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東風·重九”譯文及注釋
譯文
題詩在紅葉上讓它帶著情意承受御溝的流水飄走,觀賞菊花的人醉臥在歌樓上。萬里長空雁影稀疏,月亮落了遠山變得狹長而顯清瘦,暮秋時節到處都是冷冷清清的景象。衰敗的楊柳,寒秋的鳴蟬,天地間一片哀愁,這時節,有誰肯送酒來和我一起解憂?
注釋
紅葉:化用唐代紅葉題詩配佳偶的傳說。傳說大意是某宮女題詩在紅葉上,投入御溝承受水流出宮外,被某士子拾得,后巧結良緣。
白衣送酒:指江川刺史王弘派白衣仆人在重陽節給在籬邊賞菊的陶淵明送酒事。白衣,古代官府衙役小吏著白衣。
“沉醉東風·重九”鑒賞
賞析
這是一首觸景生情的小令,寫作者閑適地在紅葉上題詩讓流水帶走他的情義,觀賞菊花后醉臥歌樓,表達了作者陶醉于賞黃花之中的快樂;看到萬里長空的雁影稀疏,遠山狹長清瘦,暮秋時節到處冷冷清清,使作者內心孤獨冷清之情油然而生;這時節,無人送酒,一起解憂,年華老去,表達了作者無知己相伴的愁苦。全曲通過“紅葉、黃花、長天、雁影、瘦山、衰柳、寒蟬”等具有凄寒、衰敗特征的意象營造出暮秋蕭瑟、冷清的意境,在用詞鑄句、描摹景物以及釀造情景交融的意境方面,都頗見藝術功力。
重九正是入秋時候,草木搖落,北雁南飛,一片衰颯之氣,容易喚起人的愁思。這首小令渲染了冷清的秋天氛圍,寄托了悲涼的秋思,情調有些哀傷。
此曲從季節景物特征入手,點出“紅葉”“黃花”,以寫“重九”的自然風光。“題紅葉清流御溝”,說的是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但此曲中只不過取“題紅葉”三字,與下文的“賞黃花”構成對仗而已。“題紅葉”也只是賞紅葉的意思。“賞黃花人醉歌樓”也只是一般的泛指,不一定是作者在樓上醉賞黃花。秋天,楓林葉赤,叢菊花黃,是令人賞心悅目的;此乃作者雅興所在,故不覺吟成此麗句,以描寫此情景。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兩句,續寫秋容秋光。秋日晴朗,天高云淡,人的視線能看得很遠,因而顯得“天長”。值此暮秋時分,北雁南飛,所剩已不多,故極目長天,雁影就顯得十分稀疏。月落時位置接近地平線,其光線斜照,山影遂顯得狹長而呈清瘦的姿態;當然草木搖落,也是山容變瘦的一個原因。這兩句寫秋容秋光,可謂抓住特征善于描狀,雁影零落,山形清瘦,使人感到那份高曠與寂寥的況味。加上對仗工整,意境渾成,實乃寫景佳句。接著,作者又用一句“冷清清暮秋時候”來加以概括。于是形象的具體畫面,由此抽象的一般的概括而獲得了關于景象和節序的質的規定性。此句還開拓了讀者聯想的范圍:除“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外,其他一切也都是冷清清的。
最后兩句,因寫秋景而觸發的淡淡的哀愁。“衰柳寒蟬”是打上主觀色彩的秋景,向來為文人抒發秋思時所采用,作為景物媒介。作者睹衰柳疏枝,聞寒蟬悲鳴,遂悠然而生“一片愁”之情。此時此刻,他感到寂寞,希望有朋友送酒來一起喝,但終無人來,他于是發出了“誰肯教白衣送酒”之嘆。結尾未嘗不是一個注腳:假使隱居了,誰肯像王弘對待陶淵明那樣遣白衣使者為自己送酒呢?其內心的孤獨與寂寥溢于字里行間。這里流露出作者倦于官場,欲隱居而又因種種原因難以痛下決心之意。
這首小令雖然不脫離悲愁的范疇,但立意孤高,用語也頗為別致。選取“紅葉”“黃花”“長天”“雁影”“瘦山”“衰柳”“寒蟬”這些秋日的典型景物入曲,用“稀”“瘦”“衰”“寒”等冷色調的字眼來狀秋天之景,更顯得秋意濃,愁思重,讓人讀來感同身受。
創作背景
此曲可能作于元大德(元成宗年號,1297—1307)初年,時盧摯在湖南憲使任上。重九,即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其時正當暮秋季節,天高氣爽,自然景物自有其獨特的佳處,然而又帶點衰瘋的氣象。古代文人于此時此景,每生悲涼之感。盧摯的這首小令,表現的基本上也就是這樣的思想感情。
盧摯簡介
元代·盧摯的簡介

盧摯(1242-1314),字處道,一字莘老;號疏齋,又號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至元5年(1268)進士,任過廉訪使、翰林學士。詩文與劉因、姚燧齊名,世稱“劉盧”、“姚盧”。與白樸、馬致遠、珠簾秀均有交往。散曲如今僅存小令。著有《疏齋集》(已佚)《文心選訣》《文章宗旨》,傳世散曲一百二十首。有的寫山林逸趣,有的寫詩酒生活,而較多的是“懷古”,抒發對故國的懷念。今人有《盧疏齋集輯存》,《全元散曲》錄存其小令。
...〔? 盧摯的詩(15篇)〕猜你喜歡
河墅記
江北之山,蜿蜒磅礴,連亙數州,其奇偉秀麗絕特之區,皆在吾縣。縣治枕山而起,其外林壑幽深,多有園林池沼之勝。出郭循山之麓,而西北之間,群山逶邐,溪水瀠洄,其中有徑焉,樵者之所往來。數折而入,行二三里,水之隈,山之奧,巖石之間,茂樹之下,有屋數楹,是為潘氏之墅。余褰裳而入,清池洑其前,高臺峙其左,古木環其宅。于是升高而望,平疇蒼莽,遠山回合,風含松間,響起水上。噫!此羈窮之人,遁世遠舉之士,所以優游而自樂者也,而吾師木崖先生居之。
夫科目之貴久矣,天下之士莫不奔走而艷羨之,中于膏肓,入于肺腑,群然求出于是,而未必有適于天下之用。其失者,未必其皆不才;其得者,未必其皆才也。上之人患之,于是博搜遍采,以及山林布衣之士,而士又有他途,捷得者往往至大官。先生名滿天下三十年,亦嘗與諸生屢試于有司。有司者,好惡與人殊,往往幾得而復失。一旦棄去,專精覃思,盡究百家之書,為文章詩歌以傳于世,世莫不知有先生。間者求賢之令屢下,士之得者多矣,而先生猶然山澤之癯,混跡于田夫野老,方且樂而終身,此豈徒然也哉?
小子懷遁世之思久矣,方浮沉世俗之中,未克遂意,過先生之墅而有慕焉,乃為記之。
滿江紅·暮雨初收
暮雨初收,長川靜、征帆夜落。臨島嶼、蓼煙疏淡,葦風蕭索。幾許漁人飛短艇,盡載燈火歸村落。遣行客、當此念回程,傷漂泊。
桐江好,煙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繞嚴陵灘畔,鷺飛魚躍。游宦區區成底事,平生況有云泉約。歸去來、一曲仲宣吟,從軍樂。
太平寺泉眼
招提憑高岡,疏散連草莽。
出泉枯柳根,汲引歲月古。
石間見海眼,天畔縈水府。
廣深丈尺間,宴息敢輕侮。
青白二小蛇,幽姿可時睹。
如絲氣或上,爛熳為云雨。
山頭到山下,鑿井不盡土。
取供十方僧,香美勝牛乳。
北風起寒文,弱藻舒翠縷。
明涵客衣凈,細蕩林影趣。
何當宅下流,馀潤通藥圃。
三春濕黃精,一食生毛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