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水詩”譯文及注釋
譯文
門前一溝淙淙流水,不知疲倦地日夜流向東方。
請問它們究竟流到哪里呢?遙遠的大海就是它停留的地方。
注釋
溝水:小溝里的水。
借問:請問。
滄溟(cāng míng):海水彌漫的樣子,這里指大海。
住頭:停留的地方。
“溝水詩”鑒賞
賞析
這首詩由近及遠,由小到大,寫出了溝水不舍晝夜,滾滾滔滔,流向大海的情景。溝水,絹絹細流,微不足道,但是它始終按一定的方向流去,與大江大河匯合,以洶涌澎湃之勢,直奔大海。詩人以小見大,通過一條小小的溝水,表現(xiàn)了一種不屈不撓積極進取的精神,揭示了水流千里歸大海這樣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
一溝流水,沒有動人的景致,沒有廣闊的場面,平常又平常,實在難以下筆。但是,詩人從時間、空間上給予展開,由當時,聯(lián)想到溝水的日日夜夜;從眼下,聯(lián)想到溝水的千里歸宿,把一溝流水同“千里流歸大海”這樣的道理聯(lián)系起來,使溝流水閃爍出哲理的光輝,耐人尋味。詩中“住”字用得很好,“住”是人的動作,用它就使溝水擬人化了,富有了感情。若用“盡”字就顯得太客觀,沒有生氣。這一問一答,表達了兒童特有的心理,充滿情趣,給人親切的感受,也使全詩活潑生輝。
詩雖然簡短,卻富于哲理,寓意深刻。詩人寫這首詩的時候,或許想起了漢代樂府《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時間像小溪水一樣流逝,自己一定要發(fā)憤努力,不辜負大好的時光。詩人也或許從奔流的小溪聯(lián)想到人生的歷程:小溪不停地流入滄海,象征著一個人從童年逐步地走向成熟、富有智慧,終于匯入浩瀚的人生的大海。詩里還隱隱流露出一種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氣概。
創(chuàng)作背景
詩人八歲時在家門口,看到門前的水溝里的水嘩嘩地流著,于是即興吟唱出一首詩,此詩便是這首吟唱之作。
劉溥簡介
明代·劉溥的簡介

蘇州府長洲人,字原博。祖、父皆以醫(yī)得官。宣德初,以善醫(yī)授惠州局副使。后調(diào)太醫(yī)院吏目。博通經(jīng)史,精天文律歷之學,亦善畫工詩,與晏鐸、王淮、湯胤績、蘇平、鄒亮、蔣忠等號“景泰十才子”,常被推為盟主。有《草窗集》。
...〔? 劉溥的詩(1篇)〕猜你喜歡
游雙溪記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瑯一青,張若兆應宿,同入北山,觀乎雙溪。一青之弟仲孚,與邀而疾作,不果來。一青又先返。余與應宿宿張?zhí)滴亩斯股幔笥晗獫q,留之累日,蓋龍溪水西北來,將入兩崖之口,又受椒園之水,故其會曰雙溪。松堤內(nèi)繞,碧巖外交,勢若重環(huán)。處于環(huán)中,以四望煙雨之所合散,樹石之所擁露,其狀萬變。夜共一鐙,憑幾默聽,眾響皆入,人意蕭然。
當文端遭遇仁皇帝,登為輔相,一旦退老,御書“雙溪”以賜,歸懸之于此楣,優(yōu)游自適于此者數(shù)年乃薨,天下謂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去,蚤匿于巖窶,從故人于風雨之夕,遠思文瑞之風,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與昔文端之所娛于山水間者,其尚有同乎耶,其無有同乎耶?
水調(diào)歌頭·泛湘江
濯足夜灘急,晞發(fā)北風涼。吳山楚澤行遍,只欠到瀟湘。買得扁舟歸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滄浪。蟬蛻塵埃外,蝶夢水云鄉(xiāng)。
制荷衣,紉蘭佩,把瓊芳。湘妃起舞一笑,撫瑟奏清商。喚起九歌忠憤,拂拭三閭文字,還與日爭光。莫遣兒輩覺,此樂未渠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