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譯文及注釋
譯文
晴光下最美的是遠處湘山翠微,我整日江頭獨賞獨醉,直到傍晚才緩步而歸。
一直不見居庸關山海關傳來戰斗捷報,如今還沒有天下太平,國家的命運前途使我憂愧。
自古以來邊防的政策、謀劃沒有中下策,如今朝廷內對國家大事仍是意見不統一。
眼看暮色蒼茫平沙上秋草衰頹,雙白鳥躲避行人向遠處飛。
注釋
感事:感慨時事,憂慮國家治亂。
湘山:君山,又名洞庭山,在洞庭湖中。微微:幽靜的樣子。
露布:古代用稱檄文、捷報或其他緊急文書。
垂衣:指垂衣而治,天下太平。
邊籌:關于邊防的政策、謀劃。
有是非:對國家大事意見不統一。
“感事”鑒賞
賞析
這首詩首聯寫湘山景色,頸聯和頷聯寫議論朝政大事傳出詩人滿腹心事的具體內容。尾聯寫時事之感,融入景物之中。全詩借景抒情,語言簡練,抒發為國家民族的利益與前途而憂慮之情。
首聯從寫景敘事起,但意不在景;詩人整天徜徉山水,沉溺酒鄉,顯然有滿腹心事。此聯起筆即微逗詩題“感事”二字,空靈而不粘滯。既然少年科場得意,選官在即,應該是不會有什么不高興的事情發生,這里也不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而通過二聯即通過議論朝政大事傳出詩人滿腹心事的具體內容。萬歷后期,明王朝內外交困,危象畢露。帝王昏庸。閹豎專權,賢良慘遭殺戮,內里已被蛀空,邊患四起,倭寇嚴重騷擾于東南沿海。這一年,日本豐臣秀吉又發動了侵朝戰爭,游擊史儒戰死于平壤,副總兵袒承訓統兵渡鴨綠江援救失敗,僅以身免,中朝震動;寧夏哱承恩等作亂,殺巡撫和兵備副使;朝臣們對一些重大政事議論紛紜,意見尖銳對立,甚至有人因此而獲罪。
頷聯用了兩個典故,邊關不見戰斗捷報,朝廷未聞無為之治。實情是邊關告急文書雪片似飛來。敗耗頻傳,朝廷上君昏臣奸,政治腐敗黑暗至極。詩句用“不見”“尚聞”,避免直率淺露,寫得頗為深婉曲折。這首詩是袁宏道的早期作品,并不能代表他“獨抒性靈”,率意而為,任情揮灑的獨特風格。頸聯寫詩人表示對朝堂政事極為不滿。邊防政策自古以來就不用消極抵御、被動應戰、處處挨打的中下之策,而是采取充實國力、加強戰備、積極抵御的上策;朝臣們議論國是,提出不同意見,批評執宰大臣本是忠于職守的表現,可是明神宗卻反其道而行之:“諭廷臣,國是紛紜,致大臣爭欲乞身,此后有肆行誣蔑者重治!”可是,詩人此時在家鄉候選,“居石浦之上,偕外祖父龔容卿及舅惟學,惟長輩,終日以論學為樂”。無權無力來過問政治,所以詩的尾聯寫他面對著長滿秋草的平原,在暮色蒼茫中,目送一對白鳥,避人遠遠飛去。也許“避人飛”是在有意無意之間。從這形象中不僅使人感受到詩人憂心國事的滿腔悵恨之情,還使人覺得詩人仿佛又在慶幸自己沒有卷入這場政治漩渦,能像這對白鳥一樣,自由自在地避人遠去。此聯以景結情,又與首聯取得呼應,使結構更為嚴密。
這首詩一反向來律詩喜好堆垛典故的習慣,能于平易中見蘊藉,正體現了袁宏道論詩的主張:“性靈竅于心,寓于境。境所偶觸,心能攝之心所欲吐,腕能運之。”因此《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他的詩能“變極重為輕巧。”
創作背景
萬歷二十年壬辰(公元1592年)袁宏道告假回到公安,此詩即作于家居時。萬歷后期,內憂外患,危機四伏。西北和東北邊境處于多事之秋,而朝廷在這一重大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袁宏道深為國家民族的利益與前途而憂慮,《感事》詩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創作的。
袁宏道簡介
明代·袁宏道的簡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漢族,荊州公安(今屬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稱“公安三袁”。
...〔? 袁宏道的詩(29篇)〕猜你喜歡
把酒對月歌
李白前時原有月,惟有李白詩能說。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幾圓缺?
今人猶歌李白詩,明月還如李白時。
我學李白對明月,白與明月安能知!
李白能詩復能酒,我今百杯復千首。
我愧雖無李白才,料應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長安眠。
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樹梅花月滿天。(梅花 一作:桃花)
送應氏二首
其一
步登北邙阪,遙望洛陽山。
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
垣墻皆頓擗,荊棘上參天。
不見舊耆老,但睹新少年。
側足無行徑,荒疇不復田。
游子久不歸,不識陌與阡。
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
念我平常居,氣結不能言。
其二
清時難屢得,嘉會不可常。
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
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
親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陽。
中饋豈獨薄?賓飲不盡觴。
愛至望苦深,豈不愧中腸?
山川阻且遠,別促會日長。
愿為比翼鳥,施翮起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