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晚景
[明代]:陳霆
流水孤村,荒城古道。槎牙老木烏鳶噪。夕陽倒影射疏林,江邊一帶芙蓉老。
風暝寒煙,天低衰草,登樓望極群峰小。欲將歸信問行人,青山盡處行人少。
流水孤村,荒城古道。槎牙老木烏鳶噪。夕陽倒影射疏林,江邊一帶芙蓉老。
風暝寒煙,天低衰草,登樓望極群峰小。欲將歸信問行人,青山盡處行人少。
“踏莎行·晚景”譯文及注釋
槎牙:錯雜不齊貌。
鳶:俗稱鷂鷹。
芙蓉老:荷花凋殘。
“踏莎行·晚景”鑒賞
評解
此詞題為《晚景》,寫景多運化前人詩詞中成句,流轉自然一如己出,而創意不足。詞中寫登樓晚眺,周遭風景在目。
但詩人意不在賞玩秋光,而在問行人歸信。不意“青山盡處行人少”,遂只得注目于遠近風物。通篇委婉含蓄,耐人尋思。
明代·陳霆的簡介

陳霆(約1477年-1550年),字聲伯,號水南,浙江德清縣人。明朝官員,學者。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進士,官刑科給事中。為人耿直。正德元年(1506年),因上書彈劾張瑜,被其同黨劉瑾陷害入獄。劉瑾被誅后,復官刑部主事,次年出任山西提學僉事。不久辭官回鄉,隱居著述。著有《仙潭志》、《兩山墨談》、《水南稿》、《清山堂詩話》、《清山堂詞話》等。
...〔
? 陳霆的詩(1篇)〕
明代:
王世貞
歌起處,斜日半江紅。柔綠篙添梅子雨,淡黃衫耐藕絲風。家在五湖東。
歌起處,斜日半江紅。柔綠篙添梅子雨,淡黃衫耐藕絲風。家在五湖東。
清代:
納蘭性德
蜀弦秦柱不關情,盡日掩云屏。己惜輕翎退粉,更嫌弱絮為萍。
東風多事,余寒吹散,烘暖微酲。看盡一簾紅雨,為誰親系花鈴。
蜀弦秦柱不關情,盡日掩雲屏。己惜輕翎退粉,更嫌弱絮為萍。
東風多事,餘寒吹散,烘暖微酲。看盡一簾紅雨,為誰親系花鈴。
清代:
張光啟
倚杖池邊立,西風荷柄斜。
眼明秋水外,又放一枝花。
倚杖池邊立,西風荷柄斜。
眼明秋水外,又放一枝花。
宋代:
蘇軾
三年枕上吳中路。遣黃耳、隨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驚鷗鷺,四橋盡是,老子經行處。
輞川圖上看春暮。常記高人右丞句。作個歸期天已許。春衫猶是,小蠻針線,曾濕西湖雨。
三年枕上吳中路。遣黃耳、隨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驚鷗鷺,四橋盡是,老子經行處。
輞川圖上看春暮。常記高人右丞句。作個歸期天已許。春衫猶是,小蠻針線,曾濕西湖雨。
清代:
毛奇齡
五月南塘水滿,吹斷,鯉魚風。小娘停棹濯纖指,水底,見花紅。
五月南塘水滿,吹斷,鯉魚風。小娘停棹濯纖指,水底,見花紅。
清代:
納蘭性德
榛荊滿眼山城路,征鴻不為愁人住。何處是長安,濕云吹雨寒。
絲絲心欲碎,應是悲秋淚。淚向客中多,歸時又奈何。
榛荊滿眼山城路,征鴻不為愁人住。何處是長安,濕雲吹雨寒。
絲絲心欲碎,應是悲秋淚。淚向客中多,歸時又奈何。
宋代: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畫船愁過石塘西。打頭風浪惡禁持。
春浦漸生迎棹綠,小梅應長亞門枝,一年燈火要人歸。
雁怯重雲不肯啼,畫船愁過石塘西。打頭風浪惡禁持。
春浦漸生迎棹綠,小梅應長亞門枝,一年燈火要人歸。
明代:
袁凱
落葉蕭蕭淮水長,故園歸路更微茫。
一聲新雁三更雨,何處行人不斷腸。
落葉蕭蕭淮水長,故園歸路更微茫。
一聲新雁三更雨,何處行人不斷腸。
清代:
納蘭性德
紅影濕幽窗,瘦盡春光。雨余花外卻斜陽。誰見薄衫低髻子,抱膝思量。
莫道不凄涼,早近持觴。暗思何事斷人腸。曾是向他春夢里,瞥遇回廊。
紅影濕幽窗,瘦盡春光。雨餘花外卻斜陽。誰見薄衫低髻子,抱膝思量。
莫道不凄涼,早近持觴。暗思何事斷人腸。曾是向他春夢裡,瞥遇回廊。
唐代:
溫庭筠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風空落眼前花,搖曳碧云斜。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山月不知心裡事,水風空落眼前花,搖曳碧雲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