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纊含飯的成語故事
拼音zhǔ kuàng hán fàn
基本解釋屬纊:將新棉花放在瀕臨死亡之人的鼻孔前,以驗證他是否斷氣;含飯:入殮時用來放在死者口中的米粒。代指入殮。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60回:“不孝于先嚴見背之日,未獲屬纊含飯,是尚何以靦顏而為人子也耶!”
暫未找到成語屬纊含飯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屬纊含飯)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家眷屬 | 清·康有為《廣藝雙楫·本漢》:“《孔廟》、《曹全》是一家眷屬,皆以風神逸宕勝。” |
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 | 西漢·司馬遷《史記·魯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 清·朱柏廬《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
一飯三吐哺 | 《史記 魯周公世家》:“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勿以國驕人。” |
一飯三遺矢 | |
一飯之先 | 春秋·魯·左丘明《國語·越語》:“寡人禮先壹飯矣。” |
一飯之德 | 西漢·司馬遷《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范雎于是散家財物,盡以報所嘗困厄者。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
一飯之恩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八卷:“世上如此之人,就是至親切友,尚且反面無情,何況一飯之恩,一面之識?” |
一飯千金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信釣于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
三茶六飯 | 明 洪楩《清平山堂話本 快嘴李翠蓮記》:“做得粗,整得細,三茶六飯一時備。” |
上不屬天,下不著地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解老》:“上不屬天,下不著地。” |
不茶不飯 | 明 胡文煥《群音類選 <玉簪記 秋江送別>》:“霎時間云雨暗巫山,悶無言,不茶不飯,滿口兒何處訴愁煩。” |
令人噴飯 | 宋·蘇軾《員筜谷偃竹記》:“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
眾望所屬 | 《金史·徒單鎰傳》:“鎰從容謂之曰:‘冀王,章宗之兄,顯宗長子,眾望所屬,元帥決策立之,萬世之功也。’” |
冠蓋相屬 | 西漢·司馬遷《史記·平準書》:“遣使冠蓋相屬于道,護之,下巴蜀粟以振之。” |
加緒含容 | |
匿瑕含垢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五年》:“瑾瑜匿瑕,國君含垢。” |
口含天憲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宦者傳論》:“手握王爵,口含天憲,非復掖廷永巷之職。” |
吃四方飯 | 沈從文《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常德、河洑、周溪、桃源,沿河近百里路以內‘吃四方飯’的標致娘兒們,他無一不特別熟習。” |
吃大鍋飯 |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五回:“或是大家女兒,又說是吃大鍋飯的兒女,不知民間疾苦,那曉得撐持家事?” |
吃現成飯 | 明·酉陽野史《續三國演義》第十回:“虎將垂死,尚用汝等來吃現成飯而要見成功也?” |
吃自在飯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3卷:“那趙聰原是個極貪安宴,十日九不在書房里的,做先生倒落得吃自在飯,得了重資,省了氣力。” |
吃飯防噎,走路防跌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回:“豈不聞古人言:‘吃飯防噎,走路防跌?’” |
吐屬不凡 | 曾樸《孽海花》第三回:“開道闊達,吐屬不凡。” |
吐珠于澤,誰能不含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翟峬傳》:“故孔子曰:‘吐珠于澤,誰能不含。’諭君之權柄外假,則畢竟取以為己利,猶出于澤中,誰能不含。” |
含仁懷義 | 漢·劉向《說苑·辨物》:“故麒麟麕首牛尾,圓頂一角,含仁懷義。” |
含冤受屈 | 艾蕪《關于三十年文藝的一些感想》四:“文藝工作者含冤受屈,管文藝的同志也無可奈何,只有隨聲應和,得以幸存。” |
含冤莫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