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文山祠”譯文及注釋
譯文
文丞相呵,您的英名永遠流芳。深紅色供帳里的燈火燭光,被寒風刮著,依舊燈火輝煌。
天地雖然寬闊 ,卻沒有你的容身之所;人生道路崎嶇曲折 ,比惡夢還要亂而且長。
你的魂魄化為子規鳥,在燕市月夜鳴叫;英靈像填海的精衛鳥,永不休止;像伍子胥魂怒激起的錢塘江潮,永不泯滅。
祠堂邊也長著如同西湖岳廟的樹木,枝葉都向南伸展不肯北朝。
注釋
謁(yè):拜見。文山祠:文天祥祠。文天祥(1236—1283),南宋民族英雄,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末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抗元兵敗被俘,拘囚大都(今北京市)四年,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就義于燕京。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在監禁文天祥的監牢所在地(今北京市東城區府學胡同內)修建祠宇。
迥(jiǒng)未消:遠遠沒有消失。
絳(jiàng)帷燈火:神座前掛著絳紅色的帳帷,油燈燭火輝煌。
颯(sà):風聲。
飆(biāo):狂風。
間關:道路崎嶇難行。
“花外”句:意為文天祥的魂魄化為子規鳥,在燕市月夜鳴叫。相傳古蜀王望帝死后化為子規鳥,叫聲凄厲,張華《禽經》:“望帝修道,處西山而隱,化為杜鵑鳥或云化為杜宇鳥,亦子規鳥,至春則啼,聞者凄惻。”燕市:北京柴市。在今北京宣武區菜市口,元明清三代均為刑場。
“水邊精衛”句:文天祥的英靈像填海的精衛鳥,永不休止;像伍子胥魂怒激起的錢塘江潮,永不泯滅。精衛:神話中鳥名,相傳為炎帝少女,名女娃,游東海而溺死,化為精衛鳥,經常銜西山木石去填東海。浙江潮:錢塘江潮。春秋時吳國大夫伍子胥勸吳王夫差拒絕與越國議和并停止伐齊,有人進讒,后被疏遠。吳王賜劍命伍子胥自殺,并把他的尸體裝入皮袋,投入江中。傳說他化為潮神,隨江潮激濤揚波。
西湖樹:岳飛墳在杭州西湖北岸棲霞嶺下。《西湖志》載墓上木枝皆南向。
“謁文山祠”鑒賞
賞析
本詩首聯寫文山祠的悲涼景象,為全詩的情調打下了基礎;頷聯概括文天祥一生的悲劇,頌揚其大義凜然、寧死不屈的高風亮節;頸聯連用子規、燕月、精衛和浙江潮來隱喻文天祥被害后,人們的沉痛哀思;尾聯用岳飛比文天祥,以英雄遺恨長存作結。全詩歌頌文天祥堅貞不屈的精神,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文天祥的崇敬之情,用典精當,詞句凝練,格調沉郁,情感深切。
首聯先寫文山祠內莊嚴肅穆的氣氛。紅色的帷帳映著燈火,搖晃在寒風里,這景色讓詩人想象文天祥當年在風雨飄搖中孤軍奮戰的歷史場面,顯示文天祥的愛國精神遠遠沒有消失。這里用了對比的手法,虛實相襯,從而表現出文天祥不屈的英靈,也暗含了對文天祥死難的痛悼與欽敬。這一聯,謳歌了文天祥的堅貞愛國情操,并把“英靈迥未消”五字作為全詩的綱領,以下皆由此而生發。
頷聯用洗煉的筆墨,概括了文天祥不平凡的人生道路。“乾坤浩蕩身難寄”,南宋滅亡,國家不存,文天祥避敵追捕,然而乾坤浩蕩,無處寄孤臣義士之軀。“道路間關夢且遙”,文天祥在廣東兵敗被俘,被押往元都燕京,這句寫押解途中情景。文天祥抗元不果,忠義難寄,詩人用十四字描述文天祥九死一生,百折不撓的經歷,暗含詩人對文天祥浩然正氣的贊賞。
頸聯連用數典進一步地深化了文天祥的堅貞愛國情操。上句寫實,詩人來到燕京,憑吊文丞相祠,耳邊傳來“子規”在月下的悲啼聲,如哀如怨,頓生對文天樣的懷念之情,表達了崇敬之意。下句以“精衛填海”的故事,說明“填海”是不可為之事,精衛決心要填,寓意文天祥抗元的決心。就當時大勢看,抗元勝利的把握是很小的,而文天祥忠于宋朝,正以精衛填海的精神去實現抗元之志;又以錢塘江怒潮,喻其堅貞不屈的精神,贊美了文天樣忠義愛國思想。詩人在這里巧用數典,使“英靈迥未消”進一步具體化,對仗工穩,用典切題,語意悲壯,激揚正氣。
尾聯為了表現這種精神的感召力量,作了夸張性的描寫。丞相祠前也有像岳墳那樣枝皆南向的樹木,表明樹枝也受到丞相精神的感召,不肯向北方的敵人屈服。南面向陽,樹枝容易發旺,這本是自然現象,詩人為了歌頌丞相愛國精神之偉大,因而產生這種聯想。把“西湖樹”和“丞相祠”聯在一起,也是有意使南宋兩位民族英雄有所關連,在發揚愛國精神方面,起到前后繼承和相互輝映作用。詩至此而止,造成余響不息的藝術效果。
這首詩歌頌了文天祥的英靈浩氣長存天地之間,充分表達了詩人對文天祥的崇敬之情。詩從文山祠周圍氣氛落筆,頷聯僅用十四字,高度概括文天祥的光輝業績,用筆精練。頸鏈展開想象,句子富于主觀色彩。尾聯回到祠堂,用祠中之樹遣枝向南描寫文天祥魂魄不散,誓向南宋的一片忠誠。這首詩的寫作特點,在于運用神話典故,作聯想的浪漫手法,歌頌文天祥堅貞的愛國精神及其對后世的深遠影響。全詩用典妥切,屬對工整,精致細密。
創作背景
《謁文山祠》當作于詩人任職北京之時。詩人在瞻仰南宋文天祥紀念祠以后,對這位民族英雄的被害表示痛心,心潮澎湃,于是寫下這首七言律詩。
邊貢簡介
明代·邊貢的簡介

邊貢(1476 ~1532)字庭實,因家居華泉附近,自號華泉子,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明代著名詩人、文學家。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進士,官至太常丞。邊貢以詩著稱于弘治、正德年間,與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并稱“弘治四杰”。后來又加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合稱為明代文學“前七子”。
...〔? 邊貢的詩(14篇)〕猜你喜歡
周亞夫軍細柳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邊。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軍棘門;以河內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
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先驅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吾欲入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
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呼,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