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子歌”譯文及注釋
譯文
洞庭湖水映明月,千里波光蕩漾,涼風(fēng)吹,大雁鳴,天空倒映在碧湖上。
山石上生長的九節(jié)菖蒲已經(jīng)枯死,湘水中的水神彈著琴瑟迎請帝子降臨。
山頭的老桂樹散發(fā)著古樸的清香,帝子未來,雌龍怨吟湖水泛寒光。
只見水邊群魚隨著水中小神游蕩,姑且把珍珠投水中,乞求帝子賜吉祥。
注釋
帝子:傳說中帝堯的女兒娥皇、女英。清代王琦以為帝子即天帝之女。
洞庭:在長沙巴陵,方圓五百里。
明月:一作“帝子”。
九節(jié)菖蒲:菖蒲的一種,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可入藥。《神仙傳》:“中岳石上菖蒲,一寸九節(jié),王興采食之, 得長生焉。”
湘神:湘水中侍從帝子的水神。
老桂:桂老,故其香為古香。
雌龍:帝子女神,故曰雌龍。《史記·夏本紀(jì)》:“天降龍二,有雌雄。”
沙浦:水邊。
白石郎:水中小神。古樂府《白石郎曲》:“白石郎,臨江居。前導(dǎo)江伯后從魚。”
閑取:漫取,姑且拿取之意。
真珠:即珍珠。龍?zhí)茫汉硬拥钐谩_@里泛指水中。語本《楚辭·九歌·河伯》:“魚鱗屋兮龍?zhí)谩!贝司洫q《楚辭》“捐余玦兮江中,遺余佩兮澧浦”之意。
“帝子歌”鑒賞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洞庭湖月明雁啼、水天相映的景象,展示了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其中似乎寄托著作者的仕途不遇、人生悲涼之感。全詩以洞庭湖景引入,以帝子傳說作結(jié),意境清空幽冷,想象豐富奇特,充分體現(xiàn)了李賀詩歌的浪漫主義特色。此詩的風(fēng)格、意趣和構(gòu)思,都很像《楚辭》中 的《湘君》《湘夫人》
首聯(lián)寫洞庭湖上,明月千里,天水相接,涼風(fēng)習(xí)習(xí),大雁掠過,是先就其地描畫一下清空幽冷的光景。
頷聯(lián)說,青石上的九節(jié)菖蒲早已枯萎,于是詩人產(chǎn)生了這世上哪里還存在不死之藥、何處還能尋覓到仙人足跡的疑問,而在這波光蕩漾的夜色中,仔細(xì)聆聽,似乎可以聽見湘靈鼓瑟的幽怨之聲,他們也在恭迎著帝子的降臨。
頸聯(lián)詩意出現(xiàn)轉(zhuǎn)折:但多年過去,連山頭的桂樹都已變老,帝子身影仍然沒有顯現(xiàn),唯有那雌龍在泛著寒光的湖面低吟。
尾聯(lián)寫一群群小魚在幽靜的湖水中竄來竄去,帝子既不可見,那就姑且把珍珠投入水中,以祈求她的祝福。對結(jié)尾兩句,諸家解法大體相同,都以為出自《九歌·湘君》“捐余玦兮江中,遺余佩兮醴浦”,即湘夫人因等不到湘君,心生怨恨,為了表示決絕,把湘君所贈的東西都投到水里,以表示湘夫人深長的怨望。
這首詩與李賀另一首詩《湘妃》在意境和用詞上非常相似。在意境上都顯得比較幽冷。在用詞上,“千年”與“古香”、“涼夜”與“涼風(fēng)”、“雌龍吟怨”與“吟古龍”、“山頭老桂”與“九山靜綠”以及“幽愁”與“吟怨”等都比較相似。這兩首詩應(yīng)是姐妹篇,而《湘妃》涵義的清晰性正可以幫助正確解讀《帝子歌》。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的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可能是李賀南游時,仿《楚辭》所作。劉衍曰:“意賀南行楚地,亦有屈原情懷,故擬《湘君》《湘夫人》而作《帝子歌》及《湘妃》。”(《李賀詩校箋證異》)但南游的時間,當(dāng)為入京之前。關(guān)于其創(chuàng)作動機(jī),清代王琦主祈長生說,而姚文燮主諷刺說,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李賀簡介
唐代·李賀的簡介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圣”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后,中國文學(xué)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yù)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郁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 李賀的詩(37篇)〕猜你喜歡
不遇詠
北闕獻(xiàn)書寢不報,南山種田時不登。
百人會中身不預(yù),五侯門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飲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共登山復(fù)臨水,莫問春風(fēng)動楊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說君應(yīng)知。
濟(jì)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爾一男兒!
喜達(dá)行在所三首
西憶岐陽信,無人遂卻回。
眼穿當(dāng)落日,心死著寒灰。
霧樹行相引,蓮峰望忽開。
所親驚老瘦,辛苦賊中來。
愁思胡笳夕,凄涼漢苑春。
生還今日事,間道暫時人。
司隸章初睹,南陽氣已新。
喜心翻倒極,嗚咽淚沾巾。
死去憑誰報,歸來始自憐。
猶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影靜千官里,心蘇七校前。
今朝漢社稷,新數(shù)中興年。
內(nèi)宴奉詔作
三十年前學(xué)六韜,英名常得預(yù)時髦。
曾因國難披金甲,不為家貧賣寶刀。
臂健尚嫌弓力軟,眼明猶識陣云高。
庭前昨夜秋風(fēng)起,羞睹盤花舊戰(zhàn)袍。(睹 一作:見)
賀新郎·讀史
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jié)。銅鐵爐中翻火焰,為問何時猜得?不過幾千寒熱。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diǎn)點(diǎn),幾行陳跡。五帝三皇神圣事,騙了無涯過客。有多少風(fēng)流人物?盜跖莊蹻流譽(yù)后,更陳王奮起揮黃鉞。歌未竟,東方白。
述志令
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nèi)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yù),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濟(jì)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以為強(qiáng)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去官之后,年紀(jì)尚少,顧視同歲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nèi)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以四時歸鄉(xiāng)里,于譙東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后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難,興舉義兵。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qiáng)敵爭,倘更為禍?zhǔn)肌9抒晁畱?zhàn)數(shù)千,后還到揚(yáng)州更募,亦復(fù)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領(lǐng)兗州,破降黃巾三十萬眾。又袁術(shù)僭號于九江,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為天子之制,兩婦預(yù)爭為皇后。志計已定,人有勸術(shù)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討禽其四將,獲其人眾,遂使術(shù)窮亡解沮,發(fā)病而死。及至袁紹據(jù)河北,兵勢強(qiáng)盛,孤自度勢,實(shí)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紹,梟其二子。又劉表自以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卻,以觀世事,據(jù)有當(dāng)州,孤復(fù)定之,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
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shè)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dāng)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qiáng)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論語》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樂毅走趙,趙王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后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后嗣乎!”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余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dāng)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過于三世矣。
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謂之言:“顧我萬年之后,汝曹皆當(dāng)出嫁,欲令傳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懇懇敘心腹者,見周公有《金縢》之書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zhí)事,歸就武平侯國,實(shí)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shí)禍,此所不得為也。前朝恩封三子為侯,固辭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復(fù)以為榮,欲以為外援,為萬安計。
孤聞介推之避晉封,申胥之逃楚賞,未嘗不舍書而嘆,有以自省也。奉國威靈,仗鉞征伐,推弱以克強(qiáng),處小而禽大。意之所圖,動無違事,心之所慮,何向不濟(jì),遂蕩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謂天助漢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縣,食戶三萬,何德堪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辭。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戶二萬,但食武平萬戶,且以分損謗議,少減孤之責(zé)也。
綠頭鴨 和馬九皋使君湖上即事
別來時。綠箋猶寄相思。自當(dāng)年、黃州人去,不煩朱粉重施。翠屏寒、秋凝古色,朱奩空、影淡芳姿。蝶抱愁香,鶯吟怨曲,殘紅一片洗胭脂。更誰汲、香泉菊井。寂寞水仙祠。西泠*、苔衣生滿,懶曳筇枝。尚依依、月移疏影,黃昏翠羽□差。問丹砂、石涵墜井,尋古寺、金匾題詩。歲晚江空,童饑鶴瘦,匆匆舍此欲何之。且重和,四時漁唱,象管寫烏絲。仙翁笑、梅花折得,上鬧竿兒。
法惠寺橫翠閣
朝見吳山橫,暮見吳山縱。
吳山故多態(tài),轉(zhuǎn)側(cè)為君容。
幽人起朱閣,空洞更無物。
惟有千步岡,東西作簾額。
春來故國歸無期,人言悲秋春更悲。
已泛平湖思濯錦,更看橫翠憶峨眉。
雕欄能得幾時好,不獨(dú)憑欄人易老。
百年興廢更堪哀,懸知草莽化池臺。
游人尋我舊游處,但覓吳山橫處來。
水調(diào)歌頭·四明有狂客
昔擬栩仙人王云鶴贈予詩云:“寄與閑閑傲浪仙,枉隨詩酒墮凡緣。黃塵遮斷來時路,不到蓬山五百年。”其后玉龜山人云:“子前身赤城子也。”予因以詩寄之云:“玉龜山下古仙真,許我天臺一化身。擬折玉蓮聞白鶴,他年滄海看揚(yáng)塵。”吾友趙禮部庭玉說,丹陽子謂予再世蘇子美也。赤城子則吾豈敢,若子美則庶幾焉。尚愧辭翰微不及耳。因作此以寄意焉。
四明有狂客,呼我謫仙人。俗緣千劫不盡,回首落紅塵。我欲騎鯨歸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時真。笑拍群仙手,幾度夢中身。
倚長松,聊拂石,坐看云。忽然黑霓落手,醉舞紫毫春。寄語滄浪流水,曾識閑閑居士,好為濯冠巾。卻返天臺去,華發(fā)散麒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