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諷五首·其二”譯文及注釋
譯文
年輕人被輕視,難成俊杰,太陽之車為何這樣緩慢運行!
我殷切期待著能得到通顯之位,快把白發賜給我,以能早得重用。
洛陽城門外有賈誼的墳墓一座,憑吊的人們很久以來就已斷絕;
在花柳飄搖的寒食掃墓節,景象卻如深秋,讓人感到悲憤、蕭瑟!
堂堂西漢王朝,帝王有十二個之多,只有那漢文帝,可稱得上聰慧明哲;
可是一旦他也偏信了那些無恥小人,昌明的政治也就永遠沉沒消歇。
注釋
奇?。翰胖墙艹龅娜恕?/p>
日車:太陽。躃(bì)躃:行走緩慢的樣子。
紆(yū)雙綬(shòu):指做高官?!稘h書·霍光金日磾傳》載,金日磾的兩個兒子八九歲的時候便封高官,佩雙綬。紆,結,系。綬,系在官印上的絲帶。
星星發:花白的頭發。
都門:東都洛陽城門。
賈生:賈誼,洛陽人。年少才高,被漢文帝重用,但受到毀謗排擠,被貶為長沙王太傅,三十三歲時含憤而死。
青蠅:吊客?!度龂尽罚骸坝莘鞣沤恢?,自傷身無可無語,死當以青蠅為吊客?!?/p>
搖揚:飄搖。一作“垂楊”。
憤景:悲憤的景象。
肅殺:嚴酷蕭索之貌。
“皇漢”句:此指西漢的十二位皇帝?;?,大。
帝:此指漢文帝。
睿(ruì)哲:圣明,英明。
一夕:即一朝、一旦之意。
豎兒:小子。此句一作“反信豎兒言”。
文明:昌明的政治。
淪歇:沉沒消歇。
“感諷五首·其二”鑒賞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失意文人對進入官僚體系的渴望、焦慮、怨恨、絕望。
首先是兩個耀眼的榜樣——金日磾的兩個兒子。這兩個小兒八九歲的時候便封高官,佩雙綬,令李賀羨慕不已。但是他沒有這種幸運,雙綬沒有得到,頭發倒白了不少。年華已逝,功名無望,不僅焦灼,還有失制和怨恨,借賈生之事發出。文人望獲得帝王的垂青,獲得垂青后仍舊可能好景不長?;实蹅兪悄敲慈菀茁犘抛嬔?。西漢十二位皇帝中,唯有文帝堪稱睿哲,但他也難免聽信小人誨言。賈誼終于被貶為長沙太傅,三十三歲即憂憤而死。而今又值寒食,楊柳播蕩,昔日那些毀謗賈誼的無恥小人們雖然早已不在人世,洛陽城外的賈生墓卻少人吊祭,呈現一片肅殺之景。這肅殺之感是賈誼之悲與李賀之怨相互碰撞的產物。
李賀也遭小人讒言的陷害,“家諱”問題就是緣于小人的告發。賈生畢竟曾獲帝王垂青,曾經進入權力核心,也算“瀟灑走一回”;李賀則被小人陷害得十分徹底:當他正欲一展宏圖的時候,命運之門就向他徹底關上了。但他心中永遠也放不下“蒙帝王垂青”的信念?!耙幌π咆Q兒,文明永淪歇”,一旦相信了這些進讒言的小人,便會永遠失去文明的政治。這是“為帝王師”價值的“反面論證”。獲得垂青,建功立業,甚至“為帝王師”,是無數文人心中的一個“心結”。“解鈴還需系鈴人”,可這個“系鈴人”卻總是期盼不至——系鈴人常常只管“系鈴”,不管“解鈴”。
創作背景
這是李賀對現實有所感慨而作的一組諷喻詩,非一時一地之作,當作于元和六年(811年)至元和八年(813年)李賀擔任奉禮郎期間。本首詩是組詩中的第二首。
李賀簡介
唐代·李賀的簡介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圣”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后,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郁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 李賀的詩(3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