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棒鼓聲頻·題淵明醉歸圖”譯文及注釋
譯文
先生我喝得醉了,仆童好好地攙扶著。
有詩馬上就寫,沒有酒喝就再去賒。
山聲小調想要唱一些、那些俗事咱不說,
且向青天借一些松間的明月,陪伴俺度過今夜。
長安城里這時候春夢非常熱。多少英雄豪杰,
一天過后明天早晨的明鏡中就白發如雪,那么點幾的烏紗帽實在難遮。
多少可憐的人,星星大個縣官也不能舍,晚年則才想著要出家入什么白蓮社、等到你加入白蓮社,
腰也經過多少次地向人折,一切都已經晚了遲了許多。看看,那才是拋棄烏紗帽的陶靖節。
注釋
三棒鼓聲頻:元代時令小調,所屬官調不明,元散曲中僅曹德有出一曲。曲調弄三疊,構成急促的三棒鼓聲。
先生:指陶淵明。
長安:指京城。
春夢熱:借用“黃粱一夢”典故,意謂京城里在朝百官此刻正做耆飛黃騰達的美夢。
烏帽:指官帽。
廬山社:慧遠法師在廬山東林寺創建佛門白蓮社。
“三棒鼓聲頻·題淵明醉歸圖”鑒賞
賞析
這首曲是作者在觀賞《淵明醉歸圖》時,有感于社會現實,在畫軸上留下了這首曲子。“先生醉也,童子扶者。有詩便寫,無酒重賒,山聲野調欲唱些,俗事休說。”這幾句描摹了一個隱居者的形象,不禁令人想起李白的《將進酒》中“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的詩句,一杯美酒,一位隱士,興之所至,隨筆寫來——這是多么愜意的場景啊!也暗中寄托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向往。“俗事”即塵俗之事,指追求功名富貴等,與下文“長安此時春夢熱”相照應,諷刺了人們一心求取功名的社會現實。“多少豪杰,明朝鏡中頭似雪,烏帽難遮。星般大縣兒難棄舍,晚入廬山社。比及眉未攢,腰曾折,遲了也,去官陶靖節。”這是規勸朝中為官者早日歸隱山林,免得落下凄慘的下場。“腰曾折”一句,化用了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詩句,更加強了對這種做法的否定。這首曲通俗易懂,委婉地表達了作者追尋隱逸的情調。 ?
曹德簡介
元代·曹德的簡介

曹德,字明善,衢州(今浙江衢縣)人。曾任衢州路吏,山東憲吏。后至元五年(一三三九)曹德在都下作〔清江引〕(又名〔岷江錄〕)二曲譏諷權貴伯顏擅自專權,殺害剡王徹徹篤,鍛煉諸獄,延及無辜。大書揭于五門之上,因此名聲大噪。
...〔? 曹德的詩(2篇)〕猜你喜歡
偶題三首
門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終日面崔嵬。
只看云斷成飛雨,不道云從底處來。
擘開蒼峽吼奔雷,萬斛飛泉涌出來。
斷梗枯槎無泊處,一川寒碧自縈回。
步隨流水覓溪源,行到源頭卻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隨處弄潺湲。
悲憤詩
漢季失權柄,董卓亂天常。
志欲圖篡弒,先害諸賢良。
逼迫遷舊邦,擁主以自疆。
海內興義師,欲共討不祥。
卓眾來東下,金甲耀日光。
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
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
斬截無孑遺,尸骸相撐拒。
馬邊懸男頭,馬后載婦女。
長驅西入關,迥路險且阻。
還顧邈冥冥,肝脾為爛腐。
所略有萬計,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語。
失意幾微間,輒言斃降虜。
要當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豈復惜性命,不堪其詈罵。
或便加棰杖,毒痛參并下。
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
彼蒼者何辜,乃遭此厄禍。
邊荒與華異,人俗少義理。
處所多霜雪,胡風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肅肅入我耳。
感時念父母,哀嘆無窮已。
有客從外來,聞之常歡喜。
迎問其消息,輒復非鄉里。
邂逅徼時愿,骨肉來迎己。
己得自解免,當復棄兒子。
天屬綴人心,念別無會期。
存亡永乖隔,不忍與之辭。
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
人言母當去,豈復有還時。
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
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癡。
號泣手撫摩,當發復回疑。
兼有同時輩,相送告離別。
慕我獨得歸,哀叫聲摧裂。
馬為立踟躕,車為不轉轍。
觀者皆歔欷,行路亦嗚咽。
去去割情戀,遄征日遐邁。
悠悠三千里,何時復交會。
念我出腹子,胸臆為摧敗。
既至家人盡,又復無中外。
城廓為山林,庭宇生荊艾。
白骨不知誰,縱橫莫覆蓋。
出門無人聲,豺狼號且吠。
煢煢對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遠眺望,魂神忽飛逝。
奄若壽命盡,旁人相寬大。
為復強視息,雖生何聊賴。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勵。
流離成鄙賤,常恐復捐廢。
人生幾何時,懷憂終年歲。
河北民
河北民,生近二邊長苦辛。
家家養子學耕織,輸與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縣仍催給河役。
老小相依來就南,南人豐年自無食。
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過者無顏色。
汝生不及貞觀中,斗粟數錢無兵戎!
望黃鶴樓
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紅日。
巖巒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頗聞列仙人,于此學飛術。
一朝向蓬海,千載空石室。
金灶生煙埃,玉潭秘清謐。
地古遺草木,庭寒老芝術。
蹇予羨攀躋,因欲保閑逸。
觀奇遍諸岳,茲嶺不可匹。
結心寄青松,永悟客情畢。