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河伯”譯文及注釋
譯文
和河伯暢游在黃河之上,大風吹過河面上揚起層層波浪。
隨你乘著荷葉作蓋的水車,以雙龍為駕螭龍套在兩旁。
登上黃河的發源地昆侖,向四處眺望,心緒隨著浩蕩的黃河飛揚。
但恨天色已晚而忘了歸去,惟河水盡處令我寤寐懷想。
魚鱗蓋屋頂堂上畫著蛟龍,紫貝砌城闕朱紅涂滿室宮。
河伯你為什么住在這水中?乘著大白黿鯉魚追隨身旁,
隨你河伯一起游弋在河上,浩浩河水緩緩地向東流淌。
你握手道別將要遠行東方,我送你送到這向陽的河旁。
波浪滔滔而來迎接我河伯,為我護駕的魚兒排列成行。
注釋
女(rǔ):汝,你。
九河:黃河的總名,前人說是黃河到兗州境即分九道,故稱九河。
沖風:隧風,大風。
橫波:聚起波浪,揚波。
驂螭(cān chī):四匹馬拉車時兩旁的馬叫“驂”。螭,《說文解字》:“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或日無角曰螭。”據文意當指后者,那么“驂螭”即以螭為驂了。
昆侖:山名,黃河的發源地。今作昆侖。
極浦:水邊盡頭。
寤懷:寤寐懷想,形容思念之極。
靈:神靈,這里指河伯。
黿(yuán):大鱉。逐:追隨,跟從。
文魚:有斑紋的鯉魚。
渚(zhǔ):水邊。《國語·越下》:“黿龜魚鱉之與處,而鼃(蛙)黽之與同渚。”下注:“水邊亦曰渚。”這里泛指水,“渚”當為押韻。
流澌(sī):古代成語,意思就是流水。《楚辭·七諫·沉江》“赴湘沅之流澌兮”等可證。
交手:古人將分別,則相執手表示不忍分離。
美人:指河伯。
南浦:向陽的岸邊。
鄰鄰:一本作“鱗鱗”,如魚鱗般密集排列的樣子。
媵(yìng):原指隨嫁或陪嫁的人,這里指護送陪伴。
“九歌·河伯”鑒賞
賞析
此詩的主旨歷來眾說紛紜。一般認為是祭祀河伯的祭歌,歌中沒有禮祀之詞,而是河伯與女神相戀的故事,大約是以戀歌情歌作為娛神的祭詞。也有學者認為此詩是以主祀黃河河神為題,假借一次九河的神游之旅,象征表現出深深的故國之思最終戰勝“遠逝以自疏”的去國之念的矛盾心態,表現出詩人的愛國的情懷。全詩景物美麗神奇,情感激昂奮發。
這首詩開篇就以開闊的視野,通過主祭者的眼睛對黃河(河神)的偉大雄壯進行了描述。大風起兮,波浪翻騰,氣勢非凡。河神遨游黃河,駕著水車,車頂覆蓋著荷葉。駕車的是神異的飛龍,兩龍為駕,螭龍為驂,是何等威赫。
河伯駕馭龍車,溯流而上,一直飛到黃河的發源地昆侖山。來到昆侖,登高一望,面對浩浩蕩蕩的黃河,不禁心胸開張,意氣昂揚。所遺憾的是天色將晚還忘了歸去。昆侖雖是作者的故鄉(帝高陽的發祥地),但他所懷念的家卻是在遙遠的河上。屈原有認宗親的思想,這種思想貫穿著他的全部作品,貫穿著他對楚國楚君和楚國人民的精誠之愛。他愁思未解時,往往想到故鄉(昆侖)。河伯看到故鄉后就很悲傷,悲傷之后還是得回到家里(對屈原來說就是郢都)。這種情愫既在《離騷》《遠游》等篇中都有明顯的流露,那么在此詩中應是又一次表現。
而河伯的家是錦鱗披蓋的華屋,是雕繪蛟龍的大堂,紫貝堆砌的城闕,朱紅涂飾的宮殿。河伯既是河中之神,居于水下本是極自然的。居所如此的華美,但是還要發問。對其發問的原因,過去一些解說有點勉強,聯系上文,也許就不難理解了。
但內心的矛盾對于有著博大胸懷的河伯來說畢竟是次要的一面,所以接下來仍乘著白色的靈物大鱉,邊上跟隨著有斑紋的鯉魚(長沙子彈庫楚墓出土的帛畫中有神人駕龍車,鯉魚在旁邊游動的畫面),在河上暢游,看到的是浩蕩的黃河之水緩緩而來,這一幕場景顯得宏大而深沉。
最后,當河伯想要繼續往東行時,他和主祭者握手道別,主祭者送他(“美人”在屈賦中多指賢人或所懷念者)到面南的水邊分手處。河伯巡視于黃河下游,那波濤滾滾而來,熱烈地歡迎河伯的蒞臨,那成群結隊排列成行的魚兒伴隨著河伯,為他護駕。這里的人物關系轉換很明確,主祭者告別后,波濤歡迎、魚兒隨從的對象只是河伯。末一個“予”字,不僅點出了主人公,而這樣的安排或許也暗示了楚國人民對作者的感情。
創作背景
《九歌·河伯》是祭祀河伯的歌辭。河伯即黃河之神,河神是尊貴的地祗,商周以來一直列入祀典的主要對象,而楚國雖一向十分重視祭祀活動,但早先似乎只祭祀楚國境內的江漢等河。《左傳·哀公六年》曾記載這么一件事:“(楚)昭王有疾,卜日:‘河為祟。’王弗祭。大夫請祭諸郊。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漢、睢、章,楚之望也。禍福之至,不是過也。不榖雖不德,河非所獲罪也。’遂弗祭。”可知春秋時代楚昭王因為黃河不在楚國地望之內,所以不肯祭河伯。而據顧觀光《七國地理考》、程恩澤《國策地名考》的考證,戰國時楚國的勢力范圍已達到黃河流域的南側,故陳子展以為這時“楚國王室祭祀河伯,已經不算違犯‘三代命祀,祭不越望’的什么大道理,也就是不違犯他們的先代昭王的遺教了。”(《楚辭直解》)不過,也有學者如姜亮夫認為《莊子·秋水》以及《外篇》諸篇皆言河伯事,“則南楚傳河伯之事最豐盛,不得以不祀河為說”(《屈原賦校注》)。總之,不論楚祀河伯起于何時,在屈原的時代,確有此事,當可無疑。
今人多以為《九歌》各篇中表現人神戀愛的內容頗多。據考此篇可能是記敘河伯與洛水女神前期相戀之事。一是因為洛水在黃河之南,不是遠離楚國的其它水系;二是因為洛水女神正是宓妃。宓妃性情放蕩,曾與后羿相戀,故有后羿“射夫河伯”,“眇其左目”,河伯上告于天帝請誅后羿之事。郭沫若認為此篇的內容是“男性的河神和女性的洛神講戀愛”(《屈原賦今譯》),河洛之神相愛雖有來歷,但《九歌》的主旨是祭神,是在歌頌天神地祗人鬼,河神是黃河的代表,那么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搖籃,自然可以表現其偉大。況且,詩的文本中又沒有“隱思君兮啡側”(《九歌·湘君》)、“思公子兮未敢言”(《九歌·湘夫人》)、“思公子兮徒離憂”(《九歌·山鬼》)之類明白顯示相思的言辭可作直接的證據,因此,此詩不妨理解為主祭者隨著河神對黃河所做的一番巡禮。
屈原簡介
先秦·屈原的簡介

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漢族,出生于楚國丹陽,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憂國憂民的屈原在長沙附近汩羅江懷石自殺,端午節據說就是他的忌日。他寫下許多不朽詩篇,成為中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者,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他創造的“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并稱“風騷”二體,對后世詩歌創作產生積極影響。
...〔? 屈原的詩(32篇)〕猜你喜歡
九歌·河伯
與女游兮九河,沖風起兮橫波。
乘水車兮荷蓋,駕兩龍兮驂螭。
登昆侖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
日將暮兮悵忘歸,惟極浦兮寤懷。
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珠宮。
靈何為兮水中?乘白黿兮逐文魚,
與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紛兮將來下。
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
波滔滔兮來迎,魚鱗鱗兮媵予。
游雙溪記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瑯一青,張若兆應宿,同入北山,觀乎雙溪。一青之弟仲孚,與邀而疾作,不果來。一青又先返。余與應宿宿張太傅文端公墓舍,大雨溪漲,留之累日,蓋龍溪水西北來,將入兩崖之口,又受椒園之水,故其會曰雙溪。松堤內繞,碧巖外交,勢若重環。處于環中,以四望煙雨之所合散,樹石之所擁露,其狀萬變。夜共一鐙,憑幾默聽,眾響皆入,人意蕭然。
當文端遭遇仁皇帝,登為輔相,一旦退老,御書“雙溪”以賜,歸懸之于此楣,優游自適于此者數年乃薨,天下謂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去,蚤匿于巖窶,從故人于風雨之夕,遠思文瑞之風,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與昔文端之所娛于山水間者,其尚有同乎耶,其無有同乎耶?
水調歌頭·泛湘江
濯足夜灘急,晞發北風涼。吳山楚澤行遍,只欠到瀟湘。買得扁舟歸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滄浪。蟬蛻塵埃外,蝶夢水云鄉。
制荷衣,紉蘭佩,把瓊芳。湘妃起舞一笑,撫瑟奏清商。喚起九歌忠憤,拂拭三閭文字,還與日爭光。莫遣兒輩覺,此樂未渠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