩。原意是吃的食物和居住的土地都是國君所有。封建官吏用以表示感戴君主的恩德。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七年》:“封略之內,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誰非君臣?” |
máo suì zì jiàn毛遂自薦 | 毛遂:戰國時趙國平原君的門客;薦:推薦;薦舉。毛遂自己推薦自己。形容自告奮勇去做某事。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原君虞卿列傳》:“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于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于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
bù qín èr máo不擒二毛 | 擒:捉拿,捕獲。二毛:指頭發斑白,引申為上年紀的人。不捕獲年長的人。 |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宋襄公曰:‘君子不受傷,不擒二毛。’” |
yǔ máo fēng mǎn羽毛豐滿 | 小鳥的羽毛已經長全。比喻已經成熟或力量相當強大了。 | 先秦 管仲《管子 水池》:“形體肥大,羽毛豐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