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樣葫蘆的成語故事
拼音yī yàng hú lú
基本解釋見“依樣畫葫蘆”。
出處清·孔尚任《桃花扇·草檄》:“只有一個史閣部,頗有忠心,被馬、阮掣肘,卻也依樣葫蘆。”
暫未找到成語依樣葫蘆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依樣葫蘆)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楊柳依依 | |
照葫蘆畫瓢 | 宋·魏泰《東軒筆錄》第一卷:“太祖笑曰:‘頗聞翰林草制,皆檢前人舊本,改換詞語,此乃俗所謂‘依樣畫葫蘆’耳,何宣力之有?’” |
依樣畫葫蘆 | 宋 魏泰《東軒筆錄》第一卷:“太祖笑曰:‘頗聞翰林草制,皆檢前人舊本,改換詞語,此乃俗所謂‘依樣畫葫蘆’耳,何宣力之有?’” |
怪模怪樣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29回:“龍老三你還不把那些衣服脫了,人看著怪模怪樣!” |
無依無靠 | 元 李壽卿《伍員吹簫》第四折:“如今閃的我老身無依無靠,著誰人養贍我來,兀的不好苦也。” |
百依百順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3卷:“做爺娘的百依百順,沒一事違拗了他。” |
相依為命 | 晉 李密《陳情事表》:“母孫二人,更相為命。” |
依依不舍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蘇知縣羅衫再合》:“次早,老婆婆起身,又留吃了早飯,臨去時依依不舍,在破箱子內取出一件不曾開折的羅衫出來相贈。” |
依然如故 | 唐 薛調《無雙傳》:“舅甥之分,依然如故。” |
各式各樣 | 茅盾《子夜》十二:“毒太陽曬得馬路上的柏油發軟,汽車輪輾過,就印成了各式各樣的花紋。” |
不依不饒 | 清·貪夢道人《彭公案》第36回:“這里黃三太見周應龍不依不饒,他就開口說:‘周寨主,……’” |
各種各樣 | 朱自清《萊茵河》:“坐在輪船上兩邊看,那些古色古香各種各樣的堡壘歷歷的從眼前過去。” |
樣樣俱全 | 曲波《林海雪原》:“有你的活證據,人證物證樣樣俱全。” |
多種多樣 | 曹禺《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聊齋》寫的人物很多,性格多種多樣,故事曲折,引人入勝。” |
一模一樣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話說人生只有面貌最不同,蓋因各父母所生,千支萬派,那能夠一模一樣的?” |
裝模作樣 | 元 無名氏《凍蘇秦》:“也不問別來無恙,放下一張飯床,上面都沒擺當,冷酒冷湯,著咱如何近傍,百般裝模作樣。” |
鷗水相依 | 明·陳汝元《金蓮記·蜀晤》:“我老生涯鷗水相依,他舊風流鴻塞荒投。” |
依流平進 | 《南史·王騫傳》:“吾家本素族,自可依流平進,不須茍求也。” |
皈依三寶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9卷:“今吾事已畢,少不得皈依三寶,以了終身。” |
像模像樣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回:“這番調動,老爺可必得像模像樣答上頭的情才使得呢。” |
比葫蘆畫瓢 | |
依法砲制 | |
依此類推 | 宋·周煇《清波雜志》第六卷:“蓋嘗供熟火也,以此類推之,豈識世事艱難!” |
依依惜別 | 宋 陸游《舟中對月》:“百壺載酒游凌云,醉中揮袖別故人,依依向我不忍別,誰似峨嵋半輪月。” |
依山傍水 | 宋·葉適《安集兩淮申省狀》:“奔迸渡江求活者幾二十萬家,而依山傍水相保聚以自固者亦幾二十萬家。” |
飛鳥依人 | 宋·闕名《宋季三朝正要·二·理宗淳祐四年》:“今嵩之父死如路人,方經營內引,搖尾乞憐,作飛鳥依人之態。” |
依草附木 | 元 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二折:“想必有那依草附木,冒著俺家名姓,做這等事情的,也不可知。” |
依本畫葫蘆 | 《朱子語類》卷四二:“仲弓卻只是據見本子做,只是依本畫葫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