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燕詩”譯文及注釋
譯文
海燕雖然是細微渺小的,趁著春天也只是暫時回到北方。
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賤,只見玉堂開著。
便一日數次出入華堂繡戶,銜泥作窠。
海燕無心與其他動物爭權奪利,鷹隼不必猜忌、中傷。
注釋
海燕:在中國古代,把比較寬闊的水域均成為海。“海燕”即指燕子。
雖微渺:雖然卑下低賤。
亦:也。
泥滓(ní zǐ):泥渣。賤:卑賤。
玉堂:玉飾的殿堂,宮殿的美稱,這里暗指朝廷。
繡戶:華麗的居室,隱喻朝廷。
時:時而。
雙:成雙。
華堂:與上文“繡戶”同義。
競:競爭,爭奪。
鷹隼(sǔn):鷹和雕,泛指猛禽。
莫相猜:不要猜忌。相,一方對另一方(發出動作)。
“歸燕詩”鑒賞
鑒賞
劉禹錫《吊張曲江序》說張被貶之后,“有拘囚之思,托諷禽鳥,寄詞草樹,郁郁然與騷人同風。”這是知人之言。用這段話來評《歸燕詩》同樣是適合的,《歸燕詩》就是“托諷禽鳥”之作。
詩從海燕“微眇”寫起,隱寓詩人自己出身微賤,是從民間來的,不像李林甫那樣出身華貴。“乘春亦暫來”句,表明自己在圣明的時代暫時來朝廷做官,如燕子春來秋去,是不會久留的。中間四句,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賤,只見“玉堂”開著,便一日數次出入其間,銜泥作窠,來隱寓自己在朝廷為相,日夜辛勞,慘淡經營。“繡戶”、“華堂”和“玉堂”,都是隱喻朝廷。末句是告誡李林甫:我無心與你爭權奪利,你不必猜忌、中傷我,我要退隱了。當時大權已經落在李林甫手中,張九齡自知不可能有所作為,他不得不退讓,實則并非沒有牢騷和感慨。
這首律詩對仗工整,語言樸素,風格清淡,如“輕縑素練”(張說評張九齡語)一般。它名為詠物,實乃抒懷,既寫燕,又寫人,句句不離燕子,卻又是張九齡的自我寫照。作者的藝術匠心,主要就表現在他選擇了最能模寫自己的形象的外物──燕子。句句詩不離燕子,但又不黏于燕子,達到不即不離的藝術境界。
創作背景
作者是唐玄宗開元(713-741)年間的名相,以直言敢諫著稱。公元736年(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覺察到皇帝對自己心生不滿,終于向李林甫低頭,寫下這首詩贈與李林甫。然而李林甫并不心慈手軟,很快借嚴挺之事件毀謗張九齡,導致其被罷相。《歸燕詩》大約寫于這年秋天。 ?
張九齡簡介
唐代·張九齡的簡介

張九齡(678-740) : 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漢族,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后罷相,為荊州長史。詩風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斗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嶺南第一人”。
...〔? 張九齡的詩(3篇)〕猜你喜歡
摸魚兒·雁丘詞
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壘石為識,號曰“雁丘”。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
朝雁鳴云中,音響一何哀!
問子游何鄉?戢翼正徘徊。
言我寒門來,將就衡陽棲。
往春翔北土,今冬客南淮。
遠行蒙霜雪,毛羽日摧頹。
常恐傷肌骨,身隕沉黃泥。
簡珠墮沙石,何能中自諧。
欲因云雨會,濯羽陵高梯。
良遇不可值,伸眉路何階。
公子敬愛客,樂飲不知疲。
和顏既已暢,乃肯顧細微。
贈詩見存慰,小子非所宜。
為且極歡情,不醉其無歸。
凡百敬爾位,以副饑渴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