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惆悵彩云飛”譯文及注釋
譯文
彩云飛逝,碧霞漫天,心中惆悵有人知道多少。看不見合歡花,只能獨自依在相思樹旁。
與伊人道別的場景歷歷在目,內(nèi)心的情感也說不清楚。心甘情愿地到深夜,去數(shù)盡那綿長的相思雨。
注釋
生查(zhā)子:唐教坊曲名。調(diào)見《尊前集》。仄韻,雙調(diào),四十字,上下片各為一首仄韻五言絕句。單數(shù)句不是韻位,但末一字限用平聲,在雙數(shù)句用韻。始見韋應(yīng)物詞。生查子,又名《楚云深》、《相和柳》、《睛色入青山》、《梅溪渡》、《陌上郎》、《遇仙楂》、《愁風(fēng)月》、《綠羅裙》等。
彩云飛:彩云飛逝。
碧落:道家稱東方第一層天,碧霞滿空,叫做“碧落”。后泛指天上。
合歡花:別名夜合樹、絨花樹、鳥絨樹,落葉喬木,樹皮灰色,羽狀復(fù)葉,小葉對生,白天對開,夜間合攏。
相思樹:相傳為戰(zhàn)國宋康王的舍人韓憑和他的妻子何氏所化生。據(jù)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一載,宋康王舍人韓憑妻何氏貌美,康王奪之,并囚憑。憑自殺,何氏投臺而死,遺書愿以尸骨與憑合葬。王怒,弗聽,使里人埋之,兩墳相望。不久,二冢之端各生大梓木,屈體相就,根交于下,枝錯于上。又有鴛鴦雌雄各一,常棲樹上,交頸悲嗚。宋人哀之,遂號其木曰“相思樹”。后以象征忠貞不渝的愛情。
判得:心甘情愿地。
厭厭(yān yān):綿長、安靜的樣子。
參考資料:
1、聶小晴編著,納蘭詞,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01,第74頁
“生查子·惆悵彩云飛”鑒賞
賞析
上片首句一出,迷惘之情油然而生。“惆悵彩云飛,碧落知何許?”彩云隨風(fēng)飄散,恍然若夢,天空這么大,會飛到哪里去呢?可無論飛到哪里,我也再見不到這朵云彩了。此處運用了托比之法,也意味著詞人與戀人分別,再會無期,萬般想念,萬分猜測此刻都已成空,只剩下無窮盡的孤單和獨自一人的凄涼。人常常為才剛見到,卻又轉(zhuǎn)瞬即逝的事物所傷感,云彩如此,愛情如此,生命亦如此。“合歡花”與“相思樹”作為對仗的一組意象,前者作為生氣的象征,古人以此花贈人,謂可消憂解怨。后者卻為死后的紀(jì)念,是戀人死后從墳?zāi)怪虚L出的合抱樹。同是愛情的見證,但詞人卻不見了“合歡花”,只能空依“相思樹。”更加表明了納蘭在填此詞時悲傷與絕望的心境。
下片顯然是描寫了詞人為情所困、輾轉(zhuǎn)難眠的過程。“總是別時情”,在詞人心中,與伊人道別的場景歷歷在曰,無法忘卻。時間過得愈久,痛的感覺就愈發(fā)濃烈,越不愿想起,就越常常浮現(xiàn)在心頭。“那得分明語”,更是說明了詞人那種悵惘惋惜的心情,伊人不在,只能相會夢中,而耶些紛繁復(fù)雜的往事,又有誰人能說清呢?不過即便能夠得“分明語”。卻也于事無補,伊人終歸是永遠地離開了自己,說再多的話又有什么用呢。曾經(jīng)快樂的時光,在別離之后就成為了許多帶刺的回憶,常常讓詞人憂愁得不能自已,當(dāng)時愈是幸福,現(xiàn)在就愈發(fā)地痛苦。
然而因不能“分明語”那些“別時情”而苦惱的詞人,卻又寫下了“判得最長宵,數(shù)盡厭厭雨”這樣的句子。“判”通“拼”,“判得”就是拼得,也是心甘情愿的意思,一個滿腹離愁的人,卻會心甘情愿地去聽一夜的雨聲,這樣的人,怕是已經(jīng)出離了“愁”這個字之外。
王同維在《人間詞話》中曾提到“愁”的三種境界:第一種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寫這種詞的多半是不更事的少年,受到少許委屈,便以為受到世間莫大的愁苦,終日悲悲戚戚,郁郁寡歡第二種則是“欲說還休”,至此重境界的人,大都親歷過大喜大悲。可是一旦有人問起,又往往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一而第i種便是“超然”的境界,人人此境,則雖悲極不能生樂,卻也能生出一份坦然,一份對生命的原諒和認(rèn)可,爾后方能超然于生命。
納蘭這一句.便已經(jīng)符合了這第三種“超然”的境界,而這一種境界,必然是所愁之事長存于心,而經(jīng)過了前兩個階段的折磨,最終達到了一種“超然”,而這種“超然”,卻也必然是一種極大的悲哀。納蘭此處所用的倒提之筆,令人心頭為之一痛。
通篇而看,在結(jié)構(gòu)上也隱隱有著起承轉(zhuǎn)合之意,《生查子》這個詞牌畢竟是出于五律之中,然而納蘭這首并不明顯。最后一句算是點睛之筆。從彩云飛逝而到空倚合歡樹,又寫到了夜闌難眠,獨自昕雨。在結(jié)尾的時候納蘭并未用一些凄婉異常的文字來抒寫自己的痛,而是要去“數(shù)盡厭厭雨”來消磨這樣的寂寞的夜晚,可他究竟數(shù)的是雨,還是要去數(shù)那些點點滴滴的往事呢?想來該是后者多一些,詞人最喜歡在結(jié)尾處帶入自己傷痛的情懷,所謂“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盡管他不肯承認(rèn)自己的悲傷,但人的悲傷是無法用言語來掩飾住的。
納蘭這首詞,寫盡了一份自己長久不變的思念,沒有華麗的辭藻,只有他自己的一顆難以釋懷的心。
創(chuàng)作背景
盧氏的去世,徹底打碎了納蘭的生活,這個多情種,把盧氏病逝的責(zé)任歸到自己身上。也正是因此,他的詞風(fēng)大轉(zhuǎn),寫下了無數(shù)叫人肝腸寸斷、萬古傷懷的悼亡之詞。這一首《生查子》,寫于盧氏去世之后,是天上人間的差別。
納蘭性德簡介
清代·納蘭性德的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guān)聯(lián)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jīng)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huán)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fēng)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 納蘭性德的詩(220篇)〕猜你喜歡
沁園春·代悼亡
夢冷蘅蕪,卻望姍姍,是耶非耶?悵蘭膏漬粉,尚留犀合;金泥蹙繡,空掩蟬紗。影弱難持,緣深暫隔,只當(dāng)離愁滯海涯。歸來也,趁星前月底,魂在梨花。
鸞膠縱續(xù)琵琶。問可及、當(dāng)年萼綠華。但無端摧折,惡經(jīng)風(fēng)浪;不如零落,判委塵沙。最憶相看,嬌訛道字,手剪銀燈自潑茶。令已矣,便帳中重見,那似伊家。
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
此恨何時已。滴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三載悠悠魂夢杳,是夢久應(yīng)醒矣。料也覺、人間無味。不及夜臺塵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釵鈿約,竟拋棄。
重泉若有雙魚寄。好知他、年來苦樂,與誰相倚。我自中宵成轉(zhuǎn)側(cè),忍聽湘弦重理。待結(jié)個、他生知已。還怕兩人俱薄命,再緣慳、剩月零風(fēng)里。清淚盡,紙灰起。
滿朝歡·花隔銅壺
花隔銅壺,露晞金掌,都門十二清曉。帝里風(fēng)光爛漫,偏愛春杪。煙輕晝永,引鶯囀上林,魚游靈沼。巷陌乍晴,香塵染惹,垂楊芳草。
因念秦樓彩鳳,楚觀朝云,往昔曾迷歌笑。別來歲久,偶憶歡盟重到。人面桃花,未知何處,但掩朱扉悄悄。盡日佇立無言,贏得凄涼懷抱。
悼亡詩三首
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
之子歸窮泉,重壤永幽隔。
私懷誰克從,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
幃屏無髣髴,翰墨有馀跡。
流芳未及歇,遺掛猶在壁。
悵恍如或存,回惶忡驚惕。
如彼翰林鳥,雙棲一朝只。
如彼游川魚,比目中路析。
春風(fēng)緣隙來,晨霤承檐滴。
寢息何時忘,沉憂日盈積。
庶幾有時衰,莊缶猶可擊。
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
清商應(yīng)秋至,溽暑隨節(jié)闌。
凜凜涼風(fēng)升,始覺夏衾單。
豈曰無重纊,誰與同歲寒。
歲寒無與同,朗月何朧朧。
展轉(zhuǎn)盻枕席,長簟竟床空。
床空委清塵,室虛來悲風(fēng)。
獨無李氏靈,髣髴覩爾容。
撫衿長嘆息,不覺涕沾胸。
沾胸安能已,悲懷從中起。
寢興目存形,遺音猶在耳。
上慚東門吳,下愧蒙莊子。
賦詩欲言志,此志難具紀(jì)。
命也可奈何,長戚自令鄙。
曜靈運天機,四節(jié)代遷逝。
凄凄朝露凝,烈烈夕風(fēng)厲。
奈何悼淑儷,儀容永潛翳。
念此如昨日,誰知已卒歲。
改服從朝政,哀心寄私制。
茵幬張故房,朔望臨爾祭。
爾祭詎幾時,朔望忽復(fù)盡。
衾裳一毀撤,千載不復(fù)引。
亹亹朞月周,戚戚彌相愍。
悲懷感物來,泣涕應(yīng)情隕。
駕言陟東阜,望墳思紆軫。
徘徊墟墓間,欲去復(fù)不忍。
徘徊不忍去,徙倚步踟躕。
落葉委埏側(cè),枯荄帶墳隅。
孤魂獨煢煢,安知靈與無。
投心遵朝命,揮涕強就車。
誰謂帝宮遠,路極悲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