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暮雨絲絲吹濕”譯文及注釋
譯文
傍晚細細雨絲還是將站立在風雨之中的詞人打濕了,看著路邊的柳樹疲倦的舞動,池塘里的荷花也略顯疲憊。這些景色讓我聯想到了瘦骨嶙峋的自己,頓生煩惱。
別有心情,不光是因為秋風秋雨,還不到訴說愁緒的季節,不說也罷。譙鼓已經打了三下,定要睡去了,但愿有美夢一場。
注釋
昭君怨:詞牌名,又名“洛妃怨”“宴西園”等,雙調,四十字,前后段各四句,兩仄韻,兩平韻。
倦柳愁荷:此謂秋色已濃。
不禁:不能經受。
譙(qiáo)鼓:古代譙樓(城門之上的了望樓)上的更鼓。
須:即“應”。
參考資料:
1、施議對編選.納蘭性德集:鳳凰出版社,2014.10:21
2、唐譯編著.圖解納蘭詞:企業管理出版社,2014.10:102
“昭君怨·暮雨絲絲吹濕”鑒賞
賞析
這首詞情景交融,悲秋傷懷。講的是納蘭對伊人不在、夜深獨立的一片哀怨心緒。
細觀上片,自然是“瘦骨成愁”的刨心之痛了。作者一片之中連用兩個“愁”字,可見其寂苦心緒。王國維語“有我之境,以我觀物,則物皆著我之色彩”,于是,此處,暮雨之形,實為愁之形、柳之倦、荷之愁、風之急,更非實景,全是詞人心中想象出來的。
在下片,納蘭承接上景而引發清愁,“別有心情怎說”一問出,萬古寂囿,道是家家爭唱飲水詞,卻是納蘭心事幾人知。不論是青梅竹馬的表妹,抑或是賢良淑德的翠花公主,總是佳人一方,此岸卻只身孤影暗銷魂。
“未是訴愁時節”則是這首詞第三次提到“愁”,宋吳文英《唐多令》:“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若不是那離情別緒纏綿難去,又如何翻來覆去地拿捏這個字,若不是那伊人回目、嫣然一笑的音容恍在耳畔,又如何會在失去之后生出這無邊無盡的愁意來。
而自語“未是訴愁時節”則像是詞人恍然發現此情難訴,對應發問那句,于是更顯出無奈孤寂之情。是啊,未是訴愁時節,我何來這么多的愁緒。而那愁,卻愁進了心底,愁成三更一片“譙鼓”之聲。
“譙鼓”之聲,則引此愁緒更見升華。譙鼓則是望樓上的更鼓了,三更未眠,于此淺道:夢須成。卻不點破何來糾結,家國之意若隱若現。于此,此詞,言有盡而意無窮,讓人無限回味。
創作背景
納蘭性德對表妹情深之至,但其表妹最終輾轉進宮。是夜,作者獨看暮雨絲絲,秋雨凄苦,夜風涼,薄凌厲,柳樹、荷花也倦極愁極,于是作者由這凄風苦雨,生出對表妹的無盡相思愁緒來。就是在這種煎熬中,作者創作了這首詞以表達相思愁緒。納蘭性德簡介
清代·納蘭性德的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 納蘭性德的詩(220篇)〕猜你喜歡
勁草行
中原地古多勁草,節如箭竹花如稻。
白露灑葉珠離離,十月霜風吹不倒。
萋萋不到王孫門,青青不蓋讒佞墳。
游根直下土百尺,枯榮暗抱忠臣魂。
我問忠臣為何死?元是漢家不降士。
白骨沉埋戰血深,翠光瀲滟腥風起。
山南雨暗蝴蝶飛,山北雨冷麒麟悲。
寸心搖搖為誰道?道傍可許愁人知。
昨夜東風鳴羯鼓,髑髏起作搖頭舞。
寸田尺宅且勿論,金馬銅駝淚如雨。
蕩婦秋思賦
蕩子之別十年,倡婦之居自憐。登樓一望,惟見遠樹含煙;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幾千?天與水兮相逼,山與云兮共色。山則蒼蒼入漢,水則涓涓不測。誰復堪見鳥飛,悲鳴只翼?秋何月而不清,月何秋而不明。況乃倡樓蕩婦,對此傷情。于時露萎庭蕙,霜封階砌;坐視帶長,轉看腰細。重以秋水文波,秋云似羅。日黯黯而將暮,風騷騷而渡河。妾怨回文之錦,君悲出塞之歌。相思相望,路遠如何?鬢飄蓬而漸亂,心懷愁而轉嘆。愁索翠眉斂,啼多紅粉漫。已矣哉!秋風起兮秋葉飛,春花落兮春日暉。春日遲遲猶可至,客子行行終不歸。
水龍吟·小樓連苑橫空
小樓連苑橫空,下窺繡轂雕鞍驟。朱簾半卷,單衣初試,清明時候。破暖輕風,弄晴微雨,欲無還有。賣花聲過盡,斜陽院落;紅成陣,飛鴛甃。
玉佩丁東別后。悵佳期、參差難又。名韁利鎖,天還知道,和天也瘦。花下重門,柳邊深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當時皓月,向人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