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湘湖圖”譯文及注釋
譯文
湖上的島嶼恰如洞庭湖中的君山;湖水像鄱陽湖一樣波浪起伏。
畫圖在明亮的窗子和早晨的晴光下打開;我的興致一下子就投入到湘湖浩翰的煙波中。
兩岸的群山縱橫交錯,碧綠的湖水環繞著高高的越王城山。
越王城的背影已經遠去,但週遭的山陵峽谷還展現在我們眼前:蒼翠的古木和飄渺的暮霧,掩映在落日的余暉中。
他鄉的游子駕著一葉扁舟,在寒冷的湖上飄向遠方;周圍群山,飛瀉著雪一般白的溪流。
畫面上仿佛能聽到隱居高人的嘯歌,但是卻看不到他的人影,只看到晚日下棲息在沙灘上的鶴和山林中的猿猴。
湖水東面的云氣應是直通蓬萊仙山吧,我真想乘著這云氣去探訪仙山。
可是水中有蛟鼉,山野有猛虎,我又沒有雙翼難以到達,令我心下無比哀傷。
注釋
君山洞庭:洞庭即洞庭湖;君山:洞庭湖中的一個小島。這里借指湘湖和湖上的諸島。
彭蠡:鄱陽湖別稱,也借指湘湖。
明窗曉晴圖畫開:畫圖在明亮的窗子和早晨的晴光下打開。
興入湘湖:興致一下就投入到湘湖中;三百里:極言其廣。
湘江:這里指湘湖,湘湖因“湖光山色婉若瀟湘而名”。
湘湖碧繞越王城:湘湖位于越王城山南麓。
陵谷:丘陵和山谷。
長煙:大片煙霧。
孤棹:借指孤舟。
濯纓:洗濯冠纓,比喻超脫世俗,操守高潔。
沙鶴野猿:比喻隱居的君子。
云氣:稀薄游動的云;蓬萊:傳說中渤海上仙人居住的山。從第五句到這句都在描述畫中的景象,并加以發揮。
歸去來:回去。典出陶淵明名篇《歸去來辭》。
蛟鼉(tuó):指水中兇猛的鱷類動物。
“題湘湖圖”鑒賞
賞析
這是一首劉基題《湘湖圖》的題畫詩。“君山洞庭隔江水,彭蠡無風波浪起。”詩人開頭用兩個比喻句,引出了湘湖上的島嶼恰如洞庭湖中的君山;湖水象鄱陽湖一樣波浪起伏。以洞庭湖、鄱陽湖來形容湘湖,極言湘湖之廣渺,起到了先聲奪人的效果。
“明窗曉晴圖畫開,興入湘湖三百里。”接下來詩人點出了題圖時的情景,在明亮的窗子和早晨的晴光下打開畫圖,詩人的興致一下子就投入到湘湖浩瀚的煙波中。
下面四聯既是對《湘湖圖》的描述,也是對湘湖山水的概刮。“湘江兩岸山縱橫,湘湖碧繞越王城。越王城荒陵谷在,古樹落日長煙平。游子天寒孤棹遠,七十二溪飛雪滿。浩歌不見濯纓人,沙鶴野猿相對晚。”詩人的目光如一組長鏡頭在畫面上掠過:首先映入眼斂的是湘湖四周的群山,兩岸的群山縱橫交錯,碧綠的湖水環繞著高高的越王城山。面對週遭的山陵峽谷,詩人憑吊越王城的逝去的背影,眼前蒼翠的古木和飄渺的暮霧,掩映在落日的余暉中,讓人不由生發懷古的幽情。接下來詩人的筆觸進一步向畫面的細處落下,畫圖中,一葉扁舟飄向遠方,詩人想象這是一位他鄉游子,在寒冷的湘湖上奔波,也許此刻詩人聯想到了自己,一個寒字,刻劃了詩人的心境。但是面對大好的湖山,詩人沒有消沉,周圍群同上眾多飛瀉著雪一般白的溪流,吸引了詩人的目光。
“浩歌不見濯纓人,沙鶴野猿相對晚。湖東云氣通蓬萊,我欲從之歸去來。”接下來,詩人對靜態的畫面進行了拓展:畫是沒有聲音的,但是,在詩人看來,卻仿佛能聽到隱居高人的畫外音,“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如此好山水真是退隱的好處所。但是畫面上卻看不到他的人影,只看到晚照下棲息在沙灘上鶴和山林中的猿猴。畫是不會動的,但是在詩人看來,湖上的云氣是涌動的,而且是可以直通蓬萊仙山的,詩人由此了生出大膽的想法,可以乘著這云氣去探訪仙山。
詩人在結尾時,從美好的夢幻般的意境中回到了現實。“蛟鼉塞川陸有虎,兩臂無翼令心哀。”雖然仙山十分令人向往,可是水中有蛟鼉,山野有猛虎,我又沒有翅膀,難以到達仙山,讓我不由得心下無比哀傷。
劉基簡介
明代·劉基的簡介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 劉基的詩(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