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甲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pī jiǎ chí bīng被甲持兵 | 身穿護身衣服,手握武器。指全副武裝。 | 漢 荀悅《漢紀 文帝紀上》:“勃在國,常恐懼,每郡守使丞尉行縣,勃常被甲持兵?!?/td> |
jiān jiǎ lì rèn堅甲利刃 | 見“堅甲利兵”。 | 東漢·班固《漢書·晁錯傳》:“堅甲利刃,長短相雜?!?/td> |
pāo gē qì jiǎ拋戈棄甲 | 丟掉武器,扔掉鎧甲。形容軍隊被打得狼狽逃竄的情形。 | 清 褚人獲《隋唐演義》第53回:“部下聽得,一齊拋戈棄甲跪倒。” |
nián dēng huā jiǎ年登花甲 | 花甲:用干支紀年,指六十歲。年紀已到六十歲。 | |
yǎn jiǎ xī bīng偃甲息兵 | 甲:古代作戰時穿的護身服。兵:兵器。停止戰爭。 | |
pāo kuī qì jiǎ拋盔棄甲 | 盔:作戰用的金屬帽;甲:作戰用的金屬防護衣。形容吃了敗仗狼狽逃跑的情形。 | 清·如蓮居士《薛剛反唐》第58回:“孝德念動真言,借一陣飛砂走石,把周兵打的拋盔棄甲而逃。” |
fèng máo lóng jiǎ鳳毛龍甲 | 鳳的羽毛,龍的鱗甲。比喻珍貴之物。 | 明·袁中道《石浦先生傳》:“舊有傳奇二種,置于笥中,為鼠子嚼壞,鳳毛龍甲,竟不存于世。” |
fēng bīng cǎo jiǎ風兵草甲 | 猶言草木皆兵。 | 《水滸傳》第九五回:“況我兵驚恐,凡杯蛇鬼車,風兵草甲,無往非撼志之物?!?/td> |
xiǔ gē dùn jiǎ朽戈鈍甲 | 喻裝備極劣的軍隊。 | 明·張煌言《答唐枚臣書》:“朽戈鈍甲,與胡人相持者十有七年。” |
huàn jiǎ pī páo擐甲披袍 | 擐:穿;披:穿著。身披鎧甲,穿上戰袍。指準備戰斗。 | 元·無名氏《破天陣》第三折:“有英雄虎將,開弓蹬弩,擐甲披袍?!?/td> |
gōng huàn jiǎ zhòu躬擐甲胄 | 謂親自穿上鎧甲和頭盔。言長官坐鎮軍中親自指揮。 | 《左傳·成公十三年》:“文公(晉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險阻,征東之諸侯。” |
juàn jiǎ tāo gē卷甲韜戈 | 卷起鎧甲,收起武器。謂停止戰斗。 | 《資治通鑒·唐高祖武德九年》:“故卷甲韜戈,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當自退?!?/td> |
jiān jiǎ lì bīng堅甲厲兵 | 加固盔甲,磨礪武器。指作好戰斗準備。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五蠹》:“堅甲厲兵以備難,而美薦紳之飾。” |
jī jiǎ shān qí積甲山齊 | 兵甲堆疊如山。極言其多。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劉盆子傳》:“樊崇乃將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余人肉袒降,上所得傳國璽綬、更始七尺寶劍及玉璧各一,積兵甲宜陽城西,與熊耳山齊。” |
huàn jiǎ huī gē擐甲揮戈 | 擐:穿上。甲:鎧甲。戈:武器。身穿鎧甲,手持武器。形容全副武裝,英勇頑強。亦作“擐甲操戈”、“擐甲持戈”。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成公二年》:“擐甲執兵,固即死也。” |
guàn jiǎ tí bīng貫甲提兵 | 貫:穿;甲:盔甲;兵:武器。身穿盔甲,手提武器。形容殺氣騰騰的樣子。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43回:“兄長既來趕席,如何又勞師動眾?不入水府,扎營在此,又貫甲提兵,何也?” |
piàn jiǎ bù guī片甲不歸 | 片:單,只;甲:鎧甲。形容全軍覆沒。 | 《平鬼傳》第六回:“不如俺先殺向前去,給他一個措手不及,殺他一個片甲不歸,方知俺的厲害?!?/td> |
bài lín cán jiǎ敗鱗殘甲 | ?。簹摹垟×闼榈镊[甲,比喻滿空飛舞的雪花。 | 宋 張元《詠雪》:“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空飛。” |
xiōng yǒu lín jiǎ胸有鱗甲 | 比喻存心險惡。 | |
dǐng kuī guàn jiǎ頂盔摜甲 | 戴上頭盔,披上戰甲。指全身武裝。 | |
qì jiǎ tóu gē棄甲投戈 | 謂放下武器。表示投降。 | 彭芬《署督部堂與司道紳耆致全省官紳電》:“仍先廣行諭告,使眾周知:但能棄甲投戈,決不究其既往?!?/td> |
jiě jiǎ xiū shì解甲休士 | 卸下盔甲讓士兵休息。謂不再戰斗。 | 漢·張昶《西岳華山堂闕碑銘》:“昔蕭相輔佐之功,功冠群后,弗以加之,遂解甲休士,陣而不戰。” |
fù zhōng lín jiǎ腹中鱗甲 | 鱗甲:比喻人多巧詐之心。比喻居心險惡。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陳震傳》:“孝起前臨至吳,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td> |
láo jiǎ lì bīng牢甲利兵 | 猶堅甲利兵。泛指精良的武器。 | 西漢·劉安《淮南子·兵略訓》:“當此之時,非有牢甲利兵,勁弩強沖也。” |
zhāng jiǎ lǐ yǐ張甲李乙 | 猶言張三李四。 | 漢·張奐《誡兄弟書》:“不自克責,反云張甲謗我,李乙怨我,我無是過,爾亦已矣?!比龂の骸げ懿佟杜c王修書》:“張甲李乙,尚猶先之,此主人意待之不優之效也?!?/td> |
diū kuī pāo jiǎ丟盔拋甲 | 見“丟盔卸甲”。 |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td> |
àn jiǎ xiū bīng案甲休兵 | 指停止戰事,休養士卒。 | 《史記 淮陰侯列傳》:“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案甲休兵,鎮趙撫其孤?!?/td> |
chǐ jiǎ shù bīng櫜甲束兵 | 謂脫去鎧甲,收起兵器。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秦師輕而無禮”唐·孔潁達疏:“《呂氏春秋》說此事云:‘師行過周,王孫滿曰:過天子之城,宜櫜甲束兵,左右皆下?!?/td> |
jiǎ dì lián tiān甲第連天 | 甲第:富豪顯貴的宅第。形容富豪顯貴的住宅非常之多。 | 唐 崔顥《長安道》:“長安甲第高入云,誰家居住霍將軍?!?/td> |
jiě yī xiè jiǎ解衣卸甲 | 解:脫衣。卸:卸掉。脫下戰衣,卸掉灰甲。比喻不再作戰。 | 明·無名氏《杏林莊》第一折:“他若是解衣卸甲順天朝,班中封位爵。” |
jiǎ guàn tiān xià甲冠天下 | 甲冠:第一。稱雄天下。形容人或事物十分突出,無與倫比。 | |
juàn jiǎ xián méi卷甲銜枚 | 謂行軍時輕裝疾進,保持肅靜,以利奇襲。 | 《北史·隋紀下·煬帝》:“其外輕赍游闕,隨機赴響,卷甲銜枚,出其不意?!?/td> |
jiě jiǎ shì bīng解甲釋兵 | 解:解除;釋:卸下。放下武裝,卸掉盔甲。比喻不再戰斗。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7回:“慶氏有馬,驚而逸走,軍士逐而得之,乃盡縶其馬,解甲釋兵,共往觀優?!?/td> |
huā jiǎ zhī nián花甲之年 | 花甲:用天干和地支互相配合作為紀年;六十年為一花甲;也叫做一個甲子;花甲;指干支名號錯綜參差。指六十歲。 | 宋 計有功《唐詩紀事》:“對酒曰:‘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td> |
xiōng zhōng lín jiǎ胸中鱗甲 | 比喻存心險惡。 | 《三國志·蜀志·陳震傳》:“諸葛亮與長史蔣琬、侍中董允書曰:‘孝起前臨至吳,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td> |
jiě jiǎ dǎo gē解甲倒戈 | 謂敵方戰士歸順,轉向攻擊。 | 《北史·越王侗傳》:“若王師一臨,舊章誓睹,自應解甲倒戈,冰銷葉散?!?/td> |
jiě jiǎ xiū bīng解甲休兵 | 見“解甲休士”。 | 北周·庾信《周柱國楚國公歧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夷陵既燒,黔中方定,旋軍反旆,解甲休兵。” |
piàn lín cán jiǎ片鱗殘甲 | 見“片鱗只甲”。 | 梁啟超《新史學·中國之舊史學》:“時或借外國人之著述,窺其片鱗殘甲?!?/td> |
jiǎ dì lián yún甲第連云 | 甲第:原指封侯者的住宅,后泛指貴顯的宅第。連云:形容高聳入云。形容宅第的高大。形容富豪顯貴的住宅非常之多。 | 唐 崔顥《長安道》:“長安甲第高入云,誰家居住霍將軍?!?/td> |
qì jiǎ yè bīng棄甲曳兵 | 棄:丟棄;甲:古時軍人穿的鐵片做成的護身衣;曳:拖著;兵:兵器。丟棄鎧甲;拖著兵器?!⌒稳荽蛄藬≌潭仟N逃竄。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td> |
jiě bīng shì jiǎ解兵釋甲 | 解:解除。釋:卸下。解除武裝,卸掉盔甲。比喻不再參戰。 | 明·無名氏《伐晉興齊》第四折:“解兵釋甲,社稷寧謐,黎民樂業。” |
àn jiǎ xiū bīng按甲休兵 | 收拾起鎧甲武器。比喻停止軍事行動。 | 東漢 班固《漢書 韓信傳》:“當今之計,不如按甲休兵,百里之內,牛酒日至,以饗士大夫,北首燕路,然而發一乘之使,奉咫尺之書以使燕,燕必不敢不聽?!?/td> |
fù zhōng bīng jiǎ腹中兵甲 | 兵甲:即甲兵,穿著盔甲的士兵。腹中裝有士兵。比喻人有雄才謀略。 | 《五朝名臣言行錄·七之二參政范文正公仲淹》引《名臣傳》:“……,夏人聞之,相戒曰:‘無以延州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數萬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td> |
pī jiǎ zhěn gē被甲枕戈 | 身穿堅甲,頭枕兵器。指處于高度戒備狀態。 | 《新五代史 雜傳十二 劉詞》:“詞居暇日,常被甲枕戈而臥。” |
xiōng yǒu jiǎ bīng胸有甲兵 | 甲兵:鎧甲和兵器,泛指武備。比喻胸懷韜略。 | 明·沈采《千金記·遇仙》:“才兼文武,慚非伊呂之儔;胸有甲兵,頗讓孫吳之術。” |
zhù jiǎ xiāo gē鑄甲銷戈 | 銷熔鐵甲兵器。借指結束戰爭,實現和平。 | 明·劉基《丙申歲十月還鄉作》詩之七:“修文偃武君王意,鑄甲銷戈會有期?!?/td> |
jīn gē tiě jiǎ金戈鐵甲 | 同“金戈鐵馬”。 | 元·喬吉《兩世姻緣》第三折:“他如今管領著金戈鐵甲,簇擁著鼓吹鳴笳,他雖是違條犯法,咱無甚勢劍銅鍘?!?/td> |
tuó jiǎ shù bīng橐甲束兵 | 同“櫜甲束兵”。 |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悔過》:“過天子之城,宜橐甲束兵。” |
yè bīng qì jiǎ曳兵棄甲 | 拖著兵器,丟掉鎧甲。形容打敗仗逃跑時的狼狽相。 | 陳毅《過汾河平原》詩:“丘貉古今同一概,曳兵棄甲暗投降?!?/td> |
jìn yáng zhī jiǎ晉陽之甲 | 指地方官吏因不滿朝廷而舉兵為興“晉陽之甲”。 | 《公羊傳 定公十三年》載:晉趙鞅興晉陽之甲,以清君側為名,逐荀寅、士吉射。 |
piàn jiǎ bù huí片甲不回 | 一個士兵也沒回來。形容全軍覆沒。 | 《三國志平話》中卷:“張飛笑曰:‘吾用一計,使曹公片甲不回。’” |
fù zhōng jiǎ bīng腹中甲兵 | 甲兵:穿著盔甲的士兵。腹中裝有士兵。比喻人有雄才大謀略。 | 《五朝名臣言行錄·七之二參政范文正公仲淹》引《名臣傳》:“夏人聞之,相戒曰:‘無以延川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數萬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 |
shàn jiǎ lì bīng繕甲厲兵 | 繕甲:修理鎧甲;厲:磨礪;兵:武器。指作軍事準備。 | 西漢·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敝邑恐懼懾伏,繕甲厲兵,飾車騎,習馳射?!?/td> |
jiě jiǎ tóu gē解甲投戈 | 卸下盔甲,放下武器。比喻不再戰斗。 | 漢 揚雄《解嘲》:“叔孫通起于桴鼓之間,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儀,得也?!?/td> |
qì jiǎ fù nǔ棄甲負弩 | 丟棄鎧甲,背起弓弩。形容戰敗。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初見秦》:“乃復悉士卒以攻邯鄲,不能拔也,棄甲負弩,戰竦而卻,天下固已量秦力二矣。” |
wén sōu dīng jiǎ文搜丁甲 | 文章精妙感動神靈。丁甲,神名,即六丁六甲神。 | 明·陳汝元《金蓮記·偕計》:“詩泣鬼神,寶氣騰吳練;文搜丁甲,精芒全爍秦金。” |
zhěn gē zuò jiǎ枕戈坐甲 | 以戈為枕,披甲而坐。形容常備不懈,時刻準備戰斗。 | 唐·令狐德棻等《周書·文帝紀上》:“如其首鼠兩端,不時奉詔,專戮違旨,國有常刑,枕戈坐甲,指日相見?!?/td> |
dǎo gē qì jiǎ倒戈棄甲 | 倒:顛倒,翻轉;棄:拋棄。比喻放下武器認輸。 | 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一卷:“汝若上識天時,下窮人事,倒戈棄甲,束手歸命,猶不廟絕血食。” |
diū kuī xiè jiǎ丟盔卸甲 | 形容吃了敗仗狼狽逃跑的景象。 | 元 孔學詩《東窗事犯》第一折:“唬得禁軍八百萬丟盔卸甲?!?/td> |
zhěn gē pī jiǎ枕戈披甲 | 見“枕戈坐甲”。 | 清·龍翰臣《復唐子實書》:“今日之事,將因一鄉而累及一邑,因一邑而累及一省。此非有人維持調護之,則外軍枕戈披甲之士,抑郁不揚?!?/td> |
diū kuī qì jiǎ丟盔棄甲 | 盔:作戰時用的金屬防護帽;甲:作戰時穿的金屬防護衣。為了逃命;把盔和甲都丟掉了。形容打敗仗時逃命的狼狽情形。 | 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他在辦公室里被各種意外情況搞得丟盔棄甲,狼狽不堪的樣子?!?/td> |
shù gē juàn jiǎ束戈卷甲 | 捆起兵器甲胄。謂繳械投降。 | 《宋史·韓世忠傳》:“大軍至矣,亟束戈卷甲,吾能保全汝,共功名?!?/td> |
zhī lín piàn jiǎ只鱗片甲 | 指龍在云中,東露一鱗,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 魯迅《<藝術論>譯本序》:“這里的三篇信札體的論文,便是他的這類著作的只鱗片甲。” |
ān bù lí mǎ,jiǎ bù lí shēn鞍不離馬,甲不離身 | 甲:鎧甲,古人打仗時穿的護身衣。馬不卸鞍,人不解甲。處于高度警惕狀態。 | 唐《敦煌變文集·卷一·漢將王陵變》:“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td> |
dān huáng jiǎ yǐ丹黃甲乙 | 點校書籍,評定次第。 | 清·錢謙益《葛端調編次諸家文集序》:“句讀之有析,文理之不通,而儼然丹黃甲乙,衡加于經傳,不已傎乎!” |
shēn huái liù jiǎ身懷六甲 | 六甲:傳說為上帝造物的日子。指婦女懷孕。 | 《隋書·經籍志三》載有《六甲貫胎書》 |
jiě jiǎ guī tián解甲歸田 | 解:脫下;甲:鎧甲。脫掉軍裝;回家種地。 | 漢 揚雄《解嘲》:“叔孫通起于桴鼓之間,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儀,得也?!?/td> |
guī lóng piàn jiǎ龜龍片甲 | 比喻無論巨細都搜羅進來的好東西。 | 唐·張懷瓘《書議》:“麟鳳一毛,龜龍片甲,亦無所不錄?!?/td> |
yī lín bàn jiǎ一鱗半甲 | 原指龍在云中,東露一鱗,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 唐·高仲武《中興閑氣集·蘇渙》:“三年中作變律詩九首,上廣州李帥,其文意長于諷刺,亦有陳拾遺一鱗半甲?!?/td> |
bèi jiǎ zhí bīng被甲執兵 | 甲:古代打仗時軍人穿的護身衣服。兵:兵器。身穿護身衣服,手握武器。指全副武裝。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誡兵》:“吾見今非昔比世士大夫,才有氣干,便倚賴之,不能被甲執兵,以衛社稷,但微行險服,逞弄拳腕?!?/td> |
jiá jiān bīng lì甲堅兵利 | 甲:盔甲;堅:堅固;兵:兵器;利:鋒利。堅固的盔甲,鋒利的兵器。比喻精銳部隊。 | 戰國·齊·孫臏《孫臏兵法·客主人分》:“受敵者不得相以為固,甲堅兵利不得以為強?!?/td> |
diū kuī liào jiǎ丟盔撂甲 | 丟:拋;盔:作戰用的金屬帽;甲:作戰用的金屬防護衣。形容吃了敗仗狼狽逃跑的情形。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四章:“許多人丟盔撂甲,礦帽不時碰落在煤堆中,慌亂得半天摸不著……” |
qì jiǎ diū kuī棄甲丟盔 | 形容打了敗仗狼狽逃走的樣子。 |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xīn rén guǐ jiǎ辛壬癸甲 | 用以指一心為公,置個人利益于不顧的精神。 | 典出《書 益稷》:“娶于涂山,辛壬癸甲?!笨讉鳎骸癧夏禹]辛日娶妻,至于甲日,復往治水,不以幺害公。” |
dǎo gē xiè jiǎ倒戈卸甲 | 比喻放下武器認輸。 | 《續傳燈錄》:“雪峰三上投子,九到洞山,為什么倒戈卸甲?” |
yī lín piàn jiǎ一鱗片甲 | 見“一鱗半甲”。 | 清·趙翼《題黃陶庵手書詩冊》詩:“嗚呼公已騎箕去,故紙殘零亦何有。一鱗片甲乃幸存,其字其詩遂不朽?!?/td> |
pāo gē xiè jiǎ拋戈卸甲 | 拋:拋棄;戈;長矛;甲:盔甲。丟掉武器,扔掉鎧甲。形容在戰場上打了敗仗。 | 元·無名氏《開詔救忠》第一折:“則要你輸,不要你贏,可拋戈卸甲,佯輸詐敗?!?/td> |
yǎn bīng xī jiǎ偃兵息甲 | 偃:放倒。放倒武器,收起盔甲。指停止戰爭。 | 后魏·高允《征士歌》:“于是偃兵息甲,修立文學?!?/td> |
jiǎ dì xīng luó甲第星羅 | 甲第:封侯者的住宅,泛指顯貴的宅第。富麗堂皇的宅院像繁星一樣密布。形容富家大院眾多。 | 宋·楊侃《皇畿賦》:“甲第星羅,比屋鱗次,坊無廣巷,市不通騎?!?/td> |
jiá yǐ bǐng dīng甲乙丙丁 | 古代天干排序的前一到四位。指事物的順序或事物大概輪廓。 | 林語堂《中國文化之精神》:“事理本是連續的、整個的,一經邏輯家之分析,乃成斷片的,分甲乙丙丁等方面。” |
jī jiǎ rú shān積甲如山 | 兵甲堆疊如山。極言其多。同“積甲山齊”。 | 清 張惠言《館試靈臺偃伯賦》:“受降則積甲如山,振旅則執同聽凱。” |
huàn jiǎ zhí bīng擐甲執兵 | 擐:穿;兵:武器。身披鎧甲,手拿武器。指準備戰斗。 | 《左傳·成公二年》:“擐甲執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td> |
fù yǒu lín jiǎ腹有鱗甲 | 鱗甲:比喻人多巧詐的心。比喻居心險惡,不可接近。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陳震傳》:“孝起前臨至吳,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td> |
piàn jiǎ bù liú片甲不留 | 甲:鎧甲;古代用皮革或金屬制成的用來防身護體的戰衣。連一片鎧甲也沒留下。形容全軍被消滅。 | 清 錢彩《說岳全傳》第23回:“為足的在此扎營,意欲等候番兵來,殺他一個片甲不留。” |
pī jiǎ zhí ruì被甲執銳 | 被:通“披”,穿戴;甲:鎧甲;執:拿著;銳:兵器。穿著堅固的盔甲,拿著銳利的武器。 | 漢·荀悅《漢紀·文帝紀》:“已而之細柳軍,軍吏被甲執銳,榖弓弩持滿?!?/td> |
dān qiān jiǎ yǐ丹鉛甲乙 | 見“丹黃甲乙”。 | 清·戴名世《<陳大士稿>序》:“千子慨然憫之,取一代之文,丹鉛甲乙,辨其黑白。” |
àn bīng shù jiǎ按兵束甲 | 按兵:軍隊停止行進。甲:鎧甲,泛指武器裝備。止兵不前,捆起鎧甲。 | 《赤壁之戰》:“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
piàn jiǎ wú cún片甲無存 | 一片鎧甲都沒保存下來。形容全軍覆沒。同“片甲不存”。 | 明 梁辰魚《浣紗記 交戰》:“殺得他只輪不返,片甲無存,望風而逃,渡江去了?!泵?陳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十一回:“末將明日使姜尚無備,再殺他個片甲無存,早早奏凱。” |
ān bù lí mǎ bèi,jiǎ bù lí jiàng shēn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 甲:鎧甲。馬不卸鞍,人不解甲。處于高度警惕狀態 | 《敦煌變文集 卷一 漢將王陵變》:“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
pī jiǎ jù ān被甲據鞍 | 形容武將年雖老而壯志不減。 | 《後漢書 馬援傳》載:漢 馬援年六十二,請出征,光武帝以其老,未許?!霸哉堅唬?‘臣尚能被甲上馬?!哿钤囍?。援據鞍顧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鑠哉是翁也!’”。 |
pī páo huàn jiǎ披袍擐甲 | 披:穿著;擐:套穿。穿著戰袍,套起鎧甲。形容做起戰斗準備。 | 元·無名氏《鞭打單雄信》第三折:“俺元帥遇難逢危,迭不的披袍擐甲。” |
piàn lín suì jiǎ片鱗碎甲 | 猶片鱗半爪。比喻事物的極小部分。 | 梁啟超《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學說》:“雖然,其前此各著述,片鱗碎甲,發明此主義者,固已不少。” |
qì jiǎ dǎo gē棄甲倒戈 | 丟棄鎧甲,放下兵器。表示戰敗。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6回:“若是這個月破不的,只可依張子布之言,棄甲倒戈,北面而降之耳?!?/td> |
jiān jiǎ lì bīng堅甲利兵 | 堅甲:堅固的鎧甲;兵:兵器。堅固的盔甲;銳利的兵器。也指裝備精良的部隊。 | 墨翟《墨子 非攻下》:“于此為堅甲利兵,以往攻伐無無罪之國?!?/td> |
piàn jiǎ bù hái片甲不還 | 見“片甲不回”。 | 明·方汝浩《禪真后史》第二十七回:“咱留一支軍馬守關,以待劉總督后隊官軍,殺教他片甲不還,方稱暢快!” |
shàn jiǎ zhì bīng繕甲治兵 | 繕甲:修治鎧甲。比喻作軍事準備。亦作“繕甲厲兵”。 | 《詩經·鄭風·叔于田序》:“叔處于京,繕甲治兵,以出于田?!?/td> |
zhěn gē qǐn jiǎ枕戈寢甲 | 枕著戈、穿著鎧甲睡。形容經常生活在戰爭之中。 | 《晉書 赫連勃勃載記》:“朕無拔亂之才,不能弘濟兆庶,自枕戈寢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遺寇尚熾?!?/td> |
piàn lín zhī jiǎ片鱗只甲 | 猶片鱗半爪。 | 梁啟超《飲冰室詩話》:“昔惟聞海上諸君子傳,傳誦其詩,有‘入市無屠狗,驕人讓沐猴’之句,深以片鱗只甲為憾。” |
xiōng zhōng jiǎ bīng胸中甲兵 | 甲兵:披甲的士兵。比喻人具有軍事才能。 | 《魏書 崔浩傳》:“汝曹視此人,尪纖懦弱,手不能彎弓持矛,其胸中所懷,乃逾于甲兵?!?/td> |
juǎn jiǎ bèi dào卷甲倍道 | 卷起鎧甲,急速前進。 | 先秦 孫武《孫子 軍事》:“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